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的成长:袁隆平,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适用话题:树立人生目标;吃苦耐劳;责任意识;勇攀高峰;执着追求;老骥伏枥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全球经济秩序和格局都遭遇到重大挑战,粮食安全问题也再度浮出水面。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近日发出警告,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预计会出现粮食供应危机。不少人开始担心中国是否会出现粮荒,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些抢购、屯粮的现象。
记者为此采访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对于粮荒问题,袁隆平表示中国不会出现粮荒,但是的确应该高度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18亿亩的耕地红线,必须要守住,这是中国的国策。粮食问题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不能出现一点闪失。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流失非常严重。很多农民不愿意再种粮食,这是一个问题。
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提高粮食产量,是袁隆平院士念兹在兹,研究了50多年的问题。鲐背之年的袁隆平院士,依然在积极呼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扎根田间,千里之志
1953年8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沅江之畔、雪峰山下的安江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在这个湖南有名的穷乡僻壤,袁隆平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农业科研,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18个春秋。安江的水田都是在峡谷盆地里开垦出来的小块梯田,施肥浇水都要靠人一点点背上去,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会有蚂蟥、虫子顺着小腿向上爬。袁隆平说:“现在我们不怕蚂蝗了,都穿那种水田鞋,就咬不到了。”
1960年的大饥荒让袁隆平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向杂交水稻领域进军。袁隆平走进了稻田的茫茫绿海,那段时间,袁隆平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没日沒夜地扑在试验田里,像个苦行僧一样。但在他的内心里,却是无比快乐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启动项目建设,从5月到7月,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来自国际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联酋和中国的5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对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这些水稻品种的产量都超出了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亩产量。这标志着袁隆平“海水稻”团队此次在迪拜沙漠地区的试验种植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要想在沙漠地区种植水稻,存在多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其中包括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袁隆平项目团队除了需要选育出适应于当地积温带的水稻耐盐碱品种以外,必须采用一种被称之为“四维改良法”的沙漠盐碱地改良技术,发展不同于常规水稻种植的植保体系,达到节约淡水资源、避免次生盐碱化、建立土壤团粒结构和智能化水肥循环等目的,将沙漠变成人造绿洲。
迪拜将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合作建立“袁隆平中东及北非海水杂交稻研究推广中心”,承担面向中东及北非地区的海水稻品种测试、工艺条件优化、技术培训和产业化推广等任务。
尽管农田赋予了袁隆平数不清的荣誉,但年轻一代的学子在面临学业与就业的选择时,依然很少将农业放在首选的位置。谈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农的情况,袁隆平觉得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过去的传统农业是十分落后的,农村很贫穷。也正因如此,农业向机械化、艺术化的迈进,就更让他觉得欣喜。和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最喜欢和大自然接触,这让他感到特别心旷神怡。而今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让农田有了保持艺术与美丽的资本。
袁隆平呼吁要建很多现代农业博物馆,要让年轻人多来看看现代的农业是什么样的。他为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倾尽所能,目前累计捐款已超100万元。袁隆平希望学习农业的年轻人都要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志存高远。
老骥伏枥,再攀高峰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全身心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我们学农的、搞农业的就是要在农田里啊,一直和大自然接触,那里空气新鲜,天天晒太阳,又有一定的体力劳动。晒太阳有很多好处的,人黑一点有什么关系,只要健康就行啦。我要是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那恐怕早就衰老了。”袁隆平幽默地说。
袁隆平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把杂交稻推向全世界,为世界人民造福。原来觉得实现这个愿望就心满意足了,现在觉得还不够,他还有更新的打算,那就是在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后,如果体力、脑力允许,争取在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奋斗目标。
袁隆平还表示,超级稻在技术上仍有一些问题等待解决,比如其对病虫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还不甚理想。他以90岁的高龄,依然在为中国的水稻事业而奋战,他也一再表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绝不会退缩。
适用话题:树立人生目标;吃苦耐劳;责任意识;勇攀高峰;执着追求;老骥伏枥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全球经济秩序和格局都遭遇到重大挑战,粮食安全问题也再度浮出水面。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近日发出警告,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预计会出现粮食供应危机。不少人开始担心中国是否会出现粮荒,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些抢购、屯粮的现象。
记者为此采访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对于粮荒问题,袁隆平表示中国不会出现粮荒,但是的确应该高度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18亿亩的耕地红线,必须要守住,这是中国的国策。粮食问题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不能出现一点闪失。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流失非常严重。很多农民不愿意再种粮食,这是一个问题。
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提高粮食产量,是袁隆平院士念兹在兹,研究了50多年的问题。鲐背之年的袁隆平院士,依然在积极呼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扎根田间,千里之志
1953年8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沅江之畔、雪峰山下的安江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在这个湖南有名的穷乡僻壤,袁隆平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农业科研,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18个春秋。安江的水田都是在峡谷盆地里开垦出来的小块梯田,施肥浇水都要靠人一点点背上去,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会有蚂蟥、虫子顺着小腿向上爬。袁隆平说:“现在我们不怕蚂蝗了,都穿那种水田鞋,就咬不到了。”
1960年的大饥荒让袁隆平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向杂交水稻领域进军。袁隆平走进了稻田的茫茫绿海,那段时间,袁隆平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没日沒夜地扑在试验田里,像个苦行僧一样。但在他的内心里,却是无比快乐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启动项目建设,从5月到7月,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来自国际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联酋和中国的5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对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这些水稻品种的产量都超出了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亩产量。这标志着袁隆平“海水稻”团队此次在迪拜沙漠地区的试验种植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要想在沙漠地区种植水稻,存在多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其中包括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袁隆平项目团队除了需要选育出适应于当地积温带的水稻耐盐碱品种以外,必须采用一种被称之为“四维改良法”的沙漠盐碱地改良技术,发展不同于常规水稻种植的植保体系,达到节约淡水资源、避免次生盐碱化、建立土壤团粒结构和智能化水肥循环等目的,将沙漠变成人造绿洲。
迪拜将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合作建立“袁隆平中东及北非海水杂交稻研究推广中心”,承担面向中东及北非地区的海水稻品种测试、工艺条件优化、技术培训和产业化推广等任务。
尽管农田赋予了袁隆平数不清的荣誉,但年轻一代的学子在面临学业与就业的选择时,依然很少将农业放在首选的位置。谈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农的情况,袁隆平觉得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过去的传统农业是十分落后的,农村很贫穷。也正因如此,农业向机械化、艺术化的迈进,就更让他觉得欣喜。和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最喜欢和大自然接触,这让他感到特别心旷神怡。而今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让农田有了保持艺术与美丽的资本。
袁隆平呼吁要建很多现代农业博物馆,要让年轻人多来看看现代的农业是什么样的。他为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倾尽所能,目前累计捐款已超100万元。袁隆平希望学习农业的年轻人都要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志存高远。
老骥伏枥,再攀高峰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全身心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我们学农的、搞农业的就是要在农田里啊,一直和大自然接触,那里空气新鲜,天天晒太阳,又有一定的体力劳动。晒太阳有很多好处的,人黑一点有什么关系,只要健康就行啦。我要是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那恐怕早就衰老了。”袁隆平幽默地说。
袁隆平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把杂交稻推向全世界,为世界人民造福。原来觉得实现这个愿望就心满意足了,现在觉得还不够,他还有更新的打算,那就是在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后,如果体力、脑力允许,争取在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奋斗目标。
袁隆平还表示,超级稻在技术上仍有一些问题等待解决,比如其对病虫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还不甚理想。他以90岁的高龄,依然在为中国的水稻事业而奋战,他也一再表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绝不会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