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不偏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穷而诗工,地穷而文富。富家翁在豪宅,难得写出豪诗;落魄人在天涯,常能写出天歌。常听老人言,某地是文化的沙漠——某地者,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恰是经济富区,文化为何却贫瘠呢?人贵而诗贱,地富而文穷?
  不过有点怪,楼堂馆所,地穷的跟地富的,比不得;诗词歌赋,地穷的跟地富的,却有得一比。地穷的,也是怪死了,穿衣没裤裆,别人不会给你买一条;写诗做文章,豆腐白菜吃不上,劲火子老大,不用扬鞭自奋蹄。也许是,贫贱夫妻情谊深,没钱耍,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得夜来,熄灯睡觉觉,夫妻感情自然好;贫贱文人文心真,一是没钱耍,红男绿女不跟你耍;二呢,没事干,总要找点事情缠手。发展路子不广,或竟无路可走,社会精英也就眼观一路——文路,耳听一方——文方。富地方,社会精英找的路子是多的,穷地方便千军万马挤文化独木桥,多在这一处用力、用劲、用心、用功。
  邵阳,便是这般穷地方。我先前总是疑惑,邵阳这疙瘩何以文能出魏源、武能出蔡锷?邵东据说以商闻名,却到底没出邓通,没出胡雪岩。振起邵阳名声者,还是文与武——文治国,武安邦。邵阳,前不着海,后不着京,溯游要“出湖”,也是道阻且长,偏远地方却有改换天地的力量——这话不是吹的。比如说,世界最难事有二:一是把别人的金钱装入自己口袋,这事邵阳人确实还不怎么样;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这事,邵阳人蛮在行,魏源就把自己的思想装进了别人脑袋——别人者,既是家国人,还包括外国人如日本人呢;护国革命,再造共和,邵阳伢子蔡锷,一身蛮劲,改变一个国家方向,这真不是吹的。
  这叫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叫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富地方的人,多去弄票子,商人无祖国,商人重利,商人常将祖国当商业。穷地方的人,多来弄文,文人多忧国,文士重义,文士才将祖国当祖业。“十年砍柴”李勇者,我感觉一直是高冷的。前年春节,跟他在新邵老家,赴了一次饭局,他貌似很话痨,噼噼啪啪,说起话来机关枪一样,别人难得插上嘴;他在饭桌上的话,我没记上几句,他去宾馆安寝,三五分钟路程上,说了一句话,瞬间改变我对他的印象:我们批这批那,但我骨子里的中华情怀,是稳如雪峰山,坚若朗概山的(大概意思)。这是李先生夫子自道,却也解释了邵阳人力量何以在。这话上接前贤,下启后人。魏源批清朝颟顸,批天朝虚骄,蔡锷反宣统、反袁世凯,您以为他俩天生反骨?不是反骨,是一颗正心。
  魏源生于隆回金潭,蔡锷长于洞口山门,或许,两个地方都是江南好风景,却也是山河空锁偏远地,说不是地灵,可称得上人杰。以两位先贤来说事,非为扯虎皮做大旗,为本选本壮胆,而是说,心怀高远,即使处江湖之远,也是可以去站立世界中央。我想说的是,你可以不用因生于偏远而菲薄地域,也不必为长于寒门而文化自卑,你可以地域自信,更可以文化自信。
  我说与李勇先生这一节小事,也是想纠正一下世人对杂文之偏见,世人皆欲杀杂文,以为杂文都是嬉笑怒骂,落脚在骂,以为杂文东怒西怨,立意在谤。其实不是:杂文的底色是悲悯,杂文的高义是情怀,杂文的核心是思想,杂文的基座不是恨,不是有私恨,不是别有幽“仇”暗恨生,而是爱,而是有大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深沉的大爱潜存大地,潜存心地,更行更远还生。
  领命编选《邵阳文库·现当代杂文选》,是为邵阳前贤之家国情怀而激荡,更为当代邵阳很多精英不谋稻粱而谋思想所激荡,这本选集里,不说群贤毕至,却也高朋满座,有老作家如《人民日报》资深编辑、著名散文诗作家刘虔先生;有掌握舆论方向、摛笔社论如庖丁解牛的《湖南日报》高级编辑谢老谢石先生;有文学、新闻、书法、摄影等四栖的老报人周老克臣先生:他们以其丰富的阅历、深广的见识,赓续魏源、蔡锷等先贤的思想传统,忧国忧民,激浊扬清,他们是领头雁,带着我们后生飞。自然,邵阳杂文当家好汉,是一批行走在湖南乃至全国一线的壮年作家,如肖仁福、张建安、李勇等,尤其可赞者,还有好几个娘子军,如赵燕飞、罗小凤,为杂文界着了一道曼妙色彩,阴阳因此调和,刚柔由此相济。可喜的,还有好几位八○九○后,与前辈比,他们见识或许窄些,思想或许浅些,却是代表着邵阳文学的未来,是希望之所在。
  雜文是思想文本,也是文学文本。邵阳地处偏僻,有个好处,便是山水养人,山水养文。鄙人没门户之见,对各种风格都真心喜欢,我选入书来,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持彩练当空舞,力图声音多声部,力图文采多色调。
  这本《现当代杂文选》被我拖了三年,其中缘故,主要是我疏懒,没争朝夕。另外,也是在等文章送上门来,别说现在是通信高度发达时代,微信微博,电视电话,人山里喊人,人海里捞人,看似联系容易,奈何高人要隐,他要隐于市,隐于朝,隐于宅——介子推隐于山水间,举火烧绵山,也烧不出他来。曾有“邵阳鲁迅”之称的左郁文,写得一手好杂文,出版过《一吐集》、《两半集》、《三品集》、《四顾集》等,他曾有豪情,要五六七八九十,一路集下去,奈何英年早逝,早早隐于山阿,山烧光他也不出来。我多次托人找他后人,找了大半年找不到,他的杂文便没选进来——还有多少好作家、多少好杂文找不到呢?为让此书显得厚重些,不瞒您说,也选了一些水准不怎么样的,使得此书既有遗珠之憾,也有鱼龙之恨。还要说一个的是,徐志频写过一本《湖南人怎么了》,对湖南所有市、州之人情物理全息描述,描述了一部“湘人性格全景图”,其中有《打手邵阳》,将邵阳人称为“湖南的打手”,是褒是贬?邵阳人可以对照其文,镜鉴镜鉴。徐先生是本书唯一一位非邵阳籍人,选他大作是他对邵阳人解读得很有趣味。还好,他是邵阳的“外甥”。
  搞选本,素来是不讨喜的事,何况鄙人眼光那么差,阅读那么少,知我者会罪我,不知我者更会罪我。隋炀帝知道罪他的人很多,他有自知之明:“好头颅,谁将斫之?”我没好头颅,却有一个烂脑壳,姑且等着时人与后人来敲。
其他文献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是在《单读》杂志的主编吴琦与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之间展开的一场两代学人的对话。通过北京访谈、牛津访谈、温州访谈三次访谈,吴琦向项飙述说了一些当前青年的迷思与对一些具有社会性普遍意义的问题的见解,而项飙教授则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向读者陈述出他对于人文社科工作者、学者的一些思考。吴琦和项飙的谈话,就像许知远在序言中用以描述《为了以色列的未来》的感觉一样,
病毒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敌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也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二者不可分割。应该说,国内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从数据上看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和疑似病例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事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无疑得益于举全国之力、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的治理效能。国家对于武汉等高风险区域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的治理策略;对于中风险区域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基本每年都会请作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到满、蒙,也就是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地区参观。以短歌创作闻名的日本文化人与谢野铁干(宽)和晶子夫妇在昭和三年(1928)的5月至6月的四十多天里受邀在满、蒙部分地区旅行,所思所感缀成《满蒙游记》于昭和五年出版(书中对中国的称呼是“支那”,“支那”一词在1930年遭到中国国民政府抵制。考虑到历史史料,予以保留)。
1925年10月8日出版的《国大周刊》第一期刊有王力先生《本校成立缘起及今后之希望》,是他对当时新创办的上海国民大学成立缘起之介绍,以及对学校当局八点希望的阐述。就目前所见,这篇文章系王力先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对恢复王力先生早期行实,认识其早期教育思想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都颇有意义。该文未见于山东教育出版社《王力文集》与中华书局《王力全集》,兹将全文照录如
金岱教授的《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全书分成五个部分:中国问题与文化求解、转型阵痛与文化危机、知识生态与文化症候、海洋文化与城市表征、自我与世界。它着重探索转型期中国的文化出路,是一部极具批判性和探索性、中国气派和个人风格兼备的文化研究著作。全面的评述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胜任的,我选出几个关键词,以勾勒此书的特色。关键词之一是“中国
清末,中国遭逢“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列强环伺,外患迭臻。随着国门洞开,西风东渐,举步维艰的清廷被迫实行新政,措施之一就是创办图书馆。在疆圻抚臣的推动下,形成了一场“公共图书馆运动”,为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导夫先路。随着民国肇建,新文化运动兴起,近代图书馆事业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有志英髦因时竞趋,纷纷投身图书馆事业,骋其才情,积极探索,多有建树,其中王重民、刘国钧、杜定友旁搜远绍,术有专精,超迈时
一  本书是钱基博先生《近百年湖南学风》的手稿影印,后附释文整理本。  钱先生学问渊博,著作等身,举凡经史子集四部,皆有重要论著传世,是近现代学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家。在他众多的著作中,《近百年湖南学风》是一部特别值得关注的书。该书自1943年刊行以来,获得学界推崇,一再翻印,影响深远。  《近百年湖南学风》是一部专研近代湖湘人物及其思想文化的著作。对地域性学术人物和思想的研究,钱基博先生用心颇深,
上海人是不是如传说的那样看不起我们苏北人,我不得而知;但苏北人看不起上海人,我却自小就耳濡目染。我们苏北那块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已经能记事的时候,夫妻两口子睡觉不睡一头,北方话叫“打通腿”(后来自然风气渐开,但那已经是八十年代后期以后的事情了)。所以正经人家夫妻的床上,总是一头一个枕头。如果哪家床上,两个枕头并排放一头,传出去就是难听的黄色笑话。村里有个婶子在上海有亲戚,到上海过了一阵,回来后
盲人文学家张大复是很容易被误读的。他的《梅花草堂笔谈》记录了大量昆曲史料,有人竟将他与清代苏州的同名剧作家混为一谈。他的《茶说》,对茶的品性有独到见地,却也让人难解:“天下之性,未有淫于茶者也;虽然,未有贞于茶者也。水泉之味,华香之质,酒瓿、米椟、油盎、醯罍、酱罂之属,茶入辄肖其物。而滑贾奸之马腹,破其革而取之,行万余里,以售之山栖卉服之穷酋,而去其膻薰臊结、止膈烦心之宿疾,如振黄叶。盖天下之大淫
旅游巴士迎着冬日清冽的晨风,行驶于明媚灿烂的阳光中,当穿过一片红杉树林时,导游说,我们已进入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校园区。我望着前方时隐时现的红瓦建筑,记忆深处不由闪现出多年前在国内一本著名杂志上读过的一则关于两个美国退休老人创办斯坦福大学的魅人故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对穿着俭朴、其貌不扬的美国老夫妇来到哈佛大学求见校长,遭到哈佛校长及其秘书的冷遇,让原本想捐一大笔钱给哈佛的夫妇改变初衷,决定到西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