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要善“变”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52-01
  
  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改变教学方式,营造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善于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变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过渡方式的变化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由一个知识过渡到另一个知识,如何使过渡自然、有效,便于把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教师运用恰当、简洁、生动、幽默、富有变化的过渡语,能达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效果,笔者主要采用以下三种过渡语。
  1、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就是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奔主题,不穿袍戴靴。如在讲完各种地质灾害的原因、危害后,教师可直接说:“接下来分析防御措施”。这种方法尽管是平铺直叙,在文采方面稍逊风骚,但它主旨鲜明,不拖泥带水,能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导向,效果显著。
  2、承前启后。这种过渡语应能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过渡语成为新旧知识的纽带。如在讲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时,可先提问影响一地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既是分析的过程,又是归纳的过程,这样不仅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且指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做题技能形成具有很大的帮助。
  3、趣味法。采用相关的谜语、诗词、笑话、游戏、名人佚事、民族风情、千奇百怪的地理现象等作过渡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过渡到下面的学习。
  二、肢体语言的变化
  有资料显示:在信息的传递中,一句话只表明说话者要表达内容的7%,声音则占所要表达内容的35%,而剩下55%的内容就是来自说话者的姿态、表情和动作,即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变化是教师通过声音,手势、眼神、位置等变化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1、声音的变化。一堂优课,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至关重要。教师音量过低,对学生听觉刺激的强度不够,会使学生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容易打瞌睡、分心和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而音量过大,对学生听觉刺激过强,容易造成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会变成“噪音”,干扰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调应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在学生产生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2、眼神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可以通过眼神的变化激励认真听讲的学生,暗示批评那些听课不认真的学生,既给他们留有面子,又避免了直接批评引起的冲突,还不至于打断正常的课堂教学。在讲课时,教师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们,满足学生受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目光变化运用得恰到好处,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
  3、手势的变化。教师恰当的手势会达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4、位置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位置的变化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教师所站位置应以讲台为主,但必须在整个教室适当走动,这样可以避免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乏味,给课堂平添一种轻松的感觉,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当老师停留在个别不专注听讲的学生身边时,就给这些学生给予批评的暗示,意味着我以注意到你的不良表现,希望你改变,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做既不影响教学,又达到了教育目的。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走动不要过于频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手段的变化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是试题的切入点。在地理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借助地球仪、教学挂图和幻灯投影、录像、电脑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辅助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现图形,能以图释文,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它的动感性、趣味性、鲜明的色彩、美妙的音乐都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多样化的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学起来不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自觉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
  四、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引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相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能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提升能力,同时也“解放”了教师。教师应多设问,鼓励学生讨论,布置学生练习、读图、绘图。这些交流方式的恰当使用和交替进行,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积极互动,产生启迪作用,迸发思维的火花,变预设的课为生成性的课,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变化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要及时地反馈和评价。在讲授新课前,复习提问上堂课的内容,以了解学生上堂课的学习效果,以改进本堂课的教学;布置课堂作业,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及时补救;课堂的最后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以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拓展和深化知识。
其他文献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担当格外重要.汉阳区在各中小学开展“加油,武汉!”战“疫”主题教育活动,以疫情为教科书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rn武汉市汉阳区组织开展的线上战“疫”
期刊
新的《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已经颁布一年多,部分压力容器制造企业陆续迎来了制造许可证的换证、增项、变更等,由于新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内容变化较大,有的企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146-01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这是当前中学教育事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各科教学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总目标和方向。   作为数学学科,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首先应明确数学素质的涵义,大致可包含以下四个方面:⑴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⑵清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在武汉市汉阳区墨水湖小学构建的“墨慧”课程中,“礼、艺、思、行”四大课程群将美育扩展成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所有美的形态,进行课程开发,使校园里的一条小路、一面植物绿
期刊
什么是灾难教育?rn当下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灾难教育无疑是当务之急.那什么是灾难教育呢?考虑到教育的对象,本文将灾难教育具化为
期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新课程改革,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力求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但是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德智体”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49-03    高中地理课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必修(1)中“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运用该章节的知识、原理,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地
活动分为四大板块:“疫”外收获——线上学习,温暖传递;“疫”境阅读——诗词积累,亲子共育;“疫”意非凡——巧手创意,居家能手;春“疫”盎然——武汉故事,留笔春天。  活动涉及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科学、阅读、口语交际、家庭劳动等,它们如空中彩虹贯穿整个文化节,给孩子们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  “疫”外收获,助成长  线上学习突破传统。疫情之下,为了帮助居家的孩子们战胜孤独、摆脱无聊,度过一个
期刊
自全县启动“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以来,监利县玉沙小学也相应出台了网络教学方案。方案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居家学习期间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疫情期间,学生们以居家学习为主,阅读课程化与居家劳动、室内体育、艺术鉴赏等多种素养并举,成为线上线下学习的重头戏。  精心设计阅读任务  2020年突遇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常态的班级晨诵与亲子阅读活动以外,如何做好阅读课程化?如何办好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将这个
期刊
道桥施工中的沥青摊铺技术的落实与优化,不仅可以增加强道桥施工质量,同时还能便于管控道桥构建流程,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本文将道桥施工中沥青摊铺的注意事项以及技术要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