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高盛是“一切向钱看”的,但似乎这位爆高盛料的老兄也绝对不是免费“为人民服务”的,
而且高盛在历史上也绝不是“道德的”,
怪不得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就发文支持高盛说:
“如果你们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道主义,就不要去高盛工作,它毕竟不是做慈善的地方。”
人心不古,独怪高盛?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读书时夏季来做实习生,然后在纽约工作了10年,现在在伦敦。我想我在这里工作了足够长时间,能够理解其文化发展轨迹,理解其员工和身份。说实话,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和最破坏性的。”
2012年3月14日,世界最强、最赚钱的华尔街银行——高盛的高管格雷格·史密斯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这篇他写给高盛的辞职信,从这开头的第一段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没打算说好话。
史密斯说,高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存在143年,是因为它除了赚钱之外,还能让高盛人引以为豪,可是如今,高盛的企业文化已经被破坏殆尽,“道德品行沦落”是公司最大的威胁。
原来,高盛也是讲道德的,他不提,大家就快忘记了。
价值百万的“高盛黑话”
为了列举高盛的“黑暗文化”,史密斯特意列举几个“黑话”——就是高盛内部的说法,这些词听起来似乎都沾着一点血腥味。
第一个词是“斧子”,指的是那些看起来不怎么赚钱的投资产品,极力劝说客户买下它们,这样一下,赚的是高盛,被“斧子”砍伤的只是客户而已;第二个词是“猎杀大象”,就是劝说客户投资能给高盛带来最高利润的项目,翻译成普通话应该就是“找到一个冤大头”;第三个词是“提线木偶”,很显然,这形容的是客户,史密斯说高盛开会的时候几乎从没提过怎么帮助客户,只是在讨论如何从客户身上赚更多的钱。
《滚石》杂志曾经这样形容高盛:“它如一只巨型吸血乌贼,无情地将其触角伸向任何带有金钱气息的地方。”但高盛内部的人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洋洋得意地说:“诚信,那早就腐烂了,不谦虚?得了吧。”
但如今,这只吸血乌贼的肚子里面起了内讧。
就像面对《滚石》杂志的批评时一样,高盛的人这一次也不会坦然接受史密斯这个“逃兵”的批评,高盛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回应,通过媒体放风,说史密斯是个“叛徒、懦夫”,他之所以会如此高调地在《纽约时报》上羞辱高盛,完全是因为他没有拿到满意数额的年终奖,利用了民众在金融危机之后对高盛的种种不满,来泄私愤。
按照职场的规矩,史密斯离职前大爆东家料的做法其实是很不妥的,因为下一个东家会很忌讳这一点,觉得他是一个祸害,所以有媒体就评论说,史密斯这样做无疑是断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别想在金融界混了,因为金融界毕竟不像媒体是靠着爆料来确立行业地位的。
但似乎史密斯真的不在乎这一点了,他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辞职信引来了巨大的金融界地震,3月14日,这封辞职信引发了高盛股票暴跌3.4%,市值蒸发掉21.5亿美元。
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价格最昂贵的一封辞职信了。
但史密斯却凭借着这封信成了赢家,国际著名的桦榭出版集团旗下的大中央出版社立马与史密斯签订了出书的合同,他会在未来出版的新书中详细描述高盛内部的种种黑幕与丑态,这本书给他带来了150万美元的预付款,如果加上版税,他很可能因出书骂高盛而净赚几百万美元。
虽然高盛是“一切向钱看”的,但似乎这位爆高盛料的老兄也绝对不是免费“为人民服务”的,这也许就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存在基础吧,怪不得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就发文支持高盛说:“如果你们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道主义,就不要去高盛工作,它毕竟不是做慈善的地方。”
也有很多人支持史密斯的说法,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人就是高盛的创始人马库斯·古德曼的曾孙、高盛家族代表亨利·古德曼,他说:“高盛公司的文化确实蜕变,买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
高盛“道德过”?
史密斯价值几亿美元的天价辞职信,在很多行业的职场中引发了巨大震动。世界著名画廊巨头高古轩的高管辞职,也效仿了格雷格·史密斯的辞职信格式,甚至很多面向职场白领的媒体开始教“向格雷格·史密斯学习如何写辞职信”。
史密斯辞职信中的一个基本句式就是:我刚毕业来到高盛时如何,但如今,又是如何。似乎他能够在这种今昔对比中发现高盛昔日的“道德历史”。但过去的高盛真的就比现在好吗?
在始于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美国大萧条时期,高盛发起利用杠杆的类共同基金,结果这个基金总共造成客户亏损90%。把无数人逼上了绝路。
上世纪7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濒临破产之时,高盛还向客户推销该公司的商业票据,酿成影响极坏的欺诈丑闻。
上世纪80年代,高盛旗下部门进行风险套利时爆出内幕交易案。
上世纪90年代,高盛上演了悬疑剧,甚至“玩死了”传媒大亨。当时全球十大传媒集团之一——英国麦克斯韦尔传媒集团(MCC)被高盛大量抛售其股票而破产,MCC创始人、出版业大亨罗伯特·麦克斯韦尔眼见着自己辛苦打拼的出版帝国的市值急剧缩水,心力交瘁,在高盛减持MCC股票几小时后去世。
而最近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高盛的种种行为被斥为欺诈,2010年7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高盛误导投资者购买债务担保证券,产品编号ABACUS 2007-AC1,高盛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基金参与了产品的创设这一事实,也没有告诉投资者如果该产品违约,保尔森基金公司将受益。最终高盛认罚5.53亿美元。
2012年2月:高盛接到SEC的通知,SEC有可能就资产抵押证券的问题起诉高盛。
高盛的企业文化确实有恶化的情况,近来一直有媒体认为高盛首席执行官布兰科费恩越发独裁,甚至有人认为他“非走不可”。
不过如果把如此多的问题全部都怪罪到高盛头上,恐怕有些不近人情,因为高盛毕竟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想法形成了高盛的文化。
人心不古,却怪高盛?
人的言行之间的分裂也在日趋加重。
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1%的1981年后出生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的首要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只有39%的人说是获得利润,33岁的史密斯虽然离1981年差一点,但是他的做法完全符合利他主义。这项调查同时访问了390名商业领袖,其中92%的年轻人认为成功不能完全用利润衡量,老一代商业领袖只有71%这么认为。
按照这个调查的结果,年轻人应该更重视价值观,而金钱其次才对,他们都应该是史密斯的支持者,高盛的反对者才对。但事实上,他们不想去高盛的原因却并非是因为道德,而是薪水。
在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数月中,30余名高盛的大宗商品交易员或资深人士纷纷离去,他们投奔了薪资待遇更好的投资商或对冲基金,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之后高盛利润的大幅缩水(尽管它依旧是同行业中利润最高的)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很多高盛的员工都感觉到他们拿到的奖金越来越少,很多高盛员工的薪水都减了一半,所以只好另谋高就了。
金融行业的落寞伴随着科技产业的兴起。2011年,一份有6700位年轻人参与的调查显示,谷歌、苹果和Facebook才是最让人向往工作的公司,而曾经排名首位的摩根大通掉在了第41名。
同时,包括高盛在内的华尔街银行在校园招聘中的吸引力开始减弱了,因为这些机构曾经最为诱人的薪酬待遇,如今已经风光不再了。
所以,高盛的每一个人都在拼命地追逐金钱,如此一来,整个高盛企业怎么会不拼命地“榨干”客户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逐金钱,却把罪过推给了高盛,这或许有点过分吧。
高盛过去10年的涉嫌犯罪史
2003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称SEC)起诉高盛,事由是高盛分析师在其研究报告中存在利益冲突,最终高盛认罚1.1亿美元(含罚款和非法所得)。
2003年11月:前高盛经济学家约翰·杨代尔承认参与内幕交易。最终高盛向SEC上缴420万美元非法交易所得。
2004年7月:SEC指控高盛以不正当手段诱使投资者认购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高盛认罚1000万美元。
2005年7月:SEC指控高盛在承销IPO过程中违反证券法,高盛认罚4000万美元。
2006年4月:两名20多岁的前高盛员工被控参与国际连环内幕交易,最终被判处入狱。
2007年3月:高盛集团的下属机构——高盛执行与清算所被SEC指控监管不当,纵容客户从事非法交易,最终高盛认罚200万美元。
2009年3月:SEC指控高盛执行与清算所的员工从事不当的自营交易,高盛执行与清算所认罚120万美元。
2009年7月:SEC指控前高盛交易员安东尼·佩雷兹及其弟兄利用其在高盛工作之便参与内幕交易。佩雷兹被判处罚款25000美元,其弟兄被判处罚款15000多美元。
2010年5月:SEC指控高盛执行与清算所在监管卖空交易的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后者认罚225000美元。
2010年7月:SEC指控高盛误导投资者购买债务担保证券,产品编号ABACUS 2007-AC1,高盛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基金参与了产品的创设这一事实,也没有告诉投资者如果该产品违约,保尔森基金公司将受益。最终高盛认罚5.53亿美元。
2011年3月:SEC指控高盛董事会成员拉加特·古普塔参与内幕交易。他被控利用董事会成员这一职务之便,向对冲基金公司Galleon Group传递信息。2011年10月,古普塔被逮捕,并面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刑事指控。该案件尚未最终裁决。
2011年9月:SEC指控高盛员工斯宾塞·米德林及其父亲,利用米德林的职务之便参与内幕交易。两者被处以罚款92000美元。
2012年2月:高盛接到SEC的通知,SEC有可能就资产抵押证券的问题起诉高盛。
而且高盛在历史上也绝不是“道德的”,
怪不得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就发文支持高盛说:
“如果你们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道主义,就不要去高盛工作,它毕竟不是做慈善的地方。”
人心不古,独怪高盛?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读书时夏季来做实习生,然后在纽约工作了10年,现在在伦敦。我想我在这里工作了足够长时间,能够理解其文化发展轨迹,理解其员工和身份。说实话,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和最破坏性的。”
2012年3月14日,世界最强、最赚钱的华尔街银行——高盛的高管格雷格·史密斯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这篇他写给高盛的辞职信,从这开头的第一段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没打算说好话。
史密斯说,高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存在143年,是因为它除了赚钱之外,还能让高盛人引以为豪,可是如今,高盛的企业文化已经被破坏殆尽,“道德品行沦落”是公司最大的威胁。
原来,高盛也是讲道德的,他不提,大家就快忘记了。
价值百万的“高盛黑话”
为了列举高盛的“黑暗文化”,史密斯特意列举几个“黑话”——就是高盛内部的说法,这些词听起来似乎都沾着一点血腥味。
第一个词是“斧子”,指的是那些看起来不怎么赚钱的投资产品,极力劝说客户买下它们,这样一下,赚的是高盛,被“斧子”砍伤的只是客户而已;第二个词是“猎杀大象”,就是劝说客户投资能给高盛带来最高利润的项目,翻译成普通话应该就是“找到一个冤大头”;第三个词是“提线木偶”,很显然,这形容的是客户,史密斯说高盛开会的时候几乎从没提过怎么帮助客户,只是在讨论如何从客户身上赚更多的钱。
《滚石》杂志曾经这样形容高盛:“它如一只巨型吸血乌贼,无情地将其触角伸向任何带有金钱气息的地方。”但高盛内部的人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洋洋得意地说:“诚信,那早就腐烂了,不谦虚?得了吧。”
但如今,这只吸血乌贼的肚子里面起了内讧。
就像面对《滚石》杂志的批评时一样,高盛的人这一次也不会坦然接受史密斯这个“逃兵”的批评,高盛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回应,通过媒体放风,说史密斯是个“叛徒、懦夫”,他之所以会如此高调地在《纽约时报》上羞辱高盛,完全是因为他没有拿到满意数额的年终奖,利用了民众在金融危机之后对高盛的种种不满,来泄私愤。
按照职场的规矩,史密斯离职前大爆东家料的做法其实是很不妥的,因为下一个东家会很忌讳这一点,觉得他是一个祸害,所以有媒体就评论说,史密斯这样做无疑是断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别想在金融界混了,因为金融界毕竟不像媒体是靠着爆料来确立行业地位的。
但似乎史密斯真的不在乎这一点了,他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辞职信引来了巨大的金融界地震,3月14日,这封辞职信引发了高盛股票暴跌3.4%,市值蒸发掉21.5亿美元。
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价格最昂贵的一封辞职信了。
但史密斯却凭借着这封信成了赢家,国际著名的桦榭出版集团旗下的大中央出版社立马与史密斯签订了出书的合同,他会在未来出版的新书中详细描述高盛内部的种种黑幕与丑态,这本书给他带来了150万美元的预付款,如果加上版税,他很可能因出书骂高盛而净赚几百万美元。
虽然高盛是“一切向钱看”的,但似乎这位爆高盛料的老兄也绝对不是免费“为人民服务”的,这也许就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存在基础吧,怪不得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就发文支持高盛说:“如果你们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道主义,就不要去高盛工作,它毕竟不是做慈善的地方。”
也有很多人支持史密斯的说法,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人就是高盛的创始人马库斯·古德曼的曾孙、高盛家族代表亨利·古德曼,他说:“高盛公司的文化确实蜕变,买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
高盛“道德过”?
史密斯价值几亿美元的天价辞职信,在很多行业的职场中引发了巨大震动。世界著名画廊巨头高古轩的高管辞职,也效仿了格雷格·史密斯的辞职信格式,甚至很多面向职场白领的媒体开始教“向格雷格·史密斯学习如何写辞职信”。
史密斯辞职信中的一个基本句式就是:我刚毕业来到高盛时如何,但如今,又是如何。似乎他能够在这种今昔对比中发现高盛昔日的“道德历史”。但过去的高盛真的就比现在好吗?
在始于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美国大萧条时期,高盛发起利用杠杆的类共同基金,结果这个基金总共造成客户亏损90%。把无数人逼上了绝路。
上世纪7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濒临破产之时,高盛还向客户推销该公司的商业票据,酿成影响极坏的欺诈丑闻。
上世纪80年代,高盛旗下部门进行风险套利时爆出内幕交易案。
上世纪90年代,高盛上演了悬疑剧,甚至“玩死了”传媒大亨。当时全球十大传媒集团之一——英国麦克斯韦尔传媒集团(MCC)被高盛大量抛售其股票而破产,MCC创始人、出版业大亨罗伯特·麦克斯韦尔眼见着自己辛苦打拼的出版帝国的市值急剧缩水,心力交瘁,在高盛减持MCC股票几小时后去世。
而最近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高盛的种种行为被斥为欺诈,2010年7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高盛误导投资者购买债务担保证券,产品编号ABACUS 2007-AC1,高盛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基金参与了产品的创设这一事实,也没有告诉投资者如果该产品违约,保尔森基金公司将受益。最终高盛认罚5.53亿美元。
2012年2月:高盛接到SEC的通知,SEC有可能就资产抵押证券的问题起诉高盛。
高盛的企业文化确实有恶化的情况,近来一直有媒体认为高盛首席执行官布兰科费恩越发独裁,甚至有人认为他“非走不可”。
不过如果把如此多的问题全部都怪罪到高盛头上,恐怕有些不近人情,因为高盛毕竟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想法形成了高盛的文化。
人心不古,却怪高盛?
人的言行之间的分裂也在日趋加重。
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1%的1981年后出生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的首要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只有39%的人说是获得利润,33岁的史密斯虽然离1981年差一点,但是他的做法完全符合利他主义。这项调查同时访问了390名商业领袖,其中92%的年轻人认为成功不能完全用利润衡量,老一代商业领袖只有71%这么认为。
按照这个调查的结果,年轻人应该更重视价值观,而金钱其次才对,他们都应该是史密斯的支持者,高盛的反对者才对。但事实上,他们不想去高盛的原因却并非是因为道德,而是薪水。
在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数月中,30余名高盛的大宗商品交易员或资深人士纷纷离去,他们投奔了薪资待遇更好的投资商或对冲基金,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之后高盛利润的大幅缩水(尽管它依旧是同行业中利润最高的)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很多高盛的员工都感觉到他们拿到的奖金越来越少,很多高盛员工的薪水都减了一半,所以只好另谋高就了。
金融行业的落寞伴随着科技产业的兴起。2011年,一份有6700位年轻人参与的调查显示,谷歌、苹果和Facebook才是最让人向往工作的公司,而曾经排名首位的摩根大通掉在了第41名。
同时,包括高盛在内的华尔街银行在校园招聘中的吸引力开始减弱了,因为这些机构曾经最为诱人的薪酬待遇,如今已经风光不再了。
所以,高盛的每一个人都在拼命地追逐金钱,如此一来,整个高盛企业怎么会不拼命地“榨干”客户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逐金钱,却把罪过推给了高盛,这或许有点过分吧。
高盛过去10年的涉嫌犯罪史
2003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称SEC)起诉高盛,事由是高盛分析师在其研究报告中存在利益冲突,最终高盛认罚1.1亿美元(含罚款和非法所得)。
2003年11月:前高盛经济学家约翰·杨代尔承认参与内幕交易。最终高盛向SEC上缴420万美元非法交易所得。
2004年7月:SEC指控高盛以不正当手段诱使投资者认购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高盛认罚1000万美元。
2005年7月:SEC指控高盛在承销IPO过程中违反证券法,高盛认罚4000万美元。
2006年4月:两名20多岁的前高盛员工被控参与国际连环内幕交易,最终被判处入狱。
2007年3月:高盛集团的下属机构——高盛执行与清算所被SEC指控监管不当,纵容客户从事非法交易,最终高盛认罚200万美元。
2009年3月:SEC指控高盛执行与清算所的员工从事不当的自营交易,高盛执行与清算所认罚120万美元。
2009年7月:SEC指控前高盛交易员安东尼·佩雷兹及其弟兄利用其在高盛工作之便参与内幕交易。佩雷兹被判处罚款25000美元,其弟兄被判处罚款15000多美元。
2010年5月:SEC指控高盛执行与清算所在监管卖空交易的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后者认罚225000美元。
2010年7月:SEC指控高盛误导投资者购买债务担保证券,产品编号ABACUS 2007-AC1,高盛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基金参与了产品的创设这一事实,也没有告诉投资者如果该产品违约,保尔森基金公司将受益。最终高盛认罚5.53亿美元。
2011年3月:SEC指控高盛董事会成员拉加特·古普塔参与内幕交易。他被控利用董事会成员这一职务之便,向对冲基金公司Galleon Group传递信息。2011年10月,古普塔被逮捕,并面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刑事指控。该案件尚未最终裁决。
2011年9月:SEC指控高盛员工斯宾塞·米德林及其父亲,利用米德林的职务之便参与内幕交易。两者被处以罚款92000美元。
2012年2月:高盛接到SEC的通知,SEC有可能就资产抵押证券的问题起诉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