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新农科” 背景下农业大学的数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农业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的内涵进行分析,指出农业大学应开设具有农科特色同时又需和计算机科学深刻影响下的现代数学结合的数学文化课程
关键词:新农科,数学文化,素质教育
一引言
传统一提到农科就会有狭隘的小农思想的古板印象。现如今新农科要求农业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 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不容忽视的是数学在其中起的关键的作用。新农科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科学基础厚、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提升与拓宽涉农学科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跨学科的人才难得,农业学科的跨学科人才就更难得,新农科的两方面的要求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现代科学意义下的高素质人才都应该受到广泛而深刻的数学思想文化的熏陶。
二农业大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大学的农、理、工科很多专业都已经开设高等数学必修课,由于历史上我们没有现在所教授的数学理论的传统,都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可能有急功近利的做法,常常采取上来就概念、知识点、假设、公理、定理、推导,根本不提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历史来龙去脉,不重数学思想本质。学生都是盲目的学习,也常以“刷题” 和注重解题技巧的方式去复习。对于数学课时较少的农科专业,在数學文化素养上所受到的熏陶少的可怜。而数学基础较差的那些学生,只是痛苦的学习就为拿学分,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数学文化的培养。即使是高等数学课时较多的理、工科专业,由于教师多半以传统的教科书内容为主,对于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一些内容很少涉及,甚至连数学史、数学家、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这样一些基本的数学文化内容,也只是个别教师在讲课中零星地提到一些。因此,一个大学生,虽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多年的数学课,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对数学的思想、精神了解得很肤浅,对数学的本质认识和总体把握较差,长远来看,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有百害无一利。所以,农业大学开设“数学文化”课,无论对理、工科学生,还是对农科学生,都会大有裨益。传授数学文化思想、精神和方法,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三农业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内涵建设思考
1.从上面这些考虑出发,“数学文化”课程应该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2.从著名数学人物、经典的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观点、数学哲思、数学创新等角度切入,贯穿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形式逻辑思维模式,如非欧几何)、数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模式甚至审美需求),但涉及的知识不要过深,重点放在数学思维和数学本质上,使各专业都能听懂,不必太在意系统性,各个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关键是要以数学人物为中心来展开,使数学中‘人’的因素得到凸显,纵横兼顾, 对于数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要有所介绍,对于数学与人文的各种关系,都要有所涉及。总之,要注意数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与融合,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和应用性。
3.农业大学开设数学文化课应具有农科特色,结合当今农科相关的发展的最前沿以及交叉领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数学在各学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这样的例子可以多挖掘一些,比如在“斑马鱼后脑的边界锐化机制”的课题当中,数学和生物两门学科碰撞在了一起。数学语言是公式符号,生物语言是细胞组织。需将将两种语言统一起来,要用数学工具处理生命问题。近年来,随着生物海量数据的产生和计算机能力的显著提高,对复杂生物系统进行建模和计算模拟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继实验和理论方法外的又一重要科学研究手段,衍生出定量生物学。近几年在生物化学方面利用首先计算机对对光系统 II中生物水裂解催化中心OEC的复杂结构和功能进行人工模拟,然后再实验室操作实现,不仅对认识这一自然界重要催化剂的微观本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极具挑战的重大科学前沿。学科的交叉在数据科学方面特别的明显,气候和环境研究中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观测过程,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与机制等都是目前数据科学关注的热点,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在农业病虫害预报乃至农业上各种灾变预报中应用的潜在价值。这些当今的科学交叉学科前沿都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展现。相信会提高很多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4.“数学文化”课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课上的推理应尽量少,能说明问题就行,应多增加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关于著名数学人物的电影,所以应在传统板书教学形式下全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Flash动画、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尽量让数学文化课堂变得有血有肉、立体、生动有趣,又不乏人文精神和数学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刘竹青. “新农科” : 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
顾 沛. 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与推广[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广州 戴勇谦
关键词:新农科,数学文化,素质教育
一引言
传统一提到农科就会有狭隘的小农思想的古板印象。现如今新农科要求农业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 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不容忽视的是数学在其中起的关键的作用。新农科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科学基础厚、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提升与拓宽涉农学科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跨学科的人才难得,农业学科的跨学科人才就更难得,新农科的两方面的要求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现代科学意义下的高素质人才都应该受到广泛而深刻的数学思想文化的熏陶。
二农业大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大学的农、理、工科很多专业都已经开设高等数学必修课,由于历史上我们没有现在所教授的数学理论的传统,都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可能有急功近利的做法,常常采取上来就概念、知识点、假设、公理、定理、推导,根本不提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历史来龙去脉,不重数学思想本质。学生都是盲目的学习,也常以“刷题” 和注重解题技巧的方式去复习。对于数学课时较少的农科专业,在数學文化素养上所受到的熏陶少的可怜。而数学基础较差的那些学生,只是痛苦的学习就为拿学分,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数学文化的培养。即使是高等数学课时较多的理、工科专业,由于教师多半以传统的教科书内容为主,对于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一些内容很少涉及,甚至连数学史、数学家、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这样一些基本的数学文化内容,也只是个别教师在讲课中零星地提到一些。因此,一个大学生,虽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多年的数学课,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对数学的思想、精神了解得很肤浅,对数学的本质认识和总体把握较差,长远来看,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有百害无一利。所以,农业大学开设“数学文化”课,无论对理、工科学生,还是对农科学生,都会大有裨益。传授数学文化思想、精神和方法,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三农业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内涵建设思考
1.从上面这些考虑出发,“数学文化”课程应该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2.从著名数学人物、经典的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观点、数学哲思、数学创新等角度切入,贯穿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形式逻辑思维模式,如非欧几何)、数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模式甚至审美需求),但涉及的知识不要过深,重点放在数学思维和数学本质上,使各专业都能听懂,不必太在意系统性,各个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关键是要以数学人物为中心来展开,使数学中‘人’的因素得到凸显,纵横兼顾, 对于数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要有所介绍,对于数学与人文的各种关系,都要有所涉及。总之,要注意数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与融合,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和应用性。
3.农业大学开设数学文化课应具有农科特色,结合当今农科相关的发展的最前沿以及交叉领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数学在各学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这样的例子可以多挖掘一些,比如在“斑马鱼后脑的边界锐化机制”的课题当中,数学和生物两门学科碰撞在了一起。数学语言是公式符号,生物语言是细胞组织。需将将两种语言统一起来,要用数学工具处理生命问题。近年来,随着生物海量数据的产生和计算机能力的显著提高,对复杂生物系统进行建模和计算模拟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继实验和理论方法外的又一重要科学研究手段,衍生出定量生物学。近几年在生物化学方面利用首先计算机对对光系统 II中生物水裂解催化中心OEC的复杂结构和功能进行人工模拟,然后再实验室操作实现,不仅对认识这一自然界重要催化剂的微观本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极具挑战的重大科学前沿。学科的交叉在数据科学方面特别的明显,气候和环境研究中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观测过程,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与机制等都是目前数据科学关注的热点,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在农业病虫害预报乃至农业上各种灾变预报中应用的潜在价值。这些当今的科学交叉学科前沿都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展现。相信会提高很多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4.“数学文化”课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课上的推理应尽量少,能说明问题就行,应多增加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关于著名数学人物的电影,所以应在传统板书教学形式下全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Flash动画、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尽量让数学文化课堂变得有血有肉、立体、生动有趣,又不乏人文精神和数学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刘竹青. “新农科” : 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
顾 沛. 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与推广[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广州 戴勇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