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冰雪游

来源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20070601Z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是世界上靠北的国家之一,全国1/4领土在北极国内。这个冰天雪地的国度,给了我们太多的新鲜感受:在北极圈里,我们住过闻名遐迩的玻璃小屋,驾驶雪地摩托驰骋于莽莽雪原,尝试了在冰湖上凿洞钓鱼和乘坐狗拉雪橇,在童话般的圣诞老人村里与圣诞老人合影……
  桑拿浴,冰火两重天
  到了芬兰,不亲身体验一下正宗的桑拿浴怎么能行!
  在芬兰留学的女导游领着我们兴冲冲地来到一幢漂亮的木屋前,一行十几人迫不及待地下了车。
  咝,这车外真是冷啊!羽绒服、羊毛围巾、毛线帽子……武装到了牙齿,可牙齿怎么还在打战?
  木屋里很暖和,空气中弥漫着木头被烘烤之后好闻的香气。我们分批换上游泳衣,一个急性子直接冲进了桑拿房,有人喊:“别干蒸啊,先冲冲水!”在不大的浴室里,大家草草地淋淋水,赶紧进入“主题”。
  桑拿房有20多平方米大,角落里摆放着几盏样式古朴的灯,中央放置着给石头加温的电热炉装置,屋顶开有两扇小窗用来通风。大家坐到木条椅上,哎哟,好烫啊!木条椅分为三层,第三
  层温度最高,刚开始大家怕热都坐在下边,随着适应性的增强才逐渐挪到第层、第二层。
  室温起初在50℃左右,加热炉里的石头被烧得通红,一个小伙子还嫌温度不够,抄起水桶就往石头上泼水,一时间屋里水雾蒸腾,不一会儿的工夫,温度就升到了80℃,大颗的汗珠开始滴滴答答地落下。
  据说,桑拿浴就是芬兰人发明的,只有500万人口的芬兰,就有近200万间桑拿房。一年里有半年不见阳光的芬兰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和头疼的毛病。通过蒸桑拿出汗可以排出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蒸桑拿时,人们“坦诚相见”,平时很内向的芬兰人会大聊特聊,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政治、经济、偶像、八卦无所不谈,成为他们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
  可我们这群人没法聊天,因为惊叫声、笑声此起彼伏。还不到5分钟,就有人热得受不了,跑去淋浴降温。不敢用冷水,只用温水冲就大呼小叫起来。看到别人陆续往淋浴室跑,我们剩下的几个人较上了劲——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因为平时经常打羽毛球,三伏天里也不间断,我的“耐热性能”极佳,耗得其他人都苦熬不过,连声告饶,跑了出去。
  导游事先告诉我们,桑拿要蒸三轮。可第二轮时,已经大汗淋漓的我们就忍不住往屋外跑了。
  屋外是个什么光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木屋脚下就是一个巨大的冰湖,有时是凿有冰窟窿的,桑拿后可以跳进冰冷的湖水中冲凉。如今不见黑黑的冰窟窿,只看见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天公此时也来增添情趣,玲珑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在穿着单薄(一件游泳衣、一条浴巾)的我们的身上。年轻姑娘身上五颜六色的泳衣像极了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天地一色,物我两忘。我们每个人都是通红着脸,一身的汗,抓起一把把的雪在身上不停地搓·……
  继续蒸。待到汗水恣意流淌时,我们又齐刷刷地跑到了屋外,索性躺倒在洁白的雪地上!滚烫的皮肤上有些微微的刺痛,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很舒适的痛。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索性让身体与严酷的大自然保持最亲密接触吧!环望着白茫茫的天地,任雪花落在脸上、身上,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呼吸舒畅、周身轻松。
  回程,看看同行的旅伴们,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洗礼后,每个人都容光焕发!
  破冰船,浮潜享悠然
  车行途中,美丽的女导游接了个电话之后兴奋地告诉大家:“好消息!咱们已经预订好破冰船,明天就可以开始破冰之旅啦!”人们一阵欢呼。据介绍,北欧极地旅游的乐趣之最,就是乘坐全世界只芬兰独有的破冰船——长75米、重3540吨的“桑普”号,这也是全球唯一的观光破冰船,每年的12月至转年4月,在波斯尼亚湾北部海域航行。
  转天早上,我们乘车从凯米市区出发,一个多小时后,就看到了停靠在岸边的庞然大物——“桑普”号破冰船。
  一行人都举着各式照相机照个不停。海面上远远近近的风力发电扇和破冰船在镜头中组合成颇为壮观的景色。
  “桑普”号的载客量可达150人,但那天船上的游客远没有这么多,于是我们一行17人在船上四处游走,把船长沙龙、破冰船酒吧逛了个遍,纪念品商店里的拉普兰工艺品也让人眼睛发亮。不怕冷的就到船舱外边去吹海风,虽然每隔十来分钟就被冻得涕泪交流,得赶紧回舱内暖和一下。
  冰海茫茫。站在凛凛寒风中,看着巨大的船头把海上的厚冰压碎,在半米厚的海冰中开辟出一条S形的通道,碎冰喧哗,海水汹涌,胸中顿添一股豪气。
  最自豪的当然还是船长和操纵强力引擎的水手们。工作人员带着我们走进驾驶室、轮机房参观,穿着单薄的水手们笑容可掬,那英俊的船长穿着单衣,健步走到满是冰雪的甲板上,查看冰情。
  和大胡子轮机手合影后意外地发现,在他们的工作台上,摆放着我们国家早年生产的大号红灯牌收音机!哇,我们久违了的物件竟然在异国的破冰船上出现,亲切感油然而生。
  船行平稳。我们在船上游逛得好不惬意,不由得窃喜游人稀少的好处。不过,船长对此肯定不会高兴的——足足4个小时的航程,由于重量超过普通船的两倍,加之破冰行进,这艘大船的耗油量是同等排水量船的3倍以上呢。
  盼望已久的高潮节目终于到来了——到冰海里浮潜。看到墙上挂着的硕大浮潜服,几个年轻姑娘直咂舌,就说北欧人个儿头足呗,这衣服也忒大了点儿吧。还好,有服务人员帮我们换衣服。实际上,我们只需要脱下鞋子就可以了,整个人很快被装进肥大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浮潜服里。每个人再走起路来就像企鹅,摇摇晃晃的。就这么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走下舷梯,好不容易走到了冰海边上,笨拙地滑入水中,激动地仰面躺下。
  太奇妙了,身体裹在橘红色的大袋子一样的衣服里,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不加任何动作,身体也不会沉下去,就这么在海冰中漂来荡去的,胜似闲庭信步。当划动着手臂时,就可以向着自己想去的方向飘去,得意地看着船上、冰上的人们挥手欢呼和照相机狂拍的场景……
其他文献
淘氣章鱼的沿海手账(五)
2018年,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夏天,我作为一名随队记者,参加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之行,我收获很大。和航次首席科学家魏泽勋的感受相同,这一年的夏天,没有炎热,只有冰雪和热情。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也是我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后实施的第一次北极考察,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7月20日,我和其他130名考察队员,
那是一个普通的傍晚,海洋馆中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已散尽,只剩下池中的水流不知疲倦地哗哗作响,伴着机器运转的轻微噪声似远似近、若有若无。夕阳斜照下,展馆里的光线越发昏暗,展缸中的生物依旧默不作声,悠闲地游来游去。随着夜幕降临,海洋馆的工作人员也到了下班回家的时间。  新来不久的饲养员小刘像以往一样,做着离岗前最后一次巡视。他边走边观察缸中的生物,不时用抹布将缸壁上被游客摸脏的地方轻轻擦拭干净。突然,一阵
魚雷是现代海战中以水面舰船和潜艇为攻击目标的重要武器。它可以从军舰、潜艇和战机上发射,具有航行速度快、隐蔽性高、破坏力大和制导精确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鱼雷可以分为雷头、雷身和雷尾三个部分,分别起到战斗引爆、燃料装载和动力推进的作用。  鱼-3型鱼雷(又名“中华鲟”)是我国海军的第一种自制大型声导深水反潜鱼雷,代号YU-3,于1980年中期进入海军服役。今天我们就来制作这款“中华鲟”鱼雷电动模型。
俗话说“船到江心堵漏迟”,意思是当船航行到了茫茫江面,突然发现船底破了个洞,这时再想办法堵洞已经太迟了。按照常规思路,这艘船必沉无疑,不过世事无绝对,早在东晋时就有一个叫卢循的人,能让船底破洞的船继续带“伤”航行。  卢循是东晋末年的义军首领,发明了八槽舰。据《宋书·武帝纪》记载,这种八槽舰“起四层,高十二丈”。东晋时的一丈折合现代的245厘米,那么“十二丈”就是29.4米,相当于十层楼的高度。由
出發,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退潮了。  海风轻拂,波光粼粼。  金色的沙滩,一平如洗。  一堆沙子,窸窸窣窣地动起来。很快,如同无数小精灵降临到了沙滩上,许多沙子堆都窸窸窣窣地抖动起来。  年轻的招手蟹从沙堆里伸出头来,深深吸了一口气。  涨潮时,只能待在沙洞里,真闷。他斜着肩膀,笨拙地让身体右边的大螯先挤出沙洞。好大的螯钳啊,金黄里透着铜红,像一块厚实的盾牌,足足挡住了半个身体。  招手蟹始终没弄明白:为什么在整个螃蟹王国
浩瀚的北印度洋是连接亚洲、欧洲与非洲的枢纽,也是古代一大海上贸易中心,而这片海域上最精明的商人,非阿拉伯人莫属。在中世纪,阿拉伯人建立起阿拉伯帝国,驾船往来于印度洋沿岸,从事着各地之间的中转贸易。毫不夸张地说,航行在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商船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宝船”。本期就和海贝贝一起去看看古代阿拉伯商船有哪些特别之处吧。阿拉伯人的印度洋贸易网与沉没的“黑石号”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商船
海洋真奇妙!在海底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伙伴,它们每天都在一起嬉戏。  有一天,小美鱼和小伙伴们在珊瑚丛中捉迷藏。突然,小美鱼的尾巴被一个大贝壳夹住了。小丑鱼看见了,就在小美鱼的身旁转了一圈,幸灾乐祸地说:“哎哟,这不是漂亮的小美鱼吗!”“小丑鱼,你快救我出去!”小美鱼焦急地说。  小丑鱼眼珠咕噜一转,把贝壳连带受困的小美鱼一起搬到一个“无鱼处”。  天黑了,当大家都在焦急地寻找小美鱼时,小丑鱼回
在陆地上,我们能够看到高山、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不同的地形,那么在海底也有各种地形吗?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海底高原吧。  什么叫海底高原呢?顾名思义,首先它是存在于海底的,其次它是比周围海床相对高和平坦的,最后它的面积必须是大的,否则就不是海底高原,而是海底高山了。让我们以这三点为标准,来看看在海底究竟有多少能称得上高原的地方。地质学家考察发现,全球海底共有184个海底高原,总面积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