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根据该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课程内容及实践环节,同时确定其开设的先后顺序。按以下步骤实施: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界定中高职阶段知识、技能、素质及能力分阶段要求;建立“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实现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顺利衔接。
关键词: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07-04
江苏省于2013年开展了由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3 3”分段培养的试点工作。要求中高职院校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试点主要任务,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阶段一般要取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一般要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合作进行了“3 3”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对该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课程衔接是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质上就是两者课程相互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教育状态。[1]中高职分段培养应保持中职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重点加强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与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高职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首要任务是,根据生物化工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课程及实践环节由中职完成、哪些课程及实践环节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同时合理安排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实践环节的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一)对接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生物化工专业人才需求、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教师先后分赴南京、苏州、上海等省内外40多家企业开展了调研活动,同时向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取得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专业建设团队认真归纳、统计和分析了调查数据;同时,通过每年召开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等专业建设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该专业中职阶段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生物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继续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向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环保等企业,能从事菌种培养、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控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在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确立了生物化工专业高职阶段的菌种培养、生产操作、分析检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5个职业岗位,分析了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确立了《啤酒生产技术》等8门主要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生物化工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界定中高职阶段知识、技能、素质、能力分阶段要求
在深入研究生物化工专业中职及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明确:该专业中职阶段应重点加强化学、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及熟练使用显微镜操作技能,通过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训练学生文献检索、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能力;高职阶段应增强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化学类课程应加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等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仪器分析、化工单元操作、分离提取等操作技能;微生物课程应加强学生菌种分离纯化,微生物扩大培养及发酵操作技能的培养。中、高职阶段专业课程开设及能力素质要求见表2。
(四)遵循专业学习规律,建立“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
为适应生物化工领域范围广、产品种类多、技术更新快及关键技术岗位从业人员要求高等要求,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毕业生群体调研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构建了“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见图1)其内涵是:通过《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及《生物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生物化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然后开设《食用菌生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模块课程,同时安排培菌工、发酵工等考工训练,以满足学生多方向就业的需要。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成效
(一)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探索实践“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中高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施难、学生岗位能力不强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多元融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探索实践了生物化工专业“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其内涵是:将四个“融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按照学生专业学习规律安排课程,按照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安排实践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知识与技能交互、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二)围绕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要求,开发了课程和校本教材
根据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衔接的要求,校企合作制定了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与内容。本专业教学团队已开发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等8门优质课程,其中《啤酒生产技术》、《生物化学》课程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建设,《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参与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开发和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啤酒生产技术》、《酒文化欣赏》等共9部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三)课证融通,强化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将生物化工企业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践。如菌类园艺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理论成绩采用《微生物操作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两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来代替,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理论免考,不到60分需进行理论考试;实践考核按照职业资格应会要求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责任编辑:方健华)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nnectiv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n Bio-chemical Specialty
LU Zheng-qing
关键词: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07-04
江苏省于2013年开展了由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3 3”分段培养的试点工作。要求中高职院校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试点主要任务,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阶段一般要取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一般要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合作进行了“3 3”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对该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课程衔接是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质上就是两者课程相互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教育状态。[1]中高职分段培养应保持中职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重点加强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与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高职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首要任务是,根据生物化工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课程及实践环节由中职完成、哪些课程及实践环节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同时合理安排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实践环节的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一)对接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生物化工专业人才需求、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教师先后分赴南京、苏州、上海等省内外40多家企业开展了调研活动,同时向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取得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专业建设团队认真归纳、统计和分析了调查数据;同时,通过每年召开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等专业建设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该专业中职阶段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生物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继续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向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环保等企业,能从事菌种培养、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控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在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确立了生物化工专业高职阶段的菌种培养、生产操作、分析检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5个职业岗位,分析了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确立了《啤酒生产技术》等8门主要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生物化工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界定中高职阶段知识、技能、素质、能力分阶段要求
在深入研究生物化工专业中职及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明确:该专业中职阶段应重点加强化学、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及熟练使用显微镜操作技能,通过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训练学生文献检索、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能力;高职阶段应增强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化学类课程应加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等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仪器分析、化工单元操作、分离提取等操作技能;微生物课程应加强学生菌种分离纯化,微生物扩大培养及发酵操作技能的培养。中、高职阶段专业课程开设及能力素质要求见表2。
(四)遵循专业学习规律,建立“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
为适应生物化工领域范围广、产品种类多、技术更新快及关键技术岗位从业人员要求高等要求,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毕业生群体调研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构建了“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见图1)其内涵是:通过《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及《生物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生物化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然后开设《食用菌生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模块课程,同时安排培菌工、发酵工等考工训练,以满足学生多方向就业的需要。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成效
(一)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探索实践“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中高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施难、学生岗位能力不强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多元融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探索实践了生物化工专业“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其内涵是:将四个“融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按照学生专业学习规律安排课程,按照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安排实践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知识与技能交互、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二)围绕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要求,开发了课程和校本教材
根据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衔接的要求,校企合作制定了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与内容。本专业教学团队已开发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等8门优质课程,其中《啤酒生产技术》、《生物化学》课程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建设,《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参与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开发和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啤酒生产技术》、《酒文化欣赏》等共9部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三)课证融通,强化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将生物化工企业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践。如菌类园艺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理论成绩采用《微生物操作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两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来代替,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理论免考,不到60分需进行理论考试;实践考核按照职业资格应会要求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责任编辑:方健华)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nnectiv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n Bio-chemical Specialty
LU Zhe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