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融资困境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x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大清国改革开放的最主要操盘手,常常困扰李鸿章的一个难题,是找米下锅——为大量新设立的企业寻找融资渠道。
  李鸿章遭遇融资难,其背后既有本土资本过于缺乏、融资体系过于原始的客观原因,也有资本市场对新产业的犹豫观望,以及民间资本持有者对过于强大的政府干预的顾虑这类主观原因。
  作为大清国改革开放中最早的样板企业,“轮船招商局”从拟议以来,就一直想大力吸纳民间资本。
  在这家公司的顶层设计中,其资金来源需同时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吸纳民营资本,各方并无分歧。分歧在于:以朱其昂为代表的一种意见,提出用财政投资建立公司后,再吸引民营资本,将民资收编到国营公司之下,即“官商合办”,民资实际上扮演贷款者身份;以盛宣怀为代表的另一种意见,则提出要“先顾商情”,在公司中政府只派人主持,而管理则由商人自理,显然,这是“官督商办”。

民不信官


  李鸿章最先采纳的是“官商合办”模式。不过,他似乎对此并无信心,在1872年12月23日写给朝廷的报告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毋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这是李鸿章在公开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官督商办”。李鸿章自己解释说:“先行试办招商,为官商浃洽地步。”
  “官商浃洽”的确是李鸿章最为顾虑的。中国特色的权力与资本,关系向来都不融洽,权力对资本总是打压,试图将资本变成权力的婢女。如今要指望资本站出来,一同承担救亡的重担,相互间的建立互信,自然需要过程。华商们纷纷入股外资企业,除了缺乏投资渠道之外,也是因为对本国的权力充满疑虑。郑观应认为:“夫商之不愿者,畏官之威,与畏官之无信而已。”盛宣怀后来也说:“轮船招商局之原起,中堂(李鸿章)鉴于中国官商不能如外国官商相联一气,是以创官督商办之局,为天下开风气之先,并不欲攘天下之利权尽归于一壑也。”(《湖北煤厂应归湖北筹办并拟改归官办议》)
  可以推测,在李鸿章的心目中,采用“官商合办”,也只是一种尝试。果然,“官商合办”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冷遇。
  出任招商局首任“总办”的朱其昂是沙船帮的首脑人物。但这个既有资本实力,又有航运经验的沙船帮,对招商局并不买账。沙船行业的诸位大亨,除朱其昂自己投资之外,只有一个郁绳熙投了一万两,其余人不仅没有响应,反而“群起诧异、互相阻挠……竟至势同水火”。(《字林沪报》1883年11月10日)
  另一个坐拥雄厚资本的圈子是买办。但由于经营轮船业的外商对这家国营轮船公司充满警惕,买办们也裹足不前。甚至连多次表态支持的胡雪岩,也因为“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
  李鸿章多次出面协助筹资,但他的面子毕竟抵不过商人们对“里子”的担忧,半年后整个招商局仅仅筹集了18万两商股,难以维系。

投资主体是政府


  在朱其昂挂帅的那几个月,招股工作毫无进展,来自政府的20万串制钱(折银12.3万两),实际上就成为招商局的启动资金。值得注意的是,在李鸿章的坚持下,这笔款项并未作为官本投入,而仅仅是作为官方的贷款,实际上是放弃了官方原先完全可以拥有的股权,而只收取贷款利息,这成为官方对招商局大力扶持的重要手段。
  集资困难之外,朱其昂的管理软肋也暴露出来:因为对海运并不熟悉,他所购的轮船价格偏高,所购的上海浦东仓库也偏贵。在这样的局面下,已经下河的李鸿章不得不改摸“官督商办”这块石头,给民营资本更大自由度。国退民进的结果,一是将“轮船招商公局”改名为“轮船招商局”,“公”字号被去除,此后“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二是延揽买办出身的唐廷枢和徐润加入管理层,试图通过他们带入资本和管理。而最大的变化,则是修改了公司的章程,对公权力进行了限制。
  改革之后,招商局的招股工作迅速改观,短短数月间,实缴资本就增至47.6万两,其中29.6万两由唐、徐招募。在唐、徐主导期间,招商局共进行了两次招股,每期100万两,到1883年完成了股本金200万两的募集。但这些资金对于资金密集型的航运业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招商局的运营,依然必须依靠政府的倾斜性政策支撑。这种政策一是给予垄断性的业务,如国家战略储备粮“漕粮”的独家运输,二就是财政资金的扶持。
  对招商局1873年至1891年的投资进行逐年统计可发现,来自财政的低息和无息贷款,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17个年份的数据中,官款在招商局借款中的比例,有10个年份超过50%;而官款在总资本(股本+借款)中的比例,有12个年份超过20%,其中5个年份甚至超过40%。1876年至1877年,为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招商局的自有资金根本难以应对,从南洋大臣沈葆桢手中借得官款100万两,令并购工作顺利实现。同时,也令官款在该公司借款中的比例,从上年的24.58%,升到57.73%,甚至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也从上年的16.65%跃升到近47.09%。
  官款在招商局发挥的第三次“救命”作用,是1883年上海金融风暴中,李鸿章“筹拨银36万余两,以支危局”,再度大幅拉高了官款在借款(从28.92%到52.52%)及总资本(从18.88%到27.92%)中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局的自有资本在整个资本构成中的比例,直到1887年才超越了债务,这家公司实际上一直在高负债率之下运营。而支撑这种高负债的融资渠道非常单一,主要是来自财政的低息贷款。这种年利率仅仅7%到10%的贷款,远低于30%到50%的市场利率,在公司债务中经常占据一半以上,大大减少了招商局的财务成本。
  更大范围的、针对晚清50年(1861年-1911年)中所有民族企业(非外企)年度投资统计表明,投向商办企业的资金,要迟到甲午战争之后才开始超越投向官办或官商合办的资金;倘若计算累计投资额——即把当年及此前各年的投资额相加,则可更清楚地看出,投向商办企业的累计投资额,直到1901年才超越投向官办及官商合办企业的累计投资额。而所谓的官商合办,大多数仍是财政投资占主体。   在晚清50年中,有长达40年的时间,投资的主体是政府,而非民间。

民依然不信官


  令李鸿章郁闷的是,创建招商局十多年后,在1887年为“中国铁路公司”招股时,依然受到民间资本市场的冷遇。
  为了令这家“中”字头的公司对资本市场更有吸引力,李鸿章将已经建成且开始盈利的“唐胥铁路”也纳入公司的资产包之中。在李鸿章亲自审定的大清国第一份招股章程中,展现了“中国铁路公司”的光明“钱景”:已经营运的开平到阎庄一段,共长44.8公里,仅运煤一项,每年就能确保三万两的营业收入,灰石杂货等,可得一万两至两万两,搭客也可得万余两,而养路的成本约两万至三万两,因此效益颇丰,分红可达五厘(5%)到一分(10%)。将铁路延伸到天津、大沽后,所经盐场、乡镇和轮船码头很多,获利能力将大大上升,“未可量也”。
  李鸿章设定的招股目标是100万两,每股100两,共一万股,“各官绅商民,均可附股,不居多寡,听其自便”。他还亲自拟定“招股开路示略”,刊登在《申报》上,广泛动员民营资本入股。除了罗列诱人的投资收益之外,以几近诅咒的语气发誓,该公司将绝对独立经营,不受政府的干预:“该公司所办之事,全照生意规矩,官但维持保护,随时督饬该公司认真筹办,必令取信商民,经久无弊。该公司应办各事,悉令照西国公司通例,由众商董等公议,官只防其弊,不侵其权。”
  这些石头投入水中,居然波澜不惊。上海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采访了天津的投资者,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附股投资,回答非常明确:“我们不相信这班官员。”
  投资者们抱怨说,自己曾经在国营的轮船招商局投资,但招商局从来没有就资产的处理征求过他们的意见,他们对公司的业务毫无发言权,铁路公司也完全可能如此。《北华捷报》报道认为:“天津的资本家和商人们很愿意筹集筑路所需要的全部股金,但条件是必须保证所投资金不被剥夺,并让他们取得对企业应有的管理权。”
  吊诡的是,天津当地的投资者们虽然毫不信任政府所指派的企业管理者,却十分信任在天津的一位俄国商人,如果这位俄国人能担任铁路公司的总经理,他们一定愿意投资。显然,李鸿章乃至公众绝对无法接受一位俄国人充当“中国铁路公司”的总经理。
  官、商谈不拢,失望的李鸿章只筹集到了10.85万两,只好另想办法,转而动员更为传统、对政府更有向心力的山西票号和盐商。这些人本是政府眼中的乖乖宝,这次却也犯拧,出于同样的顾虑,不愿意投资。
  《申报》感慨道,利益颇丰的铁路,在中国推行如此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对于百姓来说是观念问题。《北华捷报》也注意到了津沽铁路遇到的当地盐民和乡民的激烈抵抗,认为“不容易战胜愚昧、笨拙,克服地保和地主们的狂热”。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则是信用问题:他们被“昔年各局厂所集公司股份有名无实,入股者无不付之东流”弄怕了,“覆辙非远,人终栗栗寒心”。于是,“贫者既无可措资,富者亦观望不前”。
  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好再度求助于外资银行,“借外债以兴大利”。《北华捷报》说,这令李鸿章颜面扫地,因为他曾经夸口说要靠中国的自有资本修建铁路,不求助于外人。
  财政投资难以为继,民间投资无法撬动,剩下的路只有两条:一是依靠国家信用引进外资,承接大清国的融资债券发行,遂成为国际金融界拼抢的“肥肉”;二是依靠专政机器,向民众强行摊派集资,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引爆辛亥革命的川汉铁路公司……
  作者为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村改革大幕,改革者通过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法,调动了数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换来农村相当一段时期的发展与繁荣。  此后30多年间,在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冲击之下,农村结构产生了巨大的改变。集体经济迅速膨胀,发达地区有些村庄的集体资产甚至比西部地区一些乡镇、甚至县的财力还要雄厚。在这樣的形势下,集体所有制产权不清的缺陷,越来越成为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市场
期刊
这一次,深圳似乎又走到了全国的前面。  2013年12月20日,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社区一块1.45万平方米的原农村集体工业用地,以1.16亿元的底价挂牌出让。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一个多月后,全国出现的“农地入市第一拍”,并被舆论普遍解读为土地改革思路的现实注脚。  然而,深圳却异常低调。“这跟上世纪80年代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第一拍’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期刊
张海的入罪与获刑,已是多年前的旧事。不意在他刑满释放之后,被揭因当初虚构“立功”情节,骗得二审法院轻判,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在此之前,张海在服刑期间的“立功”“重大立功”表现被证虚假,相关法院已于2013年10月依法撤销了原减刑裁定。  进入公众视野的张海目前不知去向,然司法之“公”,不会因当事人的隐身而容忍一宗错案的既判力。依法理,任何一宗个案的罪刑均衡,离不开量刑情节的正确取舍,倘若法院所采取的
期刊
临近年终,各项金融改革措施加速出台。  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同业存单暂行管理办法》,宣布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发行价格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12月2日,《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出台,资本账户开放、汇率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领域的部分改革将在上海自贸区内先行先试。  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21日重启改革以来,至今对美元名义汇率已累积升值34%,渐近均
期刊
2013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在座谈中,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
期刊
对未知的恐惧常使人们高估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对大城市人口限度的担忧,也属于其中一类。人们无法预知城市的人口限度,因此总担心城市人口的过剩问题。城市人口只有在“设限准入”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过剩问题。如果采用另一种“双向流动”模式,就能有效调节城市人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所依据的依旧是“设限准入”模式。这一政策设想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城市
期刊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全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令中国新一轮改革箭在弦上。近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提醒,此轮改革与过去30年颇为不同,在实践中将无可避免地遇到法律层面的冲突和挑战,其中不少过去确立的法律条款并不适应新的改革发展需求,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亟需解决法制层面的瓶颈。  以大众关注的中国证券市场改革为例,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11月27日表示,证券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一类项目是鼓舞人心
期刊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当前,中国很多有关城市发展的争论与对城市人口规模的认识有关。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特大城市太大了,主张对特大城市人口进行严格控制。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认识误区。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大城市有多大是有经济规律可循的。如果对这些经济规律没有科学的认识,就会对特大城市未来人口增长速度估计不足,对基础设施和公
期刊
11月21日,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在京闭幕。此次峰会颇有承前启后的意味:既为纪念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双方首次会晤。而备受关注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也终于正式开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峰会上寄语中欧投资协定,希望双方“不仅谈得成,而且谈得好”。而对于欧洲人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中国于较早前同意与美国在这
期刊
债券市场资金链的紧绷,波及银行间市场各类机构,债券基金和券商的债券理财产品一路下跌,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巨大。  11月20日, 十年期记账式国债中标利率升至4.72%, 与6月“钱荒”之前相比,提高将近130个BP,创2005年3月以来的新高。11月中下旬,国开行等多家机构推迟了新债的发行。  半年来,国债利率持续上扬,在进入11月之后呈现飙升态势,国债一年期至六年期各期限已创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