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有两种常用模式:一是教师设疑来问学生,二是学生自主质疑。教师的提问要新颖、巧妙,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他们起疑,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习就会变的积极主动起来。
  关键词:教师提问 新颖 巧妙 变直为曲 有层次性 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疑而问,有问而思,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开发智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运用“问题教学法”,不能盲目漫无边际地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视内容的难易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灵活运用。笔者总结出两种常用的模式:一是教师设疑来问学生,二是学生自己质疑。首先来谈谈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呢?
  一、提问要新颖、巧妙
  老师的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变换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记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巧妙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提问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 中,教者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变色龙》-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标准,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突破难点,把握重点。
  运用问题教学法,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的层面上,它的功能发挥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 疑”。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 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笔者认为通过下列途径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四、鼓励学生多起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愿不愿意提问,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时,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意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与同 学们应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应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组织讨论,而且还要张贴示范。另外,还可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记分鼓励。当学生提出一些幼稚、古怪、琐碎的问题时,老师不能指责,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长期的接受性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交给他们 质疑的方法。   (l)抓住关键,找好突破口。在关键处设疑,这是提问最基本的要求。课文的关键之处,也是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如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地说明方法的句子,等等。能抓住这些关键点,就找到了质疑的方法。如《孔乙己》一课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只要抓住这一耐人寻味的句子,经过思索就会提出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2)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其次,了解分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如果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至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幾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当然,可根据具体的课文,使问题提得更明确些。
  (3)从比较中质疑。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可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上的质疑方法,可避免学生提问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的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摘要:任何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品德、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一般说来,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通常指来自内部的学习动力,比如对学习、知识本身或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做这些活动能够带来愉悦的情感。外部动机通常指来自外部的压力的选择。来自外部压力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习能力低下,不能持久,还会引发厌学、压抑、被动等一系列副作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陶冶学生的性情,就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儒雅美、音韵美、童趣美、幽默美,用美的语言来塑造美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教学语言 感染力 文化底蕴 感受力 审美情趣  常看百家讲坛,那么多名人、专家,最能吸引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纪连海、易中天等。原因是什么呢?除
期刊
在多年来的英语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上课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提前完成将要学习的新内容,
期刊
二月的风吹过,河畔的杨柳泛起了新绿,对岸的桃花笑红了脸庞,就连慵懒的麦苗也抬起了头,倾听冰化河开的轻响,鸡鸣狗吠人耕忙,春天就这样走进了故乡。  七月的骄阳里,父亲在田里挥洒着汗水,母亲在灶台边添柴做饭,我和哥哥忙着抓知了,午睡时偷偷跑去捉泥鳅,那泥泞里的记忆,散发着幸福的芬芳。  春去秋来,时光在似曾相识中流转,再回首已是追忆,想念河畔的杨柳依依,难忘对岸的桃红菲菲,更是懷念外婆的慈爱,在出初春
期刊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以修身用书为核心,集文字、音像为一体的多媒体的教材。全书配有彩色卡通式插图,设计新颖活泼,生动有趣。如果使用先进的电化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便于修身理解和接受,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加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期刊
美好的一天从早读课开始,早读课是打造扎实基础与良好的学习品质的绝佳时间。通过齐读、领读、诵读或吟读等方式,可以储备让自己都佩服的难以估量难以想象的海量语文资源,晨读的习惯古已有之。重视早读,也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语文学习特质的准确把握。早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而今的早读现状堪忧,下面是我一学期来在早读课方面的观察和一点尝试,希望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早读课现状扫描  镜头
期刊
今天,我上的课很成功,孩子们高兴,我也很高兴,我深深地领悟到文章的味道只有读才品出来。文章的内容,蕴含的道理,人物的感情,都可以读出来。对文章的逐层理解,也可以通过读来实现。怎样让语文课充满乐趣,老师乐教,学生乐学。读是最好的方法。读出文章的内容,读出乐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读出作者的情怀。  读书、练字、写作。我在执教六年级的时候,抓住这三个环节,取得巨大的成功,学生爱学,老师爱教。老师在教学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不仅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情感共鸣的场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感与态度等等,以下就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数学课堂心理氛围,营造和谐关系  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
期刊
继上海、浙江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成为第二批试点,最终将在全国全面推广。在新的高考形式下,我们在语文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良
期刊
2017年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课题批准号【2017ZD192】  就学校教育而言,长期以来我们关注较多的是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时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文化成绩提升的多少,加之高考指挥棒的实际导向作用,我们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应对高考的升学压力上面去了,而恰恰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领域的素质教育,有时候甚至就是空白。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平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