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奥义书思想研究》从人类精神史的宏大视野和中西方哲学比较的角度出发,对《奥义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非常细致、深入、客观和全面的阐释。它是一部具有严密体系、思想深邃、视域宏阔且内容丰富的真正的原创学术巨著,填补了学界多方面空白。它的出版不仅是印度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将给中西方宗教、哲學和文化研究带来重要启发。
【关 键 词】《奥义书思想研究》;学术巨著;哲学和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周文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学国教授的《奥义书思想研究》(五卷本)一书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哲学和宗教研究界的一件大事。本书从人类精神史的宏大视野和中西方哲学比较的角度出发,对《奥义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非常细致、深入、客观和全面的阐释。它是国内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奥义书》思想的专著,也是国际学界第一部用概念史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奥义书》思想的发生和演变历史的专著,同时是迄今国际学界对于《奥义书》进行研究的篇幅最大、内容最详尽的一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国际、国内学界的空白。本书是作者历时十年完成的心血之作,卷帙浩繁(字数达260万字)、规模宏大、视野广阔、思想深刻,堪称鸿篇巨制。
《奥义书》,又称为“吠檀多”(Vedānta,即吠陀的终结、归宿、目的),是印度最早的一类哲学文献总称。正如作者多次强调的,《奥义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印两种传统有极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正如20世纪中叶的印度哲学家、前总统拉达克利须南所指出的:“《奥义书》是后来印度大多数哲学与宗教的基础。” 深入了解《奥义书》思想,是我们真正理解印度宗教、文化传统以及今天印度人的精神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另一方面,吠檀多思想通过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包括儒、道二家的思想以及中国的审美、道德、艺术等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奥义书》思想的深入了解也必将深化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理解。
本书采用概念史阐释的方法,根据思想发展的逻辑,把以内容暧昧纷挐、含混杂乱著称的《奥义书》观念,放到精神演化的历史整体中进行诠释,把每一个观念当作《奥义书》精神历史展开的一个环节,阐明了每一个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内在精神逻辑及其与其他观念的必然联系,使这些经常相互矛盾的观念构成一个历史性整体,从而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奥义书》思想的动态轮廓。这样,作者既克服了传统的印度学者由于缺乏历史意识导致的对《奥义书》思想理解的扁平化,也避免了一些西方学者(比如杜伊森)试图把《奥义书》思想弄成一个逻辑自洽体系的牵强,真正做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本书反映了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熟悉以及在印度思想、文献方面扎实的研究功底。作者将十数种主要的《奥义书》都参照梵本进行了重译,充分吸取了近百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尽量弥补旧译的不足。本书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角度对《奥义书》思想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对《奥义书》与吠陀、梵书思想的源流关系进行了系统、详尽的梳理,对《奥义书》不同观念的交融与流变以及《奥义书》思想对印度各派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些分析都立足于第一手文献,涉及的文献内容作者信手拈来,反映出作者对于从史前至中世纪的印度思想、文化有极充分、透辟的研究。
本书填补了学界多方面空白,首次从概念史层面系统、完整、详尽地梳理了《奥义书》思想与包括吠檀多派、数论派、瑜伽派、顺世论和佛教在内的印度各派思想的源流关系。它首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奥义书》思想对佛教产生影响,它的持续渗透导致佛教向大乘思想转化,进而促使如来藏佛教产生的过程。本书还阐明了《奥义书》的心性一如、真性缘起思想和反思型的修道论通过佛教中介持续渗透中国文化,最终导致儒、道二家思想转型的过程。
本书具有令人惊叹的宏大结构和极宽广的思想视野。《奥义书》思想的发展跨越一千多年,经历了从原始鄙陋的迷信到高明深刻的觉悟的漫长转型,因而包含了极大的精神跨度。作者试图借助人类精神发展的逻辑,将《奥义书》思想的每一阶段与中西方传统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阐明《奥义书》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独特个性,也针对西方和中国文化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会给这些领域的研究者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其基本理论层面的深邃性和原创性。它不同于通常哲学史家写的哲学史,作者真正想做的是通过观念史的阐释,揭示人类精神的现实内容,以及精神本身具有的自由推动它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展开的逻辑。《奥义书》由于其巨大的精神跨度,所以对于实现这种写作目的而言无疑是非常适合的素材。作者试图以《奥义书》思想为出发点,把自由的自身运动以及它推动人类精神进步的一般历史揭示出来。
本书阐明了《奥义书》的思想史是精神在自由的推动下不断自我扬弃、自我深化的历史,也是精神的反思与超越思维在自由推动下不断自我深化和提升的历史,自由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展开自身。这种思想史阐释,使精神生命的存在结构及其运动的逻辑得以呈现。本书结合对《奥义书》的精神史诠释阐明了精神、存在的最终本质是绝对超越的自由或自我否定,就是生命自身否定、自身建构、自身维持和自身出离的无限运动,而精神的全部现实性都是自由展开的。自由的绝对自我实现冲动推动精神省思不断内在化和超越化。然而人类精神由于其本质的局限性,只能以自然为起点。自由推动现实精神不断自我深化和提升,精神因此从自然的精神转化为自由的精神,从自由的精神转化为本真的精神。可以说,本书以《奥义书》思想为舞台,展现了人类精神从野蛮到文明、从奴役到自由的恢宏戏剧。这种研究思路决定了本书的宏大篇幅以及极高的写作难度。
此外,强烈的现实关注也是本书难能可贵之处。作者坚信全部人文科学的最终意义都应当是为了使人类更自由、更有尊严地活着,否则它将一文不值。本书表明了即使像《奥义书》研究这种生僻冷门的学问,也不应当是只供极少数有闲的雅人消遣的观念古董陈列室,更不是一个油水不多但安全的饭碗,而是与我们当下此处的存在息息相关的学科。本书通过对《奥义书》思想的阐释,不仅使我们自身精神隐藏的现实内容得以昭然于光天化日之下,而且向我们彰显了精神的隐秘推动者即自由本身。它必将唤醒我们对自由的回忆,促使我们恢复自身存在与自由的本真关联,从而确定自己真实的存在使命。 作者指出哲学其实是一种回忆,它回忆的是人的本真自由。哲学通过这种回忆重建精神生命与它的神圣本源的关联。作者指出哲学的使命在于倾听自由的呼声,唤醒并时刻葆有对自由的良知,并以自身存在实践自由的可能性。哲学应当通过这种回忆使人恢复生存与自由的正当关系,使人认识到自由才是他真正的存在使命并勇于承担它。作者指出,人类只有通过持续地回忆和恢复自身存在与本真自由的联系,才能否定自然强权的奴役和精神自身的罪恶、颓废,从而避免人类生存的野蛮化。而本书就是要通过《奥义书》精神史的研究实现这一回忆。它阐明了,人类精神正是在自由的引导和推动之下,不断提升和深化现实自由的境界,朝精神绝对自由的理想迈进,而人类全部精神成果,都是在这漫长的自由之旅中创造出来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自由,人什么也不是。没有自由,人什么都做不了。”
总之,本书是一部具有严密体系、思想深邃、视域宏阔且内容丰富的真正的原创学术巨著,填补了学界多方面空白。它实际上通过对《奥义书》思想的诠释,阐明了一个完整的精神本体论体系,它在基本理论层面的巨大原创性使它有资格跻身于新的学术经典之列。它的出版不仅是印度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将给中西方宗教、哲学和文化研究带来重要启发。
当然,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本书的结构存在问题。第一部分旨在通过对《奥义书》观念史的分析以阐明一种新的精神本体论,而第二部分则是根据这种新的精神本体论阐明《奥义书》的观念与实践。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方面这个新的本体论还有待进一步明晰和充实,另一方面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本书的内容显得烦冗、重复。其次,本书涉及的中西方思想家和学派众多,难免对个别思想家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书中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读就似乎欠准确。作者把佛教东渐之前的中国传统思想定位在完全没有精神反思与超越的朴素自然思维层次,认为魏晋以后中国思想的进步完全来自佛教的推动等,值得商榷。再次,本书三个部分的写作方法、风格似乎也不夠统一。其中第一部分完全是按哲学家写哲学史的方式写作,旨在通过对《奥义书》思想的分析来阐明自由自身展开的逻辑。第二部分是按通常的哲学史写作方式对《奥义书》观念进行客观、全面、详细、完整的阐释。第三部分则是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和方法似乎与前两部分的精神史阐释脱钩了。笔者认为,可以将本书三个部分作为三部独立著作出版,以解决全书写作方法、风格不统一的问题。
这样一部篇幅如此浩大、涉及面如此之广的哲学著作,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整体来看,瑕不掩瑜。吴学国先生是学界少有的对中、西、印哲学都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在这个越来越浮躁、平庸、粗俗的时代,他真正做到了把思想作为自己生存的意义、把真理作为学术的生命,这让我尤为感佩。我很高兴有机会推荐他的这部力作,并期待他全新的精神本体论早日面世。
【关 键 词】《奥义书思想研究》;学术巨著;哲学和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周文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学国教授的《奥义书思想研究》(五卷本)一书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哲学和宗教研究界的一件大事。本书从人类精神史的宏大视野和中西方哲学比较的角度出发,对《奥义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非常细致、深入、客观和全面的阐释。它是国内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奥义书》思想的专著,也是国际学界第一部用概念史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奥义书》思想的发生和演变历史的专著,同时是迄今国际学界对于《奥义书》进行研究的篇幅最大、内容最详尽的一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国际、国内学界的空白。本书是作者历时十年完成的心血之作,卷帙浩繁(字数达260万字)、规模宏大、视野广阔、思想深刻,堪称鸿篇巨制。
《奥义书》,又称为“吠檀多”(Vedānta,即吠陀的终结、归宿、目的),是印度最早的一类哲学文献总称。正如作者多次强调的,《奥义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印两种传统有极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正如20世纪中叶的印度哲学家、前总统拉达克利须南所指出的:“《奥义书》是后来印度大多数哲学与宗教的基础。” 深入了解《奥义书》思想,是我们真正理解印度宗教、文化传统以及今天印度人的精神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另一方面,吠檀多思想通过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包括儒、道二家的思想以及中国的审美、道德、艺术等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奥义书》思想的深入了解也必将深化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理解。
本书采用概念史阐释的方法,根据思想发展的逻辑,把以内容暧昧纷挐、含混杂乱著称的《奥义书》观念,放到精神演化的历史整体中进行诠释,把每一个观念当作《奥义书》精神历史展开的一个环节,阐明了每一个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内在精神逻辑及其与其他观念的必然联系,使这些经常相互矛盾的观念构成一个历史性整体,从而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奥义书》思想的动态轮廓。这样,作者既克服了传统的印度学者由于缺乏历史意识导致的对《奥义书》思想理解的扁平化,也避免了一些西方学者(比如杜伊森)试图把《奥义书》思想弄成一个逻辑自洽体系的牵强,真正做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本书反映了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熟悉以及在印度思想、文献方面扎实的研究功底。作者将十数种主要的《奥义书》都参照梵本进行了重译,充分吸取了近百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尽量弥补旧译的不足。本书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角度对《奥义书》思想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对《奥义书》与吠陀、梵书思想的源流关系进行了系统、详尽的梳理,对《奥义书》不同观念的交融与流变以及《奥义书》思想对印度各派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些分析都立足于第一手文献,涉及的文献内容作者信手拈来,反映出作者对于从史前至中世纪的印度思想、文化有极充分、透辟的研究。
本书填补了学界多方面空白,首次从概念史层面系统、完整、详尽地梳理了《奥义书》思想与包括吠檀多派、数论派、瑜伽派、顺世论和佛教在内的印度各派思想的源流关系。它首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奥义书》思想对佛教产生影响,它的持续渗透导致佛教向大乘思想转化,进而促使如来藏佛教产生的过程。本书还阐明了《奥义书》的心性一如、真性缘起思想和反思型的修道论通过佛教中介持续渗透中国文化,最终导致儒、道二家思想转型的过程。
本书具有令人惊叹的宏大结构和极宽广的思想视野。《奥义书》思想的发展跨越一千多年,经历了从原始鄙陋的迷信到高明深刻的觉悟的漫长转型,因而包含了极大的精神跨度。作者试图借助人类精神发展的逻辑,将《奥义书》思想的每一阶段与中西方传统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阐明《奥义书》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独特个性,也针对西方和中国文化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会给这些领域的研究者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其基本理论层面的深邃性和原创性。它不同于通常哲学史家写的哲学史,作者真正想做的是通过观念史的阐释,揭示人类精神的现实内容,以及精神本身具有的自由推动它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展开的逻辑。《奥义书》由于其巨大的精神跨度,所以对于实现这种写作目的而言无疑是非常适合的素材。作者试图以《奥义书》思想为出发点,把自由的自身运动以及它推动人类精神进步的一般历史揭示出来。
本书阐明了《奥义书》的思想史是精神在自由的推动下不断自我扬弃、自我深化的历史,也是精神的反思与超越思维在自由推动下不断自我深化和提升的历史,自由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展开自身。这种思想史阐释,使精神生命的存在结构及其运动的逻辑得以呈现。本书结合对《奥义书》的精神史诠释阐明了精神、存在的最终本质是绝对超越的自由或自我否定,就是生命自身否定、自身建构、自身维持和自身出离的无限运动,而精神的全部现实性都是自由展开的。自由的绝对自我实现冲动推动精神省思不断内在化和超越化。然而人类精神由于其本质的局限性,只能以自然为起点。自由推动现实精神不断自我深化和提升,精神因此从自然的精神转化为自由的精神,从自由的精神转化为本真的精神。可以说,本书以《奥义书》思想为舞台,展现了人类精神从野蛮到文明、从奴役到自由的恢宏戏剧。这种研究思路决定了本书的宏大篇幅以及极高的写作难度。
此外,强烈的现实关注也是本书难能可贵之处。作者坚信全部人文科学的最终意义都应当是为了使人类更自由、更有尊严地活着,否则它将一文不值。本书表明了即使像《奥义书》研究这种生僻冷门的学问,也不应当是只供极少数有闲的雅人消遣的观念古董陈列室,更不是一个油水不多但安全的饭碗,而是与我们当下此处的存在息息相关的学科。本书通过对《奥义书》思想的阐释,不仅使我们自身精神隐藏的现实内容得以昭然于光天化日之下,而且向我们彰显了精神的隐秘推动者即自由本身。它必将唤醒我们对自由的回忆,促使我们恢复自身存在与自由的本真关联,从而确定自己真实的存在使命。 作者指出哲学其实是一种回忆,它回忆的是人的本真自由。哲学通过这种回忆重建精神生命与它的神圣本源的关联。作者指出哲学的使命在于倾听自由的呼声,唤醒并时刻葆有对自由的良知,并以自身存在实践自由的可能性。哲学应当通过这种回忆使人恢复生存与自由的正当关系,使人认识到自由才是他真正的存在使命并勇于承担它。作者指出,人类只有通过持续地回忆和恢复自身存在与本真自由的联系,才能否定自然强权的奴役和精神自身的罪恶、颓废,从而避免人类生存的野蛮化。而本书就是要通过《奥义书》精神史的研究实现这一回忆。它阐明了,人类精神正是在自由的引导和推动之下,不断提升和深化现实自由的境界,朝精神绝对自由的理想迈进,而人类全部精神成果,都是在这漫长的自由之旅中创造出来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自由,人什么也不是。没有自由,人什么都做不了。”
总之,本书是一部具有严密体系、思想深邃、视域宏阔且内容丰富的真正的原创学术巨著,填补了学界多方面空白。它实际上通过对《奥义书》思想的诠释,阐明了一个完整的精神本体论体系,它在基本理论层面的巨大原创性使它有资格跻身于新的学术经典之列。它的出版不仅是印度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将给中西方宗教、哲学和文化研究带来重要启发。
当然,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本书的结构存在问题。第一部分旨在通过对《奥义书》观念史的分析以阐明一种新的精神本体论,而第二部分则是根据这种新的精神本体论阐明《奥义书》的观念与实践。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方面这个新的本体论还有待进一步明晰和充实,另一方面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本书的内容显得烦冗、重复。其次,本书涉及的中西方思想家和学派众多,难免对个别思想家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书中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读就似乎欠准确。作者把佛教东渐之前的中国传统思想定位在完全没有精神反思与超越的朴素自然思维层次,认为魏晋以后中国思想的进步完全来自佛教的推动等,值得商榷。再次,本书三个部分的写作方法、风格似乎也不夠统一。其中第一部分完全是按哲学家写哲学史的方式写作,旨在通过对《奥义书》思想的分析来阐明自由自身展开的逻辑。第二部分是按通常的哲学史写作方式对《奥义书》观念进行客观、全面、详细、完整的阐释。第三部分则是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和方法似乎与前两部分的精神史阐释脱钩了。笔者认为,可以将本书三个部分作为三部独立著作出版,以解决全书写作方法、风格不统一的问题。
这样一部篇幅如此浩大、涉及面如此之广的哲学著作,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整体来看,瑕不掩瑜。吴学国先生是学界少有的对中、西、印哲学都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在这个越来越浮躁、平庸、粗俗的时代,他真正做到了把思想作为自己生存的意义、把真理作为学术的生命,这让我尤为感佩。我很高兴有机会推荐他的这部力作,并期待他全新的精神本体论早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