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适应21世纪的时代特点和人才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探讨,针对目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优势与困境,构建一套适应需要的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关键词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引语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了适应21世纪的时代特点和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英语人才培养规格:“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大纲中提出了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了明确而合理的规定Ⅲ。本文借鉴同行成功经验,探究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构建理工院校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1 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分析
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对高校英语专业来说,不是一个新概念。“从根本上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实际上就是以英语为基材,以语言文学研究为增强材料的复合专业,而我国理工科院校的英语教学,长久以来从事的实际上正是语言文学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地区技术和贸易的发展,英语交流范围得到更大的需求。英语使我国加深了同世界的沟通和学习,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各企业争夺的对象是那些既精通英语又懂相关专业知识的国际性人才。从广义上讲,应用型、复合型英语应称为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科技英语(EST),商务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作为新兴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是发展最活跃、最热门,正日益顯示着巨大的生命力。
2 各类院校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外语院校就开始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尝试。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西安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陆续开设复合型专业或在英语专业开设专业方向课程。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趋向成熟依然有很大距离。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其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1)专业方向型。在英语专业增设若干方向型课程,例如涉外商务或旅游宾馆管理或国际经济法。2)辅修制。为专业主修成绩优良的学生增设辅修专业。辅修系列课程合格者由学校发给辅修证书。但上外的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些难题:必修选修制度的规范化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仍然缓慢。但上外针对这些问题还在不断完善,值得同行借鉴。
80年代初期,一批中央和地方的重点理工院校率先开办了“科技英语专业”或“专门用途英语专业”。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系正在进行“专业+外语”双专业或双学位的模式。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的双学位培养模式,获得第一学士学位及辅修英语专业证书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再专门学习一年英语专业课程,经考试合格,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理工院校现有的专业,有效避免英语专业白手起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艰辛历程,但很可能存在“学习者未能将以母语习得的专业知识,与该领域外语的外语词汇一一对应等问题”,又由于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水平比较薄弱。
3 因地制宜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区域化现象的形成,高校有责任参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这不仅是高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做的贡献,也是争取地方对高等教育加大投资的最有说服力的举动。英语复合型人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人才市场上的急需,英语专业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但能以合格的毕业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其本身也会因此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提出办学方向的改革,增设各种复合型外语新专业,依托上海的经济、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主要设置了经济、金融、贸易、管理、广告、经济法等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地处我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在复合型专业与方向课程上多以外交、外事管理、高级译员和文化交流方向为主。这说明,在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因地制宜,具体对待,课程设置要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
4 因校制宜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是当务之急。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审视与探索,通过研究同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效果,结合自身特点,提出新的构想。
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主要有三点:(1)学科门类较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师资互相沟通(2)学校的各专业以理工科为主,具有浓厚的科技应用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3)硬件设备(计算机和实验室)较好,为商务英语学习的微机应用和相关实践操作提供便利。鉴于此,笔者认为理工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可采取英语+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实行模块化课程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学科基础课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听力、口语、泛读、基础写作、语法、翻译等必修课和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国家概况、报刊阅读、演讲与辩论技巧等选修课。专业平台课包括商务英语写作、跨文化商务沟通、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概论等。专业方向课包括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方向,同时开设管理学概论、教学法、语言学、英美文学等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概况与文化,学时分布在前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专业平台课全部在第五学期开设,起到向专业方向过渡和衔接的功用,对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涉入;专业方向课基本上全部从第六学期开始,在第七学期结束。
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学科基础课分布体现在四年的教学中,始终强调打好英语的语言基本功,避免在高年级学习专业知识时削弱语言技能的训练;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之前有适时过渡课程,可以使学生将所学人文知识、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融合,使学生在后期专业学习中融会贯通;在课程的选择上注意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搭配;此外,专业方向课程的教材尽量选用英文编写,教师尽量用英文或双语授课,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商贸相关英语词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引语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了适应21世纪的时代特点和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英语人才培养规格:“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大纲中提出了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了明确而合理的规定Ⅲ。本文借鉴同行成功经验,探究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构建理工院校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1 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分析
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对高校英语专业来说,不是一个新概念。“从根本上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实际上就是以英语为基材,以语言文学研究为增强材料的复合专业,而我国理工科院校的英语教学,长久以来从事的实际上正是语言文学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地区技术和贸易的发展,英语交流范围得到更大的需求。英语使我国加深了同世界的沟通和学习,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各企业争夺的对象是那些既精通英语又懂相关专业知识的国际性人才。从广义上讲,应用型、复合型英语应称为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科技英语(EST),商务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作为新兴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是发展最活跃、最热门,正日益顯示着巨大的生命力。
2 各类院校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外语院校就开始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尝试。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西安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陆续开设复合型专业或在英语专业开设专业方向课程。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趋向成熟依然有很大距离。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其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1)专业方向型。在英语专业增设若干方向型课程,例如涉外商务或旅游宾馆管理或国际经济法。2)辅修制。为专业主修成绩优良的学生增设辅修专业。辅修系列课程合格者由学校发给辅修证书。但上外的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些难题:必修选修制度的规范化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仍然缓慢。但上外针对这些问题还在不断完善,值得同行借鉴。
80年代初期,一批中央和地方的重点理工院校率先开办了“科技英语专业”或“专门用途英语专业”。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系正在进行“专业+外语”双专业或双学位的模式。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的双学位培养模式,获得第一学士学位及辅修英语专业证书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再专门学习一年英语专业课程,经考试合格,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理工院校现有的专业,有效避免英语专业白手起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艰辛历程,但很可能存在“学习者未能将以母语习得的专业知识,与该领域外语的外语词汇一一对应等问题”,又由于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水平比较薄弱。
3 因地制宜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区域化现象的形成,高校有责任参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这不仅是高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做的贡献,也是争取地方对高等教育加大投资的最有说服力的举动。英语复合型人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人才市场上的急需,英语专业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但能以合格的毕业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其本身也会因此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提出办学方向的改革,增设各种复合型外语新专业,依托上海的经济、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主要设置了经济、金融、贸易、管理、广告、经济法等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地处我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在复合型专业与方向课程上多以外交、外事管理、高级译员和文化交流方向为主。这说明,在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因地制宜,具体对待,课程设置要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
4 因校制宜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是当务之急。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审视与探索,通过研究同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效果,结合自身特点,提出新的构想。
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主要有三点:(1)学科门类较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师资互相沟通(2)学校的各专业以理工科为主,具有浓厚的科技应用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3)硬件设备(计算机和实验室)较好,为商务英语学习的微机应用和相关实践操作提供便利。鉴于此,笔者认为理工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可采取英语+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实行模块化课程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学科基础课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听力、口语、泛读、基础写作、语法、翻译等必修课和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国家概况、报刊阅读、演讲与辩论技巧等选修课。专业平台课包括商务英语写作、跨文化商务沟通、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概论等。专业方向课包括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方向,同时开设管理学概论、教学法、语言学、英美文学等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概况与文化,学时分布在前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专业平台课全部在第五学期开设,起到向专业方向过渡和衔接的功用,对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涉入;专业方向课基本上全部从第六学期开始,在第七学期结束。
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学科基础课分布体现在四年的教学中,始终强调打好英语的语言基本功,避免在高年级学习专业知识时削弱语言技能的训练;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之前有适时过渡课程,可以使学生将所学人文知识、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融合,使学生在后期专业学习中融会贯通;在课程的选择上注意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搭配;此外,专业方向课程的教材尽量选用英文编写,教师尽量用英文或双语授课,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商贸相关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