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东城区期末作文)
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这则材料在表述中有着一定的情感倾向,考生很容易摸着这点倾向,大力开展批评或自我批评。其实,我猜想命题人期望学生有一种美好的心态对待这则材料,温和地提醒我们自己,生活之中处处可能蕴含着大美,多多留心玩味。这样不温不火,相对来说恰到好处。如果生硬地批评反省,怕是文字会有失做作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石景山区期末作文)
冯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讲述了历时18年拍摄《一九四二》的故事。特别是自己和编剧刘震云沿着当年灾民逃难的路线行走的那几个月的经历,特别是演员们抛开演技,在片场生生冻着饿着自己的情景。记者感慨道:“冯小刚、刘震云都是少见的聪明人,可他们用最笨的办法拼出了一部戏。这世上的好东西常常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点拨】这则材料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立意选择也会很安全。在第一部分中,冯小刚与刘震云重走逃荒路,既可以从外部行动的角度讲躬亲实践的重要性,更可以从内在心灵的角度讲“有心”才有懂得、才有成长、才有尊严……而演员们抛开演技,则是“有心”的进一步阐释,也就是大师曾经说到的“好的演员是在舞台上生活”,这样的境界,只有用心才能达到。第二个部分借记者的感慨清晰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聪明与笨的辩证关系,同学们可以以此为点,展开思维的翅膀。其实,这个作文材料很好,主要在于它引导学生们思考扎扎实实的生活,颇有点想要阐明大巧若拙的意味。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丰台区期末作文)
近日,某大学一名被导师称为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了教师。导师对此深表困惑和惋惜,而当事学生则表示:已对科研厌倦,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
博士“逃离”科研,一时成为网上热门话题,各方观点不一。
有的人认为,让优秀博士去教中学,是人才浪费,是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有的人批评现在年轻人过于讲究实惠,没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
有的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有了自己主动选择职业的权利;
还有的人认为……
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在这一话题范围内,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这是一则典型的高考模式材料作文,核心要素是一个优秀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做中学教师,要求是需要学生结合这个事件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这个材料很有趣,材料中导师与优秀生的对话似乎默认了一个事情,就是优秀博士生做中学教师是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也许这个材料的选材是受到了前两年北大研究生卖猪肉谋生的启发。作为学生思考的触发点,这个材料的选取是不错的。在3个“有的人”认为后,有一个省略号,学生完全可以结合此事各抒己见。当然,只要同学们在构思写作的时候记得尊重、平等,这样的材料作文题是可以很安全、很完满地创作的。
请以“为你亮起一盏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海淀区期末作文)
【写作点拨】 “亮起一盏灯”既可以从字面现实意义出发,黑暗中,为别人提供光亮(记得一个公益广告中老人为一个女孩照亮了黑暗小巷),也可以从比喻义来谈,为你的心灵世界点亮一盏灯。所以,到了这个联想的层面,我们就会发现,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可以为心灵带来光明,也就都可以作为这个文章的契合点。送一片绿叶为你的心灵亮起自然的美好,以一本书为你的心灵开阔知识的原野,唱一支歌为你的心灵点燃生命的火焰……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似乎都可以成为这盏明灯。而需要关注的是,无论怎样亮起的这盏灯,都要是“为你”,注意把自己的脸孔与心灵对向另一个自己或者他们就好,第二人称是不可用错的。
请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朝阳区期末作文)
【写作点拨】初读这个题目觉得命题人有点偏爱文科学生,因为爱读诗歌的孩子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个作文题不攻自破。学生要是结合着一首很好的写景抒情诗来谈,想必定会文采飞扬。再仔细想想,拆开这个文题,“一枝一叶”所提示同学的是:生活细节、生命细节。“总关情”中的“情”字是个要点,其实有点唬人,细细想来,在人的生命旅程中,有哪一刻是真正的“无情”呢?所以,这个“情”字就是“生活”,生活中的每一点滴,都包含着人类的情愫,当然,这个“情”可以是乐观的,美好的,也可以是悲凉的、愤怒的。打开思路后,发现生命中、生活中,事事可写、时时可写,只要在生活生命的细微处用“心”领会就好。
夫妻间那浓醇的感情就像那参天大树,一枝一叶之间都透露着对另一半无限的爱意。树荫下面,那灿烂的两张笑脸,那如千年陈酿的美酒般浓醇的情意让我看到一枝一叶总关情。
望着窗外的飞鸟,思绪便随之飞向了过去的回忆之中。
奶奶腿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不方便,爷爷便每天一早洗把脸,拿起家中钥匙就静悄悄地开门,用几乎听不清的细微声音锁好房门,蹬着三轮车去喧闹的早市买菜。假期早晨为了锻炼身体,我常跟着爷爷去早市。他蹲在摊位前,细心地告诉我“韭菜根部整齐是新鲜的,西红柿要挑红的不软的……”清晨的阳光打在爷爷慈祥的脸上,那一根根白发仿佛也变得灵动了。话语间,不经意听到“家里那婆子不能吃甜的,不能吃太硬的,咱爷俩去买……”望着爷爷那并不高大并不硬朗的背影,隐约看到一棵墨绿的大树,一对年老夫妻不经意流露出的浓浓感情,眼底只有对方,只有情意。 油烟浓重的厨房奶奶踱着缓慢而又坚定的步子,将煮好并泡了一晚的花生米用醋细心泡好,将糯糯的米饭用木勺盛入碗中,用轻慢的话语告诉我:“你去卧室把你爷爷叫出来,看着他把假牙戴好。一会他喝酒,你看好了就一小杯,他再要喝可不能给他。这花生太硬了,再多泡会儿……”望着奶奶在小厨灯下切菜的身影,看着那一头灰白的头发,我仿佛看到墨绿的大树上,有几朵美丽的小白花,不耀眼,但那香味,浓胜百花。一枝一叶间,每个细节之间,那情意流露出的浓香让人陶醉。
奶奶总喜欢在午后阳光下坐在木椅上等着电话。许久不见电话铃响,便按下熟悉的号码叮嘱琐事。“回家记得带箱奶。”“什么?二锅头?”奶奶拿着电话大声喝道“买奶买奶,就知道二锅头。”听筒传来几声抱歉的笑声。“你爷爷耳朵聋,有时候真气人。他给你打电话,你可不能心急。”望着奶奶那没有生气、只有担心的表情,我想,就算世界毁灭,这一枝一叶间浓重的情意也不会消散。
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浓如陈酿,静若止水,在枝丫之间,闪现出温馨的光芒。老夫老妻了,这种经历时间考验的情意在细节间,灿灿生辉。
【点评】这篇文章很有价值,虽然文字并不平顺,起承转合也颇显牵强,但是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篇一类的好文章。让这篇文章成功的关键就是作者用最平实简单的生活常态,展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少也很不愿意关注老人的常态生活,而这位同学做到了,虽然事例略显单薄,也许是囿于时间,也许是囿于篇幅,但是他在文字中透出的生活智慧是十分难得的。有人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与心灵。懂得用心灵去观察祖父祖母的陈酿浓情,既是一种孝顺善良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平淡质朴的生活智慧。还有什么比这平实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意更令人称道的呢?假如文字能够再洗练流畅一些,关于祖父母的细节描画再细腻深厚一些,这篇文字将会有资格跻身满分系列。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西城区作文)
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在2012年的第6版中,人们发现:第一,尽管名为“汉语”词典,却收录了“NBA”“MP3”等200多个西文字母词,《现汉》似乎变得不纯了;第二,像“入围”,它本来是“入闱”的错误写法,现在却被赋予了人们常说的意思,作为一个新词条与“入闱”平起平坐了,《现汉》似乎开始向不合理“妥协”了;第三,“粉丝”“宅男”等词居然也被收录进来,《现汉》似乎“放下身段”,变得更加现实了……
有人认为这样的修订并不成功,像这样的变化令人担忧;有人说,这种事也不得不这样,总算给了个说法;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习惯成自然,自然即合理;有人说,社会发展了,有些东西该变就得变……
上述争议或类似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本则材料核心意思就是围绕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现象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些细节是要注意的。首先,3个修订举例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说明还有别的修订。于是,这个省略号也成为一种暗示,就是该版本的大量修订本身就是一次变化。至于这“变化”好还是不好,考生可以自己评定。其次,材料后面的4个“有人说”,仔细思索每个“有人说”的内容,都可以找到一个立意的角度。同时,后面的省略号也在提示我们,不要钻在“现汉修订”的这个牛角尖里出不来,这个材料无外乎是大家思考的触发点或出发点而已,学生可以根据这则材料,展开充分的联想想象,将自己的独特观点摆出来,只要忠于这个材料,大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将自己变成第n个、第n+1个“有人说”。
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阳光似乎是最稠密的物质,它有着丝绸一般的质感,从无人企及的高度俯视着这片苍茫的大地。朝圣者带着世上最虔诚的信仰趴伏在前往心中的天堂的土地上,以额头触碰大地,让泪水混合着汗水融入这片净土。
向往布达拉宫的,总有两种人。一种是朝圣者,一种是旅行者。当牙齿残缺的老人一步一跪地进入圣殿时,那阳光下拉长的阴影仿佛将自己的生命,都交于了神灵。只有旅行者站着向他们看去,眼里的好奇和渴望看起来那样不单纯。
布达拉宫正遭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是选择那些信仰单纯的信徒,还是那些带着强烈现代气息的游者?这样的遭遇,就如同当今《现代汉语词典》所面临的境地,究竟是固守传统,还是放下身段,向现代世界“妥协”?
而我以为,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
当布达拉宫可以选择让朝圣者与旅行者分到不同的入口进入,即使彼此的目的完全不同也可以接受的时候,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不能这样做?当藏教都能拥有包容变化的胸怀的时候,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改版却引来了诸多非议?
当人们批判《现汉》的不纯洁时,我以为是他们的行为方式改变了《现汉》对待潮流的态度。纯洁与否的评判标准,本身就不是传统与流行的分别。有人能说当今的一切都是不纯洁的吗?现实显然并非如此。当人们毫不避讳地说着时下流行话语的时候,《现代汉语词典》只是做了它应有的改变。
经典的东西并非一成不变,象征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并不是那样孤傲于世间的。难道说凡是传统便注定不能与现实“同流合污”?难道说布达拉宫在朝圣者心中的神圣,会因为现代世界的到来而彻底颠覆?
固守传统并不一定代表成功,接纳时尚也并不意味着原味的流失。因为,朝圣者一路聚集着苦难的经历,足以轻而易举地瓦解一个见多识广的旅行者缥缈的虚荣心;因为,西藏的天空将会依然透彻,朝圣者额下的大地将会永远坚实。
至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改编究竟是好是坏,何不交由时间来评论呢?
【点评】一篇好的议论类文章首先要严谨,其次要好看。这篇文章做到了这两点。文章起笔不俗,由遥远宁静圣洁的布达拉宫开启,朝圣者的虔诚、旅游者的好奇,都在作者笔下展现地恰到好处,似乎不带一丝烟火气息,既不失美好的意境,又不失灵巧的构思。正当读者细心玩味那最质朴的虔诚时,作者轻巧地转向了布达拉宫的选择,那是一种开阔、包容、智慧的选择。于是,文字回到了我们作文材料的问题,通过严谨细致的推导,用清晰的逻辑构建了一个不可攻克的城堡。十分难得的是论证过程语言中正,铺排有序,据理而言,又不失文字洁美气度。
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这则材料在表述中有着一定的情感倾向,考生很容易摸着这点倾向,大力开展批评或自我批评。其实,我猜想命题人期望学生有一种美好的心态对待这则材料,温和地提醒我们自己,生活之中处处可能蕴含着大美,多多留心玩味。这样不温不火,相对来说恰到好处。如果生硬地批评反省,怕是文字会有失做作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石景山区期末作文)
冯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讲述了历时18年拍摄《一九四二》的故事。特别是自己和编剧刘震云沿着当年灾民逃难的路线行走的那几个月的经历,特别是演员们抛开演技,在片场生生冻着饿着自己的情景。记者感慨道:“冯小刚、刘震云都是少见的聪明人,可他们用最笨的办法拼出了一部戏。这世上的好东西常常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点拨】这则材料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立意选择也会很安全。在第一部分中,冯小刚与刘震云重走逃荒路,既可以从外部行动的角度讲躬亲实践的重要性,更可以从内在心灵的角度讲“有心”才有懂得、才有成长、才有尊严……而演员们抛开演技,则是“有心”的进一步阐释,也就是大师曾经说到的“好的演员是在舞台上生活”,这样的境界,只有用心才能达到。第二个部分借记者的感慨清晰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聪明与笨的辩证关系,同学们可以以此为点,展开思维的翅膀。其实,这个作文材料很好,主要在于它引导学生们思考扎扎实实的生活,颇有点想要阐明大巧若拙的意味。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丰台区期末作文)
近日,某大学一名被导师称为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了教师。导师对此深表困惑和惋惜,而当事学生则表示:已对科研厌倦,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
博士“逃离”科研,一时成为网上热门话题,各方观点不一。
有的人认为,让优秀博士去教中学,是人才浪费,是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有的人批评现在年轻人过于讲究实惠,没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
有的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有了自己主动选择职业的权利;
还有的人认为……
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在这一话题范围内,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这是一则典型的高考模式材料作文,核心要素是一个优秀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做中学教师,要求是需要学生结合这个事件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这个材料很有趣,材料中导师与优秀生的对话似乎默认了一个事情,就是优秀博士生做中学教师是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也许这个材料的选材是受到了前两年北大研究生卖猪肉谋生的启发。作为学生思考的触发点,这个材料的选取是不错的。在3个“有的人”认为后,有一个省略号,学生完全可以结合此事各抒己见。当然,只要同学们在构思写作的时候记得尊重、平等,这样的材料作文题是可以很安全、很完满地创作的。
请以“为你亮起一盏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海淀区期末作文)
【写作点拨】 “亮起一盏灯”既可以从字面现实意义出发,黑暗中,为别人提供光亮(记得一个公益广告中老人为一个女孩照亮了黑暗小巷),也可以从比喻义来谈,为你的心灵世界点亮一盏灯。所以,到了这个联想的层面,我们就会发现,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可以为心灵带来光明,也就都可以作为这个文章的契合点。送一片绿叶为你的心灵亮起自然的美好,以一本书为你的心灵开阔知识的原野,唱一支歌为你的心灵点燃生命的火焰……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似乎都可以成为这盏明灯。而需要关注的是,无论怎样亮起的这盏灯,都要是“为你”,注意把自己的脸孔与心灵对向另一个自己或者他们就好,第二人称是不可用错的。
请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朝阳区期末作文)
【写作点拨】初读这个题目觉得命题人有点偏爱文科学生,因为爱读诗歌的孩子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个作文题不攻自破。学生要是结合着一首很好的写景抒情诗来谈,想必定会文采飞扬。再仔细想想,拆开这个文题,“一枝一叶”所提示同学的是:生活细节、生命细节。“总关情”中的“情”字是个要点,其实有点唬人,细细想来,在人的生命旅程中,有哪一刻是真正的“无情”呢?所以,这个“情”字就是“生活”,生活中的每一点滴,都包含着人类的情愫,当然,这个“情”可以是乐观的,美好的,也可以是悲凉的、愤怒的。打开思路后,发现生命中、生活中,事事可写、时时可写,只要在生活生命的细微处用“心”领会就好。
夫妻间那浓醇的感情就像那参天大树,一枝一叶之间都透露着对另一半无限的爱意。树荫下面,那灿烂的两张笑脸,那如千年陈酿的美酒般浓醇的情意让我看到一枝一叶总关情。
望着窗外的飞鸟,思绪便随之飞向了过去的回忆之中。
奶奶腿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不方便,爷爷便每天一早洗把脸,拿起家中钥匙就静悄悄地开门,用几乎听不清的细微声音锁好房门,蹬着三轮车去喧闹的早市买菜。假期早晨为了锻炼身体,我常跟着爷爷去早市。他蹲在摊位前,细心地告诉我“韭菜根部整齐是新鲜的,西红柿要挑红的不软的……”清晨的阳光打在爷爷慈祥的脸上,那一根根白发仿佛也变得灵动了。话语间,不经意听到“家里那婆子不能吃甜的,不能吃太硬的,咱爷俩去买……”望着爷爷那并不高大并不硬朗的背影,隐约看到一棵墨绿的大树,一对年老夫妻不经意流露出的浓浓感情,眼底只有对方,只有情意。 油烟浓重的厨房奶奶踱着缓慢而又坚定的步子,将煮好并泡了一晚的花生米用醋细心泡好,将糯糯的米饭用木勺盛入碗中,用轻慢的话语告诉我:“你去卧室把你爷爷叫出来,看着他把假牙戴好。一会他喝酒,你看好了就一小杯,他再要喝可不能给他。这花生太硬了,再多泡会儿……”望着奶奶在小厨灯下切菜的身影,看着那一头灰白的头发,我仿佛看到墨绿的大树上,有几朵美丽的小白花,不耀眼,但那香味,浓胜百花。一枝一叶间,每个细节之间,那情意流露出的浓香让人陶醉。
奶奶总喜欢在午后阳光下坐在木椅上等着电话。许久不见电话铃响,便按下熟悉的号码叮嘱琐事。“回家记得带箱奶。”“什么?二锅头?”奶奶拿着电话大声喝道“买奶买奶,就知道二锅头。”听筒传来几声抱歉的笑声。“你爷爷耳朵聋,有时候真气人。他给你打电话,你可不能心急。”望着奶奶那没有生气、只有担心的表情,我想,就算世界毁灭,这一枝一叶间浓重的情意也不会消散。
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浓如陈酿,静若止水,在枝丫之间,闪现出温馨的光芒。老夫老妻了,这种经历时间考验的情意在细节间,灿灿生辉。
【点评】这篇文章很有价值,虽然文字并不平顺,起承转合也颇显牵强,但是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篇一类的好文章。让这篇文章成功的关键就是作者用最平实简单的生活常态,展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少也很不愿意关注老人的常态生活,而这位同学做到了,虽然事例略显单薄,也许是囿于时间,也许是囿于篇幅,但是他在文字中透出的生活智慧是十分难得的。有人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与心灵。懂得用心灵去观察祖父祖母的陈酿浓情,既是一种孝顺善良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平淡质朴的生活智慧。还有什么比这平实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意更令人称道的呢?假如文字能够再洗练流畅一些,关于祖父母的细节描画再细腻深厚一些,这篇文字将会有资格跻身满分系列。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西城区作文)
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在2012年的第6版中,人们发现:第一,尽管名为“汉语”词典,却收录了“NBA”“MP3”等200多个西文字母词,《现汉》似乎变得不纯了;第二,像“入围”,它本来是“入闱”的错误写法,现在却被赋予了人们常说的意思,作为一个新词条与“入闱”平起平坐了,《现汉》似乎开始向不合理“妥协”了;第三,“粉丝”“宅男”等词居然也被收录进来,《现汉》似乎“放下身段”,变得更加现实了……
有人认为这样的修订并不成功,像这样的变化令人担忧;有人说,这种事也不得不这样,总算给了个说法;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习惯成自然,自然即合理;有人说,社会发展了,有些东西该变就得变……
上述争议或类似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本则材料核心意思就是围绕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现象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些细节是要注意的。首先,3个修订举例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说明还有别的修订。于是,这个省略号也成为一种暗示,就是该版本的大量修订本身就是一次变化。至于这“变化”好还是不好,考生可以自己评定。其次,材料后面的4个“有人说”,仔细思索每个“有人说”的内容,都可以找到一个立意的角度。同时,后面的省略号也在提示我们,不要钻在“现汉修订”的这个牛角尖里出不来,这个材料无外乎是大家思考的触发点或出发点而已,学生可以根据这则材料,展开充分的联想想象,将自己的独特观点摆出来,只要忠于这个材料,大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将自己变成第n个、第n+1个“有人说”。
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阳光似乎是最稠密的物质,它有着丝绸一般的质感,从无人企及的高度俯视着这片苍茫的大地。朝圣者带着世上最虔诚的信仰趴伏在前往心中的天堂的土地上,以额头触碰大地,让泪水混合着汗水融入这片净土。
向往布达拉宫的,总有两种人。一种是朝圣者,一种是旅行者。当牙齿残缺的老人一步一跪地进入圣殿时,那阳光下拉长的阴影仿佛将自己的生命,都交于了神灵。只有旅行者站着向他们看去,眼里的好奇和渴望看起来那样不单纯。
布达拉宫正遭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是选择那些信仰单纯的信徒,还是那些带着强烈现代气息的游者?这样的遭遇,就如同当今《现代汉语词典》所面临的境地,究竟是固守传统,还是放下身段,向现代世界“妥协”?
而我以为,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
当布达拉宫可以选择让朝圣者与旅行者分到不同的入口进入,即使彼此的目的完全不同也可以接受的时候,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不能这样做?当藏教都能拥有包容变化的胸怀的时候,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改版却引来了诸多非议?
当人们批判《现汉》的不纯洁时,我以为是他们的行为方式改变了《现汉》对待潮流的态度。纯洁与否的评判标准,本身就不是传统与流行的分别。有人能说当今的一切都是不纯洁的吗?现实显然并非如此。当人们毫不避讳地说着时下流行话语的时候,《现代汉语词典》只是做了它应有的改变。
经典的东西并非一成不变,象征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并不是那样孤傲于世间的。难道说凡是传统便注定不能与现实“同流合污”?难道说布达拉宫在朝圣者心中的神圣,会因为现代世界的到来而彻底颠覆?
固守传统并不一定代表成功,接纳时尚也并不意味着原味的流失。因为,朝圣者一路聚集着苦难的经历,足以轻而易举地瓦解一个见多识广的旅行者缥缈的虚荣心;因为,西藏的天空将会依然透彻,朝圣者额下的大地将会永远坚实。
至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改编究竟是好是坏,何不交由时间来评论呢?
【点评】一篇好的议论类文章首先要严谨,其次要好看。这篇文章做到了这两点。文章起笔不俗,由遥远宁静圣洁的布达拉宫开启,朝圣者的虔诚、旅游者的好奇,都在作者笔下展现地恰到好处,似乎不带一丝烟火气息,既不失美好的意境,又不失灵巧的构思。正当读者细心玩味那最质朴的虔诚时,作者轻巧地转向了布达拉宫的选择,那是一种开阔、包容、智慧的选择。于是,文字回到了我们作文材料的问题,通过严谨细致的推导,用清晰的逻辑构建了一个不可攻克的城堡。十分难得的是论证过程语言中正,铺排有序,据理而言,又不失文字洁美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