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教育在不断改革,教育部门一直在对如何公平、高效、精准地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尝试。为此对高考进行了改革,并形成了新高考模式。随着新高考模式的推广,各个地区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为了让广大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相关人员对新高考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教育部门又于2020年1月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笔者在学习了新高考评价体系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三“新”。我们可以从“三”新中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新需求,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向着更加科学、全面、高效的方向前进。
一、“新”——素质教育的“表”迈向素质教育的“里”
自1985年5月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各类体艺活动百花齐放,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因为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最主要还是依据是考试分数,社会、大学、初高中、家长、老师普遍认可分数高能力强的观点,导致我们一味地重视成绩,唯分数论,教学中对于高考要考察的内容反复练习,层层挖掘,题目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让素质教育全面落地落实,必须要有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指导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正是这一纲领性文件中的重要部分。评论体系系统解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明确了教师应该怎样做,教育应该怎样发展。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构架,包含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其中“一核”强调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立德树人”表明无论高考有多么重要,在国家的人才战略中高考只是一个普通的环节,在个人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也只是众多十字路口的某一个路口。但是这一个环节很关键,因为它明确了我们教育的方向“立德树人”,决定了我们教学的内容“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即任何的教育教学都不能偏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德育为先,评价学生的标准中“德”要放在“成绩”之前,“树有德之人”要放在“树有才之人”前面。同时评价体系还着重强调了高考的“服务选拔性”,明确了高考选拔性的性质没有改变。人是有差异的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选拔的必要性,有的学生适合做理论研究,而有的学生适合做动手实践。为了有效将学生分开,使各個高等学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需要通过不同难度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也会存在不同,以此发现他们的不同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简而言之,就是辅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以及专业,并在对应的高校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丰富自己阅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教学”强调新高考评价体系是评价考生水平和考生目标达成度的量尺,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必须盯紧这根指挥棒。 为此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评价体系进行详尽的研究,充分了解当前的高考标准,并以此为导向开展相应的教学。
二、“新”——考知识转向考素养
以往我们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而言之就是会做题目,会些基本的操作,往往培养的学生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毕业等于失业”“高不就低不成”“会做题的机器”等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成了社会人才的巨大浪费。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在未来社会立足的人,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社会人。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是学“死”的知识,即固化的概念、定理,还应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独立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且也逐渐获取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才浪费的风险。
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四个层次的考查内容简称——“四层”。既有对以往评价体系的继承,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扩充,即“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最为基本的“必备知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以后的发展以及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其次,便是“关键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知识,还要从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其三是“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关键能力外,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渗透一些能够完善学生个人素养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整体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层”着重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实际上是为教学确定了内容,为此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发生改变。以高中数学概率统计为例说明这一转变。新高考评价体系对概率统计这一章新要求是①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概率模型的构建,强调学生的“切实体会”应当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之前。②结合问题的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抽样,从中获得所需的样本数据,之后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自己需要的答案,解决对应的问题。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建模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发展。目标的变化带来的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概率部分教学内容变为: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样本点和有限样本空间(新增内容)、古典概型(删除了几何概型)、概率的性质,了解随机事件的交并运算与互斥的含义、了解两个随机事件独立性,会用频率估计概率,会计算概率。统计部分教学内容变为:(1)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及相关概念(2)抽样(去掉了不太常用的系统抽样)(3)统计图表 (4)用样本估计总体。内容的调整最终是要让学生提升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三、“新”——考查要求更具体
新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的考查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当前高考的主要考查方向。其中确立了四个主要的考察方向,被称之为“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主要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首先是“基础性”,指的是在未来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等,特别强调了基本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对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诸多可操作性的措施,确保学生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的教育教学应当保证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扎实的基本能力,具备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健全人格。从此角度来看,基础性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是对生活中所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对人格品行的完善。
其次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知识的整合运用情况,强调让固化的板块知识相互碰撞,多种学科思维纵横交错,使学生达到对问题的多角度审视和多手段处理的目的。笔者个人理解“综合性”一方面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扩宽学生的视野。既包含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中适当渗透相关的大学数学知识,例如新教材加入了百分位数的统计含义,也包含多学科知识的横纵交叉,特别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交叉整合,改变过去按照泾渭分明的学科门类学习模式。例如走班教学12种组合,其中有多种组合涉及文理混合。另一方面“综合性”体现在要求学生参与问题的完整解决过程,即学生在独立或者合作学习后,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这种理念与“创新性”对学生的要求相辅相成,要求學生不仅仅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新高考评价体系在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下对当下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其三是“应用性”,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但并不是单纯地运用知识,而是让学生先学会观察,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实际解决相关的问题。读书如果只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死读书”,就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教学在应用性上是比较滞后的,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愿意主动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一些常见的实际应用问题处理比较机械。例如,2019年全国1卷断臂维纳斯的黄金比例问题,很多学生对人体结构、器官不了解,题目都不能理清。可见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核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影响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他强调的是对学生“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培养,对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落地落实,对当前的数学教学内容、方法、课堂进行调整。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科素养的渗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将教学重点放到知识传授上,应更多地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涉猎新的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后,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在重视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助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其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只有真正参透高考评价体系的内涵,才能够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真正实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一、“新”——素质教育的“表”迈向素质教育的“里”
自1985年5月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各类体艺活动百花齐放,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因为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最主要还是依据是考试分数,社会、大学、初高中、家长、老师普遍认可分数高能力强的观点,导致我们一味地重视成绩,唯分数论,教学中对于高考要考察的内容反复练习,层层挖掘,题目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让素质教育全面落地落实,必须要有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指导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正是这一纲领性文件中的重要部分。评论体系系统解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明确了教师应该怎样做,教育应该怎样发展。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构架,包含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其中“一核”强调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立德树人”表明无论高考有多么重要,在国家的人才战略中高考只是一个普通的环节,在个人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也只是众多十字路口的某一个路口。但是这一个环节很关键,因为它明确了我们教育的方向“立德树人”,决定了我们教学的内容“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即任何的教育教学都不能偏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德育为先,评价学生的标准中“德”要放在“成绩”之前,“树有德之人”要放在“树有才之人”前面。同时评价体系还着重强调了高考的“服务选拔性”,明确了高考选拔性的性质没有改变。人是有差异的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选拔的必要性,有的学生适合做理论研究,而有的学生适合做动手实践。为了有效将学生分开,使各個高等学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需要通过不同难度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也会存在不同,以此发现他们的不同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简而言之,就是辅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以及专业,并在对应的高校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丰富自己阅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教学”强调新高考评价体系是评价考生水平和考生目标达成度的量尺,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必须盯紧这根指挥棒。 为此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评价体系进行详尽的研究,充分了解当前的高考标准,并以此为导向开展相应的教学。
二、“新”——考知识转向考素养
以往我们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而言之就是会做题目,会些基本的操作,往往培养的学生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毕业等于失业”“高不就低不成”“会做题的机器”等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成了社会人才的巨大浪费。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在未来社会立足的人,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社会人。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是学“死”的知识,即固化的概念、定理,还应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独立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且也逐渐获取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人才浪费的风险。
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四个层次的考查内容简称——“四层”。既有对以往评价体系的继承,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扩充,即“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最为基本的“必备知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以后的发展以及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其次,便是“关键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知识,还要从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其三是“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关键能力外,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渗透一些能够完善学生个人素养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整体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层”着重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实际上是为教学确定了内容,为此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发生改变。以高中数学概率统计为例说明这一转变。新高考评价体系对概率统计这一章新要求是①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概率模型的构建,强调学生的“切实体会”应当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之前。②结合问题的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抽样,从中获得所需的样本数据,之后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自己需要的答案,解决对应的问题。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建模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发展。目标的变化带来的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概率部分教学内容变为: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样本点和有限样本空间(新增内容)、古典概型(删除了几何概型)、概率的性质,了解随机事件的交并运算与互斥的含义、了解两个随机事件独立性,会用频率估计概率,会计算概率。统计部分教学内容变为:(1)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及相关概念(2)抽样(去掉了不太常用的系统抽样)(3)统计图表 (4)用样本估计总体。内容的调整最终是要让学生提升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三、“新”——考查要求更具体
新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的考查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当前高考的主要考查方向。其中确立了四个主要的考察方向,被称之为“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主要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首先是“基础性”,指的是在未来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等,特别强调了基本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对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诸多可操作性的措施,确保学生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的教育教学应当保证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扎实的基本能力,具备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健全人格。从此角度来看,基础性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是对生活中所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对人格品行的完善。
其次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知识的整合运用情况,强调让固化的板块知识相互碰撞,多种学科思维纵横交错,使学生达到对问题的多角度审视和多手段处理的目的。笔者个人理解“综合性”一方面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扩宽学生的视野。既包含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中适当渗透相关的大学数学知识,例如新教材加入了百分位数的统计含义,也包含多学科知识的横纵交叉,特别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交叉整合,改变过去按照泾渭分明的学科门类学习模式。例如走班教学12种组合,其中有多种组合涉及文理混合。另一方面“综合性”体现在要求学生参与问题的完整解决过程,即学生在独立或者合作学习后,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这种理念与“创新性”对学生的要求相辅相成,要求學生不仅仅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新高考评价体系在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下对当下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其三是“应用性”,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但并不是单纯地运用知识,而是让学生先学会观察,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实际解决相关的问题。读书如果只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死读书”,就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教学在应用性上是比较滞后的,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愿意主动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一些常见的实际应用问题处理比较机械。例如,2019年全国1卷断臂维纳斯的黄金比例问题,很多学生对人体结构、器官不了解,题目都不能理清。可见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核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影响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他强调的是对学生“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培养,对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落地落实,对当前的数学教学内容、方法、课堂进行调整。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科素养的渗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将教学重点放到知识传授上,应更多地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涉猎新的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后,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在重视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助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其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只有真正参透高考评价体系的内涵,才能够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真正实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