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人合一”是一哲学思想,”天”代表的是”道”、”真理”与”法则”。所以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就是回归本然,归根复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其实一种为处世的态度。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天人合一”的哲学哲学思想,由于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逐渐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古人的看法当中,人是一个小的天地,而宇宙对于人来说则是一个广阔的大天地。人与自然在实质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因此,人在处世的过程当中只有充分重视自然规律,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这一思想,庄子是提出者,孟子和荀子相当于拓展者,董子即董仲舒是发展者。
关键词:天人合一;孟子;荀子;董子
1.引言
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由”天”和”神”统治的,所以人们准备的祭祀
祈雨等这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神的庇护和祝福。经过时间的洗礼,虽然人们的原始思想不断弱化,但是天神的这种思想已经在人们心中生根。礼,作为人与天、神交流的一种介质。但在春秋时期,战乱蜂起,礼崩乐坏,这是孔子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探索一个合理社会的思想。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天人之学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天和人,这两方任何一方都不能独大。在传统社会当中,人们往往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会想起“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对于天人合一有着这三个问题:天人能不能合一、天人怎样合一以及天人如何合一。
2.孟子”天人合一”
孟子生在战国时期,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段话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阐述,人想要得到本性的觉悟,就需要去懂得天命。因此,事物往往不在物象全见,而是要能够明白事理。对待事物要能够通过复杂的现象去参透事物的本质。由对待事物感性的认识,逐渐升华为理性的分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升华,便是领略天人精神智慧方式。这句话是孟子对天人合理理论一次系统的阐述,表达了古人对天人合一的看法。
孟子对待天人合一思想,有两层含义:首先,天道是客观的,是自然规律不可改变的。所谓“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其次,孟子天人合一理论核心的观念,便是通过心性角度来探析天人关系,把人对外在的关系理解为为主观意识(心)向内在道德本性(性、天)关系的演化,最终天人合一的理念,便被理解为穷尽人性来参悟天性的过程体验。在天一合一理论中,孟子所阐述的心便是涵盖仁、义、礼、智的本心,这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理念。这种本心、心性与“天之所与我”的“大体”在实际上是同一个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天性便是人性的演化。在儒家理论乃至我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孟子天合一观念具有十分深远影响。在后世儒家的发展过程当中,都秉承着这一哲学思路。而儒学所论述的人合一说的基础便是在孟子所认为的人如果能够解放本性,便可以进一步完全了解天,学习天性以及磨炼完全的心性就是侍奉天的理论中所得来的。
3.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制天命而用之”是中国战国末期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命题,见于《荀子·天论》。荀子认为“天命”便是有必然性的自然法则。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这种思想便是不能够一味的顺从天的改变,而是要去学习了解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概括与总结。荀子的这一思想,能够指导我们改变对自然规律的看法,不是一味的去顺从而是要加以利用。现如今我们生活中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环境的治理中,要能够去发现自然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董子”天人感应”
董子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哲学家。但是史书对于他的记述却很简单,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他的传文,竟然不足400字。何谓”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时期所盛行的哲学术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当中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在古代,古人通常认为人能够感应上天的变化,而上天的变化能够预示着人间的祸福。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对天人感应的思想作出了详细的论述。董仲舒的思想由于顺应了封建帝王统治的需求,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权,因此他的许多学说思想大多都被汉武帝所采用。在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哲学体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5.小结
我们不难看出,孟子、荀子以及董子他们的思想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是他们所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是相同的即”天人合一”。宇宙极其广阔的空间,其能够容纳我们所认知的各个星体。宇宙中万物的生长与消亡,运动与静止都有其存在的规律与准则。宇宙的万物都要依据准则来进行,而人类也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受到宇宙规律的制约。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割裂联系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人类作为个体应当被视为属于宇宙中的一部分来看待。在这样的基础上,天人合一思想在客观上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这种理解之下,古今中外先贤对于人与天的研究便有了科学的支撑,人类社会尤其自然规律,宇宙也有。在古代科学水平落后的条件下,能够对于人与天的关系进行大膽的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因而孟子、荀子和董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封建迷信的思想。但是他们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不能够全盘否定,他们的论述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古代先贤的世界观,探寻他们对宇宙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周炽成.儒家性朴论思想史发微:从先秦到西汉[J].文史哲,2017,(6):50-65.
[2]舒大刚,申圣超.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7,(2):120-127
[3]曹景年.荀子性朴论新诠——以“性朴”与“性璞”的区分为视角[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3):26-37.
[4]桑延海.孟子、荀子和董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探究[J].大众文艺,2019,(9):51-52.
作者简介:王丽;1981年10月20日;女;汉族;籍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历史学;邮编:225200;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关键词:天人合一;孟子;荀子;董子
1.引言
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由”天”和”神”统治的,所以人们准备的祭祀
祈雨等这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神的庇护和祝福。经过时间的洗礼,虽然人们的原始思想不断弱化,但是天神的这种思想已经在人们心中生根。礼,作为人与天、神交流的一种介质。但在春秋时期,战乱蜂起,礼崩乐坏,这是孔子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探索一个合理社会的思想。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天人之学的主体有两个分别是天和人,这两方任何一方都不能独大。在传统社会当中,人们往往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会想起“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对于天人合一有着这三个问题:天人能不能合一、天人怎样合一以及天人如何合一。
2.孟子”天人合一”
孟子生在战国时期,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段话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阐述,人想要得到本性的觉悟,就需要去懂得天命。因此,事物往往不在物象全见,而是要能够明白事理。对待事物要能够通过复杂的现象去参透事物的本质。由对待事物感性的认识,逐渐升华为理性的分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升华,便是领略天人精神智慧方式。这句话是孟子对天人合理理论一次系统的阐述,表达了古人对天人合一的看法。
孟子对待天人合一思想,有两层含义:首先,天道是客观的,是自然规律不可改变的。所谓“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其次,孟子天人合一理论核心的观念,便是通过心性角度来探析天人关系,把人对外在的关系理解为为主观意识(心)向内在道德本性(性、天)关系的演化,最终天人合一的理念,便被理解为穷尽人性来参悟天性的过程体验。在天一合一理论中,孟子所阐述的心便是涵盖仁、义、礼、智的本心,这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理念。这种本心、心性与“天之所与我”的“大体”在实际上是同一个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天性便是人性的演化。在儒家理论乃至我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孟子天合一观念具有十分深远影响。在后世儒家的发展过程当中,都秉承着这一哲学思路。而儒学所论述的人合一说的基础便是在孟子所认为的人如果能够解放本性,便可以进一步完全了解天,学习天性以及磨炼完全的心性就是侍奉天的理论中所得来的。
3.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制天命而用之”是中国战国末期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命题,见于《荀子·天论》。荀子认为“天命”便是有必然性的自然法则。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这种思想便是不能够一味的顺从天的改变,而是要去学习了解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概括与总结。荀子的这一思想,能够指导我们改变对自然规律的看法,不是一味的去顺从而是要加以利用。现如今我们生活中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环境的治理中,要能够去发现自然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董子”天人感应”
董子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哲学家。但是史书对于他的记述却很简单,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他的传文,竟然不足400字。何谓”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时期所盛行的哲学术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当中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在古代,古人通常认为人能够感应上天的变化,而上天的变化能够预示着人间的祸福。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对天人感应的思想作出了详细的论述。董仲舒的思想由于顺应了封建帝王统治的需求,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权,因此他的许多学说思想大多都被汉武帝所采用。在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哲学体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5.小结
我们不难看出,孟子、荀子以及董子他们的思想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是他们所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是相同的即”天人合一”。宇宙极其广阔的空间,其能够容纳我们所认知的各个星体。宇宙中万物的生长与消亡,运动与静止都有其存在的规律与准则。宇宙的万物都要依据准则来进行,而人类也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受到宇宙规律的制约。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割裂联系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人类作为个体应当被视为属于宇宙中的一部分来看待。在这样的基础上,天人合一思想在客观上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这种理解之下,古今中外先贤对于人与天的研究便有了科学的支撑,人类社会尤其自然规律,宇宙也有。在古代科学水平落后的条件下,能够对于人与天的关系进行大膽的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因而孟子、荀子和董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封建迷信的思想。但是他们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不能够全盘否定,他们的论述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古代先贤的世界观,探寻他们对宇宙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周炽成.儒家性朴论思想史发微:从先秦到西汉[J].文史哲,2017,(6):50-65.
[2]舒大刚,申圣超.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7,(2):120-127
[3]曹景年.荀子性朴论新诠——以“性朴”与“性璞”的区分为视角[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3):26-37.
[4]桑延海.孟子、荀子和董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探究[J].大众文艺,2019,(9):51-52.
作者简介:王丽;1981年10月20日;女;汉族;籍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历史学;邮编:225200;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