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拥有非常灿烂的文明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传统音乐不胜枚举。其中,琵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主要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在众多琵琶武曲中,被大众所熟知的当属《十面埋伏》,其弹奏声音悦耳动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将对《十面埋伏》的音乐艺术特色与演奏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关看法。
关键词:琵琶 音乐 《十面埋伏》 艺术特色演奏特点
琵琶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其音色较为清脆鲜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另外,琵琶在其演奏方面也极具独特的风格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也随之进行了创新,琵琶武曲與影视作品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同时,也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
一、剧情介绍
影片《十面埋伏》主要讲述了一个舞姬的爱恨情仇。背景是在唐朝,当时社会上涌现出非常之多的“反对昏君政治,反对朝廷腐败”的民间组织,其中以“飞刀门”为首。朝廷为了保证长安的安全,下令到飞刀门的总部奉天县打击并消灭这些组织。飞刀门的帮主柳云飞为了维护组织,惨遭杀害,但新帮主上任之后拓展了飞刀门的势力,朝廷为此很是愤怒,并派奉天县衙的两个捕头:柳捕头和金捕头前去打探飞刀门的底细,并进行剿灭。在对飞刀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他们怀疑牡丹坊的舞姬小妹是柳云飞的女儿,并对小妹设下埋伏,打算将其拿下从而使事情得以顺利发展。但两位捕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与小妹的接触中,二人双双对小妹产生了感情,于是起了恻隐之心。
这部电影一波多折,对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将人性的纠结与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中将琵琶曲与影片融合到一起,不仅使影片更具节奏性,而且将影片的氛围推送到了高潮,为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1]
二、《十面埋伏》的音乐艺术特色
(一)标题性
影片中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其描绘了楚汉相争垓下之战的情景,给人一种杀意盎然、十面埋伏、退无可退、曲终人亡的激烈感与悲壮感,气势磅礴。其编曲背景也是根据刘邦与项羽当时战斗过程中使用的阵法——十面埋伏所编创。作者往往需要灵感来进行创作,而产生创作灵感的基础来自于生活,只有以生活为基础,才能够创造出如此完美的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最明显的艺术特色便是使用了标题性的分级手法,将战役的紧张氛围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例如“九里山大战”以及“乌江自刎”等场景就是利用了标题分级的形式,将音乐传递的内容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情感性
艺术的特色源自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使人产生共鸣,又能深刻地理解艺术内容。琵琶曲《十面埋伏》虽然是对楚汉之争垓下之战的场景进行描述,但其气势较为磅礴,听得人们热血沸腾。全曲最长大约七分半钟,其重心部分是本曲的第二部分,也是全曲情感描写最多的部分,在描绘“埋伏”中,利用了一张一弛的旋律节奏,给人制造出一种紧张、阴森恐怖、伏兵四起的感觉,仿若身临其境。另外,在影片中还有一首重要的琵琶曲——《佳人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是影片开头小妹的出场,另一次是小妹死后,《佳人曲》的整体氛围随着剧情的发展,由最初的典雅妩媚变成了后来的忧伤,与影片剧情的发展相呼应,回味之后给人非常悲伤凄凉的感觉。
(三)模拟性
琵琶曲《十面埋伏》在对“鸡鸣山小站”中采用了“刹弦”的演奏技巧,将小规模战斗表现得淋漓尽致,“刹弦”发出的特色声音仿佛金属兵刃之间互相碰撞,使人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另外,在“九里山大战”中,利用多种琵琶技巧模拟出了千军万马对战中的马儿嘶吼以及士兵呐喊的壮烈情境,利用琵琶的“刹弦”模拟兵刃之间的打击碰撞的声音,使人仿若身临其境。
三、《十面埋伏》的演奏特点
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特点较为鲜明独特。由于其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在演奏形式上也采用了分段式的表现手法。在演奏技法方面采取了激烈的技法,从而能够充分描绘战争的紧张感。例如为了能够完美营造“点将”的节奏与气氛,在演奏技巧方面采用了“扫弦”的技巧首发,充分描绘出战争之前的壮观情境。由于《十面埋伏》琵琶曲分为多个阶段,每个乐段所运用的演奏技巧各不相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2]
四、结语
本文对《十面埋伏》的电影情节进行了叙述与赏析,针对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以及演奏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当下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点思考: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影视作品进行结合,实现传统艺术音乐更好的传承,为我国影视业增加更多传统艺术文化内涵及元素,为我国影视行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博媛,刘静. 琵琶曲《十面埋伏》作品分析[J].大舞台,2015(03).
[2]魏雅芳.以电影《十面埋伏》为例谈琵琶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J].传播与版权,2018(09).
(作者简介:唐淑君,女,山东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学;指导教师:潘天舒)(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关键词:琵琶 音乐 《十面埋伏》 艺术特色演奏特点
琵琶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其音色较为清脆鲜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另外,琵琶在其演奏方面也极具独特的风格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也随之进行了创新,琵琶武曲與影视作品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同时,也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
一、剧情介绍
影片《十面埋伏》主要讲述了一个舞姬的爱恨情仇。背景是在唐朝,当时社会上涌现出非常之多的“反对昏君政治,反对朝廷腐败”的民间组织,其中以“飞刀门”为首。朝廷为了保证长安的安全,下令到飞刀门的总部奉天县打击并消灭这些组织。飞刀门的帮主柳云飞为了维护组织,惨遭杀害,但新帮主上任之后拓展了飞刀门的势力,朝廷为此很是愤怒,并派奉天县衙的两个捕头:柳捕头和金捕头前去打探飞刀门的底细,并进行剿灭。在对飞刀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他们怀疑牡丹坊的舞姬小妹是柳云飞的女儿,并对小妹设下埋伏,打算将其拿下从而使事情得以顺利发展。但两位捕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与小妹的接触中,二人双双对小妹产生了感情,于是起了恻隐之心。
这部电影一波多折,对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将人性的纠结与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中将琵琶曲与影片融合到一起,不仅使影片更具节奏性,而且将影片的氛围推送到了高潮,为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1]
二、《十面埋伏》的音乐艺术特色
(一)标题性
影片中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其描绘了楚汉相争垓下之战的情景,给人一种杀意盎然、十面埋伏、退无可退、曲终人亡的激烈感与悲壮感,气势磅礴。其编曲背景也是根据刘邦与项羽当时战斗过程中使用的阵法——十面埋伏所编创。作者往往需要灵感来进行创作,而产生创作灵感的基础来自于生活,只有以生活为基础,才能够创造出如此完美的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最明显的艺术特色便是使用了标题性的分级手法,将战役的紧张氛围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例如“九里山大战”以及“乌江自刎”等场景就是利用了标题分级的形式,将音乐传递的内容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情感性
艺术的特色源自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使人产生共鸣,又能深刻地理解艺术内容。琵琶曲《十面埋伏》虽然是对楚汉之争垓下之战的场景进行描述,但其气势较为磅礴,听得人们热血沸腾。全曲最长大约七分半钟,其重心部分是本曲的第二部分,也是全曲情感描写最多的部分,在描绘“埋伏”中,利用了一张一弛的旋律节奏,给人制造出一种紧张、阴森恐怖、伏兵四起的感觉,仿若身临其境。另外,在影片中还有一首重要的琵琶曲——《佳人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是影片开头小妹的出场,另一次是小妹死后,《佳人曲》的整体氛围随着剧情的发展,由最初的典雅妩媚变成了后来的忧伤,与影片剧情的发展相呼应,回味之后给人非常悲伤凄凉的感觉。
(三)模拟性
琵琶曲《十面埋伏》在对“鸡鸣山小站”中采用了“刹弦”的演奏技巧,将小规模战斗表现得淋漓尽致,“刹弦”发出的特色声音仿佛金属兵刃之间互相碰撞,使人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另外,在“九里山大战”中,利用多种琵琶技巧模拟出了千军万马对战中的马儿嘶吼以及士兵呐喊的壮烈情境,利用琵琶的“刹弦”模拟兵刃之间的打击碰撞的声音,使人仿若身临其境。
三、《十面埋伏》的演奏特点
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特点较为鲜明独特。由于其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在演奏形式上也采用了分段式的表现手法。在演奏技法方面采取了激烈的技法,从而能够充分描绘战争的紧张感。例如为了能够完美营造“点将”的节奏与气氛,在演奏技巧方面采用了“扫弦”的技巧首发,充分描绘出战争之前的壮观情境。由于《十面埋伏》琵琶曲分为多个阶段,每个乐段所运用的演奏技巧各不相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2]
四、结语
本文对《十面埋伏》的电影情节进行了叙述与赏析,针对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以及演奏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当下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点思考: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影视作品进行结合,实现传统艺术音乐更好的传承,为我国影视业增加更多传统艺术文化内涵及元素,为我国影视行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博媛,刘静. 琵琶曲《十面埋伏》作品分析[J].大舞台,2015(03).
[2]魏雅芳.以电影《十面埋伏》为例谈琵琶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J].传播与版权,2018(09).
(作者简介:唐淑君,女,山东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学;指导教师:潘天舒)(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