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一 蒋增裕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厚实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先吟诵一些古诗词吧。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一学生对:夫子家禽。
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粱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手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需要一个语境。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为学生搭设了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这样由一个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没有老师生硬地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3.品味“应声答曰”,回扣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学生学古人样子。摇头晃脑地,有声有色地读课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有声有色?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的感觉: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一种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
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是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的。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地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这样,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其二 鄢小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个句子,读懂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述出来。
3.体会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里,感受杨氏之子善于抓住对方言语特点、思维敏捷、巧妙应答的聪明机智,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4.感受文言文凝练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巧妙之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问题:罗斯福告诉了他吗?点出本课学习的主题“语言的艺术”。(板书:语言的艺术)
3.写入课题,解题。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了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猜一猜它的内容与什么有关。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指导理解“杨氏”指姓杨的人家。
二、读通课文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1.启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
3.范读。
4.目由朗读课文
师: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吧!
4.请生朗读,检查字音。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读是根本,把课文读通顺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1)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
(理解第一句时板书:杨氏子;理解第二句时板书:孔君平)
(2)指导并强调下列字的意思:
诣:拜访 设:摆出 示:给
曰:说 夫子:尊称,您 家禽:家里的鸟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4)全班交流。请一个学生讲给全班同学听。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交流,再及时点拨,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句子的意思去意会文言文朗读的停顿。这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地思考,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1.提出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跟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用孔雀跟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味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啰!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1)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板书:聪惠)
(2)点拨:语言的艺术来自于“智慧”。
7.小结: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设计意图:文章越品越有味,在反复的角色对话中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体会对话的巧妙之处,体会语言的魅力。]
五、熟读成诵
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交流分享收集的资料。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总结。
师: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希望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
4.课堂延伸,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及网站,推荐《世说新语》,指导以“语言的艺术”为主题上网搜索小故事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课堂的拓展部分,紧扣本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进行拓展,是学以致用的体现,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厚实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先吟诵一些古诗词吧。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一学生对:夫子家禽。
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粱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手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需要一个语境。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为学生搭设了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这样由一个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没有老师生硬地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3.品味“应声答曰”,回扣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学生学古人样子。摇头晃脑地,有声有色地读课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有声有色?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的感觉: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一种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
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是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的。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地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这样,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其二 鄢小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个句子,读懂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述出来。
3.体会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里,感受杨氏之子善于抓住对方言语特点、思维敏捷、巧妙应答的聪明机智,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4.感受文言文凝练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巧妙之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问题:罗斯福告诉了他吗?点出本课学习的主题“语言的艺术”。(板书:语言的艺术)
3.写入课题,解题。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了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猜一猜它的内容与什么有关。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指导理解“杨氏”指姓杨的人家。
二、读通课文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1.启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
3.范读。
4.目由朗读课文
师: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吧!
4.请生朗读,检查字音。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读是根本,把课文读通顺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1)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
(理解第一句时板书:杨氏子;理解第二句时板书:孔君平)
(2)指导并强调下列字的意思:
诣:拜访 设:摆出 示:给
曰:说 夫子:尊称,您 家禽:家里的鸟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4)全班交流。请一个学生讲给全班同学听。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交流,再及时点拨,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句子的意思去意会文言文朗读的停顿。这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地思考,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1.提出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跟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用孔雀跟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味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啰!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1)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板书:聪惠)
(2)点拨:语言的艺术来自于“智慧”。
7.小结: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设计意图:文章越品越有味,在反复的角色对话中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体会对话的巧妙之处,体会语言的魅力。]
五、熟读成诵
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交流分享收集的资料。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总结。
师: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希望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
4.课堂延伸,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及网站,推荐《世说新语》,指导以“语言的艺术”为主题上网搜索小故事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课堂的拓展部分,紧扣本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进行拓展,是学以致用的体现,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