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助力公民新闻时代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3123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智能拍照手机作为一种摄影器材,拥有手机,人人都可以是“摄影记者”。2005年7月伦敦地铁大爆炸时用手机拍摄的现场图片登上主流媒体头版便是最早也最经典的诠释。然而,如果把智能拍照手机作为一种集拍摄和发布图片为一体的平台,人人也可以绕开“摄影记者”。在当今网络媒体环境下,普通人作为信息发布源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尤其是面对灾难、危机和重大公共事件时,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新闻事件照片未必都会经过传统媒体发布和传播。
  新闻学有一个概念,叫作“公民新闻”,又称为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开放源新闻(open source journalism)、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要义就是普通人参与或发起新闻事件报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拍照手机的普及,普通公众可以借助更广泛的渠道和更自由的方式发布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手机摄影逐渐成为了“公民新闻”的重要工具。
  从几个案例谈起
  2011年6月23日,北京突降十年来罕见的最强降雨,部分地铁站进水,《中国日报》分派五路摄影记者赶赴不同地点采访拍摄,最终却选择了一张在新浪微博上由网友“水葆拉”发出的“地铁瀑布”图片作为头版配图。(图1)
  2008年8月7日,刘翔因伤告别伦敦奥运会,翌日的《东方早报》头版刊发了一张北京地铁员工用手机拍摄并上传到微博的照片,描述了乘客驻足观看刘翔摔倒在伦敦奥运赛场的情形。(图2、图3)
  2011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利用微博照片成功帮助一名母亲寻找到失踪的孩子,并专门建立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目前已有几十万人参与其中,不断有人上传图片和转发、评论,从单一事件演化为了社会公益活动。
  前两个案例显示了手机摄影被媒体所关注,成为新闻图片报道的新信源。然而再稍进一步去看就会发现,这些手机影像在媒体报道前,就已经通过其他方式传播了出去,并且拥有相当数量的点击率,“图片编辑”只是在事后找到了这几张手机照片而已。拍摄者并不再像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或2005年的伦敦地铁大爆炸时那样,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平民记者”,而完全成为新闻现场图片的发布者。在第三个案例中,这种自发布的形式再次升级,人们用手机随手拍的目的就是传播讯息、引发改变。
  手机摄影如何助力公民新闻的发展
  手机摄影如何助力公民新闻的发展?这得从一个基础的问题开始,那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摄影记者?简单而言,可以分为三个点:一是受众对于新闻现场照片和与新闻相关影像的需求,二是摄影记者具备获取影像的职业素养,三是新闻媒体对于影像发布渠道的垄断。手机摄影助力公民新闻主要是从后者谈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媒体人就已发出“读图时代已经来临”的呼声。进入21世纪,“无图无真相”也早已成为社会流行语。这一方面使得摄影记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断攀升,一方面又使图片获取渠道不断拓宽。手机摄影成为新闻图片的来源之一。但是,在它刚起步的时期,限于图片编辑能力和发布能力,普通人拍摄的手机影像更多地还是以供稿的方式交予媒体。2004年11月对东南亚海啸的报道就是一例,英国《独立报》曾观察到:“制片人与专业新闻摄影师常常发现他们自己不是被送到灾难现场去抓取灾情,而是被发派到机场,去等待那些生还的度假者带回灾难发生时他们所拍摄的影像。”
  可是,公民新闻在本质上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而无需依赖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这不仅关乎拍摄技术,更与发布渠道有关。如今的智能拍照手机,并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只是一个搭载摄像头的工具,而是一个集拍摄、图片处理和图片发布的整体平台。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到3.88亿。而其中又有相当比例的人会把手机拍摄的照片直接上传到网络。在这样的环境中,普通人参与新闻报道已经不仅是充当“线人”的角色,普通公众拍摄完新闻图片也不必再等待媒体采编人员来帮他们发表。
  公民新闻并不肇始于网络时代,但网络确实让自媒体的形式更加丰富,言说和表达的权利有了更多的渠道保证,手机拍到的影像得到了更广的出路。至此,我们有必要将目光转向微博。单条微博对直接发布文字有明确的字数限制,对上传和发布图片却显得相对宽松,因而一般微博的文字内容都具有高度概况性,图片则成为主要的阅读兴趣点。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在2010年出台的《中国社会舆情应对能力评估分析报告》中曾指出:微博作为新的传播渠道,已经在舆论应对中体现出一定的影响力。而这正是公民新闻概念的体现。
  与以往BBS或博客等内容载体比较,微博与手机的联系更为紧密,进而为手机摄影助力公民新闻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上文中提到的三个例子都与此相关。更为直接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2010年11月4日,网名为“丽江大松”的网友发出一条呼救微博:“邵怀高速大巴车翻!求救!我们人手不够,快联系邵阳派救护车来。”同时配有手机拍摄的现场照片(图4),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再比如2011年4月29日,上海地铁一号线发生一起自杀事件,用手机拍摄的事发现场照片和自杀主人公的急救照片在第一时间被网友上传于新浪微博,成为当天最受关注的新闻之一。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微博用户数增至1.70亿,虽然他们不可能全部是新闻发布者,但所有人都可能会成为新闻的转帖和评论者。特别是对于突发公共新闻事件,可以说,手机影像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已经超过了任何传统媒体所能达到的程度。
  当然,无论微博,还是手机影像的传播,仍旧处在一个发展上升期,期间总会存在诸多问题,如消息的可信性、客观性、舆论导向的正确性等,这些仍在学界和业界存在争议。但是新闻传播环境发生变化,也确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或许,公民新闻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而手机摄影已深深地介入其间。
其他文献
【技巧】  尼康中国:#尼康学堂#使除了利用清晨或者傍晚时分的柔和光线拍摄外,同样可以利用白天明朗的日光或者被云朵遮挡的散射光进行拍摄。一般,晴朗的蓝天日光色温为10000~20000K,云天的日光色温大约为7000K,对于有云遮日与无云遮日的阳光来说,它们呈现出来的颜色肉眼看起来变化不大,只是充分感受到光线强度有差异。  9月14日10:50 来自专业版微博  环球摄影集: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糟
期刊
提起专业级别的三脚架很多人会想到“庞大”、“沉重”等形容词。当我拿到这款捷信旅行者系列GT1543T后感到非常意外。特有的反折式设计是它小巧的原因。但是小巧的外形却很难与它能承受8 公斤的负重联系起来,不过0.98 公斤(不含云台)的重量与收缩后42.5厘米的长度,倒是可以与其旅行系列的名称吻合,那它真的是一款专业级别的脚架吗?  我用三脚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稳定性,小巧便携的特点往往都是
期刊
老师:宋刚明  学生:周睿 金铭勇 孙冬敏 李巧 王翠微 黎娟 杨新民 吕军  宋:你在那边工作怎么样?  金:还行,就是没时间拍照,我最近在看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  宋:她开篇就说了“柏拉图的洞穴”,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金:不知道。  巧:柏拉图是说强迫一群囚犯观看墙上的影子。我一开始也不懂,后来是看完一部电影查资料时偶然看到的。  宋:很多人看不懂这句话就这么放过去了,李巧喜欢查资料
期刊
9月19日,在新一届平遥国际影展上,台湾摄影家林添福将携带100多幅手机摄影作品入驻柴油机厂b3展区。林添福是较早一批用手机拍摄照片的摄影师之一,此次在平遥展出的照片,是他一年多来的用心之作,内容涉及纪实、风光、街拍、人像,是林添福在摄影创作上的新尝试,也向我们展示了高像素手机作为摄影器材的强大潜力。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手机拍摄?第一次用手机拍摄的手机型号是什么?当时拍摄的是什么内容?  
期刊
手机摄影的流行离不开其摄影素质的全面提升,它再一次大幅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也令摄影者的拍摄效率进一步提高。拍摄快、处理快、发布快,随着智能手机搭载的影像传感器分辨率数值的攀升,伴着我们生活节奏的日益提速,手机不仅被普通摄影爱好者当作随手拍照的器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摄影人的喜爱,成为普及化的摄影工具。  快速捕获与快速传播  当我们说起快速捕获影像能力,总是会想到更高的快门速度。高速马达是为了更快
期刊
梨园行的须生泰斗谭鑫培先生一百多年前主演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一部便携的手机会和国粹京剧擦出火花。  “当、当、当!”剧场的三遍钟声响过,大幕徐徐拉开,西皮、二黄奏响,角儿从幕后走上台前。坐在台下的观众,开始走进国粹京剧带来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开始欣赏各流派艺术幽美的唱腔。  大多数观众,并不知道这些演员三个小时前已经来到后台准备,有的剧目演员甚
期刊
一个精致的陶瓶内插满了牡丹、罂粟花、金盏花、郁金香等十几种盛开的鲜花,花瓣晶莹剔透,叶子青翠妖娆,色彩娇艳欲滴,花瓶下还躺着水灵灵的葡萄与桃子,蝴蝶似乎停留在花间吮吸着芬芳……商品画!大俗画!这是我年少学画时足以让自己拒绝仔细观看这类古典绘画的理由。或许是我年少无知,或许是无缘得见真迹,或许这确是俗不可耐的商品画的母版,总之这些可能,使我对17至18世纪的北欧花卉静物画一无所知。直到2004年。这
期刊
报道摄影师新宠  2001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从我们看到的相关影像报道中,有包括关于美国军方的影像、阿富汗平民的影像、塔利班伤亡的影像,以及美军士兵后方家庭的影像……而不可避免地,这些影像在内容和呈现面貌上都有着某种可循的规律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社摄影师大卫 · 古坦菲尔德的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下在一线工作的大多数报道摄影师,包括我在内,使用的器材非
期刊
用手机拍摄奥运,这听起来不算新鲜。如今但凡是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随时随地拍摄和发布照片已经司空见惯。但职业摄影师用手机拍奥运,这听起来就有点剑走偏锋了。人们的质疑无非就是一点——用手机可以拍好奥运吗?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来自英国《卫报》的摄影记者张丹(Dan Chung),就挑战了这一另辟蹊径的全新任务,仅凭两部iPhone 4S,完成了整场奥运会的追踪拍摄。张丹所拍摄的照片即时发布在《卫
期刊
《美国摄影》杂志在今年5—6月刊中,盘点了美国的婚礼和婚纱摄影行业。此次由《美国摄影》杂志评选出的十位摄影师主要的日常工作是拍摄婚礼现场,少数几位也将婚纱摄影纳入业务的主要范畴。对于婚礼摄影的魅力,盘点前言中这样写道:“人类可以说是复杂、奇怪、自私的生物,但当两个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时,生命的主语由‘我’提升至‘我们’。婚姻让人们相信善待彼此的可能,以及善待周围的整个世界。因此,人们也不惜在婚礼仪式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