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面临高二物理会考毕业试,所以任务还是比较重的。虽然本人在四月份体检发现有心律过速、脑电图微形形变的慢性心脑血管病症,但四月份仍顶下了五个班(跨年级)的物理课。三月份被赠送全国省市委书记、省、市长以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阅读的《神州杂志》在评为“神州杰出金奖人物”;论文《奋斗不已求索不止与时俱进求索创新》荣获优秀论文特等奖。(全国特等奖5篇,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优秀奖25篇》:在2005年11月20—22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家大会上,论文《关于我国当代教育的若干思考》荣获一等奖。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教育的一种乐趣吧。
一、学期回眸
众所周知,这届高二学生是学校有史上以来较差的一届。文科生的理化基础就更差了。就我一年级任教的61、63、64班的学生中,物理稍好一点都读理科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还做出了非高考科目不补课的决定,这简直是雪上加霜,从时间上就更少了(一学期补课15周15课时,两期30课时,这刚好是一个班半个学期的课时数)而一些会考科目成绩很差,时间充裕(因为占别科时间就是用到这些学科上)却没有人深思,还是学校的功臣,这种现象公平吗?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学生基础虽然较差,但我还是有目标的,尽力争取会考不通过的文科生跟上届持平(即50人左右)争取A等人数比上届多。鉴于此,复习是很详细的,是历届最细致的,除抓好每章书的过关外,张东兰、粱娜、蒋洪源、黄小平、徐敏、梁冬松、杨日风和苏嫒、何梓莹等同学被确定为A等的培养对象,平时多和她们沟通。此外,每班都找了5—7个较差的临界生进行指导,最后进行了三次比较严格模拟考试。从模拟试成绩和正式会考后找一些学生反馈的情况看,目标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获奖的论文《关于我国当代教育的若干思考》在《中国教育科学》杂志第5期首页名家论坛上正式发表,继此之后,“七·一”前夕将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本色》理论卷上隆重发表。相继被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中国经济发展调研办公室聘为行业调研员。6月初,中国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国际行业发展战略咨询协会”授予“中国教育行业首席专家”的荣誉。那些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和有了一点成绩就大吹大擂,并总爱指责别人、违背事实制造假象者,绝对是没有好处的。
二、关于教学
教学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直接对话,其中师、生二者是动态对象。著名教育家、前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许国粱先生曾说过“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要达到“教要有法”必须经过8一10年的历练,这是基本层次的。要达到“教无定法”的高层境界,至少要经过10-15年的历练,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无法到达此境界。因为这是需要较高应变能力处理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学充分体现了执教者随机应变的高超能力。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近期指出:“大学期间是不可能培养出专家的。一个专家的成长,从大学毕业至少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拼将10-15年时间。”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规律。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各个学生、各个教师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知识面、特长、能力等,因此教学是不能千篇一律的。绝对推崇某种方法或某种模式都是不对的,只有扬长避短、不断探究适会教者和学者的特点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并逐渐形成一种自己的模式——特色教学。这点在附近地方博白中学做得较好,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他们屡屡致胜的根本原因。那种朝秦暮楚的作法是不可取的。现代电脑,只起更新题目和知识的作用,它只是完善自己教学特色的一种现代化手段。
三、关于会考
会考,是促进学生各学科平衡发展(在知识体系的全面发展)和学风的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轻视会考,一方面会使学生知识面更狭窄,另一方面,懒散、偏科思想一形成,对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这种惯性一形成,不但直接影响非高考的会考科目,也会影响高考的会考科目,这是必然的连锁反应,“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是这种决策的直接诱因。在高考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削减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如文科的理化生,理科的政治等,而对会考只是应付一下。这种作法,对学生的学风,纪律的形成都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正确处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妥善处理,才能少走弯路,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胜利,永远属于不断克服自我完善自己的人。
一、学期回眸
众所周知,这届高二学生是学校有史上以来较差的一届。文科生的理化基础就更差了。就我一年级任教的61、63、64班的学生中,物理稍好一点都读理科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还做出了非高考科目不补课的决定,这简直是雪上加霜,从时间上就更少了(一学期补课15周15课时,两期30课时,这刚好是一个班半个学期的课时数)而一些会考科目成绩很差,时间充裕(因为占别科时间就是用到这些学科上)却没有人深思,还是学校的功臣,这种现象公平吗?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学生基础虽然较差,但我还是有目标的,尽力争取会考不通过的文科生跟上届持平(即50人左右)争取A等人数比上届多。鉴于此,复习是很详细的,是历届最细致的,除抓好每章书的过关外,张东兰、粱娜、蒋洪源、黄小平、徐敏、梁冬松、杨日风和苏嫒、何梓莹等同学被确定为A等的培养对象,平时多和她们沟通。此外,每班都找了5—7个较差的临界生进行指导,最后进行了三次比较严格模拟考试。从模拟试成绩和正式会考后找一些学生反馈的情况看,目标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获奖的论文《关于我国当代教育的若干思考》在《中国教育科学》杂志第5期首页名家论坛上正式发表,继此之后,“七·一”前夕将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本色》理论卷上隆重发表。相继被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中国经济发展调研办公室聘为行业调研员。6月初,中国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国际行业发展战略咨询协会”授予“中国教育行业首席专家”的荣誉。那些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和有了一点成绩就大吹大擂,并总爱指责别人、违背事实制造假象者,绝对是没有好处的。
二、关于教学
教学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直接对话,其中师、生二者是动态对象。著名教育家、前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许国粱先生曾说过“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要达到“教要有法”必须经过8一10年的历练,这是基本层次的。要达到“教无定法”的高层境界,至少要经过10-15年的历练,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无法到达此境界。因为这是需要较高应变能力处理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学充分体现了执教者随机应变的高超能力。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近期指出:“大学期间是不可能培养出专家的。一个专家的成长,从大学毕业至少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拼将10-15年时间。”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规律。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各个学生、各个教师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知识面、特长、能力等,因此教学是不能千篇一律的。绝对推崇某种方法或某种模式都是不对的,只有扬长避短、不断探究适会教者和学者的特点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并逐渐形成一种自己的模式——特色教学。这点在附近地方博白中学做得较好,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他们屡屡致胜的根本原因。那种朝秦暮楚的作法是不可取的。现代电脑,只起更新题目和知识的作用,它只是完善自己教学特色的一种现代化手段。
三、关于会考
会考,是促进学生各学科平衡发展(在知识体系的全面发展)和学风的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轻视会考,一方面会使学生知识面更狭窄,另一方面,懒散、偏科思想一形成,对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这种惯性一形成,不但直接影响非高考的会考科目,也会影响高考的会考科目,这是必然的连锁反应,“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是这种决策的直接诱因。在高考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削减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如文科的理化生,理科的政治等,而对会考只是应付一下。这种作法,对学生的学风,纪律的形成都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正确处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妥善处理,才能少走弯路,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胜利,永远属于不断克服自我完善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