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纷纷倡导和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导,学生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备课前下足了功夫,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不得不正视的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应对技巧,出现点评不到位甚至错误点评的现象。这就可能导致教师课前所做的种种努力都付诸东流,提问失去原本的意义,学生失去回答的兴趣甚至学习的动力。
一、点评不当的主要表现
1.误解“探究”,不懂引导
一些语文教师误解了“探究”的含义,过分夸大了学生的“讲”,忽视了教师的“导”。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很多,学生的发言也可能精彩纷呈,但自始至终教师没有加以任何点评、引导,不置可否,不论高下,看似活跃的课堂最终却可能使学生莫衷一是,除了热闹,什么都没有收获。
2.滥用表扬,全盘肯定
有些教师误以为尊重、赏识就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而批评则是一个“雷区”。于是,不管学生如何回答,总是回复以“很好”、“你很有想法”等溢美之词,却不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事实上,没有含金量的重复性肯定,不但没有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乏味;甚至一些错误的见解得不到指正。
3.故意忽略,“架空”回答
教师不对学生的答案作出任何点评,转而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架空学生的回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教师课前预料不足,出现以己之力不能点评或解决的知识,为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足,不做任何点评;另一类是教师不知该如何引导学生靠近标准答案。这种故意的忽略、“架空”,有可能造成学生产生“这老师没水平”的不良印象,破坏教师的魅力和威信;也会使提问流于形式;更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4.追求“标准”,变为“拷问”
曾在许多语文课堂上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教师提问后,没有听到预期的回答,于是一遍遍地追问该生,或是一个个学生重复地问,但学生就是“不开窍”,可能就在那个“标准答案”附近徘徊却始终不得要领,弄得教师自己汗涔涔的,语气里免不了有了焦急和不耐烦,学生却依然一头雾水,课堂气氛十分紧张,更别提学生“探究精神”的发挥了。
二、语文教师的点评技巧
1.辩证性点评
教师的点评不仅能影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发挥表扬的激励作用。教师既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与众不同的见解、富有创意的表达等闪光点进行肯定与鼓励,又要注意方式,准确地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足与错误。对于非此即彼,答案唯一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加强评价的针对性、诊断性,澄清正误,明确是非;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则要着重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回答思路等方面去加以肯定。这点也是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任何回答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2.启发式点评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到位,教师可就其回答中的细节进行追问,或结合其情感体验,或结合其已有知识,循循善诱;或是针对其答案提出递进式问题,如“为什么?”“怎么办?”等等,以便给学生留下再思考的空间,启发其思考。
如在讲授《阿房宫赋》一文时,学生解释“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可怜”时认为是“值得怜悯、同情”。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那你所说的同情是同情谁呢?同情秦皇没了骄奢淫逸的场所?同情这么豪华的宫殿没了?或者是同情老百姓的血汗化作虚无?”该生:“那当然是同情老百姓了!”教师:“那这里的‘可怜焦土’,是可怜谁化作焦土呢?”学生:“阿房宫!”该生恍然大悟:“所以这个‘可怜’是针对阿房宫而言的,不是让人怜悯,只是‘可惜、可叹’。”教师:“很好,那还有谁能说说‘可怜’是‘可惜’这个意思的用法呢?”下面有学生喊:“可怜辜负好韶光!”对于这个词的意思,学生应该是了解得很清晰了。
3.自我暴露式点评
这个技巧尤其适用于那些自信心不足,平时不太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回答问题时声音非常轻、语气非常不坚定的学生。点评时,首先要肯定他的勇气,然后针对该生所谈的内容,用自己的有关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又可以减轻心里的不安,使他逐渐建立自信。
如笔者在讲到对《素芭》结尾的理解时,一位女生提出:“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我感觉结尾说素芭的丈夫‘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是说他用心倾听,发现了索芭的美好,虽然她是哑女,但她会又眼神、表情说话。”尽管课前预料到可能会有学生有这样的理解,但由她提出还是让笔者有些意外,因为她性格非常内向,平时在班里相当于“隐形人”。笔者没有对她的答案给出正误判断,而是说:“我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小说为我们描述的素芭这么美好,她跟动物、跟大自然都可以交流,那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应该也可以发现她的说话方式。所以我又特地去查了别人对结局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她感觉“原来不止我这样想”,保护了她的自尊心,而且使她乐于接受正确的解读。
4.抛回式点评
当某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学生较大的反应,或教师一时不知该如何点评时,教师可以把点评的权利抛还给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既能避免教师一时的尴尬,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激发智慧、解决问题。
如在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的时候,学生对于“‘我’最终有没有后悔上战场”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并且人数几乎各占一半。其实文中“牛奶”一句是可以看出“我”对昔日学校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我们也是以此来判定“我”现在产生了悔意的。但是否直接提示学生关注这个细节呢?笔者决定把这个有共性的争议交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则巡回倾听。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之前所忽视的一些细节经由互相的补充都被重视了起来。因此,最后让一位学生站起来陈述见解时,他表述得相当全面。当他坐下,笔者只问了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得到了异口同声的一句:“同意!”
课堂教学是一门常研常新的学问,语文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点评艺术,为提问“点睛”,为课堂增色,为鼓励我们的学生更加勤于探究、善于表达、勇于质疑而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中学(313100)
一、点评不当的主要表现
1.误解“探究”,不懂引导
一些语文教师误解了“探究”的含义,过分夸大了学生的“讲”,忽视了教师的“导”。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很多,学生的发言也可能精彩纷呈,但自始至终教师没有加以任何点评、引导,不置可否,不论高下,看似活跃的课堂最终却可能使学生莫衷一是,除了热闹,什么都没有收获。
2.滥用表扬,全盘肯定
有些教师误以为尊重、赏识就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而批评则是一个“雷区”。于是,不管学生如何回答,总是回复以“很好”、“你很有想法”等溢美之词,却不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事实上,没有含金量的重复性肯定,不但没有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乏味;甚至一些错误的见解得不到指正。
3.故意忽略,“架空”回答
教师不对学生的答案作出任何点评,转而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架空学生的回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教师课前预料不足,出现以己之力不能点评或解决的知识,为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足,不做任何点评;另一类是教师不知该如何引导学生靠近标准答案。这种故意的忽略、“架空”,有可能造成学生产生“这老师没水平”的不良印象,破坏教师的魅力和威信;也会使提问流于形式;更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4.追求“标准”,变为“拷问”
曾在许多语文课堂上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教师提问后,没有听到预期的回答,于是一遍遍地追问该生,或是一个个学生重复地问,但学生就是“不开窍”,可能就在那个“标准答案”附近徘徊却始终不得要领,弄得教师自己汗涔涔的,语气里免不了有了焦急和不耐烦,学生却依然一头雾水,课堂气氛十分紧张,更别提学生“探究精神”的发挥了。
二、语文教师的点评技巧
1.辩证性点评
教师的点评不仅能影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发挥表扬的激励作用。教师既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与众不同的见解、富有创意的表达等闪光点进行肯定与鼓励,又要注意方式,准确地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足与错误。对于非此即彼,答案唯一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加强评价的针对性、诊断性,澄清正误,明确是非;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则要着重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回答思路等方面去加以肯定。这点也是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任何回答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2.启发式点评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到位,教师可就其回答中的细节进行追问,或结合其情感体验,或结合其已有知识,循循善诱;或是针对其答案提出递进式问题,如“为什么?”“怎么办?”等等,以便给学生留下再思考的空间,启发其思考。
如在讲授《阿房宫赋》一文时,学生解释“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可怜”时认为是“值得怜悯、同情”。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那你所说的同情是同情谁呢?同情秦皇没了骄奢淫逸的场所?同情这么豪华的宫殿没了?或者是同情老百姓的血汗化作虚无?”该生:“那当然是同情老百姓了!”教师:“那这里的‘可怜焦土’,是可怜谁化作焦土呢?”学生:“阿房宫!”该生恍然大悟:“所以这个‘可怜’是针对阿房宫而言的,不是让人怜悯,只是‘可惜、可叹’。”教师:“很好,那还有谁能说说‘可怜’是‘可惜’这个意思的用法呢?”下面有学生喊:“可怜辜负好韶光!”对于这个词的意思,学生应该是了解得很清晰了。
3.自我暴露式点评
这个技巧尤其适用于那些自信心不足,平时不太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回答问题时声音非常轻、语气非常不坚定的学生。点评时,首先要肯定他的勇气,然后针对该生所谈的内容,用自己的有关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又可以减轻心里的不安,使他逐渐建立自信。
如笔者在讲到对《素芭》结尾的理解时,一位女生提出:“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我感觉结尾说素芭的丈夫‘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是说他用心倾听,发现了索芭的美好,虽然她是哑女,但她会又眼神、表情说话。”尽管课前预料到可能会有学生有这样的理解,但由她提出还是让笔者有些意外,因为她性格非常内向,平时在班里相当于“隐形人”。笔者没有对她的答案给出正误判断,而是说:“我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小说为我们描述的素芭这么美好,她跟动物、跟大自然都可以交流,那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应该也可以发现她的说话方式。所以我又特地去查了别人对结局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她感觉“原来不止我这样想”,保护了她的自尊心,而且使她乐于接受正确的解读。
4.抛回式点评
当某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学生较大的反应,或教师一时不知该如何点评时,教师可以把点评的权利抛还给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既能避免教师一时的尴尬,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激发智慧、解决问题。
如在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的时候,学生对于“‘我’最终有没有后悔上战场”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并且人数几乎各占一半。其实文中“牛奶”一句是可以看出“我”对昔日学校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我们也是以此来判定“我”现在产生了悔意的。但是否直接提示学生关注这个细节呢?笔者决定把这个有共性的争议交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则巡回倾听。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之前所忽视的一些细节经由互相的补充都被重视了起来。因此,最后让一位学生站起来陈述见解时,他表述得相当全面。当他坐下,笔者只问了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得到了异口同声的一句:“同意!”
课堂教学是一门常研常新的学问,语文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点评艺术,为提问“点睛”,为课堂增色,为鼓励我们的学生更加勤于探究、善于表达、勇于质疑而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中学(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