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0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真题回放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2011年浙江高考卷)
  (本文有修改)
  问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分析:本题考查作品的叙述视角、人称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的能力。小说叙述角度主要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两种。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阅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作品是运用了哪种视角和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无限。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此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叙述,但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只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这一点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此外,叙述视角的作用还可以从行文构思上考虑:让构思新颖独特,是全文的线索等。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效果: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作者:张士先,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Unit 1  一、单项填空  1. Australias small population, i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t the Olympic Games was really .  A. Considered; amazed  B. Considered; amazing  C. Considering; amazed  D. Considering; am
期刊
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但得分率却一直很低。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我们现提出如下三条复习对策:  一、综观18套试卷,探究命题规律  2014年18套高考试卷中有10套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进行考查,与2013年相比,有如下几个变化:  1.数量增多  2013年共有9套试卷考查了36个次文言虚词,而2014年则增加到了46个次。
期刊
高中数学以集合与函数为预备性知识,以研究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为载体,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逐步展现探索更一般的函数性质与图像的方法系统——导数。导数的引入既是对研究函数性质方法体系的完善,更是对前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从几何意义感知导数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材不追求导数概念的严密性,仅仅从感性理解的层次将函数f(x)在点P(x0,y0)处
期刊
立体几何常常涉及两大问题:一是位置关系,它主要包括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二是度量问题,它主要包括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线线、线面所成角,二面角等.下面借“题”发挥,透视如何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题型1 证明线线垂直  例1 如图,在四棱锥O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  ∠ABC=π4,OA⊥底面ABCD,OA=
期刊
解决与排列、组合有关的问题,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这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灵活运用基本计数原理和排列数、组合数公式进行分析、解答.实践证明,备考的有效方法是题型和解法归类,识别模式,熟练运用.下面例谈排列、组合问题中常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分组(堆)问题  分组(堆)问题的6个模型:①无序不等分;②无序等分;③无序局部等分;④有序不等分;⑤有序等分;⑥有
期刊
集合是高中的基础性、工具性知识,高考中不仅以小题的形式单纯考查集合知识,还会以集合语言表述数学试题,并使用集合语言表述解题过程,因此在备考时要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是否相等;要掌握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和性质,会用图形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会用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研究集合的运算问题.在解题时对于集合问题首先要确定属于哪一
期刊
本文对二项式定理常见的六种应用进行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求展开式中指定项  例1 (x-1x)8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 .(用数字作答)  解:Tr+1=Cr8x8-r(-1x)r=(-1)rCr8x8-2r,  由题意知,8-2r=0,r=4,  即展开式的第5项为常数项,T5=C48=70.  评析:直接利用通项公式进行求解,令x的幂指数等于0即可.  例2 (|x|2+1
期刊
一、考情分析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命题的重点是两种形式方程的转化以及直线和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这主要包括特殊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求解以及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转化、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转化等,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热点.  二、知识整理  1.极坐标  (1)极坐标系的建立: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叫做极点,从O点引出一条射线Ox,叫做极轴,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一个角度单位(通常取弧度)及正方向(通常取
期刊
读写任务型的书面表达是我们江苏的新题型。它主要是先阅读短文,然后概括全文,最后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首先是如何概括。第一要看清楚文章的结构,设法反映出原文中作者的观点。第二要具有意义筛选的能力,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重要和次要、普遍与特殊、相关与不相关、原因和结果等复杂的逻辑关系。第三要有用英文解释英文的能力,用自己简单的语言解释比较复杂的语言文字,不能抄袭原文。  读写任务的写作内容一般分为两个
期刊
一、考试说明对阅读理解题的要求  要求考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及各类媒体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命题涉及:  (1) 理解主旨和要义。  (2)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 根据语篇中的事实和线索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5)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  (6)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