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能使音乐教学“有情趣、有创想、有魅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情激趣,精选教材;依需设境,以境导学”,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关键词】激趣导学情境教学法音乐教学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的直接刺激,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为使音乐教学“有情趣、有创想、有魅力”,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或以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能力。
一、以情激趣,精选教材
一段乐曲若具有优美的、别具一格的前奏开头,则能给学生一个耳目一新、突出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选能彰显情境魅力的音乐,来提高学生的欣赏欲望和兴趣。
⒈音乐选材要“多中求特”。
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他们能够区别音乐作品结构、节奏,并能够感受和辨别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要多样,既要挖掘乐曲本身的独特内涵,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力求形式多样。比如,歌曲类的乐曲欣赏,要注意歌曲的内容、情绪是否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否在体验中流露真实情感;乐器类的乐曲欣赏,要注意结构是否工整、简单,长度是否适中,音色是否有明显的差异。再如,音乐作品《赛马》是根据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音乐创作而成。蒙古风格的音阶和节奏同汉族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巧妙地结合使用,旋律欢快、奔放,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群马飞奔、你追我赶的场面。二胡的音色、拨奏和连奏的技巧运用,使乐曲非常生动活泼。其中拨弦模拟马蹄声,将乐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乐曲节奏比较工整,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蒙古特色乐器——马头琴,并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与二胡加以区分。
2.音乐教材要“量体裁衣”。
一位裁缝用一块布料做成衣服,必须剪掉多余的部分,使之适合特定的身材。同样,一首完整的音乐,要能够让学生听懂,产生共鸣,教师也必须进行适当的提炼、编辑、重组。
(1)就地取材,提炼情境。比如,音乐作品《金蛇狂舞》以活泼跳动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出我国传统节日中舞龙耍狮时火热欢腾的情景。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听到这首曲子,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舞龙舞狮、赛龙舟这样的场面。从乐段结构上面看,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可以选择A段,作为自由的即兴动作表演——舞龙,用轮换的动作表现B段中互动的情节——双龙比试。将乐曲ABABAB结构,进行剪辑、重组、合并,设计为ABA结构。让学生在“舞龙”情境中表现出:自由走动,尝试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S”曲线走动及相互“对话”的互动情节……这是乐曲中本身隐藏的情境,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中的情境具体化。
(2)移花接木,创造情境。音乐作品的选材除了有丰富的内涵、不同形式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教师不仅要会选,还要学会变通,力求从音乐作品情境中创造出不同的情境,实现经验的迁移。比如,在音乐作品《动物狂欢节》教学中,教师设置了“有趣的按摩”音乐游戏情境,将《动物狂欢节》里的主要节奏转化成游戏里的一系列动作,让学生用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诙谐和幽默,从而了解整部作品充满着生机、激情,充满着平等与博爱,没有物种界线,没有强弱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没有时空间隔……只有欢乐!
二、依需设境,以境导学
1.借助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表现音乐作品。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背景、安排场地、设计服装道具等来组织游戏。中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因此教师可把流行歌曲和要教的歌曲巧妙融合在一起,通过“猜歌名、作者”游戏,来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先后播放影视流行歌曲《好汉歌》和民歌《王大娘钉缸》,教师再让学生玩“猜歌名”游戏。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好汉歌》的歌名,而较难说出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歌名。教师告知该歌名后,让学生竞唱这两首歌,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最后告知学生,《好汉歌》是以民歌《王大娘钉缸》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这首民歌。由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因而课进行得非常顺利。
2.巧用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欣赏音乐作品。
故事富有感染力,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激情。比如,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娓娓叙述《长恨歌》的故事,并和学生一起欣赏。
3.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
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达、创造音乐。教师给学生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感知,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它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比如,《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聆听音乐,鲜艳的锦鸡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学生大多在动物园见过锦鸡,“斗鸡”这样的民间活动学生也大都熟悉,音乐中用典型的节奏描绘出生动的斗鸡场面,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欣赏。
4.以图画和视频再现情境。
图画和视频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画面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用图画视频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的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音乐形象,进入情境。如,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活泼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滚核桃》视频,让学生感受锣鼓乐的多种演奏技法,感受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劳动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只有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融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如在欣赏音乐作品《蒙古人》时,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奔驰的马群和洁白的羊群,人们在愉快地劳作,蒙古包里飘出袅袅炊烟,他们过着幸福富足的生活……同时响起马头琴悠扬的琴声。这些画面和想象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与情感,并从心底喜爱这首乐曲。■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激趣导学情境教学法音乐教学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的直接刺激,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为使音乐教学“有情趣、有创想、有魅力”,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或以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能力。
一、以情激趣,精选教材
一段乐曲若具有优美的、别具一格的前奏开头,则能给学生一个耳目一新、突出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选能彰显情境魅力的音乐,来提高学生的欣赏欲望和兴趣。
⒈音乐选材要“多中求特”。
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他们能够区别音乐作品结构、节奏,并能够感受和辨别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要多样,既要挖掘乐曲本身的独特内涵,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力求形式多样。比如,歌曲类的乐曲欣赏,要注意歌曲的内容、情绪是否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否在体验中流露真实情感;乐器类的乐曲欣赏,要注意结构是否工整、简单,长度是否适中,音色是否有明显的差异。再如,音乐作品《赛马》是根据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音乐创作而成。蒙古风格的音阶和节奏同汉族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巧妙地结合使用,旋律欢快、奔放,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群马飞奔、你追我赶的场面。二胡的音色、拨奏和连奏的技巧运用,使乐曲非常生动活泼。其中拨弦模拟马蹄声,将乐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乐曲节奏比较工整,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蒙古特色乐器——马头琴,并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与二胡加以区分。
2.音乐教材要“量体裁衣”。
一位裁缝用一块布料做成衣服,必须剪掉多余的部分,使之适合特定的身材。同样,一首完整的音乐,要能够让学生听懂,产生共鸣,教师也必须进行适当的提炼、编辑、重组。
(1)就地取材,提炼情境。比如,音乐作品《金蛇狂舞》以活泼跳动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出我国传统节日中舞龙耍狮时火热欢腾的情景。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听到这首曲子,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舞龙舞狮、赛龙舟这样的场面。从乐段结构上面看,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可以选择A段,作为自由的即兴动作表演——舞龙,用轮换的动作表现B段中互动的情节——双龙比试。将乐曲ABABAB结构,进行剪辑、重组、合并,设计为ABA结构。让学生在“舞龙”情境中表现出:自由走动,尝试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S”曲线走动及相互“对话”的互动情节……这是乐曲中本身隐藏的情境,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中的情境具体化。
(2)移花接木,创造情境。音乐作品的选材除了有丰富的内涵、不同形式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教师不仅要会选,还要学会变通,力求从音乐作品情境中创造出不同的情境,实现经验的迁移。比如,在音乐作品《动物狂欢节》教学中,教师设置了“有趣的按摩”音乐游戏情境,将《动物狂欢节》里的主要节奏转化成游戏里的一系列动作,让学生用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诙谐和幽默,从而了解整部作品充满着生机、激情,充满着平等与博爱,没有物种界线,没有强弱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没有时空间隔……只有欢乐!
二、依需设境,以境导学
1.借助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表现音乐作品。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背景、安排场地、设计服装道具等来组织游戏。中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因此教师可把流行歌曲和要教的歌曲巧妙融合在一起,通过“猜歌名、作者”游戏,来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先后播放影视流行歌曲《好汉歌》和民歌《王大娘钉缸》,教师再让学生玩“猜歌名”游戏。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好汉歌》的歌名,而较难说出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歌名。教师告知该歌名后,让学生竞唱这两首歌,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最后告知学生,《好汉歌》是以民歌《王大娘钉缸》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这首民歌。由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因而课进行得非常顺利。
2.巧用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欣赏音乐作品。
故事富有感染力,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激情。比如,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娓娓叙述《长恨歌》的故事,并和学生一起欣赏。
3.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
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达、创造音乐。教师给学生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感知,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它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比如,《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聆听音乐,鲜艳的锦鸡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学生大多在动物园见过锦鸡,“斗鸡”这样的民间活动学生也大都熟悉,音乐中用典型的节奏描绘出生动的斗鸡场面,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欣赏。
4.以图画和视频再现情境。
图画和视频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画面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用图画视频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的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音乐形象,进入情境。如,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活泼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滚核桃》视频,让学生感受锣鼓乐的多种演奏技法,感受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劳动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只有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融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如在欣赏音乐作品《蒙古人》时,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奔驰的马群和洁白的羊群,人们在愉快地劳作,蒙古包里飘出袅袅炊烟,他们过着幸福富足的生活……同时响起马头琴悠扬的琴声。这些画面和想象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与情感,并从心底喜爱这首乐曲。■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