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医学教育体系。各高校医学科学研究的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医学教育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广泛而深入。虽然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1]。不少乡镇卫生院出现人才断层。相当部分卫生院只有3~4人,连基本的防疫、妇幼保健工作任务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由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农民“小病抗,大病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2]。因此培养农村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探索高校培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模式,成为摆在各个医学院校面前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这是因为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课堂教育,轻视技能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忽视操作技能实践;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造成我国卫生人才“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用型人才不足的现状。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医学教育理念,趋同性“研究型”高等医学办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在针对性极强的农村医生培养问题上,“研究型”、“精英式”的教育理念,不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束缚了学校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发展空间,也会造成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空缺和技术短板。
参考国外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与我国的高职高专人才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其差异可获得一些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有益的启示,同时借鉴这些经验以期使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3]。我校在探讨培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模式上大胆创新,采用多种形式,在院校衔接、按需设置专业、实验课先行、“双师型”教师授课等方面进行育人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并进一步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大力探索实践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现阶段国情,满足广大农村患者急需,具有全科服务能力的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广泛开展校院合作,拓宽农村医学专业人才教育空间
医学院校应该是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让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成为农村实用型、复合型的医生,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教学基地走学校和医院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在医院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到医院进行门诊、临床见习和实习。这一模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毕业证发放,要求两方面的成绩都合格后方可颁发毕业证。一方面是学校理论知识合格,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实习的医院,带教老师和和患者的综合打分合格。二者成绩均合格后学生才能获得毕业证。这一模式培养出的医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就业,具备“零适应期”,学生分配到岗就能投入工作。也达到了医学院校培养实用人才的目的。
2 医学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让医学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医学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利用政府投入,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自筹资金建设先进的实验、实训基地。我校近几年先后利用政府投入和学校自筹,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人体生理解剖馆、中医药标本陈列馆、人体模型实训馆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实训馆。这些场馆的建成让医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获得宝贵的实践机会。作为培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是否建有高规格、健全的实验、实训基地应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模式的一个硬性评价指标。另外,医学生的在校实训科和理论课的比例应该达到1:1,高校培养农村卫生实用人才,不能走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老路,只有提高实训课的数量和质量,才能使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教学目的。
3 以培养农村医生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一些学校基本上还是按照学科来设置专业,有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只是根据本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来设置专业,学校能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而没有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即使有些学生就业也是专业不对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面对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应该以农村医生重实用、重动手能力和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要加大实训和实习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性教学是重点,理论性教学是为实践性教学服务的。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大体应以各占一半的比例进行设置。在教材安排上,要注重创新,突出实用性。教材内容上要体现理论适度,注重实用性原则。
4 让“双师型”教师成为医学院校的授课主力军
要使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而展开的实践性教学顺利开展,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有较丰富的从事本专业的临床专家,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服务临床、能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以及解决临床疑难杂症能力的“双师型”素质的师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医学院校应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激励与约束并重、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研究生学历比例和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5 积极培养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广泛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和社区、乡镇卫生院及校内义诊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进一步加深医学生对医学实践的认识和了解。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通过校内各类技能大赛(技能大比武)、实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等逐步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走上社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只有达到最终让患者满意的效果,才是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梁金香.宁夏农村地区实用性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宁夏
科技大学学报,2010[9]:850~851
2 胡巍巍等.我国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34]:147~148
3 甘丽桦.国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教育,
2008[9]:16~18
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这是因为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课堂教育,轻视技能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忽视操作技能实践;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造成我国卫生人才“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用型人才不足的现状。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医学教育理念,趋同性“研究型”高等医学办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在针对性极强的农村医生培养问题上,“研究型”、“精英式”的教育理念,不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束缚了学校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发展空间,也会造成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空缺和技术短板。
参考国外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与我国的高职高专人才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其差异可获得一些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有益的启示,同时借鉴这些经验以期使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3]。我校在探讨培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模式上大胆创新,采用多种形式,在院校衔接、按需设置专业、实验课先行、“双师型”教师授课等方面进行育人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并进一步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大力探索实践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现阶段国情,满足广大农村患者急需,具有全科服务能力的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广泛开展校院合作,拓宽农村医学专业人才教育空间
医学院校应该是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让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成为农村实用型、复合型的医生,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教学基地走学校和医院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在医院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到医院进行门诊、临床见习和实习。这一模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毕业证发放,要求两方面的成绩都合格后方可颁发毕业证。一方面是学校理论知识合格,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实习的医院,带教老师和和患者的综合打分合格。二者成绩均合格后学生才能获得毕业证。这一模式培养出的医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就业,具备“零适应期”,学生分配到岗就能投入工作。也达到了医学院校培养实用人才的目的。
2 医学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让医学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医学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利用政府投入,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自筹资金建设先进的实验、实训基地。我校近几年先后利用政府投入和学校自筹,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人体生理解剖馆、中医药标本陈列馆、人体模型实训馆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实训馆。这些场馆的建成让医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获得宝贵的实践机会。作为培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是否建有高规格、健全的实验、实训基地应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模式的一个硬性评价指标。另外,医学生的在校实训科和理论课的比例应该达到1:1,高校培养农村卫生实用人才,不能走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老路,只有提高实训课的数量和质量,才能使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教学目的。
3 以培养农村医生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一些学校基本上还是按照学科来设置专业,有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只是根据本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来设置专业,学校能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而没有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即使有些学生就业也是专业不对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面对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应该以农村医生重实用、重动手能力和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要加大实训和实习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性教学是重点,理论性教学是为实践性教学服务的。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大体应以各占一半的比例进行设置。在教材安排上,要注重创新,突出实用性。教材内容上要体现理论适度,注重实用性原则。
4 让“双师型”教师成为医学院校的授课主力军
要使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而展开的实践性教学顺利开展,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有较丰富的从事本专业的临床专家,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服务临床、能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以及解决临床疑难杂症能力的“双师型”素质的师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医学院校应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激励与约束并重、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研究生学历比例和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5 积极培养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广泛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和社区、乡镇卫生院及校内义诊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进一步加深医学生对医学实践的认识和了解。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通过校内各类技能大赛(技能大比武)、实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等逐步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走上社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只有达到最终让患者满意的效果,才是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梁金香.宁夏农村地区实用性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宁夏
科技大学学报,2010[9]:850~851
2 胡巍巍等.我国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34]:147~148
3 甘丽桦.国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教育,
2008[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