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术、道在泡茶里的涵义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真正面对过泡茶技术的泡茶人,还谈不上懂得泡茶或喝茶。技术是一种具体做法、能力积累的本领,它由无数个细节构成,如:时间上的分秒必争、水是如何加热、茶具材质的甄选、茶汤的适口温度等,需要不断的实践、练习、实践、练习,才有可能淬炼成一种泡茶技能,泡茶时我们若有这套系统可运用上,即谓之术。
  泡茶技术层面达到了,就有能力驾驭那个领域的任务。技术让人放心的地方,是它带来稳定的品茗经验,人们乐于与有技术的人打交道,因为觉得不会受骗;不会说那个茶一时泡过浓了一时泡过淡了,也只能哑子吃黄莲。泡茶人如将功夫练到如影随形似的长在身体上,每次都可带出稳定的茶汤品质,这样茶才能发生效用,才能老老实实占据在文化一个重要的地位。
  有些泡茶人看似练就了一身功夫,可一旦少了某一支茶壶、茶杯或计时器什么的,他就乱了套,战斗力马上下降,则表示他仍然留在器的层面。没有了某种“利器”他就失去泡茶的信念,实际上是他还未掌握好完整的技术。比如说计时器的使用,摆一个计时器在茶席上,并不是我们就应该空白地等待直至闹铃叫,或一直盯着看计时器的跳动时间到了没有,或完全放弃对时间的感应,我们还是要有一套心算的方法,密切留心时间的走过的过程,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器”俘虏。
  另一个“利器”如:煮水一定用银壶。我们了解银壶煮出来的水质比较纯,有较清甜茶汤,可带出一种相当完善的泡茶效果。但是我们也务必应对其他材质如铁、陶、不锈钢同样的了解透彻,用银壶时用得淋漓尽致,当有必要使用其他材质煮水壶时,也应当知道要怎样替换,才能够与其他器物匹配及运用,将整个泡茶的最好价值发挥得最高才叫做技术精湛。没有了银壶就手足无措,泡茶人则只不过成了“器”的傀儡。
  杖持着“利器”而耽误技术的提升的也包括一些与茶没有直接关系的外因,如:泡茶人说“我”亲手做的茶,“我”亲手捏的陶碗。强调“我”在亲手做,而不是指出茶或茶具的本质对泡茶的影响,“我”只是“利器”的一种。“我”代表一种体验的经过,没有人可以剥夺任何人的个人经历与感受,但“我”的体验不能作为衡量泡茶技术的因素,除非这个“我”有一天在做茶、捏陶的领域也修炼了一番专业,我们才会考虑“我”的产品放在泡茶使用是否恰当。迷信“我”之“利器”的使用,将造成泡茶技术停滞不前。
  另有一些“利器”距离泡茶技术所需更加远了,如:泡茶人身上的衣服:泡茶人的泡茶穿着,理应要从泡茶时的卫生状况、工作优势、有保护人体作用和衣服品质来考量,依此制出符合自己体型的衣服,既是自己的衣服也是泡茶的衣服。现今泡茶人穿“戏服”泡茶比比皆是,“戏服”即我们平时都不会拿来穿的,是要“表演”时故意藉特别的服装吸引观众的注意,它是扮演“茶人角色”的“器”,属于“器”最表象的一层了,长期投入这样的装扮秀而怠惰于泡茶技术的成长,难免最后将出现“伪茶人”。
  当一位泡茶人除了具备技术,并有主动意识去思考泡茶过程的本质的意义,不满足于术语、流行与观念的束搏,不轻易丢弃一些自然规律与科学原理,所有与自己相信的那套价值观的行为有抵触的事情都不要做,这种思维的自我训练达到某个程度,我们可谓之茶道精神了。茶道精神是茶人提出来一个方向,茶道精神的层面是件无止境的事,那是一种行为的体现,只有做和不做,没有做少一些做多一些。道和术兼备的茶人,不需要每一句话都引经据典才说,不需要每一件事都获得大众认可才做,到了那时候,由他说了算,他就是道。
其他文献
根据调查显示:当今我国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不少不文明的地方,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部分学生的精神空虚,品位低劣,热衷追求虚荣浮华的生活,对传统文化漠然,因此,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
期刊
残破的茶器愈来愈多,我却不舍丢弃。因为我们每个人终要历经生老病死,惟有心念能够散发不朽的光辉。  故而,我和茶客不小心打破的那些茶器,都用来莳养花草,重新在茶席上凝聚大家的目光。这样的茶席点缀,更易触动人们对日常器物的珍视。  我用过很多残器栽花种草。那个细长的闻香杯在旅途磕破后,就成为了茶席中的花器。有时为了挡住杯沿的缺口,不得不违背插花的规律,让花枝贴住杯沿遮住缺口。一枝海棠,几株油菜花,甚至
期刊
在一家茶店,遇到位茶友,他指着店里的一饼普洱说,像这样年份的茶至少几万。且不论此话真假,但却使在座各位唏嘘哗然,原先平和的气氛因为这样古董级珍品一下子热烈起来。我知道那些痴迷普洱茶的人,一定会将之奉若瑰宝,大谈特谈其中文化。似乎,这个圈子里的文化是与价格有关的。可我有些不适应,因为我很纳闷,花几万元钱去喝一片茶的意义在哪里。显然,这些东西不是茶,不是用来喝的。  对价格的追求,我想不外乎是两种情况
期刊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蔡襄的得意门生。有一次,苏轼欲返乡省亲,蔡襄委托他代汲中峡之水泡茶。不料苏轼返回时望见神女峰诗兴大发,沉湎在壮丽风光之中,船至下峡才想起汲水之事,因无法逆流而上,只好在汲下峡之水交给蔡襄。蔡襄将水煮沸,轻品一口,笑着对苏轼说:你取的这是下峡水,不是中峡水。苏轼大惊,问何以知之。蔡襄解释:上峡水面开阔,水流急促,激浊扬清,卷起江内杂质,水韵偏硬;下峡水流趋缓,同时汇集了其
期刊
近年来,随着老枞水仙的日益火热,究竟如何定义“枞味”一直困扰着广大荼友的心。在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看来,真正的枞味应该是木质香。为了让我们感受这种香气,她特意找来了两款特点明显的老枞水仙让我们品饮,其中一款老枞醇厚且独特的韵味,贯穿始终的腐叶气息仿佛引领饮者进入深山老林。大家纷纷对这款老枞的生长环境做出各种猜测,于是陈老师决定,带我们前往武夷山实地考察。  暮春时节,三个月
期刊
5月15日,第八届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于东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展会首设福鼎白茶区,由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组团参展,特装面积近一千平方米,成为此次展会的独特亮点,包括品品香、天湖、广福、誉达、天丰源、瑞达、鼎白、莲峰、郑源、孔家等在内的福鼎白茶10大品牌企业首次相约东莞,大有与普洱争雄之势。虽然主办方没有公布参展商具体的销售额,但记者走访现场却明显感受到,白茶区的展位的人气明显较高,“黑
期刊
5月8日下午,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研讨会,在宁波茶文化博物院、玉成窑紫砂文化研究所举办。  各地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分别就“两窑”珍品收藏、鉴赏、传承、创新等方面作了研讨。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和玉成窑紫砂文化研究所展出的部分珍品,令大家大开眼界。  玉成窑紫砂器的文化密码  玉成窑始创于清同治年间,据考证原为奉化石林窑。晚清杰出
期刊
2015中国(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第七届全民饮茶日暨首届中国茶服展于4月17~20日在杭州隆重举办。  茶悠亘古而不休,服寄千载清韵扬。本次茶服展,泊园茶人服以清爽淡雅的色调风格,印象自然的贴身感受为主导,携诸多2015春夏新款与诸位朋友见面。共品一杯茶,以衣会友。  首日的茶服公众展出,在茶悠然的熏陶下,更加的气悠格雅,来自世界各国的茶服爱好者,热爱东方文明,推崇东方新时代的文化音符 茶服。泊园
期刊
晨起或夜半,窗明几净的厅堂或庭院,一人静坐,两人对饮或三五友聚,只要有茶在,便是悦心怡情的一期茶会。  就着这一盏清茗,读一卷书的诗词文雅,观一炉熏香的烟云袅袅,一只鸟雀的安静栖息。待到茶无味,香燃尽,也将那些牵念的人和事妥善安置,心绪归于安然。  我自问不是个爱做梦的人,却总是臆想着自己与茶的种种。只身从北方来到南方,习茶数年,且矢志余生不更。也总是想着自己茶馆的模样。在某个临水的地方,有那么一
期刊
夜里11点,并不算宽敞和繁华的德化陶瓷街上,有家店仍灯火通明。这店也并不宽敞,五六个人坐下已觉局促。店面的陈设方式与别家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不同,白瓷为主,只是稍留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茶器比别家多了许多,对茶器稍有研究的人会更惊讶地发现,这里的白瓷茶器和别家有很大的不同,无论质地还是样式。  这是陈清宜的“祥窑艺瓷茶馆”。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后,陈清宣正配合着我们做最后的收尾摄影。我们变换着位置寻找最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