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不少教师抱怨:"当今小学生不好教,教不出成绩!"笔者深入到课堂细心观察、冷静思考了很多、很久,发现了当今学生有一通病:"学习习惯不好!"。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学生学会听是非常重要的。不会听,如何思考?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呢?听的习惯一定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一旦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要纠正就得花一番功夫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安静的听课习惯呢?特别是那些想说就说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不要忘了提醒学生听听老师的要求,听听他人的见解,就像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样,也来表扬那些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
虽然说听课对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班级中难免会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听课,上课喜欢做小动作,眼睛总是游离课堂。众所周知,一旦孩子上课效率不高,课后遗留的问题就一大堆,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会听课是一大捷径。但是,如果让我经常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去批评哪些不会听课的孩子我是舍不得的,那样也不会是高效的课堂。我的策略是让他重复一遍刚才同学回答的问题,一来是帮助孩子们再巩固一遍知识点,二来看他是否在走神,第三,也是告诉孩子们要会尊重别人。另外,老师自己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只有自己身体力行,学生才能有所触动,从而有所改变。用这些方法试验了一段时间,效果不错,以前经常开小差的几个学生现在也开始认真听起来了,时不时地还自己举手发言呢!
二、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是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形式,这样做有明确的对象性与目的性,但参与者寥寥无几,常常在不经意中弱化为一台教师与极少部分好学生的舞台剧,而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这样的形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提倡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只有在师生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当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只做一个听客。这样的课堂就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我尝试了如下方法:
1、情感教育,个别交流
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2、启发教育,合作交流
老师可以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3、智慧共享,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集体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集体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其次,在集体交流时应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方法和习惯,很有必要。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尝试一下改变:
1、读题形式的指导
在学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是轻读重写,学生还没有把题目弄清读透,就开始下笔做题。所以,教师要将认真审题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常规要求,每次在让学生做应用题时都要提醒学生认真读题,而且至少要读3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变换读题方式让学生默读、齐读、男女生交替读、指名等形式来督促学生读题。
2、读题方法的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往往是对题意理解不透导致了解题错误。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会读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圈圈画画,做一个记号,以便在解题时能引起注意,减少出错的可能性。当学生遇到很多文字题不理解题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等方法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等方式,便于理解题目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书写良好的数学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我在批作业时,经常会发现有部分孩子的字迹潦草,经常自己都认不出是什么,有时0写得像6,6写得像0,抄数字的时候就看错了,影响了解题。因此,对学生的书写要严格要求,数字、符号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规范,排列要均匀,划线部分要求用直尺。平时,可以在班级中选出几个优秀作业展示,让全班同学学習。老师在每次批改作业的时候,一旦发现不按格式书写或出现错误的情况,都要用恰当的记号指出作业中的错误,要求学生"有错必纠",及时订正。对学生的一些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在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给学生一些信心。实践证明,通过严格书写,可以使学生形成耐心、细致、严肃、认真的书写作业习惯,效果很明显。
总之,实行这些策略的最终目的应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学生学会听是非常重要的。不会听,如何思考?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呢?听的习惯一定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一旦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要纠正就得花一番功夫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安静的听课习惯呢?特别是那些想说就说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不要忘了提醒学生听听老师的要求,听听他人的见解,就像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样,也来表扬那些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
虽然说听课对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班级中难免会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听课,上课喜欢做小动作,眼睛总是游离课堂。众所周知,一旦孩子上课效率不高,课后遗留的问题就一大堆,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会听课是一大捷径。但是,如果让我经常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去批评哪些不会听课的孩子我是舍不得的,那样也不会是高效的课堂。我的策略是让他重复一遍刚才同学回答的问题,一来是帮助孩子们再巩固一遍知识点,二来看他是否在走神,第三,也是告诉孩子们要会尊重别人。另外,老师自己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只有自己身体力行,学生才能有所触动,从而有所改变。用这些方法试验了一段时间,效果不错,以前经常开小差的几个学生现在也开始认真听起来了,时不时地还自己举手发言呢!
二、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是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形式,这样做有明确的对象性与目的性,但参与者寥寥无几,常常在不经意中弱化为一台教师与极少部分好学生的舞台剧,而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这样的形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提倡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只有在师生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当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只做一个听客。这样的课堂就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我尝试了如下方法:
1、情感教育,个别交流
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2、启发教育,合作交流
老师可以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3、智慧共享,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集体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集体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其次,在集体交流时应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方法和习惯,很有必要。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尝试一下改变:
1、读题形式的指导
在学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是轻读重写,学生还没有把题目弄清读透,就开始下笔做题。所以,教师要将认真审题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常规要求,每次在让学生做应用题时都要提醒学生认真读题,而且至少要读3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变换读题方式让学生默读、齐读、男女生交替读、指名等形式来督促学生读题。
2、读题方法的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往往是对题意理解不透导致了解题错误。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会读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圈圈画画,做一个记号,以便在解题时能引起注意,减少出错的可能性。当学生遇到很多文字题不理解题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等方法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等方式,便于理解题目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书写良好的数学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我在批作业时,经常会发现有部分孩子的字迹潦草,经常自己都认不出是什么,有时0写得像6,6写得像0,抄数字的时候就看错了,影响了解题。因此,对学生的书写要严格要求,数字、符号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规范,排列要均匀,划线部分要求用直尺。平时,可以在班级中选出几个优秀作业展示,让全班同学学習。老师在每次批改作业的时候,一旦发现不按格式书写或出现错误的情况,都要用恰当的记号指出作业中的错误,要求学生"有错必纠",及时订正。对学生的一些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在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给学生一些信心。实践证明,通过严格书写,可以使学生形成耐心、细致、严肃、认真的书写作业习惯,效果很明显。
总之,实行这些策略的最终目的应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