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目前,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仍存在,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的,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丧失。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各门课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树立新的理念”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思路,具体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的学习方式。当今的教学,决不能再是封闭式的单纯接受模式,而应该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有助于学生各方面智能发展的体系。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达到“学实,学活”的目的,是我们当今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正是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一种尝试。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长、发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而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
二、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表现出来的作用和意义是任何方式的教育活动都不可替代的。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辨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其次,现在小学教材大多实践性强,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以积极自主的方式学习课本知识,还有助于他们获得许多课本上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学会沟通与合作的技能。最后,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将自己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整合成一个有活力的认知结构。总之,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与所学教材的结合,主动关心社会和他人。
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人格的培养。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它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接受式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是“我要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事半功倍。同时,探究性学习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使学生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研究探究性学习,我们的目的不仅在于研究课堂方式的改革,而且在于研究怎样培养会学习的人,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怎样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探究性学习是21世纪创新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分科为中心的课程体制,小学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种课程体制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因而比较划一和封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绝对服从和执行课程体制。其次,传统语文、数学等学科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且比较规范,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但它较为封闭,较少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与实施,可以弥补过去这种封闭性教学模式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已有知识和经验加工及综合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鉴于此,小学课程特别是语文和数学课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味,课堂教学无论怎样举例和创设情境,都是虚拟现实。由于学生知识有限,经验甚少,会出现以偏概全,在教学上就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所有的课本知识讲深讲透,这就有可能与部分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不一致,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态度上的抵触情绪,教学收效甚微,而探究性学习则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的剖析来开展学习活动,如此学生就会趣味盎然,就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亲身体验得出真理,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有所发现和突破的积极欲望。
21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信息革命的浪潮正把我们的教学手段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要求创新的教育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创造而教”已成为小学教学的主旋律。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学校已不是单一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在于把教材视为学生的世界转向活生生现实世界而成为学生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合作;而教师是开发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是思考、技能、咨询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形成,人格才得到塑造。这就是说,探究性学习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学习的技巧。这种学习模式在理论上是借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学习了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姆的“发现法”,它强调的是教师只替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而不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学生是“探究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顾问”。
实施探究性学习,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等,树立“人人平等”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建立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这正是多年来我们实施“和谐教育”所追求的。
四、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探究性学习不能绝对化,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知识都是通过小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另一方面探究能力的根基还在于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探究性学习并不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相抵触,而若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由教师引导进行分层次分类别指导研究学习。总的说来,要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我们总结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那就是:诱发情趣、重视参与、提倡质疑、鼓励创新、倡导合作、激活思维、扩大视野、积极探究。
五、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究,我们发现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原则的落实、创新式教学方法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目前,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仍存在,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的,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丧失。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各门课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树立新的理念”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思路,具体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的学习方式。当今的教学,决不能再是封闭式的单纯接受模式,而应该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有助于学生各方面智能发展的体系。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达到“学实,学活”的目的,是我们当今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正是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一种尝试。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长、发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而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
二、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表现出来的作用和意义是任何方式的教育活动都不可替代的。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辨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其次,现在小学教材大多实践性强,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以积极自主的方式学习课本知识,还有助于他们获得许多课本上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学会沟通与合作的技能。最后,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将自己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整合成一个有活力的认知结构。总之,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与所学教材的结合,主动关心社会和他人。
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人格的培养。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它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接受式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是“我要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事半功倍。同时,探究性学习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使学生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研究探究性学习,我们的目的不仅在于研究课堂方式的改革,而且在于研究怎样培养会学习的人,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怎样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探究性学习是21世纪创新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分科为中心的课程体制,小学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种课程体制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因而比较划一和封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绝对服从和执行课程体制。其次,传统语文、数学等学科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且比较规范,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但它较为封闭,较少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与实施,可以弥补过去这种封闭性教学模式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已有知识和经验加工及综合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鉴于此,小学课程特别是语文和数学课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味,课堂教学无论怎样举例和创设情境,都是虚拟现实。由于学生知识有限,经验甚少,会出现以偏概全,在教学上就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所有的课本知识讲深讲透,这就有可能与部分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不一致,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态度上的抵触情绪,教学收效甚微,而探究性学习则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的剖析来开展学习活动,如此学生就会趣味盎然,就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亲身体验得出真理,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有所发现和突破的积极欲望。
21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信息革命的浪潮正把我们的教学手段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要求创新的教育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创造而教”已成为小学教学的主旋律。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学校已不是单一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在于把教材视为学生的世界转向活生生现实世界而成为学生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合作;而教师是开发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是思考、技能、咨询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形成,人格才得到塑造。这就是说,探究性学习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学习的技巧。这种学习模式在理论上是借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学习了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姆的“发现法”,它强调的是教师只替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而不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学生是“探究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顾问”。
实施探究性学习,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等,树立“人人平等”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建立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这正是多年来我们实施“和谐教育”所追求的。
四、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探究性学习不能绝对化,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知识都是通过小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另一方面探究能力的根基还在于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探究性学习并不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相抵触,而若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由教师引导进行分层次分类别指导研究学习。总的说来,要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我们总结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那就是:诱发情趣、重视参与、提倡质疑、鼓励创新、倡导合作、激活思维、扩大视野、积极探究。
五、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究,我们发现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原则的落实、创新式教学方法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