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才女蔡文姬,出生在东汉乱世末年。
她的自传体长诗《悲愤诗》,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五言诗的新创作;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二八拍》是一篇震撼人心的绝唱。
蔡文姬对后世至现今,影响至深。唐代诗人李颀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有十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现代作家郭沫若的大型历史新编话剧《蔡文姬》,波澜壮阔地再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一幕。
可是,历史也留下了一个谜团——无论《后汉书》或是当今有关蔡文姬的传记文章,无不只写到蔡文姬断然离别汉都洛阳戛然而止;当时,蔡文姬刚过三十五岁。她最终身处何地?几乎所有历史记载,都模糊不详的简短数语,交待了她的难以猜透的行踪:“夫妻双双溯洛水而上,隐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之中,安度晚年。”
蔡文姬到底隐居在那里?她正当中年,风华正茂,为什么要决然选择隐居生涯?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历史牵掛人心的悬案。
三里镇蔡王村毗邻蓝田县城东区;它南依青翠高耸的终南山主峰玉山;一条激浪汹涌的灞河,从蔡王村畔向西蜿蜒奔流,汇入渭河;面对这块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杜甫写道:“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笔者注:蓝水指灞河玉山也称王顺山。)
“蔡文姬故居”处于一排民居之中,朴实无华;故居大门两侧,题写看一副俊秀,优雅的楷书楹联:“才女千年身化玉,胡笳十八曲为梅”。花木簇拥的院子正中,是才女蔡文姬的汉白玉雕像;那挺秀的风姿,那飘飘的衣袂,那星光般的双眸,无不栩栩如生,尽现才女玉骨冰心。
当时,正值早春,风寒天冷;灞河两岸的杨树、柳树、榆树,还未返绿,一片苍黄;而蔡文姬故居里,却满院春光;茂密的一丛丛、一树树梅花,迎风绽放;一堆蔟着一堆,一片连着一片:白的晶莹如雪,黄的金光灿烂,紅的如火如炬;各色梅花,相映生辉,流光溢彩像云锦飘展,似朝霞喷彩;才女洁白的雕像处于梅花的拥抱之中,宛如她心中涌动的诗章,激情的韵律。此刻,我才悟出院门上镌刻的楹联的意蕴——正如《说文解字》所说的:“玉,石之美”;梅,品之华;玉与梅,真正写出了蔡文姬的心境和灵魂。
蔡文姬故居的两侧厢房,陈列着她的生平和履历,著述和文物,还有她的父亲大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亲笔题写的碑文和石刻。展室醒目地陈列着蔡文姬的不朽诗篇和曲谱。读她的诗,一如再现她那坎坷的不幸遭遇,再现风云变幻的汉未晚景。
读《悲愤诗》:“托命于斯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践,常恐复捐废。”写出当年她初嫁河东卫仲道,结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她遭到卫家冷眼歧视,无情抛弃的悲剧;她的呼声,也是对封建礼法的不平抨击和弱势者的抗争。
《胡笳十八拍》是她在战乱之中遭到匈奴掳劫;被迫嫁给南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归汉地时的一曲痛断肝肠的长篇辞曲。她一步一泪,离汉地近了,却离亲生骨肉远了;那年(208年),她35岁,她在匈奴生活了整整十二个春秋。
展室中,最能证明蔡文姬隐居蓝田的实物,就是大量的看似粗糙而普通的各种石头;有她住过的房屋柱石,汉瓦当,石条;还有汉碑、玉石,尤其是地方史,记载了她在蓝田“蔡王村”隐居的史实;她离世后,坟墓就建在“蔡王村”的土地上。
她的墓冢位于展室的后院,高约七米,冢旁林木葱郁,挺拔高耸。她的墓冢,朴素简洁以土堆筑,与普通百姓的坟墓一模一样;由此,也与那些封建帝王高大华丽的陵墓区别开来。
在她的土墓前,我思绪千万,心涛澎湃,我想她为何选择隐居蓝田的呢?
原来,她从南匈奴回归故乡,即河南陈留圉(今杞县);却看到故土久战火焚,满目疮痍;当时,曹操安排她嫁给屯田校尉董祀。
董祀却对她冷眼相对,无不挑刺;也没看重她的卓越才智;但她都忍受了。有一次,高傲自负的董祀,因顶撞而惹恼了曹操,被曹操判处死刑;就在临刑的刀口之下,文姬舍死出面向曹操求情,才拣回丈夫的活命。
曹操之所以能刀口留人,就在于昔日他与蔡邕的深深交住,对一代才女的爱惜之情。
由此,这对夫妻才看透了隐藏在历史表面之下的多变的险象,才断然抉择隐居生活;董祀也因为妻子舍生相救,才开始善待心灵如玉的才女。
隐居蓝田,远离了中原大地的战火硝烟,远离了污水横流的乱世败象;隐居,就等于坚守自食其力的清贫,它也是对隐居者的考验;董祀半途而废,唯有文姬一人,誓言如约;人在选择历史,历史也在抉择人的生死存亡;至今,历史铭记着蔡文姬,亦湮灭了董祀其人;隐居蓝田,一如出污泥而不染;如同一方净土,一方山清水秀的精神家园;后世唐代诗人王维晚年也隐居在此地,“辋川别墅”距蔡文姬故地只有五公里;王维的坟墓也在终南山北麓。
蓝田没有忘记自己的才女,该村以她为名;学校以“文姬中学”为名,垂范后人,光照千秋。
蔡文姬隐居蓝田蔡王村,从而补写了一段历史的空白和缺页。
她的自传体长诗《悲愤诗》,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五言诗的新创作;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二八拍》是一篇震撼人心的绝唱。
蔡文姬对后世至现今,影响至深。唐代诗人李颀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有十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现代作家郭沫若的大型历史新编话剧《蔡文姬》,波澜壮阔地再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一幕。
可是,历史也留下了一个谜团——无论《后汉书》或是当今有关蔡文姬的传记文章,无不只写到蔡文姬断然离别汉都洛阳戛然而止;当时,蔡文姬刚过三十五岁。她最终身处何地?几乎所有历史记载,都模糊不详的简短数语,交待了她的难以猜透的行踪:“夫妻双双溯洛水而上,隐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之中,安度晚年。”
蔡文姬到底隐居在那里?她正当中年,风华正茂,为什么要决然选择隐居生涯?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历史牵掛人心的悬案。
三里镇蔡王村毗邻蓝田县城东区;它南依青翠高耸的终南山主峰玉山;一条激浪汹涌的灞河,从蔡王村畔向西蜿蜒奔流,汇入渭河;面对这块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杜甫写道:“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笔者注:蓝水指灞河玉山也称王顺山。)
“蔡文姬故居”处于一排民居之中,朴实无华;故居大门两侧,题写看一副俊秀,优雅的楷书楹联:“才女千年身化玉,胡笳十八曲为梅”。花木簇拥的院子正中,是才女蔡文姬的汉白玉雕像;那挺秀的风姿,那飘飘的衣袂,那星光般的双眸,无不栩栩如生,尽现才女玉骨冰心。
当时,正值早春,风寒天冷;灞河两岸的杨树、柳树、榆树,还未返绿,一片苍黄;而蔡文姬故居里,却满院春光;茂密的一丛丛、一树树梅花,迎风绽放;一堆蔟着一堆,一片连着一片:白的晶莹如雪,黄的金光灿烂,紅的如火如炬;各色梅花,相映生辉,流光溢彩像云锦飘展,似朝霞喷彩;才女洁白的雕像处于梅花的拥抱之中,宛如她心中涌动的诗章,激情的韵律。此刻,我才悟出院门上镌刻的楹联的意蕴——正如《说文解字》所说的:“玉,石之美”;梅,品之华;玉与梅,真正写出了蔡文姬的心境和灵魂。
蔡文姬故居的两侧厢房,陈列着她的生平和履历,著述和文物,还有她的父亲大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亲笔题写的碑文和石刻。展室醒目地陈列着蔡文姬的不朽诗篇和曲谱。读她的诗,一如再现她那坎坷的不幸遭遇,再现风云变幻的汉未晚景。
读《悲愤诗》:“托命于斯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践,常恐复捐废。”写出当年她初嫁河东卫仲道,结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她遭到卫家冷眼歧视,无情抛弃的悲剧;她的呼声,也是对封建礼法的不平抨击和弱势者的抗争。
《胡笳十八拍》是她在战乱之中遭到匈奴掳劫;被迫嫁给南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归汉地时的一曲痛断肝肠的长篇辞曲。她一步一泪,离汉地近了,却离亲生骨肉远了;那年(208年),她35岁,她在匈奴生活了整整十二个春秋。
展室中,最能证明蔡文姬隐居蓝田的实物,就是大量的看似粗糙而普通的各种石头;有她住过的房屋柱石,汉瓦当,石条;还有汉碑、玉石,尤其是地方史,记载了她在蓝田“蔡王村”隐居的史实;她离世后,坟墓就建在“蔡王村”的土地上。
她的墓冢位于展室的后院,高约七米,冢旁林木葱郁,挺拔高耸。她的墓冢,朴素简洁以土堆筑,与普通百姓的坟墓一模一样;由此,也与那些封建帝王高大华丽的陵墓区别开来。
在她的土墓前,我思绪千万,心涛澎湃,我想她为何选择隐居蓝田的呢?
原来,她从南匈奴回归故乡,即河南陈留圉(今杞县);却看到故土久战火焚,满目疮痍;当时,曹操安排她嫁给屯田校尉董祀。
董祀却对她冷眼相对,无不挑刺;也没看重她的卓越才智;但她都忍受了。有一次,高傲自负的董祀,因顶撞而惹恼了曹操,被曹操判处死刑;就在临刑的刀口之下,文姬舍死出面向曹操求情,才拣回丈夫的活命。
曹操之所以能刀口留人,就在于昔日他与蔡邕的深深交住,对一代才女的爱惜之情。
由此,这对夫妻才看透了隐藏在历史表面之下的多变的险象,才断然抉择隐居生活;董祀也因为妻子舍生相救,才开始善待心灵如玉的才女。
隐居蓝田,远离了中原大地的战火硝烟,远离了污水横流的乱世败象;隐居,就等于坚守自食其力的清贫,它也是对隐居者的考验;董祀半途而废,唯有文姬一人,誓言如约;人在选择历史,历史也在抉择人的生死存亡;至今,历史铭记着蔡文姬,亦湮灭了董祀其人;隐居蓝田,一如出污泥而不染;如同一方净土,一方山清水秀的精神家园;后世唐代诗人王维晚年也隐居在此地,“辋川别墅”距蔡文姬故地只有五公里;王维的坟墓也在终南山北麓。
蓝田没有忘记自己的才女,该村以她为名;学校以“文姬中学”为名,垂范后人,光照千秋。
蔡文姬隐居蓝田蔡王村,从而补写了一段历史的空白和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