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童话情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enna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也愈显突出。如何以语文课堂为阵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潜在的能量挖掘出来,形成一种充满魅力的人文素养,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和自觉追求。创建学校的童话教育特色,创设童话阅读情境,并把它移植进语文课堂,为学生在心中播一粒阅读的种子,长一片好奇的叶片,开一朵爱美的花朵,飘一缕思想的馨香,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夯实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支撑起小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一片蓝天。
  【关键词】人文素养与发展   童话情境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的任务非常艰巨。当前,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也愈显突出。人文素养涵盖的面很广,如何以语文课堂为阵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潜在的能量挖掘出来,彰显为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和追求。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那就是创设课堂童话情境。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地在童话教育研究上着力,寻找到了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情感和智能发展的金钥匙,正是借助对童话教育的研究,将它移植进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所谓童话,如果单纯从字面上说,只隶属狭窄的范畴;当前我们对于童话的研究,已经从狭窄走向了宽泛,树立了生活即童话的理念。由此,我们认为语文课堂可以完全被营造成宽泛意义上的童话课堂,所有文本都可以被创设成童话的情境。所以,课堂童话情境,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挖掘、生成童话元素,以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等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进入童话氛围,为人文素养的发展作铺垫。
  一、童话情境,为学生播一粒兴趣的种子
  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离开阅读等于空话。所有人的正确的情感、观念、意识的形成,都需要阅读来引领。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而习惯必须由兴趣带动,在阅读过程中应引领学生去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童话是带领学生走进阅读旅程的最鲜艳的旗帜,很多教师都从有趣的故事情节入手,引领学生走进角色,走近人物,从而爱上阅读,效果颇为不错。我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大胆创设童话情境,让他们在童话的环境中自觉感悟,对话文本。
  比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燕子》一文,这是著名作家郑振铎的作品。作品本身是一篇赞美春天的写景文,但用童话的视角去看待,童话的元素依然明显。文中对燕子外形的描写格外形象:“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段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使燕子形象生动活泼,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我抓住文本,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加上自己的想象与喜好,画一画这只小燕子,并配上与燕子的对话:“你为什么要打扮得这么漂亮?”“你想飞到哪里去?”“你们停在电线上,会唱一支怎样的歌儿?”……
  学生画出的燕子形象各不相同,答案也各不相同,但每一种形象、每一个答案都赋予了燕子以新的内涵,由此激发了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兴趣,体现出的更是孩子内心人文素养的萌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堂童话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更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再如学习《海底世界》后,我把所做的动画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在时而平静、时而汹涌的海底,孩子们戴着潜水面具不停地探寻。咦,这儿有一本《海底两万里》,那里有一本《海底鱼类大全》,这里是《海洋科普绘本》,那里是《海洋奥秘》,还有介绍各种海洋生物的书籍。一个神奇的童话情境,很快让学生的情绪沸腾起来,课后一窝蜂地挤进了阅读的行列。
  二、童话情境,让学生长一片好奇的叶片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往往与身俱有,但是引导积极的、正面的心理趋势,是教师无法推脱的责任,毕竟小学生的身心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里欢腾流动的时候,人的精神世界才会被触动。”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践,我认为只有放到童话情境里,才会产生更佳的效果,让孩子的心中长出好奇的叶片。
  比如,《狼和鹿》这一课,讲述的是关于生态平衡的主题,虽然文章内容很浅显,但向三年级学生说生态平衡,无疑稍显有难度,从而会影响其好奇心的激发。但狼和鹿无疑就是最好的童话角色,以童话的理念去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以童话的思维走进文本,则收效会大不相同。所以,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童话情境环节,并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帮助他们理解主题。
  A.一只鹿正在悠闲地散步,一只狼扑上去抓住了它。
  鹿:狼先生,你这样贪婪地残害我们,现在只剩下我最后一只鹿,你吃了我,以后你们的日子也会到头的!
  狼:(哈哈大笑)今天我先填饱肚子,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只只狼都癟着肚子在森林里寻找食物,然后陆续倒下去……
  B.凯巴伯居民的枪口对准了最后一头狼。
  狼:人类,你们真糊涂啊,我们捕食鹿,这不是残害,而是保护,而你们用枪把我们消灭殆尽,美丽可爱的鹿会成为森林的祸害的!
  猎人:(哈哈大笑)临死还说鬼话,贪婪凶残的本性永远也改不掉!
  第二天,一只只病鹿有气无力地在森林里走着,然后陆续倒了下去……
  演绎是对文本最好的解读,也是点燃好奇心的火种。正是由于课堂上的演绎,学生才渐渐理解主题,进而延伸到课外去探秘。
  三、童话情境,让学生开一朵爱美的花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对于美的追求,并不亚于成人,但是对于“真美”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既要让学生在心中开出爱美的花朵,也要提高他辨别“真美”的能力。   语文课本中,无论是童话,还是一般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感成分,教师务要忌讳的是死板的道德说教,只有用灵活、风趣的教育方式,才会引领学生走上爱美之旅。而童话情境的创设,是“旅美”的有效途径。
  《花瓣飘香》一文,是一篇写实性记叙文,本是夸奖了小女孩的懂事。如果单纯地讲解、分析、朗读,会让学生感到心理疲惫。但是插入童话情境,会极大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比如第一段中这样描写:“一个小女孩俯在花前,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教学這个片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童话情境:假如你是一只小蝴蝶,清早看到这个场景,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起先有几个学生质疑小女孩随意摘花,破坏环境,应该受到批评;后来有同学从“俯”“小心”“双手捧着”等词语中发现了什么,提出了不同观点,觉得小女孩的举动并不是在破坏环境。到底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值不值得学习?我让大家自己往下看书学习,发现了她摘花的真正原因,此时我又问:现在你这只小蝴蝶有什么感想?大家恍然大悟,感悟多多。
  加入一只小蝴蝶,形成一个简单的童话情境,既带领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又加深了对“美”的真正理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四、童话情境,让学生飘一缕思想的馨香
  课堂应该是学生思辨的阵地。思想的交锋,其实就是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强调了启发的重要性,教师创设教学的情境,事实上就是一种智慧启发的体现,它能够营造思维的氛围,形成创新的见解,从而让思想的馨香弥漫课堂,弥漫人生。
  有调查显示,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其想象能力的高低有显著关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着力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而我通过童话情境的创设去发散学生的想象,用想象能力的培养去造就独特的思维,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荷花》一文,本身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是我在教学时赋予了它童话的色彩。在教学“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时,我不但让学生用动作做出了挨挨挤挤的样子,更让他们说说:做一片挨挤在一起的荷叶,心里有什么想法?学生有的说:我们挨挨挤挤,可以给荷花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值得;有的说:我们用一大片碧绿衬托荷花的鲜艳,做一个无名英雄,有意义……
  而在学习荷花段落时,学生有的感谢大自然的滋润,也有的感谢水中鱼虾的陪伴……荷塘的景色美换来了叶和花的心灵美,心灵美又折射了孩子们思想的纯洁与馨香,从而让课堂教学也变得充盈、生动。
  人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很多,童话情境也更适宜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创设合适的童话情境,既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行为,更是夯实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基础的育苗举动。我想,这样的行为与举动,提高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支撑起“大语文”教育观的一片蓝天。
其他文献
新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提出了如下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所谓“新奇有趣”就是材料鲜活真实、富有童趣。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写作也是如此。写作的“粮草”就是“素材”。可對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因为年龄较小和生活阅历较浅,写作成了令他们头疼的事。要么是写老掉牙的题材,要么是没有现实基础的胡编乱造。为什么很多孩子写不出有创意的作文?
期刊
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尤为重要,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基于日常的习作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习作能力?这一问题却长期困扰着一线教师。在长期可为和已为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大都基于20世纪初期和中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的认知和理解,将学习表达——习作分解为一个个小技能,并认为当我们将分项小技能一个一个教给学生后,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就能提高。然而,当我们按此路径行进一段时间之后,
期刊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综合艺术,一种审美活动。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赏析、评价音乐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关键词】
期刊
【好书推介】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就是这样一部好书,该书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畅销不衰,被公认为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内容简介】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原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品以爱为主旨,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大我之爱,还是父母、师长
期刊
【摘要】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学做乃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笔者认为,贯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一条“隐线”,应是“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层次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学做合一”的关键。以此看来,教学做思也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遵循先生的思想,我姑且称之为“教学做思合一”,即在思中教,在思中学,在思中做。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思辨 思中教 思中学 思中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阅读教室”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在不时思考: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打造“阅读教室”时,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将阅读的“润物细无声”与写作的“下笔如有神”结合起来呢?  1.感悟表达,积累语言。学文如聚沙成塔。语言的亲和力、亲近感来源于丰富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我开始尝试着让同学们在阅读时进行分门别类的摘抄,在每天阅读书籍的同时,在关注人物
期刊
一提起作文教学,就让语文教师五味杂陈。硬骨头难啃,不妨一点一点来。抗战时,八路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应对作文这个“堡垒”时,我们照样可以试一试这个办法——分解法。  這里所说的分解法,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根据作文内容分解为不同的类别去教;二是把一篇作文分解成若干部分来教;三是针对学生写作文时的难点逐个来教。  一、分解内容  从写作内容上看,新课标要求:“小学高段
期刊
有一首老歌,歌名叫做《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歌里唱道:  “从小常常挨骂/那是因为我不听话/不要以为这是种惩罚/她只要我长大/  妈妈我感谢你/没有把我跟大毛比/虽然我考试没有得第一/她说只要你尽了力”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首歌,浅易的歌词、婉转的旋律,倒长久留在我的记忆里。最近读到一本小书,读着读着,这首歌的旋律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是啊,这本名叫《我妈说》的书,就与这首歌一样,可喜,又可爱。
期刊
最近,我的学生小灿在作文《我喜爱的老师》中回忆了一年级的时光,表达了对我的感谢和敬重。作文里的片段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当时孩子们刚进入小学,正在学习拼音和汉字。一个叫小灿的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很乖巧,学习认真,说话、做事都没有任何异常。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学过的生字,她能抄写正确,但默写时容易张冠李戴,甚至完全写不出来。  于是,每天放学后,我给她单独辅导。我指着“升”字告诉她:这个字就是“升
期刊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说过:“我喜欢那些半天上的土房。”就为了他这句话,我来到凤凰古城,只为寻访沈从文当年生活的印迹,感受湘西文化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千年古城傍着山崖,沿河的吊脚楼俨然挂在半空中。我仿佛看到他笔下的翠翠正撑着船,望着远方。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  《边城》,讲诉了“茶峒”这个小山城发生的美丽却悲伤的故事,营造了一个纯朴、美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