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质疑与释疑能力并不是指多问几个“为什么”,或用“是”和“不是”来回答,而应从儿童的好奇、发问、求知欲望等出发,从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好奇 质疑 释疑 主动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67-01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释疑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质疑就是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而释疑则是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探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质疑与释疑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与释疑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为什么”,而是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针对的、主动的、独立的、层次的。
1.1 关键处设疑,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质疑释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概念和原理中关键性的词语,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那些关键点,巧设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教学“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节课,我引导学生总结为:被减数=差+减数,而学生在看书时提出,书上的公式是被减数=减数+差,与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同,并思考着“减数+差”还是“差+减数”,哪个对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通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加深了对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1.2 利用好奇,培养学生主动的质疑与释疑
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共同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的同时,还应从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教学完“圆的周长”后,引导学生在质疑环节时提出:“汽车上的里程表,记载着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算出来的?”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我的适时点拨,学生能把“里程表——车轮——圆——圆的周长”联系起来,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圆——圆的周长——车轮——车轮转数——里程表”的解题策略,进而解决了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理。
1.3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要独立的质疑与释疑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而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因此我将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数学。
如在教学“白色污染”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展示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挂图,并结合语调低沉的配音,使同学们产生了“为什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会如此状况?我们怎么才能让地球母亲高兴起来呢……”的问题。顿时,课堂上沸腾了,学生们主动探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解题策略,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后,又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1.4 引导点拨,培养学生有层次的质疑与释疑
仅仅敢问、会问、乐问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问得有层次,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分数的大小的比较”时,我故意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分别标出1/2和1/3,又对旁边一个学生问:“1/2一定比1/3大吗?”通过引导、讨论得出结论是在比较1/2和1/3的大小是针对同一图形或同一数量讲的。这样,对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既学习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2 提供机会,促使学生广泛质疑与探究
提供机会,就是让学生发表看法。因而,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每个环节留有余地,以便学生广泛质疑与释疑。
2.1 师生之间的质疑与释疑
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并明确地提出:同学们,我们不要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随时释疑。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上我班一名学生举手提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是否一定要先通分?”这一问题把我和同学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问他:“能不能举个例子?”他回答说:“例如2/2+2/3就不必先通分嘛!”同学们会心地点头说:“哦!”通常情况下学生提的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回答,对于个别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我会布设悬念,精当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2 学生之间的质疑与释疑
每节课我还会留些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争做小老师考考对方,并开展了“每课提一问”、“每日出一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生生间的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梯形”时,在小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梯形有几条高?梯形的高可不可以画在腰上?”……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被其它的同学答出。这些问题提得相当好,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也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2.3 学生对教材质疑与释疑
新课改后数学教材中许多地方把思考过程都省略了,所以在看书过程中学生较难看懂,所以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展讨论。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学生提出:“在研究小数的性质时,可以把小数的末尾说成小数的后面”这些问题的确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说明学生在看书时肯动脑筋,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及看书自学能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了解学生思维动向及知识的接受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及计划,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好奇 质疑 释疑 主动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67-01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释疑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质疑就是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而释疑则是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探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质疑与释疑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与释疑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为什么”,而是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针对的、主动的、独立的、层次的。
1.1 关键处设疑,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质疑释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概念和原理中关键性的词语,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那些关键点,巧设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教学“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节课,我引导学生总结为:被减数=差+减数,而学生在看书时提出,书上的公式是被减数=减数+差,与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同,并思考着“减数+差”还是“差+减数”,哪个对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通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加深了对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1.2 利用好奇,培养学生主动的质疑与释疑
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共同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的同时,还应从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教学完“圆的周长”后,引导学生在质疑环节时提出:“汽车上的里程表,记载着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算出来的?”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我的适时点拨,学生能把“里程表——车轮——圆——圆的周长”联系起来,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圆——圆的周长——车轮——车轮转数——里程表”的解题策略,进而解决了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理。
1.3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要独立的质疑与释疑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而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因此我将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数学。
如在教学“白色污染”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展示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挂图,并结合语调低沉的配音,使同学们产生了“为什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会如此状况?我们怎么才能让地球母亲高兴起来呢……”的问题。顿时,课堂上沸腾了,学生们主动探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解题策略,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后,又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1.4 引导点拨,培养学生有层次的质疑与释疑
仅仅敢问、会问、乐问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问得有层次,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分数的大小的比较”时,我故意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分别标出1/2和1/3,又对旁边一个学生问:“1/2一定比1/3大吗?”通过引导、讨论得出结论是在比较1/2和1/3的大小是针对同一图形或同一数量讲的。这样,对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既学习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2 提供机会,促使学生广泛质疑与探究
提供机会,就是让学生发表看法。因而,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每个环节留有余地,以便学生广泛质疑与释疑。
2.1 师生之间的质疑与释疑
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并明确地提出:同学们,我们不要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随时释疑。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上我班一名学生举手提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是否一定要先通分?”这一问题把我和同学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问他:“能不能举个例子?”他回答说:“例如2/2+2/3就不必先通分嘛!”同学们会心地点头说:“哦!”通常情况下学生提的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回答,对于个别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我会布设悬念,精当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2 学生之间的质疑与释疑
每节课我还会留些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争做小老师考考对方,并开展了“每课提一问”、“每日出一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生生间的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梯形”时,在小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梯形有几条高?梯形的高可不可以画在腰上?”……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被其它的同学答出。这些问题提得相当好,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也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2.3 学生对教材质疑与释疑
新课改后数学教材中许多地方把思考过程都省略了,所以在看书过程中学生较难看懂,所以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展讨论。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学生提出:“在研究小数的性质时,可以把小数的末尾说成小数的后面”这些问题的确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说明学生在看书时肯动脑筋,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及看书自学能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了解学生思维动向及知识的接受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及计划,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