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袁崇焕是犯了“叛国罪”,被解至“西市”接受屠宰的:
一把磨得风快的大刀片子,在身上一寸一寸地“过刀花”,让受刑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一截一截地感受“生命的消失”。这样的死法终究有些难度,就算铁骨铮铮如“袁督师”者,一时牙关没有咬住,也难免“叫声不绝,半日乃止”,人还没死透,尊严和“风节”早已碎了一地。
但当时的京师百姓却表现得异常英勇,“以钱争买其肉,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不已”。狗汉奸的肉自然是人人得而啖之,却因口感不好、难以下咽,纷纷哕吐于地,再狠狠踏上几脚,借以证明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
最后是“骨肉具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一个卖国贼被正法了,还要枭首蓟辽九边,对山海关一线的戍边将士进行血淋淋的“警示教育”。
张岱,明末硕儒,他的《石匮书后集》记录了崇祯帝“磔杀”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惨烈一幕。
袁崇焕死,清人铁骑纵跃辽西,陕川闯贼奔窜京师,内忧外患、三军涣奔,终至“万里榆关”毁为丘墟。城陷了,国破了,崇祯“殉节”煤山,在将死未死之际留下了一句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临了临了,还盯着“别人的脚底”挑刺:袁崇焕冤死,朱家江山沦丧至此,朕也知道自己少恩寡德,但关键还是小人乱政啊!——就这尕娃子的气度,难怪隳突而进的李自成尿急难耐,呲牙吸溜之际,顺手操起武英殿的“龙鼎”当夜壶了!
直到乾隆九年,袁崇焕的汉奸身份才得以“洗白”。一日,乾隆阅《崇祯长编》,无意间看到“袁崇焕‘私自议和’‘擅杀边帅’‘纵敌长驱’”的会审记录,不禁喟然一叹:“两国交兵,岂不知用间愚敌之道?庄愍(即崇祯)昏昧,大失御下之方矣!”他说崇祯这小老儿真是糊涂呀,连中了帝国的反间计都不知道,自毁长城、掘了祖坟,还帮着“发丘将军”数钱哩!御笔一挥,批示道:“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也。”遂命张廷玉重修明史,单列《袁崇焕传》,旌其忠君节义。——清人治汉,颇在意识形态上下力,大费周章铲除了“明末遗祸”之后,风声一变,就开始“崇奖忠贞”“敦励臣节”了。爱新觉罗·弘历是何许人,他将袁崇焕鎏金错彩推上了历史前台,覆手之间,又把叛明事清的洪承畴、祖大寿、冯铨一伙,轻轻撂进了《贰臣传》的粪缸里。
大明的“社稷柱石”,在他死后一个半世纪,又一次浮出了人们的记忆。袁崇焕,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知福建邵武,天启二年进京述职,入兵部“主事”,前后不到五年,由七品知县晋秩辽东巡抚、蓟辽督师(挂兵部尚书衔),卧马辽西、挥戈漠北,举朝上下“倚若长城”。在邵武县,他曾有“出救火,著靴上墙屋”的经历,其亲民形象生生如虎,就算在当下官场也是并不多见的;扼守“榆关”三年,他创造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自裂战袍裹扎箭伤,豹眼戟须“凭堞而呼”,喝止后金骁骑于城下,使其不得入关门一步!《明熹宗实录》有“宁远捷音传来,京师士庶空巷相庆,胸中郁气为之一吐”的记载,此前像小媳妇一样“受夹板气”的兵部尚书王永光,闻讯北向稽首、引颈而呼:“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崩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自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其虎狼之师决胜萨尔浒,一路上克沈阳、下辽阳,陷广宁、夺义州,塘报飞马传之明廷,风鹤一惊、举朝震魂,给华北兵民留下了“大面积心理阴影”:在京会试的举子“但得马首回南,胜似春风得意”,落榜了,雀跃出都门,比中了进士还高兴;“宣府巡抚”解经邦接到“辽东经略”之任命,不惜将头上乌纱一撸到底,只求“全须全尾”回家种田;朱由校与内阁班子廷议边事,计无所出,拉住首辅叶向高的袖子“衣袂而泣”……国难思良将,但良将在哪里?
这才有了袁崇焕的“突击提拔”。在关门松动、百官缩朒之际,袁崇焕单骑巡关,立马京师门户冲天一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也!”就像一声炸雷,驱散了紫禁城上空的悲风凄雨,让四百年前的“北京时间”出现了短暂的停摆。
这就是热血!就是因承孟老夫子血脉、纵贯三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血肉长城!“大道”当前,虽威武而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
崇祯二年(1629年)发生“己巳之变”,后金军十万虎贲绕道蒙古喀喇沁部,破墙入塞,奔袭京畿。袁崇焕枕戈宁、锦,关门空悬,其战略、战术乃至忠诚和人格都受到了严切的拷问。不少史家略迹论心,考察袁崇焕的“行辕作风”或有三失:一是失言,说话太满,好放“耸听之言”(如“一人足守山海”);二是失礼,未得朝廷授权,赍书后金,擅开“议和”之局——说你“僭越君权”是轻的,“宋金和议”史墨未干,这是要陷圣朝仁君于不义吗?而争议最多、最致命的,是“临战斩帅”——失计!
“己巳”生变之前,袁崇焕“巡弋”海上,叱咤出剑,将“东江镇”总兵斩于帐下。“帝骤闻,意殊骇”,因为没有任何先兆,竟把出道不久的崇祯给吓着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辽宁省省长,一怒之下斩了沈阳军区司令——这也太任性、太不讲究,太不守纪律和规矩了吧?!
他的名字叫毛文龙。
(二)
宁远大捷以后,努尔哈赤死,升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主动联络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议和!议和当然是假的,两个甫履新职的军事指挥官,就着辽河走廊的天然棋枰,各怀心事,放手下一盘幕天席地的战略大棋。风云翻覆之间,一枚闲棋孤子“爆冷”中盘,以其“挂角”之轻,推动棋局直入“生死劫杀”之境——其来何人?正是“东江镇”总兵毛文龙!
因所处时段不同,这场气氛诡谲的对弈,被命名为“天启议和”与“崇祯议和”。
天启六年,袁崇焕遣李喇嘛率34人使团,到沈阳为努尔哈赤吊丧,兼对新汗皇太极即位表示祝贺。皇太极嘉号“天聪”,是何等样伶俐之人?即派人持书至宁远,致意袁巡抚说:汝等来意,我岂不知?两国和好,立诚在先,尔须实吐衷情,勿事支飾也。袁崇焕不急于反应,几个月后忽去一书:延时未复,实有隐情。来书将“大金”与“大明”并提,措意失慎、关涉国体,大汗美意无法向朝廷转奉啊!——你来我往,浮言碎舌,就像两个分爨的兄弟合计着年关的一场祭祀:客客气气,却又斤斤计较;嘘寒问暖,无奈心肠两隔。 这是在干什么?用袁崇焕的话说,就是“款之为言缓也,所以缓彼而急我也”。他需要通过“议和”来放缓战争的节奏,将关防推进到锦右、大凌河一线,拉开战略纵深,掌握战场主动。袁崇焕驻防“辽西信地”,只奉行“四字诀”,即“抚虏堵隘”,这也是前任督师孙承宗的战略遗产。“抚虏”,就是通过边境“互市”,对后金西侧的蒙古人多多地“恩抚”,饿了给粮食,冻了送布匹——好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呆着,延年益寿多烧香,缺衣少食找组织!蒙南部落安静了,东隅“骄奴”自成孤掌。所谓“堵隘”,亦即据险筑城,打“堡垒战”。说白了,是明朝人身板太薄,像袁崇焕本人,“短小精悍,形如小猱”(张岱语),活蹦乱跳有余,与人格力缠斗则显“气短”,只能避开步骑野战,垒筑城防掩体,“凭坚城用大炮(红衣大炮)”,在火药里掺进铁蒺藜,一炮下去,“糜烂数里”……在战争里学会战争,这也是宁远大捷得来的“可复制经验”。袁崇焕计划一层一层地往前修筑堡垒,形成“关、宁、锦”四百里金汤,扎紧布袋、堵而不打,让敌人在有限的空间里穷极“蹦跳”,最后成为“温水里的青蛙”。如此庞大的工程自需假以时日,只能“计之以款”(款,议和),换取短暂的“和平”。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翌年正月,皇太极一面使方吉纳等九人来宁远议和,同意“易去年号,奉明朝正朔”,一面纵兵南下,悍然出征朝鲜。短短一个月间,袭义州、围铁山、取宣州,直奔平壤。三月,朝鲜来使金尚宪急驰北京,请求“速发偏师,捣贼空虚”,牵引皇太极回师北顾。但仅仅相隔几日,海上就传来消息,后金已与朝鲜订立了“兄弟之盟”!朝鲜是明朝的藩国,万历年倭寇猖乱,明军攘臂驰援,有一段“抗日援朝”的曲折经历;至明朝兵败萨尔浒,朝鲜姜弘立率部过江(鸭绿江)应援,不少人背朝故里、战死北土。然而眨眼之间,在胁下行走的过命兄弟,竟成了别人的“盟友”?
皇太极征服朝鲜,史称“丁卯胡乱”,征战文书里罗列朝鲜“七宗罪”,竟有两处提到了“明将毛文龙”,称“容留毛贼,匿之为奸”,“赍拨钱粮,资敌残喘”。其大军围攻铁山,“东江”守卒无一存活,事前得到风声的毛文龙仓皇入海,成了后金军此番入朝“南狩”的漏网之鱼。
同年五月,辽河发水、两岸沮洳,皇太极出乎意料地发兵辽左,涉过宽阔的辽河,先后围住锦州、宁远,掀开了震惊山海的宁锦战幕。仓促建成的锦州城硝烟顿起,城头嘶哑的炮声,给持续了多半年之久的“两国”和谈,画上了一个惊悚的问号。
“满目山川似势棋,况当秋雁正斜飞”。不再平静的棋局,到处蠢动着隐隐杀气:皇太极扼杀朝鲜“大龙”,解决了后顾之忧;袁崇焕展开宁锦防线,建立了“中腹厚势”。一场宁锦之役,后金侧翼(朝鲜)未见异动,明朝关防也依然耸立,各自验证了“和谈”烟幕下的丰硕成果。
……
至崇祯登基,在东莞老家“休息”的袁崇焕复出关门,一盘没有下完的接代“天局”,在虚情假意的议和声中得以宛转延续。此时的袁崇焕操“蓟辽督师”之柄,负“五年复辽”之重,挟“尚方”锋利,行边臣“便宜”,身上已添了几分天威和杀气。身陷后金主导的第二次议和,巧施舌簧、虚应故事,他心里竟有几分薄薄的鄙夷:“老鼠拖木锨”,能不能玩点新鲜的?崇祯二年(1629年)前七个月,皇太极先后发出八封议和书,赍袁崇焕六封,明朝诸臣收到两封;袁崇焕断断续续、意兴淡淡,复皇太极书四通。他们重提“奉明朝正朔,去天聪年号”话题,强调“书中印信”“非封赐者不得使用”,还谈到了边界的划定、互送礼物的品种和数目……谈着谈着,皇太极派去的白喇嘛迟迟未见返京(沈阳),宁远方面的信号突然“跳空”,出现了一段长长的“黑屏”。
这玩的是哪一出?皇太極于六月二十日前后接连发出两书,要求袁崇焕迅速“放还国使”,“过半月而未还,则无那(无奈)诉诸兵事矣”!七月三日,白喇嘛等人返归沈阳,还带去了袁崇焕的一封信,信里说:“汗之美意日月可鉴,然议和之道,非一言所能定也。”然后解释说,使臣来时,我正好出了趟海,“是以稽留日久” ,岂有他事哉?
只隔一日,江边游哨急报沈阳:海上毛文龙引颈受戮,已为泉下故人矣!
海隅惊变,辽土倾侧!蓟辽形势由此急转直下……
(三)
是年五月二十五日,袁崇焕片帆入海,着手解决延宕日久的“东江问题”。二十八日,悬泊双岛(今旅顺口),“卧”船中,静候毛文龙来见。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学麻衣相术,在西湖边替人测字看相谋生;万历年武科及第,来到山海关边塞,曾参加“抗日援朝”、在中朝边境逗留。辽东失陷后,巡抚王化贞遣其率一支“武工队”,于陆海边界展开敌后游击,牵制后金西进犯明。天启元年七月二十日,毛文龙策动内应,聚200人夜袭镇江城(今丹东市九连城),杀守备及弁卒60人,称“镇江大捷”。朝廷遂设“东江镇”,擢毛文龙为总兵,加左都督、赐尚方剑,声名噪于一时。后镇江复失,毛文龙滑入海道,驻镇皮岛。
皮岛在鸭绿江口,掣后金“雉尾”,居“山海”肋翼,泊于辽阔的西朝鲜湾,面积不大但地位冲要。毛文龙收容大量辽东难民,建房舍、采人参、开马市,通贸朝鲜边陲,辐射山东登莱,很快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享受着“孤岛繁华”的毛家军,时而蹿奔民舍、娱人妻女,干些霸占水道、越人赀货的浑事,“嬉嬉然如历云梦之游”。
“东江”开镇八年,毛文龙的“跳蚤部队”五次扰袭后金,遇战即溃,无一胜绩。但他言辄称“杀贼万有千数”,至于绑架辽民、“药之使哑”,“献俘”至山东行署,向朝廷大肆索要钱粮。毛军“册十五万”,实际兵员不足两万,除了朝鲜的“随时接济”,国帑每年支出不止“百二十万”,加上因“战捷”“献俘”乃至函呈“贼头”而产生的额外赏抚,明朝的青苗财政也确实有些捉襟见肘。崇祯元年,毛文龙因“闹饷”拥兵登州,竟撒泼放言:“吾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耳!”
最要命的是,在宁远、宁锦两役,关前将士深陷贼围,毛文龙的敌后部队居然鹜伏岛中、不发一兵,其谓“牵制”,乃成涎唾。朝臣忧其孤岛坐大,“终不利于中原”,提出了撤镇的建议,然而龙在深渊、转身天涯,要实施有效的驭制,没有火候不成,动静大了也不成,还需一看二掂、“如烹小鲜”。 这也就是袁崇焕此番巡弋海上的秘密使命。
二十九日,袁崇焕踏看岛上哨位,赏官兵酒食。是夕,毛文龙抵岛,夜深未见。
六月一日,毛文龙携守备以上军官拜谒袁督师,进礼帖,设茶饭。袁崇焕退还礼帖,餐后留毛文龙茶叙。座间气氛放松,两个人撮嘴咂舌,各自呼噜着茶汤。袁崇焕说:“辽东海外,止你我二人,当同舟一心,共图进取……”然后合拢茶盅,眯眼瞄着毛文龙:“今有一良方,不知患者肯服此药否?”毛文龙支吾:“某海外八年,屡立微功……若钱粮充足,相助功成,亦非难事。”谈话磕磕绊绊,就像踩高跷,不在铙钹的拍子上。当夜在海岸设帐,两人继续叙话。袁崇焕说:东江一摊子防务很忙,我当督师的岂能不问。旅顺以东,仍由你管着,西面海路,我就近兼顾,尊意如何?毛文龙噎食,囔囔有声:不劳督师大人费心!袁崇焕乃叩问复辽方略。毛文龙恃酒意,高声嚷嚷:止用东江二三千人,潜贼军帐,一把火遂灭了东夷!……《崇祯长编》说,毛帅谢筵出帐,“有傲慢色”,“意悒悒不乐”。
六月三日,毛文龙请袁督师登岛赴宴。袁崇焕着便服上岸,颁赏岛上官兵,另将十万饷银交付东江司事,俯仰席间,笑谈高饮。酒酣,与毛总兵戏言:“杭州西湖尽有乐地,能无归隐之心?”毛文龙胁肩大笑:“此间岂无乐地!”转与左右狎语:“但灭了东奴,朝鲜又弱,可袭而有也!”……是夜,袁崇焕传副将汪翥密语,至二更方出。
海波澹澹,海风喁喁,海岛的夜空眨闪着诡秘的星星。
袁崇焕复出蓟辽,曾与崇祯帝披沥肝胆,立誓“假以便宜,五年复辽”。离京前夕,大学士钱龙锡“造寓询方略”,袁崇焕答之:“当从东江做起。”到山海关后,上《策画东江事宜疏》,连出“冷手”,开始勒紧东江的“嚼子”:在登州、莱州实行海禁,“不许一艢入海”,掐断毛文龙走私通道;东江钱粮改由山海关转运,接受督师衙门点验,沮塞糜饷、呑饷之渊薮;朝鲜贡品不走登州而经宁远觉华岛运抵,杜绝水上“匪众”半道截留……也就是告诉毛总兵,老兄你逍遥海外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但毛文龙就是个陀螺蛋子,挨了鞭子却愈发“晃悠”起来:在袁崇焕东巡前,嗷嗷上疏、激言抗辩;袁督师莅事岛上、温言诫勉,他竟抖毛奓刺、骄恣如前。这不是不想活吗?
六月五日,袁崇焕着朝服登岸,传令各兵营“摆围较射”(射箭比赛),请守备以上军官登山观摩。入山顶帅帐,左右武士即拿住毛文龙,“缚伏脚下,剥去冠裳”。袁崇焕宣谕其“当斩十二罪”,俯问东江将官:“文龙罪状明否?”众人相顾失色,哀告不止。袁崇焕乃跪请尚方剑,正冠、敛衽,跃身而起:“我若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各官惊惧,不敢仰视。
一道血光升起,模糊了潮汐暗生的辽东山海……
(四)
袁崇焕坐镇辽东,杀死过贪墨钱粮的军需官、煽动闹饷的把总,甚至在战乱中“攫食民家饼”的饿兵,军纪如山,刑典压身,可谓“虎头刀下无冤鬼”。但毛文龙秩居武官一品,岂是谁想杀就能杀的?袁督师回到宁远,席不暇暖,给崇祯上了一道“题本”,写道:“岛帅逆行昭著,机不容失,便宜正法,今席藁待罪,仰听圣裁……”席藁,即坐卧藁上,是古人请罪的一种方式。北宋苏轼犯了“乌台诗案”,他的《上神宗皇帝书》也有“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钺”的说辞,这可不是广文先生在玩字眼、耍贫嘴,写下这几个字也是心里发飘、手底打颤,身子骨像犯了疟疾一样哆嗦的。
未料,崇祯帝还来不及开罪他,与之飞鸿往还、打得火热的皇太极却突然发招了!
是年十月二日,后金八旗兵马像奔腾的黑云,悄然漫过广袤的南蒙草地,在喀喇沁人帶领下,翻山越岭,一路向西,直逼长城“腰腹”。二十七日,后金铁骑相继突破龙井关、大安口,长驱直入、兵围遵化。而遵化城离京师只有300里之遥,消停之间,自明正统年“土木之变”以来,近200年没有遭受兵燹的北京,很快陷入了战火的汪洋。
在“崇祯议和”前后,皇太极锲而不舍地做着一门“功课”:瓦解南蒙联盟,翦除明朝左翼。他先通过联姻,一口气娶了科尔沁的五个女人(有个叫布木布泰的女子,日后成了大清的孝庄太后),将这个家门口的蒙古部落轻轻地揽入怀中 ;然后利用蒙古各部的宗教摩擦,诱使其南北开衅、左右交讧,趁势与力量较弱的喀喇沁部订立了“万世和约”。喀喇沁部处在长城外围,后金兵锋一动,正好对大凌河流域的察哈尔部形成了夹击之势。时为蒙古“共主”的林丹汗无心恋战,驱动察哈尔十万部众撤离故土,踏上了前途漫漫的西征之路。人嚣马喧,黄尘西去,长城背面的天然藩屏一下子抽空,大明朝的西北边陲就像卸去了一栊挡风的氈帘,突然感觉到了来自西伯利亚的阵阵冷意。
皇太极没有急于出手。他似乎被一种惯性牵引着,“情真意切”地给袁崇焕写信:来吧兄弟!对天地起誓,以山海为证,让我们像骨肉一样紧紧相拥吧!施放如此“甜蜜”的烟幕弹,让对手在视觉障碍下失去方向,然后基于前一个回合的小胜,陷入经验主义的幻想。这在棋理上叫“等着”,风轻云淡,随意于中心外围做一个“尖”,在“半场无战事”的轻松气氛中,诱使对方盲目应招、下出“恶手”。果然,袁崇焕出错了!他按照计划加固了宁、锦城防,将前锋哨骑布设至大凌河、右屯一线,睥盼左右、阒其无人,突然腾出手来——把“东江镇”的毛文龙给斩了!
这个结果大大出乎皇太极的预期,他没有任何犹豫,使出一个漂亮的“大斜飞”,拦腰截断了古长城的“千年大龙”……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就此拉开了沉重的大幕。
后金人“措意西进”,明朝廷先后接到过多次“警报”。这位举警人,正是远在东江的毛文龙。崇祯元年九月一日,他在给兵部的塘报里称:“据游哨张大头禀报,于喜峰口一带讨赏之喀喇沁部,共有达子百余名至奴酋京都做买卖。八月十一日,引领奴贼从沈阳往西,勘度哪一处关口方便进兵……”崇祯二年四月二日,他又一次急报:“远哨参将毛永诗禀称,敌境内人马蠢动、边尘外扬,职度其欲发兵犯我西关,蓟州、密云沿边须时刻提备……”到了六月,毛文龙的情报突然中断——不久朝廷便接到讣报,毛总兵“巡视”双岛,已经命殒东江了! 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当一团乌云被劲烈的天风挟入西山,人们偶尔抬头,才发现它的背后,宛然闪耀着金子一般的光亮。毛文龙在隐蔽战线的特殊贡献,《满文老档》里有努尔哈赤的一段客观评价:“自得辽东以来,汉人逋逃不绝,奸细肆行乡里,使田地荒芜,民无宿粮,实赖大明毛文龙煽惑之功。”换句话说,毛文龙动刀动枪不行,做谍报工作却是“硬茬”,散布的游哨、细作撒豆成兵,鼓动土著造反、激化社会矛盾,已把努尔哈赤的“辽东共荣圈”搞得鸡犬不宁。《满文老档》反映,在天启五年前后,落单的后金官兵常常遭遇“棍棒击杀”,或被诱至辽民家中,用“烧刀子”猛灌,“以马鬃勒杀之”。后金政权为了保障同胞安全,规定族人必须结伙出行,且规模不得少于十人,“若九人同行,见者即拿之,罚银九钱”,一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一边张榜全境,高设赏格,规定“平民诘发奸细者,即著升为备御”“皂隶擒获奸细者,即著升为守备”,凡是投入“反特清匪”工作的,一律给官给钱、树为“仁民”。正所谓“构赏其盛,民习必坏”,岫岩地界(今鞍山市内)就出了个叫李苦的仆人,首告其主乔邦魁“曾与毛文龙密谋”,经过一番血腥扑杀,被允许“继承”东家的田产及妻妾,一夜间发财了,连主母都抢了,活脱脱变身卢俊义的管家李固——上演了一出活生生的“梁山故事”。即便是这样,托兰山、长岛、镇江等地还是爆发了大规模民乱,风起青萍的排满情绪就像野火滋蔓,炙烤着汉民遍布的辽东半岛。针对占领区甚嚣尘上的“谍氛”,后金军事集团顺藤摸瓜,果断实施了闪电式“斩首行动”。
《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元年(天启七年),岁在丁卯,我军大举南征。明毛文龙驻近朝鲜海隅,收纳奸人,连年侵害我国,遂怒而征之。再朝鲜是明藩国,若可取,顺便取之。”皇太极在朝鲜发动的“丁卯胡乱”,其第一战略目标竟然是毛文龙!——当时后金数万大军围猎铁山(时为毛文龙巢穴),守将毛有俊自刎、刘文举战死,整个城市死尸堆藉、鸡犬匿迹,没有一只活着飞出去的苍蝇。然而,后金军几乎掘地三尺,却没有找到毛文龙的“正身”。
活着的毛文龙,成为卡在皇太极喉底一根难以触摸、却时刻传递着痛楚的凛凛“独刺”!就在“己巳”西进之前,后金的战马尥蹄欲起,心思缜密的皇太极依然低徊帐下、置棋不定。何则?《满文老档》说,“岂有他虑,恐毛文龙蹑后也”!
袁崇焕一个神使鬼差的“乌龙球”,如有“古人作手”,使处于胶着状态的辽东争局出现了战略性倾斜。他节节推进、经营多年的“四百里金汤”,也在旦夕之间,成为散落于辽西走廊的俏皮摆设。
棋行天下,落子如雷。岂能唤取“红巾翠袖”,试揾英雄热泪?
(五)
蓟门破关,山海闻警。史称袁崇焕是“心焚胆裂”,一路上“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星夜兼程、急驰京师,与后金莽古尔泰、多尔衮部激战于广渠门。九千关宁铁骑背捍神京、“愤不惜死”,经昼夜奋命搏杀,将敌逼退至南海子。就在两军休整的平静间隙,忽然从敌营里逃回来两个被俘的太监,慌脚鸡似的缒入城内,直奔宸阙而去……翌日午后,袁崇焕即被褫去兵印、下入昭狱。
这两个人叫杨春、王成德,是临时编入“忠勇营”的马房太监,自称被俘囚时听到“间壁奴酋密语”,隐约有“袁督师安排已定”数语……心如悬旌的崇祯帝一下子就“明白”了,更不打二话,直接将袁崇焕架入了死牢。
几度斜阳下辽水,一枰残局血染红。此时的袁崇焕就是“死子”一枚,被轻轻提出盘外,随手掷入了笥中。
为了确证其“通夷有迹”,明廷“司法中枢”先是熬油费火、耗尽了心思,鞫讯一开,少不了又有一番指鹿为马、叱石成羊。按清人笔记的说法,袁崇焕曾对“私自议和”“粜米资敌”(指赏抚蒙古)“纵敌长驱”的构说奋起激辩,于堂上咆哮如雷,跳脚不止;当提及“擅杀边帅”始末,才慢慢安静下来,双目微闭,“似有讪意”。
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历史上非长是短,说法很多。梁启超著《袁督师传》,说“诸大夫不能杀、不敢杀之人,袁督师独引刀杀之而举国快然”,为之击节赞赏,欢欣鼓舞。而演义《辽海丹忠录》的陆人龙,则将“毛家军”媲美“岳家军”,毛文龙成了岳飞,袁崇焕便是秦桧了。这就是所谓文人“轻薄”,主观故意(有时候是恶意)之下,一逞口舌之快而已。常人读这段历史,会怯怯地提出几个疑问:时值明末乱世,毛文龙久悬海外、师老兵猾,闹出点虚功冒饷、开埠走私乃至玩弄妇女的事情,是不是必得“明正刑典”、致其于死?后金兵马环伺日久、蓟辽防线互为犄角,考虑到“东江”的战略地位,是不是应该事急从权,先放一放“不关性命”的癣疥之痒?蹊跷的是,袁督师莅职前与钱龙锡议及“东江问题”,当时已有“入其军、斩其帅”的坚定想法;后來给崇祯上的“题本”里,又有“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的率性剖白——一切都照着计划进行,毛文龙横竖一死,是非死不可的。据袁崇焕自述,他选择去海上“虎口拔牙”,而不在宁远城执杀毛文龙,是担心“其下不共闻”、会引起“毛家军”激变——所谓“东江犄角,兵法必藉”,他在战略上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且经过审慎考量的。
问题是,既然有这么大的潜在风险,他又为何“恁地胆大”、必欲除之而后快?
人们探究的目光,在“当斩十二罪”之间上下游移,反复揣摩、比较、掂量,希望能抽离出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线头”,藉以贯穿主人公处于巅峰阶段的经历、生活,乃至湮没于岁月长河中的隐秘内心。——人们的注意力,长久地停驻在一段文字上,感觉到历史的风声在耳畔呼呼回响:
“(毛文龙)疏请内臣出镇,用其腹爪陈汝明、孟斌、周显谟等,辇金长安,拜魏忠贤为父,绘冕旒像于岛中。至今陈汝明等一伙,仍盘踞京中。皇上登基之赏,俱留费都门,是何缘故?结交近侍,十当斩!”
魏忠贤,这是明王朝暗无天日的一段“现实记忆”,是明季士大夫为之丧魂落胆、夜半惊起的集体噩梦!“历史”才轻轻地翻过去一页,崇祯元年扑杀“阉党”的血腥还隐约可闻,掖庭里留下的点点斑痕、一地鸡毛,甚至来不及细细地擦拭和拂扫……现实里有太多触动记忆的敏感“媒质”,让不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时或轻抚着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疤,感受到来自伤口暗处的一丝丝钝痛。 袁崇焕告诉大家,“阉党”没有死绝!“阉党余孽”毛文龙居然还人五人六地活着!谓予不信?且看他的斑斑劣迹:第一,毛文龙曾主动要求魏忠贤下派太监,协理东江镇军务(实为阉党插手“边务”之先导);第二,派心腹长期驻留京师,用公款热络宦官、结交近侍(相当于我们熟悉的“驻京办”);第三,拜魏忠贤为父,将其塑像供奉于岛中(也即建造“生祠”,是袁公的委婉说法);第四,新皇传赏九边,东江镇的赀银未出都门,即被“坐地瓜分”(太监们循例“分赃”而已);第五,“魏阉”伏诛已有一年,毛文龙的驻京机构居然还在活动,私交内臣、不罢不休,这是要借尸还阳,为魏忠贤招魂吗?
“十当斩”在“十二罪”中讼述详细,占用篇幅最大,指名道姓、辞锋凌厉,其“重磅”后发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段话,袁崇焕在“杀帅”之前,对着“毛家军”大小将领逐字逐句公开“宣谕”(事后又作为“题本”的附件呈供御览),置身险恶的环境又肩负特殊使命,兴词遣意来不得半点差池,内容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毛文龙其人正史不传,他与魏忠贤的神秘关系,却常为稗官野史所乐道。《剖肝录》说他“务结中贵,以为自固之计”,而九千岁呢,也正需要“结交边臣,布置私人”,两个人是饿娃子撞着了大奶子,自有一番细吮慢咂、娇声奶气的亲热和甜蜜的。因为这层关系的存在,故“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哪里去了?“皆入权宦囊中”矣!难怪毛将军总是隔三差五地在冒饷、闹饷、逼饷,时不时还要发泼撒野、放刁耍赖,就像一个“吊奶头”的妇人动辄当众露乳——因其“私爱”,所以习惯。
这九千岁也是“解风情”之人,吃你一口甜腥,能不护你周全?登莱通判王一宁举告毛文龙在镇江一役“匿败不报”,被魏忠贤“逮治论死”;河南道御史袁化中揭露毛文龙“拿捉百姓冒充战俘”,遭“厂人”凿言构狱,折磨致死;御史麦之令弹劾毛文龙“安坐岛中,牵奴不力”,遂陷入“熊廷弼案”,被人枭去了脑壳……
毛文龙“媚魏忠贤为援奥”,这是史家的“专业说法”。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达,那就是蜘蛛抱蛋、屎壳郎推粪球;硬要往“雅”里说,也便是“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两个人是相因相藉、臭到一起的。
这才有了袁崇焕的奋然跃起、挺剑一杀!
这样的“关系推理”自然并无不妥。但明史的研究者们,却对此不置一喙、讳莫如深。为什么?因为他们读了太多的历史,接触过太多的编年体文献,除了“畏口慎史”之外,还是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人:
翻开《明熹宗实录》4022页,赫然跳出一行字来:“天启七年四月七日,蓟辽总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建祠于宁前。”
袁崇焕给魏忠贤立祠?!
“历史”扬起的尘埃,在这一刻刺痛了你的眼睛……
(六)
这是个诡幻得近乎虚拟的年代。
边塞的深秋,万里平沙,霜枫如血。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在昌平一带巡边的蓟辽督师孙承宗突然改道南下,一彪人马过顺义、趋通州,急奔京师而去……他接到密报,朝中阉党为祸,已是一片风雨飘摇:是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宗罪,内阁府邸即遭“中官”围攻,东林党首辅叶向高、次辅韩爌相继罢去;至十月,魏忠贤尽逐杨涟、赵星南、高攀龙、左光斗等东林党人,一时政柄倾侧、百官拱手。孙承宗身为“帝师”、东阁元老,又是国之疆臣,素为朝野所望,对此又岂能坐视!他于西巡途中仓促赴京,是假借了“贺圣寿”之名,意欲面奏机宜、匡制内廷,力遏阉党“凶氛”。——这就是明史里提及的“孙阁老叩阍阙下”。
据传魏忠贤“闻阁老西来”,先是恐惧到了极点,奔到宫内“绕御床痛哭”,撺掇天启帝夤夜拟旨,出三道飞骑,阻止孙承宗入觐;后又命锦衣卫伏齐化门,称“承宗若至,反接以入”,直接绑送“厂卫”,准备来他个“鱼死网破”。孙承宗的人马刚到通州,天启旨下:“无旨离信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急驰的马队蹶蹄驿馆,发出了一串悲怆的长啸……这次“边臣问政”,让魏忠贤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的后脊梁上,还顶着一杆凉飕飕的“枪柄”!——至翌年八月,逢辽东“柳河兵败”,魏忠贤发动党人“交章弹劾”,一举解除了孙承宗的兵权。
“边衅久开终未定,室戈方操几时休”?袁崇焕与孙阁老凄怆作别,深感“边事不可为”,第一次落下了悲观的眼泪。孙承宗是镇关之魂,又是将他“扶上马背”的恩师,使君自兹去,辽事更何期?九月的山海关,突然下了一场大雪,寒光铁衣的将士们仗剑关外,陷入了提前到来的彻骨寒冬。
接替孙承宗职务的,是魏忠贤党羽高第。东汉末年有一童谣,曰“高第良将怯如鸡”,而高第的胆子却小比檐鼠、不若草鸡。他得到任命时,就像接了个冒烟的“炮仗”,甩手跳脚、“叩头乞免”;硬着头皮莅任山海关,害怕后金军于“柳河之役”后乘胜叩关,竟然尽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守具,尽驱屯兵、屯民入关,沿途抛弃谷粮十余万石,一时间“死亡塞路,哭声震野”。袁崇焕当時的职务是“宁前道”,只负责宁(远)、前(屯)防务,自然是“参谋不带长,有屁放不响”,眼看着高第自乱阵脚,将孙阁老经营多年的“关、宁、锦”防线扫荡殆尽,一时心如寒灰、只求速死。接到撤防命令时,他立即传檄关内,强硬表示:“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就算你撤尽宁、前兵卒,“宁前道必独卧孤城,以挡虏耳”!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大军浩荡西进,铁桶似的围住了宁远。高第龟缩山海关,不发一兵。刘诏等将领出关应援,被严令喝阻,已经出发的两千战骑遂顿兵不进。孤立无援的袁崇焕矗立城头,在谯楼上“刺血为书”,一万多将士“为之下拜,咸请效死”,这一场无比惨烈的战役持续了十二个日夜,最后以守军的红衣大炮击中后金军的一个大头目(一说是努尔哈赤本人)告终,“奴贼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历史在这一刻选择了袁崇焕。高第下课了,一群娘声娘气的“二尾子”,却紧随他“翩翩而进”。为了收揽兵柄,魏忠贤安插到各边镇的内监“计有佰什”,光是关、宁一线,真名实姓的莅事太监就有刘应坤、陶文、纪用、孙茂霖、武俊、王莅朝等,他们都是来自内宫司礼监、御马监和忠勇营的优秀分子,是有理想、懂政治,耍得了笔杆、不吝于跑腿的有为青年,他们是播种机、宣传队、信息员,当然更是记录仪、报务员和忠诚的克格勃战士……这就是明史上臭名昭著的“内监出镇”。辽东巡抚袁崇焕刚一冒头,就感觉到了来自内廷的巨大压力,第一个反应是上疏激抗,他说:“兵,阴谋而诡道也!门外人岂可轻与言兵?臣曩疏裁总兵,心苦矣。战守之总兵且恐其多,况内臣而六员乎!” 很快,朝廷给他配了个“安抚奶嘴”——那便是蓟辽总督阎鸣泰。阎鸣泰也算“辽东老人”,起起落落、半仕半休地,一直在军旅前线走动,却心肠软糯、害怕打仗——萨尔浒一战死了不少人,辽东经略熊廷弼命他“往抚沈阳”,可能被沿途的“路尸”给吓着了,他竟“半道恸哭而返”,不久便尿叽叽地“托疾谢归”了。而阎鸣泰能一再地“隐而复起”,被官场的朋友们“惦记”,还是因了他的“好脾气”“有善缘”“识大体”。他在蓟辽“服务”五年,先后为魏忠贤建造了七所“生祠”,旌其懋德,“碑榜厥功”,成为政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红星。——此番他“督听”关门,自然是只念经不做醮,闭口不言“兵事”,惟以“意识形态”为务,为当时的“厂臣政权”造舆论、拉山头、搞统战的。
果然,袁崇焕安静了下来。此前,他因“吊丧”“议和”等外交事件,一度与身边的镇臣(即内监)横生怨怼、“势同水火”,闹得劬劳过度的“厂臣”也是吃睡不香、啧有烦言。天启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袁崇焕忽上一疏,说“与内臣刘应坤、纪用并辔历锦州、右屯而东,见颓垣残栋,驻马唏嘘”,表示已与镇臣们并肩工作,似乎还有了共同语言;十月二十二日,魏忠贤给前线送去了一批马匹甲胄,袁崇焕立即上疏,赞颂其“捐家资、助军需”的高风亮节,称关前将士深受鼓舞,决心“改虚为实,易怯为勇”,把“厂臣”的殷切关怀化作捍卫疆土的实际行动;十月二十六日,“厂臣”认捐的大批粮秣运抵觉华岛,袁崇焕上传天听、疏颂如前。史料记载,在这短短两个月间,“阎鸣泰心许崇焕一人”,督抚之间声气相通、“呼吸相应”,在戎马倥偬的塞上边城盛开了一片“战地黄花”。——而那时离“东林六君子死狱”已有一年,辽东名将熊廷弼遇害,正人直臣“骈首就诛”,六部九卿纷纷去职,自上而下的白色恐怖,已到了“国人噤声、道路以目”的地步。
六个月以后,就出现了前文提及的,阎鸣泰与袁崇焕联名上奏,“以厂臣专心边事、力挽危疆”,疏请在宁远城“合力建祠”的天启盛事。据清人《三朝野记》记载,自天启六年闰六月“浙江巡抚潘汝祯请立魏忠贤生祠”开始,在全国陆续建起的魏忠贤生祠共有四十所,而阎鸣泰与袁崇焕合建生祠则“不啻因乘风气”,“排名”比较靠前,恶劣之影响也是具有“集束效应”的。
仅仅相隔一个月,震动山海的宁锦战役就爆发了!
这场残酷的边城保卫战,“胶着”了整整二十五天。长夜过去,敌军消遁,屹立不倒的宁、锦二城托起了一轮新的朝阳。将士们放下戈矛,沉浸在“大捷”的喜悦里;袁崇焕却套好一驾马车,带上随军的家眷,悄悄踏上了“致仕回乡”的漫漫长途……
這个结局出人意料!
(七)
崇祯帝完成对阉党的清算,重新起用袁崇焕时,曾对他的“议和”与“建祠”做过一番审慎的考察。最后是兵部侍郎吕纯如的一番话,打消了“组织部门”的戒心和疑虑。他说,在用不用袁崇焕这件事上,我只认定其“不怕死”“不爱钱”和“打过胜仗”这十个字,当强敌压境之时,“人方疾呼而望救兵,而崇焕乃置母妻于军中”,他有何所求、何所想、何所牵系?忠肝赤胆,其曷为然!(《崇祯长编》)世间终究还是有明白人,依据人伦世情,说出了这一番牵心搭肺的明白话。
而前朝“厂臣”魏忠贤,是一个更“明白”、更有“觉悟”的人。
在他看来,袁崇焕“疏颂”也好“建祠”也罢,还不是“撒尿和泥巴”——捏一个馒头哄蒙菩萨?且不论他的“入仕背景”有多么复杂——当年的“座师”(科举主考官)韩爌,后来的“业师”孙承宗,还有推举他介入辽事的御史侯恂,都是油盐不进的东林党中坚;单看他的“政治态度”,也是边峰堕石、极其右倾。人们应该不会那么健忘:天启四年七月,东林党首辅叶向高抱愧下野,远在边塞的袁崇焕居然“赋诗明志”,一句“举国疑高马”,就把举朝股肱斥为“指鹿为马”的赵高;再一句“何人问丙牛”,竟将“免臣”叶向高比作汉朝的贤相“丙吉”!天启五年十一月,东林党徒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授首,袁崇焕又斗胆写下《东林党人榜中无名书此志感》一首,诗云:“忍将一网尽清流,不绝根株总不休。巧造祸胎偏点将,欲凭毒手取封侯。曾知道学宜常讲,早识机关动隐忧。愧我榜中无姓氏,流芳不得共千秋!”白纸黑字,众目昭彰。东林党人的“点将录”问世,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却因为上不了榜单,在那儿哼哼唧唧、怨生恨死。如此头上长角的“反潮流斗士”,岂是能被轻易感化和改造的?
于是就上演了“宁锦大捷”以后,那一出“卸磨杀驴”的旷世闹剧。天启帝大赏宁、锦将士,魏忠贤以“筹边胜算、功以帷幄”抢得头功,刘应坤、纪用等内监因“拮据战守,绩着疆场”而位列其次,甚至连魏忠贤的从孙鹏翼、良栋也获封“安平伯”“东安侯”,而“鹏翼、良栋皆在襁褓中”,还是两个吊奶头的娃娃哩!袁崇焕在封赏名单中忝列第八十五位,得到的奖赏是“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大红纻丝二表里”——这红彤彤的“纻丝”大概是床上用品,而且一下子得了两幅,“面子”与“夹里”都在,也够他的内眷们高兴一阵子了!接下来,就有一言官“矫词”弹劾,说他在锦州被围时,“于宁远拥兵不救,实为暮气难鼓”。这是一个简单的军事策略问题,袁崇焕不屑置辩,却出于一种官场姿态,上了一个《乞休疏》。未料,皇帝的“朱笔旨批”很快就下达了:“袁崇焕疏称抱病,情词恳切,准其回籍调理!”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
“议和”与“建祠”,是袁崇焕基于内忧外患,在天启年摆开的两场博弈。遑论胜负成败,他这一着着都在冒死犯险。明朝官员讳言“议和”,是因为“宋室之辙”不远,向来是“口舌支吾”,不肯担当“以玷清议”的。至于为某人“建祠”,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属于权力趋附,丢失的是士人视同性命的名节。有明一代,不少士大夫不惜死、重名节,像洪武年的高启,脖子一梗,被朱元璋斩为八截;再如永乐年的方孝孺,还是脖子一梗,“十族”人头应声落地。一说到节操,那是“兹事体大”,就连村野穷儒也是不肯苟且的。彼时的袁崇焕,有孙承宗的榜样在前,可以选择“宁折不弯”——但他又怎肯轻弃兵柄,任由一群怯懦的“阉竖”恃口舌、坏辽事,将关外“四百里金汤”毁为瓦场!若宁锦弃失,则山海“齿寒”,举国数万万生灵命悬关门,一氏一姓的“名节”岂能救苦救难?天启末年的袁崇焕,夜夜灯下看剑、谛听着辽河沿岸的马嘶镫响,还要时不时地清润嗓子、发出几个低声部的动听“滑音”——藉以保持“太监团队”的美好心情。这是怎样一段椎心泣血而又荒诞不经的日子:发自体内的卑微呻吟,伴随着城头的慷慨悲歌;盘结心腑的怅天恨海,缭袅着边塞的苍黄狼烟…… 这决定了崇祯二年,走出黑暗的袁崇焕终有拼死一杀!
可惜“纹枰寂寂客席虚”,魏忠贤已然缺位,毛文龙做了“替身”。袁崇焕离京前曾向十七岁的“英主”交代过几句话,提到“军中可惊可疑者甚多,勿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关照他遇到失惊打怪的事情,也要安详宁定,保持“贞模圣表”;又提到“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说把对手逼急了,人家也会从中“离间”,只有圣上的意志坚定,在外的边臣才敢舍身效死。袁崇焕的悲剧性宿命,都被他自己一一言中:先是毛文龙伏诛,明少主心生“疑惧”;接着皇太极设计,朱官家俛然“入毂”!那还有什么说的,掸一掸衣尘,痛快上路吧!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边中送别》)!然而他的“耻”雪了吗?恨消了吗?愿了了吗? 山海静默,云天悬立,只有辽河的水在日夜呜咽,漠北的风在呀呀叹泣……
毛文龙该不该杀?这是个啁嗻不清的话题。有一点是明了的,袁崇焕“杀帅”,其政治动因大于军事诉求——就像眼前飘来一朵鬼祟的云翳,忽然打乱了“沙盘推演”的正常进程,指挥官一个“挥麈扫尘”的冗余动作,导致了己方阵线的全盘倾覆!袁崇焕是“烈士”,有忠愤激烈,也有热血冲动,有柱天卧地的肝胆,也有急于事功的狷躁。“英雄”不是人吗?除了缠绕头顶的炫目光晕,身上落有更多的尘埃,甚至还裹掖著岁月留下的深切伤痛——“党争謑诟乱纷纷”,局中人又岂能超然事外、独善其身!
据说天启是个“讲政治”的明君,听孙承宗讲经,每称“心开”,对儒学的“圣经贤传”是心领神会、情有独钟的。在他的示范下,举朝官员无不“口吐莲花”,一个个把“约经义言”置于座右、挂在嘴边的。但天启有个上不了台面的私癖,“好亲斧锯髹漆之事,而积岁不倦”,也就是喜欢鼓捣木匠和漆匠的活计,至于流连精舍、终年不朝。为了瓜分这一份“撂荒的权力”,朝中一时朋党纷起(时有楚党、齐党、浙党、昆党、宣党、宦党、东林党并峙)、山头拱立,先后出现了“浙党内阁”“东林内阁”“魏家内阁”,你方唱罢我登台,各自唆风使雨、大吹法螺。至魏忠贤血腥伐杀东林党人时,“木匠工作室”乒乒乓乓的敲打声出现了短暂的顿挫,朱由校放下锯子,吹去木屑,蹙了蹙眉头,然后又拿起了一柄玲珑的锛子。深阙里只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唉——!这群刁词博辩、好逞口舌,动辄在御前绑架圣意的“正人君子”,也终于让人给收拾了!魏忠贤这厮固然不是什么善类,却难得他体谅宸衷,不来干扰朕的清修,爱怎么闹且怎么闹去吧——一个“没根没柢”的顽皮太监,还能飞出个囫囵的鸟来?
也就是这么个“暗室私心”,竟使“朝政隳,边事坏”,直至关失城殇,断送了江山。
袁崇焕倒下了。有很长一段时间,崇祯帝一律将送入死牢的逆臣戴上一顶“帽子”,曰“焕党”。一个“无党派人士”,被人枭了头、吃了肉,也终于自成一党了!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至光绪甲午年,终于滑下马背,有了自己的北洋水师,其坚船利炮甚至引起了日本的恐慌。但当时的日本汉学家副岛种臣却另执一词,他说:“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结果怎么样呢?丰岛开战仅仅九个月,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就葬身海底了!
日本人所言的“中国之积习”,就像一支弩箭,洞穿了大清的虎背熊腰——向着时光,发出一声声尖厉的呼啸……
袁崇焕是犯了“叛国罪”,被解至“西市”接受屠宰的:
一把磨得风快的大刀片子,在身上一寸一寸地“过刀花”,让受刑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一截一截地感受“生命的消失”。这样的死法终究有些难度,就算铁骨铮铮如“袁督师”者,一时牙关没有咬住,也难免“叫声不绝,半日乃止”,人还没死透,尊严和“风节”早已碎了一地。
但当时的京师百姓却表现得异常英勇,“以钱争买其肉,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不已”。狗汉奸的肉自然是人人得而啖之,却因口感不好、难以下咽,纷纷哕吐于地,再狠狠踏上几脚,借以证明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
最后是“骨肉具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一个卖国贼被正法了,还要枭首蓟辽九边,对山海关一线的戍边将士进行血淋淋的“警示教育”。
张岱,明末硕儒,他的《石匮书后集》记录了崇祯帝“磔杀”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惨烈一幕。
袁崇焕死,清人铁骑纵跃辽西,陕川闯贼奔窜京师,内忧外患、三军涣奔,终至“万里榆关”毁为丘墟。城陷了,国破了,崇祯“殉节”煤山,在将死未死之际留下了一句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临了临了,还盯着“别人的脚底”挑刺:袁崇焕冤死,朱家江山沦丧至此,朕也知道自己少恩寡德,但关键还是小人乱政啊!——就这尕娃子的气度,难怪隳突而进的李自成尿急难耐,呲牙吸溜之际,顺手操起武英殿的“龙鼎”当夜壶了!
直到乾隆九年,袁崇焕的汉奸身份才得以“洗白”。一日,乾隆阅《崇祯长编》,无意间看到“袁崇焕‘私自议和’‘擅杀边帅’‘纵敌长驱’”的会审记录,不禁喟然一叹:“两国交兵,岂不知用间愚敌之道?庄愍(即崇祯)昏昧,大失御下之方矣!”他说崇祯这小老儿真是糊涂呀,连中了帝国的反间计都不知道,自毁长城、掘了祖坟,还帮着“发丘将军”数钱哩!御笔一挥,批示道:“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也。”遂命张廷玉重修明史,单列《袁崇焕传》,旌其忠君节义。——清人治汉,颇在意识形态上下力,大费周章铲除了“明末遗祸”之后,风声一变,就开始“崇奖忠贞”“敦励臣节”了。爱新觉罗·弘历是何许人,他将袁崇焕鎏金错彩推上了历史前台,覆手之间,又把叛明事清的洪承畴、祖大寿、冯铨一伙,轻轻撂进了《贰臣传》的粪缸里。
大明的“社稷柱石”,在他死后一个半世纪,又一次浮出了人们的记忆。袁崇焕,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知福建邵武,天启二年进京述职,入兵部“主事”,前后不到五年,由七品知县晋秩辽东巡抚、蓟辽督师(挂兵部尚书衔),卧马辽西、挥戈漠北,举朝上下“倚若长城”。在邵武县,他曾有“出救火,著靴上墙屋”的经历,其亲民形象生生如虎,就算在当下官场也是并不多见的;扼守“榆关”三年,他创造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自裂战袍裹扎箭伤,豹眼戟须“凭堞而呼”,喝止后金骁骑于城下,使其不得入关门一步!《明熹宗实录》有“宁远捷音传来,京师士庶空巷相庆,胸中郁气为之一吐”的记载,此前像小媳妇一样“受夹板气”的兵部尚书王永光,闻讯北向稽首、引颈而呼:“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崩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自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其虎狼之师决胜萨尔浒,一路上克沈阳、下辽阳,陷广宁、夺义州,塘报飞马传之明廷,风鹤一惊、举朝震魂,给华北兵民留下了“大面积心理阴影”:在京会试的举子“但得马首回南,胜似春风得意”,落榜了,雀跃出都门,比中了进士还高兴;“宣府巡抚”解经邦接到“辽东经略”之任命,不惜将头上乌纱一撸到底,只求“全须全尾”回家种田;朱由校与内阁班子廷议边事,计无所出,拉住首辅叶向高的袖子“衣袂而泣”……国难思良将,但良将在哪里?
这才有了袁崇焕的“突击提拔”。在关门松动、百官缩朒之际,袁崇焕单骑巡关,立马京师门户冲天一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也!”就像一声炸雷,驱散了紫禁城上空的悲风凄雨,让四百年前的“北京时间”出现了短暂的停摆。
这就是热血!就是因承孟老夫子血脉、纵贯三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血肉长城!“大道”当前,虽威武而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
崇祯二年(1629年)发生“己巳之变”,后金军十万虎贲绕道蒙古喀喇沁部,破墙入塞,奔袭京畿。袁崇焕枕戈宁、锦,关门空悬,其战略、战术乃至忠诚和人格都受到了严切的拷问。不少史家略迹论心,考察袁崇焕的“行辕作风”或有三失:一是失言,说话太满,好放“耸听之言”(如“一人足守山海”);二是失礼,未得朝廷授权,赍书后金,擅开“议和”之局——说你“僭越君权”是轻的,“宋金和议”史墨未干,这是要陷圣朝仁君于不义吗?而争议最多、最致命的,是“临战斩帅”——失计!
“己巳”生变之前,袁崇焕“巡弋”海上,叱咤出剑,将“东江镇”总兵斩于帐下。“帝骤闻,意殊骇”,因为没有任何先兆,竟把出道不久的崇祯给吓着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辽宁省省长,一怒之下斩了沈阳军区司令——这也太任性、太不讲究,太不守纪律和规矩了吧?!
他的名字叫毛文龙。
(二)
宁远大捷以后,努尔哈赤死,升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主动联络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议和!议和当然是假的,两个甫履新职的军事指挥官,就着辽河走廊的天然棋枰,各怀心事,放手下一盘幕天席地的战略大棋。风云翻覆之间,一枚闲棋孤子“爆冷”中盘,以其“挂角”之轻,推动棋局直入“生死劫杀”之境——其来何人?正是“东江镇”总兵毛文龙!
因所处时段不同,这场气氛诡谲的对弈,被命名为“天启议和”与“崇祯议和”。
天启六年,袁崇焕遣李喇嘛率34人使团,到沈阳为努尔哈赤吊丧,兼对新汗皇太极即位表示祝贺。皇太极嘉号“天聪”,是何等样伶俐之人?即派人持书至宁远,致意袁巡抚说:汝等来意,我岂不知?两国和好,立诚在先,尔须实吐衷情,勿事支飾也。袁崇焕不急于反应,几个月后忽去一书:延时未复,实有隐情。来书将“大金”与“大明”并提,措意失慎、关涉国体,大汗美意无法向朝廷转奉啊!——你来我往,浮言碎舌,就像两个分爨的兄弟合计着年关的一场祭祀:客客气气,却又斤斤计较;嘘寒问暖,无奈心肠两隔。 这是在干什么?用袁崇焕的话说,就是“款之为言缓也,所以缓彼而急我也”。他需要通过“议和”来放缓战争的节奏,将关防推进到锦右、大凌河一线,拉开战略纵深,掌握战场主动。袁崇焕驻防“辽西信地”,只奉行“四字诀”,即“抚虏堵隘”,这也是前任督师孙承宗的战略遗产。“抚虏”,就是通过边境“互市”,对后金西侧的蒙古人多多地“恩抚”,饿了给粮食,冻了送布匹——好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呆着,延年益寿多烧香,缺衣少食找组织!蒙南部落安静了,东隅“骄奴”自成孤掌。所谓“堵隘”,亦即据险筑城,打“堡垒战”。说白了,是明朝人身板太薄,像袁崇焕本人,“短小精悍,形如小猱”(张岱语),活蹦乱跳有余,与人格力缠斗则显“气短”,只能避开步骑野战,垒筑城防掩体,“凭坚城用大炮(红衣大炮)”,在火药里掺进铁蒺藜,一炮下去,“糜烂数里”……在战争里学会战争,这也是宁远大捷得来的“可复制经验”。袁崇焕计划一层一层地往前修筑堡垒,形成“关、宁、锦”四百里金汤,扎紧布袋、堵而不打,让敌人在有限的空间里穷极“蹦跳”,最后成为“温水里的青蛙”。如此庞大的工程自需假以时日,只能“计之以款”(款,议和),换取短暂的“和平”。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翌年正月,皇太极一面使方吉纳等九人来宁远议和,同意“易去年号,奉明朝正朔”,一面纵兵南下,悍然出征朝鲜。短短一个月间,袭义州、围铁山、取宣州,直奔平壤。三月,朝鲜来使金尚宪急驰北京,请求“速发偏师,捣贼空虚”,牵引皇太极回师北顾。但仅仅相隔几日,海上就传来消息,后金已与朝鲜订立了“兄弟之盟”!朝鲜是明朝的藩国,万历年倭寇猖乱,明军攘臂驰援,有一段“抗日援朝”的曲折经历;至明朝兵败萨尔浒,朝鲜姜弘立率部过江(鸭绿江)应援,不少人背朝故里、战死北土。然而眨眼之间,在胁下行走的过命兄弟,竟成了别人的“盟友”?
皇太极征服朝鲜,史称“丁卯胡乱”,征战文书里罗列朝鲜“七宗罪”,竟有两处提到了“明将毛文龙”,称“容留毛贼,匿之为奸”,“赍拨钱粮,资敌残喘”。其大军围攻铁山,“东江”守卒无一存活,事前得到风声的毛文龙仓皇入海,成了后金军此番入朝“南狩”的漏网之鱼。
同年五月,辽河发水、两岸沮洳,皇太极出乎意料地发兵辽左,涉过宽阔的辽河,先后围住锦州、宁远,掀开了震惊山海的宁锦战幕。仓促建成的锦州城硝烟顿起,城头嘶哑的炮声,给持续了多半年之久的“两国”和谈,画上了一个惊悚的问号。
“满目山川似势棋,况当秋雁正斜飞”。不再平静的棋局,到处蠢动着隐隐杀气:皇太极扼杀朝鲜“大龙”,解决了后顾之忧;袁崇焕展开宁锦防线,建立了“中腹厚势”。一场宁锦之役,后金侧翼(朝鲜)未见异动,明朝关防也依然耸立,各自验证了“和谈”烟幕下的丰硕成果。
……
至崇祯登基,在东莞老家“休息”的袁崇焕复出关门,一盘没有下完的接代“天局”,在虚情假意的议和声中得以宛转延续。此时的袁崇焕操“蓟辽督师”之柄,负“五年复辽”之重,挟“尚方”锋利,行边臣“便宜”,身上已添了几分天威和杀气。身陷后金主导的第二次议和,巧施舌簧、虚应故事,他心里竟有几分薄薄的鄙夷:“老鼠拖木锨”,能不能玩点新鲜的?崇祯二年(1629年)前七个月,皇太极先后发出八封议和书,赍袁崇焕六封,明朝诸臣收到两封;袁崇焕断断续续、意兴淡淡,复皇太极书四通。他们重提“奉明朝正朔,去天聪年号”话题,强调“书中印信”“非封赐者不得使用”,还谈到了边界的划定、互送礼物的品种和数目……谈着谈着,皇太极派去的白喇嘛迟迟未见返京(沈阳),宁远方面的信号突然“跳空”,出现了一段长长的“黑屏”。
这玩的是哪一出?皇太極于六月二十日前后接连发出两书,要求袁崇焕迅速“放还国使”,“过半月而未还,则无那(无奈)诉诸兵事矣”!七月三日,白喇嘛等人返归沈阳,还带去了袁崇焕的一封信,信里说:“汗之美意日月可鉴,然议和之道,非一言所能定也。”然后解释说,使臣来时,我正好出了趟海,“是以稽留日久” ,岂有他事哉?
只隔一日,江边游哨急报沈阳:海上毛文龙引颈受戮,已为泉下故人矣!
海隅惊变,辽土倾侧!蓟辽形势由此急转直下……
(三)
是年五月二十五日,袁崇焕片帆入海,着手解决延宕日久的“东江问题”。二十八日,悬泊双岛(今旅顺口),“卧”船中,静候毛文龙来见。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学麻衣相术,在西湖边替人测字看相谋生;万历年武科及第,来到山海关边塞,曾参加“抗日援朝”、在中朝边境逗留。辽东失陷后,巡抚王化贞遣其率一支“武工队”,于陆海边界展开敌后游击,牵制后金西进犯明。天启元年七月二十日,毛文龙策动内应,聚200人夜袭镇江城(今丹东市九连城),杀守备及弁卒60人,称“镇江大捷”。朝廷遂设“东江镇”,擢毛文龙为总兵,加左都督、赐尚方剑,声名噪于一时。后镇江复失,毛文龙滑入海道,驻镇皮岛。
皮岛在鸭绿江口,掣后金“雉尾”,居“山海”肋翼,泊于辽阔的西朝鲜湾,面积不大但地位冲要。毛文龙收容大量辽东难民,建房舍、采人参、开马市,通贸朝鲜边陲,辐射山东登莱,很快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享受着“孤岛繁华”的毛家军,时而蹿奔民舍、娱人妻女,干些霸占水道、越人赀货的浑事,“嬉嬉然如历云梦之游”。
“东江”开镇八年,毛文龙的“跳蚤部队”五次扰袭后金,遇战即溃,无一胜绩。但他言辄称“杀贼万有千数”,至于绑架辽民、“药之使哑”,“献俘”至山东行署,向朝廷大肆索要钱粮。毛军“册十五万”,实际兵员不足两万,除了朝鲜的“随时接济”,国帑每年支出不止“百二十万”,加上因“战捷”“献俘”乃至函呈“贼头”而产生的额外赏抚,明朝的青苗财政也确实有些捉襟见肘。崇祯元年,毛文龙因“闹饷”拥兵登州,竟撒泼放言:“吾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耳!”
最要命的是,在宁远、宁锦两役,关前将士深陷贼围,毛文龙的敌后部队居然鹜伏岛中、不发一兵,其谓“牵制”,乃成涎唾。朝臣忧其孤岛坐大,“终不利于中原”,提出了撤镇的建议,然而龙在深渊、转身天涯,要实施有效的驭制,没有火候不成,动静大了也不成,还需一看二掂、“如烹小鲜”。 这也就是袁崇焕此番巡弋海上的秘密使命。
二十九日,袁崇焕踏看岛上哨位,赏官兵酒食。是夕,毛文龙抵岛,夜深未见。
六月一日,毛文龙携守备以上军官拜谒袁督师,进礼帖,设茶饭。袁崇焕退还礼帖,餐后留毛文龙茶叙。座间气氛放松,两个人撮嘴咂舌,各自呼噜着茶汤。袁崇焕说:“辽东海外,止你我二人,当同舟一心,共图进取……”然后合拢茶盅,眯眼瞄着毛文龙:“今有一良方,不知患者肯服此药否?”毛文龙支吾:“某海外八年,屡立微功……若钱粮充足,相助功成,亦非难事。”谈话磕磕绊绊,就像踩高跷,不在铙钹的拍子上。当夜在海岸设帐,两人继续叙话。袁崇焕说:东江一摊子防务很忙,我当督师的岂能不问。旅顺以东,仍由你管着,西面海路,我就近兼顾,尊意如何?毛文龙噎食,囔囔有声:不劳督师大人费心!袁崇焕乃叩问复辽方略。毛文龙恃酒意,高声嚷嚷:止用东江二三千人,潜贼军帐,一把火遂灭了东夷!……《崇祯长编》说,毛帅谢筵出帐,“有傲慢色”,“意悒悒不乐”。
六月三日,毛文龙请袁督师登岛赴宴。袁崇焕着便服上岸,颁赏岛上官兵,另将十万饷银交付东江司事,俯仰席间,笑谈高饮。酒酣,与毛总兵戏言:“杭州西湖尽有乐地,能无归隐之心?”毛文龙胁肩大笑:“此间岂无乐地!”转与左右狎语:“但灭了东奴,朝鲜又弱,可袭而有也!”……是夜,袁崇焕传副将汪翥密语,至二更方出。
海波澹澹,海风喁喁,海岛的夜空眨闪着诡秘的星星。
袁崇焕复出蓟辽,曾与崇祯帝披沥肝胆,立誓“假以便宜,五年复辽”。离京前夕,大学士钱龙锡“造寓询方略”,袁崇焕答之:“当从东江做起。”到山海关后,上《策画东江事宜疏》,连出“冷手”,开始勒紧东江的“嚼子”:在登州、莱州实行海禁,“不许一艢入海”,掐断毛文龙走私通道;东江钱粮改由山海关转运,接受督师衙门点验,沮塞糜饷、呑饷之渊薮;朝鲜贡品不走登州而经宁远觉华岛运抵,杜绝水上“匪众”半道截留……也就是告诉毛总兵,老兄你逍遥海外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但毛文龙就是个陀螺蛋子,挨了鞭子却愈发“晃悠”起来:在袁崇焕东巡前,嗷嗷上疏、激言抗辩;袁督师莅事岛上、温言诫勉,他竟抖毛奓刺、骄恣如前。这不是不想活吗?
六月五日,袁崇焕着朝服登岸,传令各兵营“摆围较射”(射箭比赛),请守备以上军官登山观摩。入山顶帅帐,左右武士即拿住毛文龙,“缚伏脚下,剥去冠裳”。袁崇焕宣谕其“当斩十二罪”,俯问东江将官:“文龙罪状明否?”众人相顾失色,哀告不止。袁崇焕乃跪请尚方剑,正冠、敛衽,跃身而起:“我若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各官惊惧,不敢仰视。
一道血光升起,模糊了潮汐暗生的辽东山海……
(四)
袁崇焕坐镇辽东,杀死过贪墨钱粮的军需官、煽动闹饷的把总,甚至在战乱中“攫食民家饼”的饿兵,军纪如山,刑典压身,可谓“虎头刀下无冤鬼”。但毛文龙秩居武官一品,岂是谁想杀就能杀的?袁督师回到宁远,席不暇暖,给崇祯上了一道“题本”,写道:“岛帅逆行昭著,机不容失,便宜正法,今席藁待罪,仰听圣裁……”席藁,即坐卧藁上,是古人请罪的一种方式。北宋苏轼犯了“乌台诗案”,他的《上神宗皇帝书》也有“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钺”的说辞,这可不是广文先生在玩字眼、耍贫嘴,写下这几个字也是心里发飘、手底打颤,身子骨像犯了疟疾一样哆嗦的。
未料,崇祯帝还来不及开罪他,与之飞鸿往还、打得火热的皇太极却突然发招了!
是年十月二日,后金八旗兵马像奔腾的黑云,悄然漫过广袤的南蒙草地,在喀喇沁人帶领下,翻山越岭,一路向西,直逼长城“腰腹”。二十七日,后金铁骑相继突破龙井关、大安口,长驱直入、兵围遵化。而遵化城离京师只有300里之遥,消停之间,自明正统年“土木之变”以来,近200年没有遭受兵燹的北京,很快陷入了战火的汪洋。
在“崇祯议和”前后,皇太极锲而不舍地做着一门“功课”:瓦解南蒙联盟,翦除明朝左翼。他先通过联姻,一口气娶了科尔沁的五个女人(有个叫布木布泰的女子,日后成了大清的孝庄太后),将这个家门口的蒙古部落轻轻地揽入怀中 ;然后利用蒙古各部的宗教摩擦,诱使其南北开衅、左右交讧,趁势与力量较弱的喀喇沁部订立了“万世和约”。喀喇沁部处在长城外围,后金兵锋一动,正好对大凌河流域的察哈尔部形成了夹击之势。时为蒙古“共主”的林丹汗无心恋战,驱动察哈尔十万部众撤离故土,踏上了前途漫漫的西征之路。人嚣马喧,黄尘西去,长城背面的天然藩屏一下子抽空,大明朝的西北边陲就像卸去了一栊挡风的氈帘,突然感觉到了来自西伯利亚的阵阵冷意。
皇太极没有急于出手。他似乎被一种惯性牵引着,“情真意切”地给袁崇焕写信:来吧兄弟!对天地起誓,以山海为证,让我们像骨肉一样紧紧相拥吧!施放如此“甜蜜”的烟幕弹,让对手在视觉障碍下失去方向,然后基于前一个回合的小胜,陷入经验主义的幻想。这在棋理上叫“等着”,风轻云淡,随意于中心外围做一个“尖”,在“半场无战事”的轻松气氛中,诱使对方盲目应招、下出“恶手”。果然,袁崇焕出错了!他按照计划加固了宁、锦城防,将前锋哨骑布设至大凌河、右屯一线,睥盼左右、阒其无人,突然腾出手来——把“东江镇”的毛文龙给斩了!
这个结果大大出乎皇太极的预期,他没有任何犹豫,使出一个漂亮的“大斜飞”,拦腰截断了古长城的“千年大龙”……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就此拉开了沉重的大幕。
后金人“措意西进”,明朝廷先后接到过多次“警报”。这位举警人,正是远在东江的毛文龙。崇祯元年九月一日,他在给兵部的塘报里称:“据游哨张大头禀报,于喜峰口一带讨赏之喀喇沁部,共有达子百余名至奴酋京都做买卖。八月十一日,引领奴贼从沈阳往西,勘度哪一处关口方便进兵……”崇祯二年四月二日,他又一次急报:“远哨参将毛永诗禀称,敌境内人马蠢动、边尘外扬,职度其欲发兵犯我西关,蓟州、密云沿边须时刻提备……”到了六月,毛文龙的情报突然中断——不久朝廷便接到讣报,毛总兵“巡视”双岛,已经命殒东江了! 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当一团乌云被劲烈的天风挟入西山,人们偶尔抬头,才发现它的背后,宛然闪耀着金子一般的光亮。毛文龙在隐蔽战线的特殊贡献,《满文老档》里有努尔哈赤的一段客观评价:“自得辽东以来,汉人逋逃不绝,奸细肆行乡里,使田地荒芜,民无宿粮,实赖大明毛文龙煽惑之功。”换句话说,毛文龙动刀动枪不行,做谍报工作却是“硬茬”,散布的游哨、细作撒豆成兵,鼓动土著造反、激化社会矛盾,已把努尔哈赤的“辽东共荣圈”搞得鸡犬不宁。《满文老档》反映,在天启五年前后,落单的后金官兵常常遭遇“棍棒击杀”,或被诱至辽民家中,用“烧刀子”猛灌,“以马鬃勒杀之”。后金政权为了保障同胞安全,规定族人必须结伙出行,且规模不得少于十人,“若九人同行,见者即拿之,罚银九钱”,一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一边张榜全境,高设赏格,规定“平民诘发奸细者,即著升为备御”“皂隶擒获奸细者,即著升为守备”,凡是投入“反特清匪”工作的,一律给官给钱、树为“仁民”。正所谓“构赏其盛,民习必坏”,岫岩地界(今鞍山市内)就出了个叫李苦的仆人,首告其主乔邦魁“曾与毛文龙密谋”,经过一番血腥扑杀,被允许“继承”东家的田产及妻妾,一夜间发财了,连主母都抢了,活脱脱变身卢俊义的管家李固——上演了一出活生生的“梁山故事”。即便是这样,托兰山、长岛、镇江等地还是爆发了大规模民乱,风起青萍的排满情绪就像野火滋蔓,炙烤着汉民遍布的辽东半岛。针对占领区甚嚣尘上的“谍氛”,后金军事集团顺藤摸瓜,果断实施了闪电式“斩首行动”。
《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元年(天启七年),岁在丁卯,我军大举南征。明毛文龙驻近朝鲜海隅,收纳奸人,连年侵害我国,遂怒而征之。再朝鲜是明藩国,若可取,顺便取之。”皇太极在朝鲜发动的“丁卯胡乱”,其第一战略目标竟然是毛文龙!——当时后金数万大军围猎铁山(时为毛文龙巢穴),守将毛有俊自刎、刘文举战死,整个城市死尸堆藉、鸡犬匿迹,没有一只活着飞出去的苍蝇。然而,后金军几乎掘地三尺,却没有找到毛文龙的“正身”。
活着的毛文龙,成为卡在皇太极喉底一根难以触摸、却时刻传递着痛楚的凛凛“独刺”!就在“己巳”西进之前,后金的战马尥蹄欲起,心思缜密的皇太极依然低徊帐下、置棋不定。何则?《满文老档》说,“岂有他虑,恐毛文龙蹑后也”!
袁崇焕一个神使鬼差的“乌龙球”,如有“古人作手”,使处于胶着状态的辽东争局出现了战略性倾斜。他节节推进、经营多年的“四百里金汤”,也在旦夕之间,成为散落于辽西走廊的俏皮摆设。
棋行天下,落子如雷。岂能唤取“红巾翠袖”,试揾英雄热泪?
(五)
蓟门破关,山海闻警。史称袁崇焕是“心焚胆裂”,一路上“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星夜兼程、急驰京师,与后金莽古尔泰、多尔衮部激战于广渠门。九千关宁铁骑背捍神京、“愤不惜死”,经昼夜奋命搏杀,将敌逼退至南海子。就在两军休整的平静间隙,忽然从敌营里逃回来两个被俘的太监,慌脚鸡似的缒入城内,直奔宸阙而去……翌日午后,袁崇焕即被褫去兵印、下入昭狱。
这两个人叫杨春、王成德,是临时编入“忠勇营”的马房太监,自称被俘囚时听到“间壁奴酋密语”,隐约有“袁督师安排已定”数语……心如悬旌的崇祯帝一下子就“明白”了,更不打二话,直接将袁崇焕架入了死牢。
几度斜阳下辽水,一枰残局血染红。此时的袁崇焕就是“死子”一枚,被轻轻提出盘外,随手掷入了笥中。
为了确证其“通夷有迹”,明廷“司法中枢”先是熬油费火、耗尽了心思,鞫讯一开,少不了又有一番指鹿为马、叱石成羊。按清人笔记的说法,袁崇焕曾对“私自议和”“粜米资敌”(指赏抚蒙古)“纵敌长驱”的构说奋起激辩,于堂上咆哮如雷,跳脚不止;当提及“擅杀边帅”始末,才慢慢安静下来,双目微闭,“似有讪意”。
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历史上非长是短,说法很多。梁启超著《袁督师传》,说“诸大夫不能杀、不敢杀之人,袁督师独引刀杀之而举国快然”,为之击节赞赏,欢欣鼓舞。而演义《辽海丹忠录》的陆人龙,则将“毛家军”媲美“岳家军”,毛文龙成了岳飞,袁崇焕便是秦桧了。这就是所谓文人“轻薄”,主观故意(有时候是恶意)之下,一逞口舌之快而已。常人读这段历史,会怯怯地提出几个疑问:时值明末乱世,毛文龙久悬海外、师老兵猾,闹出点虚功冒饷、开埠走私乃至玩弄妇女的事情,是不是必得“明正刑典”、致其于死?后金兵马环伺日久、蓟辽防线互为犄角,考虑到“东江”的战略地位,是不是应该事急从权,先放一放“不关性命”的癣疥之痒?蹊跷的是,袁督师莅职前与钱龙锡议及“东江问题”,当时已有“入其军、斩其帅”的坚定想法;后來给崇祯上的“题本”里,又有“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的率性剖白——一切都照着计划进行,毛文龙横竖一死,是非死不可的。据袁崇焕自述,他选择去海上“虎口拔牙”,而不在宁远城执杀毛文龙,是担心“其下不共闻”、会引起“毛家军”激变——所谓“东江犄角,兵法必藉”,他在战略上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且经过审慎考量的。
问题是,既然有这么大的潜在风险,他又为何“恁地胆大”、必欲除之而后快?
人们探究的目光,在“当斩十二罪”之间上下游移,反复揣摩、比较、掂量,希望能抽离出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线头”,藉以贯穿主人公处于巅峰阶段的经历、生活,乃至湮没于岁月长河中的隐秘内心。——人们的注意力,长久地停驻在一段文字上,感觉到历史的风声在耳畔呼呼回响:
“(毛文龙)疏请内臣出镇,用其腹爪陈汝明、孟斌、周显谟等,辇金长安,拜魏忠贤为父,绘冕旒像于岛中。至今陈汝明等一伙,仍盘踞京中。皇上登基之赏,俱留费都门,是何缘故?结交近侍,十当斩!”
魏忠贤,这是明王朝暗无天日的一段“现实记忆”,是明季士大夫为之丧魂落胆、夜半惊起的集体噩梦!“历史”才轻轻地翻过去一页,崇祯元年扑杀“阉党”的血腥还隐约可闻,掖庭里留下的点点斑痕、一地鸡毛,甚至来不及细细地擦拭和拂扫……现实里有太多触动记忆的敏感“媒质”,让不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时或轻抚着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疤,感受到来自伤口暗处的一丝丝钝痛。 袁崇焕告诉大家,“阉党”没有死绝!“阉党余孽”毛文龙居然还人五人六地活着!谓予不信?且看他的斑斑劣迹:第一,毛文龙曾主动要求魏忠贤下派太监,协理东江镇军务(实为阉党插手“边务”之先导);第二,派心腹长期驻留京师,用公款热络宦官、结交近侍(相当于我们熟悉的“驻京办”);第三,拜魏忠贤为父,将其塑像供奉于岛中(也即建造“生祠”,是袁公的委婉说法);第四,新皇传赏九边,东江镇的赀银未出都门,即被“坐地瓜分”(太监们循例“分赃”而已);第五,“魏阉”伏诛已有一年,毛文龙的驻京机构居然还在活动,私交内臣、不罢不休,这是要借尸还阳,为魏忠贤招魂吗?
“十当斩”在“十二罪”中讼述详细,占用篇幅最大,指名道姓、辞锋凌厉,其“重磅”后发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段话,袁崇焕在“杀帅”之前,对着“毛家军”大小将领逐字逐句公开“宣谕”(事后又作为“题本”的附件呈供御览),置身险恶的环境又肩负特殊使命,兴词遣意来不得半点差池,内容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毛文龙其人正史不传,他与魏忠贤的神秘关系,却常为稗官野史所乐道。《剖肝录》说他“务结中贵,以为自固之计”,而九千岁呢,也正需要“结交边臣,布置私人”,两个人是饿娃子撞着了大奶子,自有一番细吮慢咂、娇声奶气的亲热和甜蜜的。因为这层关系的存在,故“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哪里去了?“皆入权宦囊中”矣!难怪毛将军总是隔三差五地在冒饷、闹饷、逼饷,时不时还要发泼撒野、放刁耍赖,就像一个“吊奶头”的妇人动辄当众露乳——因其“私爱”,所以习惯。
这九千岁也是“解风情”之人,吃你一口甜腥,能不护你周全?登莱通判王一宁举告毛文龙在镇江一役“匿败不报”,被魏忠贤“逮治论死”;河南道御史袁化中揭露毛文龙“拿捉百姓冒充战俘”,遭“厂人”凿言构狱,折磨致死;御史麦之令弹劾毛文龙“安坐岛中,牵奴不力”,遂陷入“熊廷弼案”,被人枭去了脑壳……
毛文龙“媚魏忠贤为援奥”,这是史家的“专业说法”。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达,那就是蜘蛛抱蛋、屎壳郎推粪球;硬要往“雅”里说,也便是“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两个人是相因相藉、臭到一起的。
这才有了袁崇焕的奋然跃起、挺剑一杀!
这样的“关系推理”自然并无不妥。但明史的研究者们,却对此不置一喙、讳莫如深。为什么?因为他们读了太多的历史,接触过太多的编年体文献,除了“畏口慎史”之外,还是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人:
翻开《明熹宗实录》4022页,赫然跳出一行字来:“天启七年四月七日,蓟辽总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建祠于宁前。”
袁崇焕给魏忠贤立祠?!
“历史”扬起的尘埃,在这一刻刺痛了你的眼睛……
(六)
这是个诡幻得近乎虚拟的年代。
边塞的深秋,万里平沙,霜枫如血。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在昌平一带巡边的蓟辽督师孙承宗突然改道南下,一彪人马过顺义、趋通州,急奔京师而去……他接到密报,朝中阉党为祸,已是一片风雨飘摇:是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宗罪,内阁府邸即遭“中官”围攻,东林党首辅叶向高、次辅韩爌相继罢去;至十月,魏忠贤尽逐杨涟、赵星南、高攀龙、左光斗等东林党人,一时政柄倾侧、百官拱手。孙承宗身为“帝师”、东阁元老,又是国之疆臣,素为朝野所望,对此又岂能坐视!他于西巡途中仓促赴京,是假借了“贺圣寿”之名,意欲面奏机宜、匡制内廷,力遏阉党“凶氛”。——这就是明史里提及的“孙阁老叩阍阙下”。
据传魏忠贤“闻阁老西来”,先是恐惧到了极点,奔到宫内“绕御床痛哭”,撺掇天启帝夤夜拟旨,出三道飞骑,阻止孙承宗入觐;后又命锦衣卫伏齐化门,称“承宗若至,反接以入”,直接绑送“厂卫”,准备来他个“鱼死网破”。孙承宗的人马刚到通州,天启旨下:“无旨离信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急驰的马队蹶蹄驿馆,发出了一串悲怆的长啸……这次“边臣问政”,让魏忠贤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的后脊梁上,还顶着一杆凉飕飕的“枪柄”!——至翌年八月,逢辽东“柳河兵败”,魏忠贤发动党人“交章弹劾”,一举解除了孙承宗的兵权。
“边衅久开终未定,室戈方操几时休”?袁崇焕与孙阁老凄怆作别,深感“边事不可为”,第一次落下了悲观的眼泪。孙承宗是镇关之魂,又是将他“扶上马背”的恩师,使君自兹去,辽事更何期?九月的山海关,突然下了一场大雪,寒光铁衣的将士们仗剑关外,陷入了提前到来的彻骨寒冬。
接替孙承宗职务的,是魏忠贤党羽高第。东汉末年有一童谣,曰“高第良将怯如鸡”,而高第的胆子却小比檐鼠、不若草鸡。他得到任命时,就像接了个冒烟的“炮仗”,甩手跳脚、“叩头乞免”;硬着头皮莅任山海关,害怕后金军于“柳河之役”后乘胜叩关,竟然尽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守具,尽驱屯兵、屯民入关,沿途抛弃谷粮十余万石,一时间“死亡塞路,哭声震野”。袁崇焕当時的职务是“宁前道”,只负责宁(远)、前(屯)防务,自然是“参谋不带长,有屁放不响”,眼看着高第自乱阵脚,将孙阁老经营多年的“关、宁、锦”防线扫荡殆尽,一时心如寒灰、只求速死。接到撤防命令时,他立即传檄关内,强硬表示:“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就算你撤尽宁、前兵卒,“宁前道必独卧孤城,以挡虏耳”!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大军浩荡西进,铁桶似的围住了宁远。高第龟缩山海关,不发一兵。刘诏等将领出关应援,被严令喝阻,已经出发的两千战骑遂顿兵不进。孤立无援的袁崇焕矗立城头,在谯楼上“刺血为书”,一万多将士“为之下拜,咸请效死”,这一场无比惨烈的战役持续了十二个日夜,最后以守军的红衣大炮击中后金军的一个大头目(一说是努尔哈赤本人)告终,“奴贼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历史在这一刻选择了袁崇焕。高第下课了,一群娘声娘气的“二尾子”,却紧随他“翩翩而进”。为了收揽兵柄,魏忠贤安插到各边镇的内监“计有佰什”,光是关、宁一线,真名实姓的莅事太监就有刘应坤、陶文、纪用、孙茂霖、武俊、王莅朝等,他们都是来自内宫司礼监、御马监和忠勇营的优秀分子,是有理想、懂政治,耍得了笔杆、不吝于跑腿的有为青年,他们是播种机、宣传队、信息员,当然更是记录仪、报务员和忠诚的克格勃战士……这就是明史上臭名昭著的“内监出镇”。辽东巡抚袁崇焕刚一冒头,就感觉到了来自内廷的巨大压力,第一个反应是上疏激抗,他说:“兵,阴谋而诡道也!门外人岂可轻与言兵?臣曩疏裁总兵,心苦矣。战守之总兵且恐其多,况内臣而六员乎!” 很快,朝廷给他配了个“安抚奶嘴”——那便是蓟辽总督阎鸣泰。阎鸣泰也算“辽东老人”,起起落落、半仕半休地,一直在军旅前线走动,却心肠软糯、害怕打仗——萨尔浒一战死了不少人,辽东经略熊廷弼命他“往抚沈阳”,可能被沿途的“路尸”给吓着了,他竟“半道恸哭而返”,不久便尿叽叽地“托疾谢归”了。而阎鸣泰能一再地“隐而复起”,被官场的朋友们“惦记”,还是因了他的“好脾气”“有善缘”“识大体”。他在蓟辽“服务”五年,先后为魏忠贤建造了七所“生祠”,旌其懋德,“碑榜厥功”,成为政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红星。——此番他“督听”关门,自然是只念经不做醮,闭口不言“兵事”,惟以“意识形态”为务,为当时的“厂臣政权”造舆论、拉山头、搞统战的。
果然,袁崇焕安静了下来。此前,他因“吊丧”“议和”等外交事件,一度与身边的镇臣(即内监)横生怨怼、“势同水火”,闹得劬劳过度的“厂臣”也是吃睡不香、啧有烦言。天启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袁崇焕忽上一疏,说“与内臣刘应坤、纪用并辔历锦州、右屯而东,见颓垣残栋,驻马唏嘘”,表示已与镇臣们并肩工作,似乎还有了共同语言;十月二十二日,魏忠贤给前线送去了一批马匹甲胄,袁崇焕立即上疏,赞颂其“捐家资、助军需”的高风亮节,称关前将士深受鼓舞,决心“改虚为实,易怯为勇”,把“厂臣”的殷切关怀化作捍卫疆土的实际行动;十月二十六日,“厂臣”认捐的大批粮秣运抵觉华岛,袁崇焕上传天听、疏颂如前。史料记载,在这短短两个月间,“阎鸣泰心许崇焕一人”,督抚之间声气相通、“呼吸相应”,在戎马倥偬的塞上边城盛开了一片“战地黄花”。——而那时离“东林六君子死狱”已有一年,辽东名将熊廷弼遇害,正人直臣“骈首就诛”,六部九卿纷纷去职,自上而下的白色恐怖,已到了“国人噤声、道路以目”的地步。
六个月以后,就出现了前文提及的,阎鸣泰与袁崇焕联名上奏,“以厂臣专心边事、力挽危疆”,疏请在宁远城“合力建祠”的天启盛事。据清人《三朝野记》记载,自天启六年闰六月“浙江巡抚潘汝祯请立魏忠贤生祠”开始,在全国陆续建起的魏忠贤生祠共有四十所,而阎鸣泰与袁崇焕合建生祠则“不啻因乘风气”,“排名”比较靠前,恶劣之影响也是具有“集束效应”的。
仅仅相隔一个月,震动山海的宁锦战役就爆发了!
这场残酷的边城保卫战,“胶着”了整整二十五天。长夜过去,敌军消遁,屹立不倒的宁、锦二城托起了一轮新的朝阳。将士们放下戈矛,沉浸在“大捷”的喜悦里;袁崇焕却套好一驾马车,带上随军的家眷,悄悄踏上了“致仕回乡”的漫漫长途……
這个结局出人意料!
(七)
崇祯帝完成对阉党的清算,重新起用袁崇焕时,曾对他的“议和”与“建祠”做过一番审慎的考察。最后是兵部侍郎吕纯如的一番话,打消了“组织部门”的戒心和疑虑。他说,在用不用袁崇焕这件事上,我只认定其“不怕死”“不爱钱”和“打过胜仗”这十个字,当强敌压境之时,“人方疾呼而望救兵,而崇焕乃置母妻于军中”,他有何所求、何所想、何所牵系?忠肝赤胆,其曷为然!(《崇祯长编》)世间终究还是有明白人,依据人伦世情,说出了这一番牵心搭肺的明白话。
而前朝“厂臣”魏忠贤,是一个更“明白”、更有“觉悟”的人。
在他看来,袁崇焕“疏颂”也好“建祠”也罢,还不是“撒尿和泥巴”——捏一个馒头哄蒙菩萨?且不论他的“入仕背景”有多么复杂——当年的“座师”(科举主考官)韩爌,后来的“业师”孙承宗,还有推举他介入辽事的御史侯恂,都是油盐不进的东林党中坚;单看他的“政治态度”,也是边峰堕石、极其右倾。人们应该不会那么健忘:天启四年七月,东林党首辅叶向高抱愧下野,远在边塞的袁崇焕居然“赋诗明志”,一句“举国疑高马”,就把举朝股肱斥为“指鹿为马”的赵高;再一句“何人问丙牛”,竟将“免臣”叶向高比作汉朝的贤相“丙吉”!天启五年十一月,东林党徒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授首,袁崇焕又斗胆写下《东林党人榜中无名书此志感》一首,诗云:“忍将一网尽清流,不绝根株总不休。巧造祸胎偏点将,欲凭毒手取封侯。曾知道学宜常讲,早识机关动隐忧。愧我榜中无姓氏,流芳不得共千秋!”白纸黑字,众目昭彰。东林党人的“点将录”问世,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却因为上不了榜单,在那儿哼哼唧唧、怨生恨死。如此头上长角的“反潮流斗士”,岂是能被轻易感化和改造的?
于是就上演了“宁锦大捷”以后,那一出“卸磨杀驴”的旷世闹剧。天启帝大赏宁、锦将士,魏忠贤以“筹边胜算、功以帷幄”抢得头功,刘应坤、纪用等内监因“拮据战守,绩着疆场”而位列其次,甚至连魏忠贤的从孙鹏翼、良栋也获封“安平伯”“东安侯”,而“鹏翼、良栋皆在襁褓中”,还是两个吊奶头的娃娃哩!袁崇焕在封赏名单中忝列第八十五位,得到的奖赏是“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大红纻丝二表里”——这红彤彤的“纻丝”大概是床上用品,而且一下子得了两幅,“面子”与“夹里”都在,也够他的内眷们高兴一阵子了!接下来,就有一言官“矫词”弹劾,说他在锦州被围时,“于宁远拥兵不救,实为暮气难鼓”。这是一个简单的军事策略问题,袁崇焕不屑置辩,却出于一种官场姿态,上了一个《乞休疏》。未料,皇帝的“朱笔旨批”很快就下达了:“袁崇焕疏称抱病,情词恳切,准其回籍调理!”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
“议和”与“建祠”,是袁崇焕基于内忧外患,在天启年摆开的两场博弈。遑论胜负成败,他这一着着都在冒死犯险。明朝官员讳言“议和”,是因为“宋室之辙”不远,向来是“口舌支吾”,不肯担当“以玷清议”的。至于为某人“建祠”,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属于权力趋附,丢失的是士人视同性命的名节。有明一代,不少士大夫不惜死、重名节,像洪武年的高启,脖子一梗,被朱元璋斩为八截;再如永乐年的方孝孺,还是脖子一梗,“十族”人头应声落地。一说到节操,那是“兹事体大”,就连村野穷儒也是不肯苟且的。彼时的袁崇焕,有孙承宗的榜样在前,可以选择“宁折不弯”——但他又怎肯轻弃兵柄,任由一群怯懦的“阉竖”恃口舌、坏辽事,将关外“四百里金汤”毁为瓦场!若宁锦弃失,则山海“齿寒”,举国数万万生灵命悬关门,一氏一姓的“名节”岂能救苦救难?天启末年的袁崇焕,夜夜灯下看剑、谛听着辽河沿岸的马嘶镫响,还要时不时地清润嗓子、发出几个低声部的动听“滑音”——藉以保持“太监团队”的美好心情。这是怎样一段椎心泣血而又荒诞不经的日子:发自体内的卑微呻吟,伴随着城头的慷慨悲歌;盘结心腑的怅天恨海,缭袅着边塞的苍黄狼烟…… 这决定了崇祯二年,走出黑暗的袁崇焕终有拼死一杀!
可惜“纹枰寂寂客席虚”,魏忠贤已然缺位,毛文龙做了“替身”。袁崇焕离京前曾向十七岁的“英主”交代过几句话,提到“军中可惊可疑者甚多,勿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关照他遇到失惊打怪的事情,也要安详宁定,保持“贞模圣表”;又提到“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说把对手逼急了,人家也会从中“离间”,只有圣上的意志坚定,在外的边臣才敢舍身效死。袁崇焕的悲剧性宿命,都被他自己一一言中:先是毛文龙伏诛,明少主心生“疑惧”;接着皇太极设计,朱官家俛然“入毂”!那还有什么说的,掸一掸衣尘,痛快上路吧!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边中送别》)!然而他的“耻”雪了吗?恨消了吗?愿了了吗? 山海静默,云天悬立,只有辽河的水在日夜呜咽,漠北的风在呀呀叹泣……
毛文龙该不该杀?这是个啁嗻不清的话题。有一点是明了的,袁崇焕“杀帅”,其政治动因大于军事诉求——就像眼前飘来一朵鬼祟的云翳,忽然打乱了“沙盘推演”的正常进程,指挥官一个“挥麈扫尘”的冗余动作,导致了己方阵线的全盘倾覆!袁崇焕是“烈士”,有忠愤激烈,也有热血冲动,有柱天卧地的肝胆,也有急于事功的狷躁。“英雄”不是人吗?除了缠绕头顶的炫目光晕,身上落有更多的尘埃,甚至还裹掖著岁月留下的深切伤痛——“党争謑诟乱纷纷”,局中人又岂能超然事外、独善其身!
据说天启是个“讲政治”的明君,听孙承宗讲经,每称“心开”,对儒学的“圣经贤传”是心领神会、情有独钟的。在他的示范下,举朝官员无不“口吐莲花”,一个个把“约经义言”置于座右、挂在嘴边的。但天启有个上不了台面的私癖,“好亲斧锯髹漆之事,而积岁不倦”,也就是喜欢鼓捣木匠和漆匠的活计,至于流连精舍、终年不朝。为了瓜分这一份“撂荒的权力”,朝中一时朋党纷起(时有楚党、齐党、浙党、昆党、宣党、宦党、东林党并峙)、山头拱立,先后出现了“浙党内阁”“东林内阁”“魏家内阁”,你方唱罢我登台,各自唆风使雨、大吹法螺。至魏忠贤血腥伐杀东林党人时,“木匠工作室”乒乒乓乓的敲打声出现了短暂的顿挫,朱由校放下锯子,吹去木屑,蹙了蹙眉头,然后又拿起了一柄玲珑的锛子。深阙里只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唉——!这群刁词博辩、好逞口舌,动辄在御前绑架圣意的“正人君子”,也终于让人给收拾了!魏忠贤这厮固然不是什么善类,却难得他体谅宸衷,不来干扰朕的清修,爱怎么闹且怎么闹去吧——一个“没根没柢”的顽皮太监,还能飞出个囫囵的鸟来?
也就是这么个“暗室私心”,竟使“朝政隳,边事坏”,直至关失城殇,断送了江山。
袁崇焕倒下了。有很长一段时间,崇祯帝一律将送入死牢的逆臣戴上一顶“帽子”,曰“焕党”。一个“无党派人士”,被人枭了头、吃了肉,也终于自成一党了!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至光绪甲午年,终于滑下马背,有了自己的北洋水师,其坚船利炮甚至引起了日本的恐慌。但当时的日本汉学家副岛种臣却另执一词,他说:“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结果怎么样呢?丰岛开战仅仅九个月,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就葬身海底了!
日本人所言的“中国之积习”,就像一支弩箭,洞穿了大清的虎背熊腰——向着时光,发出一声声尖厉的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