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些原则:提倡和表扬相结合的原则、成功与适度挫折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数学学科的特征与学生学习里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与师生情感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兴趣;原则
兴趣对数学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它的欲望,他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曹才翰、蔡金法先生在《数学教学概论》一书中也肯定了兴趣的动力作用,认为兴趣和成绩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无兴趣——成就差——无兴趣”,“有兴趣——成就好——有兴趣”。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培养,而在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原则。
1.提倡和表扬相结合的原则
提倡具有三个作用:①提倡是一种号召,是一种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容易使人产生激情,从而使人接受这种提倡,这就是号召作用;②提倡总是要确定目的,树立榜样,让人去学习和仿照,能够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这就是榜样作用;③只要提倡的事一形成,就会有很多的人参与,这便适合一些具有从众心理的人,于是便跟随其他人而去做,这就是满足人的从众心理作用。而表扬可以对人产生满足感、荣誉感和振奋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在课内外作业及考试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新颖性、创造性等,应给予及时的提倡和表扬,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自觉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促进数学学习水平的进步发展与提高。
2.成功与适度挫折相结合的原则
布鲁纳说过:“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到兴趣。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对一种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除非他在这种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胜任力。”这说明,要使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就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在该学科中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成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人最容易被成功引发兴趣,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学生开始参加了第一次数学竞赛获奖;一位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正确的回答了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受到该老师的赞扬和表扬,而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上往往表现十分活跃,并频频正确的回答了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一个人因为在某一领域一样研究成果,从而终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成为专家。上述现象说明了:成功与兴趣之间存在着“成功——有兴趣——成功”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但是为了使学生成功而给出太容易的问题,这就很那难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要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战胜困难,克服障碍的感觉。学生在克服困难前,全身心的投入其内,精力专注。一旦战胜了困难,克服了障碍,紧张的情绪随之消失,于是便轻松愉快起来,品尝到战胜困难的乐趣,久而久之,体会到乐趣的乐趣越来越多,从此对数学学习就会产生强大的兴趣。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和经验的被动接受,而是要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学习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人,而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优美性和奇异性,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兴趣。教师还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多和学生谈自己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种感情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除了来源于教师的激发、教材编写对学生的吸引力、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及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作用外,最重要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动力。学生要通过自我认识的不断调整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之中,和学生一起分析寻找数学问题的联系与解答,一起设计与证明,一起推广与联想,并实现共同的设想,还一起检验所得的结果,也包括对错误的分析等。经过不断的训练,并逐步放手,让学生之间甚至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上述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既达到把学生对数学的短暂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把学生对数学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良好效果。
4.数学学科的特征与学生学习里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征,即内容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让中学生学习微积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上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数学的抽象性首先保留了量的关系和形式而舍弃其它的特征,并经过一系列的阶段产生的,其抽象度大大超过了其它自然学科的抽象度。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由具体实物抽象为概念的能力;注重利用数学抽象的层次性,培养学生学会逐步过渡、层层理解并把握实质的能力,才能适应学生数学学习阶段想发展的需要,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由于负数开平方的需要,引入了復数,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并不理解其实际的意义,直到上一世纪对复数给予了几何解释,即用平面上的点表示复数后,复数才得到人们普遍认可。
数学的严谨性即是要求对数学结论的叙述必须精练、准确,对结论的推理和系统安排既要严格又要周密。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书中,要时时把握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准确的理解我国学者陈重穆先生所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精神,并加以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根本特点之一。近几年我国的高考试题中必然出现一道应用题。在如今的高中教材中,应用性问题的比重也大大增加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大量的中学生并不十分适应高考及教材中的应用题,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对应用题的教学颇感头疼。事实上,除了要认真对待教材中的应用题之外,还应该在教学中广泛引用实力例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原型和数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时抓住隐含在数学应用题中的数学模型和渗透在其中的数学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
5.因材施教与师生情感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 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必然结成一定的情感,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群体的情感。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数学水平总是不尽相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并充分发挥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 能力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08-07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兴趣;原则
兴趣对数学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它的欲望,他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曹才翰、蔡金法先生在《数学教学概论》一书中也肯定了兴趣的动力作用,认为兴趣和成绩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无兴趣——成就差——无兴趣”,“有兴趣——成就好——有兴趣”。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培养,而在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原则。
1.提倡和表扬相结合的原则
提倡具有三个作用:①提倡是一种号召,是一种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容易使人产生激情,从而使人接受这种提倡,这就是号召作用;②提倡总是要确定目的,树立榜样,让人去学习和仿照,能够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这就是榜样作用;③只要提倡的事一形成,就会有很多的人参与,这便适合一些具有从众心理的人,于是便跟随其他人而去做,这就是满足人的从众心理作用。而表扬可以对人产生满足感、荣誉感和振奋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在课内外作业及考试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新颖性、创造性等,应给予及时的提倡和表扬,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自觉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促进数学学习水平的进步发展与提高。
2.成功与适度挫折相结合的原则
布鲁纳说过:“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到兴趣。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对一种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除非他在这种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胜任力。”这说明,要使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就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在该学科中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成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人最容易被成功引发兴趣,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学生开始参加了第一次数学竞赛获奖;一位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正确的回答了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受到该老师的赞扬和表扬,而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上往往表现十分活跃,并频频正确的回答了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一个人因为在某一领域一样研究成果,从而终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成为专家。上述现象说明了:成功与兴趣之间存在着“成功——有兴趣——成功”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但是为了使学生成功而给出太容易的问题,这就很那难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要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战胜困难,克服障碍的感觉。学生在克服困难前,全身心的投入其内,精力专注。一旦战胜了困难,克服了障碍,紧张的情绪随之消失,于是便轻松愉快起来,品尝到战胜困难的乐趣,久而久之,体会到乐趣的乐趣越来越多,从此对数学学习就会产生强大的兴趣。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和经验的被动接受,而是要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学习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人,而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优美性和奇异性,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兴趣。教师还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多和学生谈自己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种感情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除了来源于教师的激发、教材编写对学生的吸引力、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及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作用外,最重要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动力。学生要通过自我认识的不断调整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之中,和学生一起分析寻找数学问题的联系与解答,一起设计与证明,一起推广与联想,并实现共同的设想,还一起检验所得的结果,也包括对错误的分析等。经过不断的训练,并逐步放手,让学生之间甚至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上述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既达到把学生对数学的短暂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把学生对数学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良好效果。
4.数学学科的特征与学生学习里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征,即内容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让中学生学习微积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上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数学的抽象性首先保留了量的关系和形式而舍弃其它的特征,并经过一系列的阶段产生的,其抽象度大大超过了其它自然学科的抽象度。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由具体实物抽象为概念的能力;注重利用数学抽象的层次性,培养学生学会逐步过渡、层层理解并把握实质的能力,才能适应学生数学学习阶段想发展的需要,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由于负数开平方的需要,引入了復数,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并不理解其实际的意义,直到上一世纪对复数给予了几何解释,即用平面上的点表示复数后,复数才得到人们普遍认可。
数学的严谨性即是要求对数学结论的叙述必须精练、准确,对结论的推理和系统安排既要严格又要周密。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书中,要时时把握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准确的理解我国学者陈重穆先生所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精神,并加以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根本特点之一。近几年我国的高考试题中必然出现一道应用题。在如今的高中教材中,应用性问题的比重也大大增加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大量的中学生并不十分适应高考及教材中的应用题,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对应用题的教学颇感头疼。事实上,除了要认真对待教材中的应用题之外,还应该在教学中广泛引用实力例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原型和数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时抓住隐含在数学应用题中的数学模型和渗透在其中的数学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
5.因材施教与师生情感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 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必然结成一定的情感,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群体的情感。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数学水平总是不尽相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并充分发挥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 能力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