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形成特色化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富有挑战性、战略性的课题。经过近几年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要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提高教研形式的多样性。即教研行为要自主化,教研主题要专题化,教研内容要系列化,教研科研要一体化。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上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深化是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有效;校本教研;网络教研;专业引领;主题研讨;教学反思
目前校本教研现状的调查
随着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性问题开始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学校中,教学、教研、教科研相分离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有的教师写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与他的教学活动不相关;有的教师在教研活动评课时尽说好话,只怕得罪人。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科研含量。因此,教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能进一步提高有效性,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这是我们要努力去解决的。为此,我们对目前校本教研状况的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具体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
(2)“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3)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教研还有相当距离。
2.“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研活动中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研讨风气有待进一步开创
公开课研讨活动是学校一种较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但相当一部分公开课研讨的研讨力度也很不足。研讨课缺乏真实性,上成示范课,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讨论,教师点评一般只是泛泛而谈、空洞乏理,有时是碍于面子,更多的是由于教师问题意识差,没有深入思考,不能追究问题的本质。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是不大的。
3.教师对“专业引领的要求强烈,但实际得到的支持明显不足”,多数教师欢迎集体研讨(同伴互助),欢迎有专家指导的研讨(专业引领),认为随时随地的交流比目前常规的教研活动更有效
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但如何使校本教研以更好的方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行政推动下的僵化模式,在制度与文化层面上得到更深入的实践;如何摆脱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形式化的、务虚的东西,从而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正内需,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校本教研活动的创新和深化的策略
1.构建多形式、多层面、多层次的校本教研制度,深化校本教研
我们认为要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首先必须基于制度的建设,依赖于制度的保障。
(1)建立学校教学实践反思制度——促进教师从过去的“教书匠”角色向“研究者”与“反思实践者”的角色转变。
校本教研策划是否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看它能否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发展,尤其是作为“研究者”和“创造者”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同时它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为了提高实践反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①整体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它意味着什么?我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②专题教学反思。该教学行为或教学方法与通常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效果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教育教学主张?用什么理论观点来分析?等等。
③教学细节反思。抓住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细节。加以深刻的反思;抓住一节课的多个教学细节,加以全面的反思;抓住多节课的多个教学细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经过一定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广大教师在校本教研实践中能不断反思,能逐渐改变行政推动下的被动状态,对校本教研的基本目标,即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开始致力于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改变了教师从原来教研中“强迫研究”为现在校本教研中“因需而研”,改变校方“强迫参与”的霸权作派为尊重教师的“因需设研”,让教师觉得校本教研是满足自己的成长需求,而不是为了实现领导的个人意志。
(2)建立教育叙事、案例教学研究制度,形成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校本教研是着眼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而教育案例是一种记载教育教学典型事例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反思教育成败得失、积累教育经验的重要载体,也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因此说教育案例是校本教研中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学校倡导教师要及时将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事例、问题或困惑收集起来,加上自己的点滴感悟,及时进行反思,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写成教学日记、课例点评、教育案例,同时我们鼓励教师们申请自己的网页,写教育网志,通过Blog平台交流教育叙事等。通过这些途径以提高教师运用理论分析评价实践的能力,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3)完善学校内部校本教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形成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能否促进新课程的发展,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要看评价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富有生命力。实施校本教研,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①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等。要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以校为 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通过导师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手把手指导,这些青年教师得以迅速在学科教学业务上熟悉和成熟起来。有导师的告诫,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有导师的点拨,他们获知了许多捷径。这样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运用差异引领的理念,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互助和引领,最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这不就是“以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解决本校的教学问题为根本点”的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吗?
(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如鼓励教师参加市县骨干教师研修班教研培训。对于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则让其出去参加几个月的脱产学习,如参加省、市、县“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邀请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老师、教研员进行指导;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来校做讲座。
(3)学校承办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要求教师空课时间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聆听各位专家们的报告,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5.将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和资源’建设从现场转移到网络教研的网上研讨,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类似BLOG(博客)、远程培训、虚拟研究室、主题学习网站等技术都应用到教学研究中来。原先现场进行的交流研讨移到了网络,再从严格成员管理的论坛,发展到自由开放的博客,少了现场气氛的感染,但增加了直率和跨越时空的交流。目前,网络教研的形式还在推陈出新,很多原来的教学研修活动都可以变换形式,移到网上,机制的调整,改变了参与者的角色,扩大了辐射面。事实上。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要远比原来的进步很多。例如温州市加大网络视频建设与应用,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启动名师大讲堂活动,让我们市所有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都将轮流到这个“讲堂”的校际互动课堂来授课,将自己最优秀的成果、最精彩的教学展现出来。学校通过网络视频的接收,让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自己学校里可以不定期地收看名教师的精彩讲课,通过“一点对多点”异地同步互动交流,大大提升了网络教研运行效益。同时还可解决偏远农村资源紧缺、师资外出培训经费困难、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一线教师通过网络视频观摩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和“名师”进行互动交流研讨,实现异地评课,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之,学校校本教研引入的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行动,是原来教研活动的深化。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它不仅包含了以前教研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研究,更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它让教师自身在教育行动中反思、研究、自我成长。它提倡的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结果,提高即目的。所以我们要将学校校本教研当成“兴校工程”、“兴教工程”,夯实基础,规范运作,要努力地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重心摆到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的发展上,逐渐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关键词 有效;校本教研;网络教研;专业引领;主题研讨;教学反思
目前校本教研现状的调查
随着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性问题开始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学校中,教学、教研、教科研相分离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有的教师写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与他的教学活动不相关;有的教师在教研活动评课时尽说好话,只怕得罪人。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科研含量。因此,教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能进一步提高有效性,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这是我们要努力去解决的。为此,我们对目前校本教研状况的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具体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
(2)“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3)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教研还有相当距离。
2.“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研活动中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研讨风气有待进一步开创
公开课研讨活动是学校一种较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但相当一部分公开课研讨的研讨力度也很不足。研讨课缺乏真实性,上成示范课,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讨论,教师点评一般只是泛泛而谈、空洞乏理,有时是碍于面子,更多的是由于教师问题意识差,没有深入思考,不能追究问题的本质。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是不大的。
3.教师对“专业引领的要求强烈,但实际得到的支持明显不足”,多数教师欢迎集体研讨(同伴互助),欢迎有专家指导的研讨(专业引领),认为随时随地的交流比目前常规的教研活动更有效
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但如何使校本教研以更好的方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行政推动下的僵化模式,在制度与文化层面上得到更深入的实践;如何摆脱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形式化的、务虚的东西,从而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正内需,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校本教研活动的创新和深化的策略
1.构建多形式、多层面、多层次的校本教研制度,深化校本教研
我们认为要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首先必须基于制度的建设,依赖于制度的保障。
(1)建立学校教学实践反思制度——促进教师从过去的“教书匠”角色向“研究者”与“反思实践者”的角色转变。
校本教研策划是否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看它能否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发展,尤其是作为“研究者”和“创造者”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同时它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为了提高实践反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①整体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它意味着什么?我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②专题教学反思。该教学行为或教学方法与通常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效果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教育教学主张?用什么理论观点来分析?等等。
③教学细节反思。抓住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细节。加以深刻的反思;抓住一节课的多个教学细节,加以全面的反思;抓住多节课的多个教学细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经过一定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广大教师在校本教研实践中能不断反思,能逐渐改变行政推动下的被动状态,对校本教研的基本目标,即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开始致力于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改变了教师从原来教研中“强迫研究”为现在校本教研中“因需而研”,改变校方“强迫参与”的霸权作派为尊重教师的“因需设研”,让教师觉得校本教研是满足自己的成长需求,而不是为了实现领导的个人意志。
(2)建立教育叙事、案例教学研究制度,形成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校本教研是着眼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而教育案例是一种记载教育教学典型事例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反思教育成败得失、积累教育经验的重要载体,也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因此说教育案例是校本教研中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学校倡导教师要及时将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事例、问题或困惑收集起来,加上自己的点滴感悟,及时进行反思,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写成教学日记、课例点评、教育案例,同时我们鼓励教师们申请自己的网页,写教育网志,通过Blog平台交流教育叙事等。通过这些途径以提高教师运用理论分析评价实践的能力,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3)完善学校内部校本教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形成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能否促进新课程的发展,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要看评价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富有生命力。实施校本教研,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①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等。要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以校为 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通过导师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手把手指导,这些青年教师得以迅速在学科教学业务上熟悉和成熟起来。有导师的告诫,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有导师的点拨,他们获知了许多捷径。这样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运用差异引领的理念,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互助和引领,最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这不就是“以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解决本校的教学问题为根本点”的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吗?
(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如鼓励教师参加市县骨干教师研修班教研培训。对于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则让其出去参加几个月的脱产学习,如参加省、市、县“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邀请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老师、教研员进行指导;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来校做讲座。
(3)学校承办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要求教师空课时间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聆听各位专家们的报告,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5.将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和资源’建设从现场转移到网络教研的网上研讨,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类似BLOG(博客)、远程培训、虚拟研究室、主题学习网站等技术都应用到教学研究中来。原先现场进行的交流研讨移到了网络,再从严格成员管理的论坛,发展到自由开放的博客,少了现场气氛的感染,但增加了直率和跨越时空的交流。目前,网络教研的形式还在推陈出新,很多原来的教学研修活动都可以变换形式,移到网上,机制的调整,改变了参与者的角色,扩大了辐射面。事实上。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要远比原来的进步很多。例如温州市加大网络视频建设与应用,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启动名师大讲堂活动,让我们市所有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都将轮流到这个“讲堂”的校际互动课堂来授课,将自己最优秀的成果、最精彩的教学展现出来。学校通过网络视频的接收,让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自己学校里可以不定期地收看名教师的精彩讲课,通过“一点对多点”异地同步互动交流,大大提升了网络教研运行效益。同时还可解决偏远农村资源紧缺、师资外出培训经费困难、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一线教师通过网络视频观摩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和“名师”进行互动交流研讨,实现异地评课,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之,学校校本教研引入的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行动,是原来教研活动的深化。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它不仅包含了以前教研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研究,更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它让教师自身在教育行动中反思、研究、自我成长。它提倡的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结果,提高即目的。所以我们要将学校校本教研当成“兴校工程”、“兴教工程”,夯实基础,规范运作,要努力地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重心摆到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的发展上,逐渐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