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试卷增加了选做题,这不论在体裁方面,还是赋分比重上都加大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比重。而选考题中小说阅读的景物描写,自高考试题考查小说以来,就备受命题者的青睐,然而这也是学生阅读解答的难点。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这就是所说的“一景三考”。“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为小说景物描写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成功的借鉴。
一、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如2010年安徽卷: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青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些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回答“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这段景物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没有加入作者的感情、评价,属于白描;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答。这些景物描写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因此可主要从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小说情节的角度作答。因此,答案可归纳为: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用的手法,或隐寓,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或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如2011年辽宁卷中探究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这道题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文中写到的景物是雪、腊梅林,先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再结合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意图及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前两段有所交代)可进行内容及形式方面的探究。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二、赏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景物描写的技巧有: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和工笔。
如2008年浙江卷第五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时,要结合小说的相关知识,再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作细致的分析。答案可呈现为: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命运。
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指向环境: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指向人物: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侧面写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
指向情节: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暗示、铺陈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情节,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或主题的提示埋下伏笔。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如2009年浙江卷: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项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牒。我从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我们应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牒”,“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分析景物的作用,应该结合景物的特点,从整体的氛围、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后文第二、三段写自己离家后的感受——沮丧、伤心,我们可以得知开头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忧伤的氛围,渲染了孤独烦闷的心情。因此,答案可呈现为: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只要我们能吃透文本,紧扣景物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再结合其背景,景物描写的作用就不言自明了,小说主题的分析就昭然若揭了,对小说整体阅读的难关也就全面攻克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734500)
一、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如2010年安徽卷: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青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些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回答“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这段景物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没有加入作者的感情、评价,属于白描;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答。这些景物描写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因此可主要从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小说情节的角度作答。因此,答案可归纳为: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用的手法,或隐寓,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或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如2011年辽宁卷中探究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这道题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文中写到的景物是雪、腊梅林,先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再结合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意图及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前两段有所交代)可进行内容及形式方面的探究。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二、赏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景物描写的技巧有: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和工笔。
如2008年浙江卷第五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时,要结合小说的相关知识,再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作细致的分析。答案可呈现为: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命运。
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指向环境: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指向人物: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侧面写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
指向情节: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暗示、铺陈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情节,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或主题的提示埋下伏笔。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如2009年浙江卷: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项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牒。我从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我们应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牒”,“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分析景物的作用,应该结合景物的特点,从整体的氛围、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后文第二、三段写自己离家后的感受——沮丧、伤心,我们可以得知开头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忧伤的氛围,渲染了孤独烦闷的心情。因此,答案可呈现为: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只要我们能吃透文本,紧扣景物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再结合其背景,景物描写的作用就不言自明了,小说主题的分析就昭然若揭了,对小说整体阅读的难关也就全面攻克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