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隔多年,海岩终于又要出书了。这部20万字的小说《独家披露》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但作者一栏内,海岩的背后还跟着一个“金凌云”的名字。就连海岩自己也承认,新书改编自小说《包在纸里的火》。一部小说竟“改编”自另一部小说?《青年报》记者昨天展开调查后发现,中国文坛名家购买创意已屡见不鲜,而其背后是名家编故事能力的渐失。
金凌云是《独家披露》的原型小说《包在纸里的火》的作者,而他当时用的是笔名云飞扬。金凌云的真实身份是北京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根据自己在新闻界的所见所闻创作了那部小说,本要改编成电视剧,但因一时卡壳,陷入绝望。这时,海岩出现了。
“他(海岩)说,你再聊聊新闻界的故事吧。我就把想写第二部小说的情节聊给他听。”金凌云回忆说,“这一聊就是一个月。海岩也跟我聊,说他的一些素材故事。我们不停地聊。海岩有个助理,做笔记。这是2008年4月份。”于是,在即将播出的同名电视剧编剧一栏里,将出现“海岩+金凌云”的字样。
至于现在这部长篇小说《独家披露》,则俨然成了海岩最新力作。在《独家披露·黑卷》的腰封上,海岩之名被处理得极其醒目。海岩虽也承认“《独家披露》改编自小说《包在纸里的火》”,但他强调“我把小说里90%的情节都改掉了。除了保留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外,坏人在电视剧里基本都成了好人。”
对于这事,金凌云“感谢海岩”还来不及──他只不过是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影视圈更是新手,如不是海岩的出现,小说想变成剧本,并请来高希希拍电视剧几乎不可能。“我是一个学徒的心态。”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贡献我的故事,也调整我的人生观。”这意味着,《独家披露》有不少灵感是来自于金凌云的。这一点,海岩之前在接受采访时也是承认的。
一向以擅长编故事著称的海岩,也终于到了要想别人“借”灵感的地步了,这件事让不少读者唏嘘不已。
事实上,此风在文坛刮起久矣。3年多前的2007年9月,二月河推出了新长篇《胡雪岩》,和《独家披露》一样,二月河也有一个合著者薛家柱。二月河说自己身体有恙,力不从心,所以在《胡雪岩》上坚持还是“宏观创作”,“我只是从大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以及人物性格上做整体把握。具体的文笔都是薛家柱。”连具体创作都是别人完成,可以想见,二月河的《胡雪岩》多少是借了别人的创意。
在这一点上,易中天做得最干净利落。他的中篇《高高的树上》也是借用了学者杨曾宪讽刺小说《“高兴学”兴衰记略》的创意,但最后署名只有易中天一个人,因为易中天已经花钱把杨曾宪的创意买下来了。
名家们“借”灵感一事乐此不疲,但是读者不仅要问,名家自己还剩下多少灵感。名家之所以为名家,是因为他们曾经灵感勃发。但是成为名家之后,或由于生活忙碌,或由于荒于修炼,视线模糊了,听力下降了,灵感便迟迟不来,于是只有向别人“借”了。
很多人在抱怨,中国电影不好看,中国小说很平淡,说到底就是编故事的水准在下降。进行创作原本就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它要求作家耐得住寂寞,要求作家坐得住,抵制得了诱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名家们还需要好好地修身养性。
(摘自《青年报》 作者:郦亮 等)
金凌云是《独家披露》的原型小说《包在纸里的火》的作者,而他当时用的是笔名云飞扬。金凌云的真实身份是北京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根据自己在新闻界的所见所闻创作了那部小说,本要改编成电视剧,但因一时卡壳,陷入绝望。这时,海岩出现了。
“他(海岩)说,你再聊聊新闻界的故事吧。我就把想写第二部小说的情节聊给他听。”金凌云回忆说,“这一聊就是一个月。海岩也跟我聊,说他的一些素材故事。我们不停地聊。海岩有个助理,做笔记。这是2008年4月份。”于是,在即将播出的同名电视剧编剧一栏里,将出现“海岩+金凌云”的字样。
至于现在这部长篇小说《独家披露》,则俨然成了海岩最新力作。在《独家披露·黑卷》的腰封上,海岩之名被处理得极其醒目。海岩虽也承认“《独家披露》改编自小说《包在纸里的火》”,但他强调“我把小说里90%的情节都改掉了。除了保留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外,坏人在电视剧里基本都成了好人。”
对于这事,金凌云“感谢海岩”还来不及──他只不过是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影视圈更是新手,如不是海岩的出现,小说想变成剧本,并请来高希希拍电视剧几乎不可能。“我是一个学徒的心态。”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贡献我的故事,也调整我的人生观。”这意味着,《独家披露》有不少灵感是来自于金凌云的。这一点,海岩之前在接受采访时也是承认的。
一向以擅长编故事著称的海岩,也终于到了要想别人“借”灵感的地步了,这件事让不少读者唏嘘不已。
事实上,此风在文坛刮起久矣。3年多前的2007年9月,二月河推出了新长篇《胡雪岩》,和《独家披露》一样,二月河也有一个合著者薛家柱。二月河说自己身体有恙,力不从心,所以在《胡雪岩》上坚持还是“宏观创作”,“我只是从大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以及人物性格上做整体把握。具体的文笔都是薛家柱。”连具体创作都是别人完成,可以想见,二月河的《胡雪岩》多少是借了别人的创意。
在这一点上,易中天做得最干净利落。他的中篇《高高的树上》也是借用了学者杨曾宪讽刺小说《“高兴学”兴衰记略》的创意,但最后署名只有易中天一个人,因为易中天已经花钱把杨曾宪的创意买下来了。
名家们“借”灵感一事乐此不疲,但是读者不仅要问,名家自己还剩下多少灵感。名家之所以为名家,是因为他们曾经灵感勃发。但是成为名家之后,或由于生活忙碌,或由于荒于修炼,视线模糊了,听力下降了,灵感便迟迟不来,于是只有向别人“借”了。
很多人在抱怨,中国电影不好看,中国小说很平淡,说到底就是编故事的水准在下降。进行创作原本就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它要求作家耐得住寂寞,要求作家坐得住,抵制得了诱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名家们还需要好好地修身养性。
(摘自《青年报》 作者:郦亮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