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家宝总理在印尼出席东盟峰会时建议,将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并透露,明年将在中国举办中国“振兴东北”与东北亚合作研讨会。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开展将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提供怎样的机遇?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的柴瑜博士。
内在需要与客观要求
东北的重工业曾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的发展迟缓,整体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不断降低,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率在全国来说名列倒数几位。其主要问题一是东北的资源几近枯竭,二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趋于落后,设备老化情况严重,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东北的失业问题比较严重,东北地区仅辽宁一省的失业人口就有大约130万。这样庞大的失业人口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稳定都形成一定威胁。另外,随着我国轻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机械设备、装备等重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国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制约了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速发展我国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外部环境来看,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日程,温总理表示中国要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如果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落到实处,将为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韩国和中国分别提出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合作的设想,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有图们江流域的开发。图们江地区的合作涉及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该项目当时受到了UNDP(联合国发展署)的重视。UNDP除了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外,还积极促进了合作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即便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也仅仅停留在诸如铁路等基础设施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上,没有能形成自由贸易区。
随着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做实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就成为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当前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主要指的是中日韩三方的合作,但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包括俄罗斯、朝鲜、蒙古在内的属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都有可能参与进来,并从中获益。当前,东北亚地区的GDP已经占到世界的20%,如果在东北亚形成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地区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韩之间的贸易额达到440亿美元,中韩两国已经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对外投资国,韩国在中国的累计投资已经达到1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东北的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要求。
优势与互补
无论从地缘因素还是从经济因素考虑,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都存在着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东北地区毗邻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等诸多国家,这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与这些国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具有一定合作的基础。
经济上的互补。中日韩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日本与韩国都属于发达或相对发达的国家,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却相对不足。中国是一个成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然资源却非常丰富。从日本的角度来说,大量丰富的资金以及相对先进的技术都有待于输出,匮乏短缺的各种工业资源与农业资源都需要进口。劳动力资源也严重不足。韩国的情况与日本类似。对于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有着30年工业发展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工业经验,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好。中国的劣势则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而这些劣势恰恰是日韩两国的优势。
从具体合作的产业来讲,在农业领域,可以在农产品的加工出口方面进行合作。中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具有地理环境等先天方面的优势,但是总体的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另外在绿色、生态等具有高科技的农产品生产方面仍然滞后。而日韩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民组织也比较发达,如果适当引进他们的管理和技术,以中国的东北为农产品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再返销日韩,这既可以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又有助于促进中日韩农产品的贸易,打破日韩在农业领域存在的壁垒,减少贸易纠纷。在工业领域,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加快,日韩也不断需要将他们已经成熟的技术转移出来。如果中国东北能够利用其老工业基地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再加上中央政府辅以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它完全可以在日韩不断传递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机遇。在服务业方面,目前,日韩在中国服务业方面的投资较少。日本在金融、保险、基础电信方面的服务水平与中国相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在服务业的合作方面,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
积极条件与消极因素
随着全球网络分工链条的形成,中国东北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参与到全球网络分工体系里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可谓是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另外,日韩民间对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这是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力因素。一份对日韩企业的调查显示,有70%的日韩企业都表示要在中国追加投资或者新建企业。2002年,日本官方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对华的战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过去日本主要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现在是既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又把中国作为销售市场,这个战略调整对于提升日本对华投资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再有,在制度方面,东北亚经济合作也存在着许多积极因素。就中国而言,中国对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中央政府已经决定拟将重振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与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考虑不无关系。根据这个指导方针,中国政府有可能在东北地区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并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韩国政府对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也非常积极。韩国总统卢武铉上台后,多次提到要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韩国政府意识到,韩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地区范围存在一个大的市场依托。
当然,东北亚合作的路途中也存在着各种阻挠因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日本对参与经济合作的态度不甚明朗。这主要缘于日本担心一旦加入东北亚合作,将丧失地区合作的主导权。日本经济规模虽然堪称世界第二,但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潜力、经济高速的成长,使日本产生了心理障碍,影响了它参与东北亚合作的积极性。另外,朝核问题也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增添了新的不稳定的因素;日本、韩国对本国市场的严格保护限制了外国资本的进入,不利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开展。因此,东北亚合作要落到实处,形成制度,有关方面必须在思想上摒弃狭隘的偏见,制度上寻求创新,这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在需要与客观要求
东北的重工业曾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的发展迟缓,整体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不断降低,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率在全国来说名列倒数几位。其主要问题一是东北的资源几近枯竭,二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趋于落后,设备老化情况严重,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东北的失业问题比较严重,东北地区仅辽宁一省的失业人口就有大约130万。这样庞大的失业人口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稳定都形成一定威胁。另外,随着我国轻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机械设备、装备等重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国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制约了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速发展我国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外部环境来看,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日程,温总理表示中国要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如果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落到实处,将为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韩国和中国分别提出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合作的设想,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有图们江流域的开发。图们江地区的合作涉及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该项目当时受到了UNDP(联合国发展署)的重视。UNDP除了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外,还积极促进了合作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即便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也仅仅停留在诸如铁路等基础设施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上,没有能形成自由贸易区。
随着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做实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就成为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当前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主要指的是中日韩三方的合作,但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包括俄罗斯、朝鲜、蒙古在内的属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都有可能参与进来,并从中获益。当前,东北亚地区的GDP已经占到世界的20%,如果在东北亚形成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地区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韩之间的贸易额达到440亿美元,中韩两国已经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对外投资国,韩国在中国的累计投资已经达到1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东北的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要求。
优势与互补
无论从地缘因素还是从经济因素考虑,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都存在着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东北地区毗邻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等诸多国家,这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与这些国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具有一定合作的基础。
经济上的互补。中日韩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日本与韩国都属于发达或相对发达的国家,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却相对不足。中国是一个成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然资源却非常丰富。从日本的角度来说,大量丰富的资金以及相对先进的技术都有待于输出,匮乏短缺的各种工业资源与农业资源都需要进口。劳动力资源也严重不足。韩国的情况与日本类似。对于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有着30年工业发展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工业经验,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好。中国的劣势则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而这些劣势恰恰是日韩两国的优势。
从具体合作的产业来讲,在农业领域,可以在农产品的加工出口方面进行合作。中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具有地理环境等先天方面的优势,但是总体的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另外在绿色、生态等具有高科技的农产品生产方面仍然滞后。而日韩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民组织也比较发达,如果适当引进他们的管理和技术,以中国的东北为农产品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再返销日韩,这既可以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又有助于促进中日韩农产品的贸易,打破日韩在农业领域存在的壁垒,减少贸易纠纷。在工业领域,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加快,日韩也不断需要将他们已经成熟的技术转移出来。如果中国东北能够利用其老工业基地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再加上中央政府辅以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它完全可以在日韩不断传递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机遇。在服务业方面,目前,日韩在中国服务业方面的投资较少。日本在金融、保险、基础电信方面的服务水平与中国相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在服务业的合作方面,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
积极条件与消极因素
随着全球网络分工链条的形成,中国东北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参与到全球网络分工体系里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可谓是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另外,日韩民间对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这是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力因素。一份对日韩企业的调查显示,有70%的日韩企业都表示要在中国追加投资或者新建企业。2002年,日本官方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对华的战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过去日本主要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现在是既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又把中国作为销售市场,这个战略调整对于提升日本对华投资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再有,在制度方面,东北亚经济合作也存在着许多积极因素。就中国而言,中国对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中央政府已经决定拟将重振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与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考虑不无关系。根据这个指导方针,中国政府有可能在东北地区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并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韩国政府对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也非常积极。韩国总统卢武铉上台后,多次提到要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韩国政府意识到,韩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地区范围存在一个大的市场依托。
当然,东北亚合作的路途中也存在着各种阻挠因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日本对参与经济合作的态度不甚明朗。这主要缘于日本担心一旦加入东北亚合作,将丧失地区合作的主导权。日本经济规模虽然堪称世界第二,但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潜力、经济高速的成长,使日本产生了心理障碍,影响了它参与东北亚合作的积极性。另外,朝核问题也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增添了新的不稳定的因素;日本、韩国对本国市场的严格保护限制了外国资本的进入,不利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开展。因此,东北亚合作要落到实处,形成制度,有关方面必须在思想上摒弃狭隘的偏见,制度上寻求创新,这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