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原则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g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边际效益理论介入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合理性,针对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中布局与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专业设置特色难凸显、专业投入与生成效益不对等的问题,提出基于边际效益理论的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原则:前瞻性按需设置原则、可行性原则、特色性发展原则、效益优先发展原则。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  专业设置  边际效益理论  效益优先原则  特色性发展原则  可行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97-03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大批专科院校包括独立院校经过合并、重组、改制等,升格为民办本科院校。在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民办本科院校往往忽视自身的应用型特色和优势,而力求趋同于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盲目注重学科专业体系的整体构架和调整建设,没有将应用型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价值和基准。本文试图从边际效益理论探索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建设问题,为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寻求可操作性的调整思路。
  一、边际效益理论介入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合理性
  边际效益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其效用的主观评价,人们在消费某一商品时,每增加一个消费单位,所增加的效益递减,最后一个消费单位的效用最小。虽然其消费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率”,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追求边际效益最大化”理论应用到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领域中来也是同样适用的。
  从理论上讲,民办本科院校在设置学科和专业的过程中,随着学科专业的优化转型,其人才培养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但是当转型升级到一定程度偏离了其“应用型本科”的轨道时,培养人才效果则不再正向优化;若继续贯彻与自身特点不相符合的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人才效果反而会明显下降,并有可能出现负向增长。这种现象就是学科专业转型建设过程中的“边际效益”。无论在何种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专业覆盖面、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均会有所收益。隨着时间的推移和投入量的增加,再继续广泛撒网而非有的放矢的强化,很快就会到达一个瓶颈期抑或者是饱和期。此时,如若不改变学科专业建设继续大水漫灌式发展,最后的结果只有入不敷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会呈持续下降趋势(如图 1 所示)。
  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仔细审视全国民办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学科调整的历程和现状,不难发现民办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这是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多是由专科院校合并转型而来,专业根基不深厚、管理理念更新不及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和成功转型。
  (一)专业布局优化与结构优化存在问题
  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脱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一些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零散、学科门类跨度过大,无法有效共享资源,也不利于学科的整合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师资源的共享。调查研究发现,有些民办本科院校的二级学科学院出现二级学科设置,横跨二级学科门类过多、跨度过大,这不仅不利于各个二级学院的院系管理,也大大影响到了各学科的科研质量。由于专业与学科之间单打独斗,壁垒森严,学科之间没有交叉、融合、渗透,难以形成与当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专业群。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科支撑与发展生长缓慢,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尤其是办学时间较短的院校,由于办学理念没有彻底扭转,办学定位不够准确,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确,对应用型专业设置不敏感,盲目追求学科门类综合齐全,一味地开办新专业,导致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民办本科院校自主办学的意识不强,在专业设置上不能从自身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过于模仿重点本科院校,导致很多新开设的专业并不适合自身发展要求。
  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结构失衡,是专业设置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必然结果。这种专业结构失衡的集中表现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所谓“热门专业”低水平重复。这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二)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
  专业设置对于高校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严肃、缜密、科学的,是经过专家教授根据各方面条件评估才能决定的。但是,目前不少民办本科院校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缺少必要的办学条件和科学论证,盲目且随意设置专业,尤其是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全然不顾学校自身是否具备该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很多专业高校在拓展专业时,最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全力发展自身的优势专业,而是去“啃硬骨头”。如师范类院校想发展非师范类专业,纯工科类学校想涉足人文学科等。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很好地培育发展新专业,而且削弱了学校优势专业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是对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其次,民办本科院校内部存在专业设置竞争攀比、抢占资源的现象。近年来,民办本科院校开始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由于学校在二级学院组建后对各二级学院的专业结构、层级等没有及时进行合理布局规划,无论是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还是招生规模等方面均有所侧重,因此二级学院在专业设置时出现“一哄而上”“抢占山头”的不良现象,导致有些专业重复交叉。这种现象既对专业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同时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专业设置特色难凸显   民办本科院校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很多民办本科院校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指向,在设置专业时不做市场调查,不立足地方经济特色,不了解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走向,不明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缺口,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造成专业数量增长过快,专业发展质量难以保障,专业特色不鲜明。
  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存之道是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并结合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发展。但是,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忽视“应用型”和“地方性”两大关键因素,导致无法满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性人才稀薄且无法保障人才质量。
  (四)专业投入与生成效益不对等
  民办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处理好专业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专业投入和生成效益不对等,甚至形成负相关的尴尬局面。
  专业的设置和发展,需要一定资本和教学资源的投入,以保证正常运行。例如实验室的配套投入、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投入、各种日常维护运营的基本投入等,均是专业建设的成本。但是,由于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定位模糊、急功近利等问题,往往无法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使得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招生困难。例如一些学校没有该专业的建设基础,学生在入学前期进行了解自然会规避该专业,而去选择专业实力相对雄厚的专业就读,此时就会导致学校的专业投入无法收回,造成资源浪费式的专业投入与生成效益不对等。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或者是培养的人才无法很好地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的前期投入无法很好地换算成社会经济效益。
  三、边际效益理论视阈下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思路
  从民办本科院校的衍生意义来看,其最主要的发展支点是 “应用型”和“地方性”,所以民办本科专业设置的核心思想也应该紧紧围绕“应用型”和“地方性”。当然,民办本科院校自身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每所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需要强调体现个性,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这种个性是由民办本科院校不同的定位和目标来决定的,不同的定位和目标可能会导致专业总体布局、专业结构优化的差异。基于共性又考虑个性的前提下,基于边际效益理论,本文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条民办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形成具体的实施思路。
  (一)前瞻性按需设置原则:服务的区域性和行业性
  按照大学面向的服务范围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城市型大学、区域型大学、全国性大学和行业性大学。民办本科院校多属于区域性大学和行业性大学这两种类型,这类高校所辐射的范围相对集中,支撑的行业也比较明确,对服务区域地域环境、产业结构、文化特点等有很强的依存性。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前瞻性按需设置的原则。
  民办本科院校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一方面要遵循按需设置原则,既要与当地社会的产业发展趋势相聚合,按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明确发展服务空间、获得区位优势、赢得发展空间。专业发展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不断自我优化的系统,它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应密切地和当地的区位、行业发展相结合。高校培养人才应该考虑到地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人才培养與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具备前瞻性,即要适时地根据产业发展周期和更迭节奏来调整专业布局,兼顾当地社会产业发展的未来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特别要注意现代产业发展趋势,要用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预测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开设具有适当超前性的专业,使专业的发展能够引导并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
  (二)可行性原则:办学类型的应用型
  专业发展不仅要充分考虑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区域发展特色,更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根基来进行规划,切不可过度发展,应尽可能瞄准产业链的细分领域,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
  可行性原则首先要求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具备保证该专业正常发展的条件,脱离学校实际情况盲目地设置专业是不理智、不科学的。民办本科院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客观可行性,慎重多维考虑,避免专业拥挤和资源浪费。其次,可行性原则还要求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学科的根基。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就会出现专业热门、应用性强,但是高校自身学科建设缺乏相应的教学设置、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只有客观可行性和主观可行性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履行办学类型的应用型目标。
  (三)特色发展原则:办学特色要求的鲜明性
  民办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保证投入,并形成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平均投入方式,无法保证形成优势和特色,既浪费了有限资源,也浪费了发展机遇。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分工的必然性,要理性接纳高校之间的不同分工,按照分工思路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做好“职业取向”的发展规划,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追求有限卓越”的办学思路,重视自身的原始积累,充分发掘应用型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办好特色专业。
  首先,充分研究学校自身特色。民办本科的专业定位不仅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区位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从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学科积淀上“做文章”。充分研究学校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在明确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联动产业发展的趋势,才能使专业建设更加贴合实际,更容易打磨特色。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办学特色,而且可以提高人才质量,从而使得边际效益最大化。其次,着重体现地方特色。在研究学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着重结合地方性区位优势,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区对特殊行业的特殊需求,建设完备的学科专业群。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一同建设具有区位特色的专业群,在这样的合作沟通基础上,打破人才培养壁垒,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再次,致力于创新发展。创新是特色发展的前提条件,民办本科院校在发展专业的过程中,不可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要基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不断整合创新促进专业发展。
  (四)效益优先性原则:发展模式的校地互动性
  高校的规模与效益是由教育资源配置所决定的。当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校规模适度时,就会获得良好的办学效果和边际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专业发展规模、专业发展速度、专业的社会需求等之间的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重视社会效益和专业质量。因此,应采取校地互动的发展模式,以实现民办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体现高校专业设置和发展的效益优先性原则。
  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工作是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民办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期间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作为教学管理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设置直接影响着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学校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并担负起其肩负的社会使命,就必须根据学校的正确定位做实做好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通过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常香,周良奎,许峰.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办学效益的路径选择——以台州学院专业建设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2)
  [3]潘雅静.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的和谐问题[J].鸡西大学学报,2009(6)
  [4]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8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产教融合推进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2018JGZ157)
  【作者简介】刘肖华(1987—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校内“工学交替、学做一体”实践育人平台数量不足,学生难以在真实的岗位上开展经常性训练,导致实践能力不强、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欠缺,以及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与第一课堂脱节等问题,提出构建基于真实岗位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校内实践育人模式,论述具体的措施:提出校内真实岗位开发的“四结合”理念和“五路径”;构建基于真实岗位的“双融、分级、五岗并施”校内实践育人运行模式;建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论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建立多元化评估主体、搭建多角度校内自主评价体系、构建多方校外评价体系等措施,开展基于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主体 自主评价体系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园校合作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双方缺乏协同发展的意识、合作形式单一、合作目的不聚焦等问题,提出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团队”跨界教学团队,在跨界教学团队运行机制上制定“互聘共培”制度,建立“三个对接”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园校合作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教师专业化发展 跨界教学团队 科学管理体系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基于“新工科”思维构建以“一目标、两融合、三支撑、四阶段、五项目、六循环”为内容的物流专业“新工科”思维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认为该模式解决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如何无缝对接、新时代产业需求与人才供应数量及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以及中青年专业教师成长、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教师团队建设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工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民俗文化词翻译中应遵循的传达准确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树立正面文化形象、简洁紧凑等原则,以及可采用的组合法、省略法、分裂法等补救方法,以广西沿海地区的疍家民俗文化词翻译为例,把音译、直译和意译三种翻译方法加上释义,试图为民俗文化词的翻译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海洋民俗文化词 疍家民俗文化词 翻译 广西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论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阐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要求,以门店运营为例,从学生工作内容、校内指导教师工作内容及要求、校外指导教师队伍要求、项目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现代学徒制 创业能力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工程机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阐述工程机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工程机械实训中心场地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制度与文化建设等方面论述工程机械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四方联动,打造示范性教学工场实训基地,使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成为广西区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关键词】工程机械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部分实习生及毕业生、电力行业企业领导、电力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调查对象,就毕业生相关情况、电力企业相关情况、电力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提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及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社会服务。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编导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提出高职编导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项目任务驱动,重构课程内容;深度拉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考核,建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 纪录片 编导基础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认识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缺乏服务意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深入开展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调研活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内涵;通过现代学徒制提升服务水平;产学结合,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持。  【关键词】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民族地区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