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音乐教育已成为小学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小学生未来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对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合唱教學在具体实施教学时的现状以及如何提高其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提高有效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孩子们文化课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求孩子在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音乐教育在提升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就使得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逐渐受到学校以及老师们的重视。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合唱教学途径。
  一、深化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贯彻落实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学校领导们以及老师们形成统一的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这是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必要前提。只有各个学校领导以及各位老师树立了统一的认识,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着足够的重视,才能确保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提升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良好的教师专业团队是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保障。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培养,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小学音乐教师的现代科学技术素养,如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等,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使合唱教学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针对小学生的乐于探索,热爱新鲜事物的天性,采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小学音乐教师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畅游音乐合唱世界的海洋。
  三、采取多样化的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组合形式,丰富合唱队形
  小学音乐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合唱教学时,不能盲目地将所有学生全部组合起来开展大合唱活动,这种“一锅煮”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倦怠心理,从而影响学生进行合唱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最终影响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音乐合唱课堂教学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合,充分考虑班上所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使合唱组织形式变得科学合理,有趣味性,多样化。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班上男生的发音特点,将不同音调的男生组合到一起;或者按学生的音乐水平进行分组,将水平较低的小学生和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分为一组;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校园合唱队”,让学生真正体会团队的魅力所在。采取多样化的分组方式,将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帮助拓展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产生团结互助的心理,优势互补,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小学生合唱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已被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中,然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导致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很难借助科学技术这方面的帮助开展教学。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真正组织好合唱教学,必须首先努力学习相关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运用网络资源以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设备,设计丰富的、有趣味性的合唱教学引入形式,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形式,展示不同的乐器在合唱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在合唱过程中根据演奏歌曲科学合理地添加音乐器材,激发学生对音乐乐器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音乐合唱的兴趣。
  五、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合唱教学
  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开展教学的核心所在。教师教学过程的所有目的均指向教学目标,最终都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结合具体的合唱曲目确定可操作、简便易行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各个学校均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学目标也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根据不同学生主体的多样性特征、心路历程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组织教学目标,把握课堂节奏,依据合唱形式,按照分组依据,指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同样的,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以调动学生音乐合唱积极性为前提,激发学生音乐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热爱音乐合唱。
  六、带领学生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渗透合唱文化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鉴于小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合唱学习,共同开展合唱活动。在课堂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大声带领学生进行合唱活动,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合唱的旋律,感悟到合唱歌曲文化后,再逐渐降低声调,退出合唱的引导,不断地训练学生,从而达到合唱的最终效果。
  七、拓展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们性格比较活泼好动,在学习合唱演唱相关知识的时候往往比较对于新奇的教学方式保持更强烈的了解欲望。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合唱教学策略的时候也应当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出发,不断拓展教学形式,用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提升其音乐素养。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意识到课堂合唱教学活动不仅仅是音乐课堂上的一门教学内容,而且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好合唱技巧,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也会受益匪浅,在这种意识带领下,学生们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指导,用饱满的热情迎接教师指导,认真学习音乐课堂合唱方法技巧。
  结语
  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对组织合唱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化并及时更新对音乐合唱教学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途径改进合唱教学模式,组织合唱形式,引导学生热爱音乐,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弛.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黄河之声,2018(13):91-92.
  [2]常涛.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黄河之声,2017(19):40.
  [3]刘静.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157+159.
  [4]林秋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28.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范围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若想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互动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探讨,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互动;教学方法  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逻辑性,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倘若教师未采用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当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课堂组织形式。通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本文就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教师在教
期刊
寡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第一种被公认的捕线虫性真菌,在生活史中,有寄生生长与腐生生长两种生长状态。在自然界中,当遇到线虫或其他因子刺激时,会产生用于捕捉线虫的捕食器。在研究A.oligospora捕食线虫的过程发现,在捕食线虫的过程,有一种粘附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对这种粘附蛋白分析发现,它与人源Bystin(accession No.NP_004044)一致性为42.58%。
  Bystin是一种最初在HT-H细胞中发现的粘附蛋白,bystin基
摘 要:核心素养下,运用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课本的stse内容,化学史,科学视野等结合相关社会问题使“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深入化学课堂。  关键词:素养 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教材 热点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探索,我国的素质教育成效卓然。但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为了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就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为此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对
期刊
摘 要: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其美术表现力的重要一环,也是他们运用美术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文章从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训练、开展丰富有趣的动手活动三方面,对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学;动手能力;形象思维;实践操作  在平时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期刊
白藜芦醇及其低聚物是植物受外界刺激时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真菌等特性。前期实验室成员已成功地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白藜芦醇合成其二聚体,并鉴定出其结构为trans-δ-viniferin(TVN),而且四唑盐(MTT)比色实验发现TVN对人肺腺癌细胞即A549细胞的生长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主要用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非靶代谢组学(基于UHPLC-Q-TOF/MS技术)来探究TVN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可靠依据。
  MT
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研究真菌和线虫相互作用的模式生物,捕食线虫的武器是菌环和三维菌网。捕食器官的产生意味着少孢节丛孢菌从腐生生活转变到寄生生活方式。由于线虫表面以及肠道富含糖复合物结构,推测少孢节丛孢菌表达的凝聚素可能在捕食线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由该真菌AOL_s00076g540基因(缩写为g540)所编码的岩藻糖特异性凝集素AofleA可以在寡营养条件下分泌至胞外培养基中,并且可以与线虫肠道的糖复合物结合。基于此,推测AofleA在A.
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一种捕食线虫的模式真菌,当它的生活方式由腐生阶段转变为寄生阶段时,通过形成3D捕食环来捕获线虫,线虫成为其寄生生活的主要营养来源。当前A.oligospora捕食线虫的分子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氨肽酶是A.oligospora在贫瘠营养条件下分泌至培养液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组分,由此推测氨肽酶可能会参与到少孢节丛孢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并可能与少孢节丛孢菌捕食线虫活性有关。因此,本文对少孢节丛孢菌氨肽酶基
逃避反应是动物和人类面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是对已经发生的危险的反应,而回避反应是对潜在危险的提前应对。恰当的回避,有助于动物避免不利的境地,远离危险。然而不恰当的回避可能导致有害的后果,过度和不必要的回避是焦虑症的标志。对回避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为理解焦虑的患者病态的回避行为提供新证据和解决新办法。
  至今为止,人们对回避反应的调控机制仍然知之甚少。病毒示踪结果表明GrDG(Granular layer dentate gyrus)和PoDG(Polymorph layer dentate gyrus
耕织文明是中国衣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般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主要集中在农业或单独丝织等方面的研究。有的或是将桑蚕研究附录于农业研究之后,但大多都是纯理论的介绍,很少有将它们并列起来对其耕作、桑蚕等方面知识进行整理和研究。
  另外,人们对《全唐诗》的研究也都大多偏向于山水田园、军旅边塞、家国情怀等直抒胸臆的作品,较少探索诗中所蕴含的有关耕织科技的内容,或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基于耕织文化,以科技史的角度对唐诗中的耕织技术进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以填补这一空白,并探讨其文学背后的科技奥秘,力争科学与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