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8例作为临床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为59.97±10.98分,住院期间睡眠质量为7.98±4.33分,与对照组患者的各个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受,并保证睡眠,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护理;综合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的急危重症,如不能及时给予抢救,患者死亡率较高。而在患者急性入院后,临床抢救过程中多重视抢救,而在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内科护士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减少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恐惧感[1]。为了更好提高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水平,我们采用了综合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8例作为临床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70岁以下,既往无心肌梗塞住院史,无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家族史,无严重其他器质性病变,无认知功能障碍和阅读能力障碍。使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男34例,女25例,年龄在37~67岁之间,平均为57.22±6.98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8例,初中22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9例。实验组59例,男37例,女22例,年龄在36~69岁之间,平均为57.48±6.17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9例,初中21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7例。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临床护理,护士参与临床抢救,病情平稳后遵医嘱给予治疗性的操作,讲解关于疾病等相关知识,提供语言安抚等心理护理,完成基础照顾。
实验组患者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增加以下几点护理内容:(1)音乐疗法:患者病情稳定后,每日两次播放轻音乐,选择节奏舒缓的音乐,如《故乡的原风景》等,在每日下午治疗性操作较少时播放,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时。在轻松的音乐背景下,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引导患者做肌肉的渐进性放松,有困意的患者可以入睡。在护理工作中我们选择的音乐主要为轻音乐,包括:《梦中的婚礼》《致爱丽丝》《星星小夜曲》等,时间集中为每日下午15:00~16:00之间,为患者准备耳机,选择合适的音量,叮嘱患者在听音乐期间如果感到有困意可以入睡,时间为半小时。(2)多媒体健康教育:为增进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临床健康教育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健康教育方法。在保证传统的口头健康教育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图片、视频的知识讲解,包括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同时利用健康宣传册为患者提供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知识讲解。例如对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我们在患者入院后就立即给予口头讲解,在病情稳定后,我们为患者给予图片讲解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患者出院前3天,我们为患者给予了视频,讲解关于心肌梗死饮食等注意事项,同时提供患者方便携带的宣传册。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睡眠质量,并统计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其中疾病不确定感使用MUIS量表,该量表满分为125分,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评价,评分结果越高表示疾病的不确定感越严重。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为0~21分之间,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满意度评价由患者自己对护理工作评定,在满意和不满意两项中选择[2]。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不确定感和睡眠质量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满意度为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为59.97±10.98分,住院期间睡眠质量为7.98±4.33分,与对照组患者的各个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效果
组别 例数 疾病不确定感 睡眠质量 满意度
实验组 59 59.97±10.98 7.98±4.33 58(98.31%)
对照组 59 65.76±8.22 13.87±3.87 48(81.36%)
统计值 9.22 12.09 5.11
P <0.05 <0.05 <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在我国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既往的临床护理侧重在对患者做治疗性护理方面,而缺少对其他方面的照顾,随着对临床优质护理的需求增大,如何更好地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服务是护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我院在实验组护理中,增加了音乐疗法和多媒体健康教育。通过这两种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由于疾病产生的痛苦、悲伤、恐惧等情绪。健康教育则可以让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消除由于无知产生的恐惧情绪,尽快转变错误的认识。且这两种护理干预措施,均有效地延长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时间,这样护士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早期发现患者的各种需求,并积极解决。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更低,其睡眠质量更好,患者满意度上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受,并保证睡眠,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曹磊.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61-962.
[2]王金泉.急性心肌梗塞80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288.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护理;综合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的急危重症,如不能及时给予抢救,患者死亡率较高。而在患者急性入院后,临床抢救过程中多重视抢救,而在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内科护士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减少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恐惧感[1]。为了更好提高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水平,我们采用了综合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8例作为临床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70岁以下,既往无心肌梗塞住院史,无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家族史,无严重其他器质性病变,无认知功能障碍和阅读能力障碍。使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男34例,女25例,年龄在37~67岁之间,平均为57.22±6.98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8例,初中22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9例。实验组59例,男37例,女22例,年龄在36~69岁之间,平均为57.48±6.17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9例,初中21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7例。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临床护理,护士参与临床抢救,病情平稳后遵医嘱给予治疗性的操作,讲解关于疾病等相关知识,提供语言安抚等心理护理,完成基础照顾。
实验组患者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增加以下几点护理内容:(1)音乐疗法:患者病情稳定后,每日两次播放轻音乐,选择节奏舒缓的音乐,如《故乡的原风景》等,在每日下午治疗性操作较少时播放,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时。在轻松的音乐背景下,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引导患者做肌肉的渐进性放松,有困意的患者可以入睡。在护理工作中我们选择的音乐主要为轻音乐,包括:《梦中的婚礼》《致爱丽丝》《星星小夜曲》等,时间集中为每日下午15:00~16:00之间,为患者准备耳机,选择合适的音量,叮嘱患者在听音乐期间如果感到有困意可以入睡,时间为半小时。(2)多媒体健康教育:为增进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临床健康教育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健康教育方法。在保证传统的口头健康教育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图片、视频的知识讲解,包括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同时利用健康宣传册为患者提供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知识讲解。例如对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我们在患者入院后就立即给予口头讲解,在病情稳定后,我们为患者给予图片讲解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患者出院前3天,我们为患者给予了视频,讲解关于心肌梗死饮食等注意事项,同时提供患者方便携带的宣传册。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睡眠质量,并统计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其中疾病不确定感使用MUIS量表,该量表满分为125分,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评价,评分结果越高表示疾病的不确定感越严重。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为0~21分之间,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满意度评价由患者自己对护理工作评定,在满意和不满意两项中选择[2]。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不确定感和睡眠质量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满意度为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为59.97±10.98分,住院期间睡眠质量为7.98±4.33分,与对照组患者的各个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效果
组别 例数 疾病不确定感 睡眠质量 满意度
实验组 59 59.97±10.98 7.98±4.33 58(98.31%)
对照组 59 65.76±8.22 13.87±3.87 48(81.36%)
统计值 9.22 12.09 5.11
P <0.05 <0.05 <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在我国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既往的临床护理侧重在对患者做治疗性护理方面,而缺少对其他方面的照顾,随着对临床优质护理的需求增大,如何更好地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服务是护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我院在实验组护理中,增加了音乐疗法和多媒体健康教育。通过这两种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由于疾病产生的痛苦、悲伤、恐惧等情绪。健康教育则可以让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消除由于无知产生的恐惧情绪,尽快转变错误的认识。且这两种护理干预措施,均有效地延长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时间,这样护士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早期发现患者的各种需求,并积极解决。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更低,其睡眠质量更好,患者满意度上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受,并保证睡眠,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曹磊.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61-962.
[2]王金泉.急性心肌梗塞80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