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学方法来说,80年代以来变化最为显著,但其主要变化是一种联式的变化,例如,由教师的讲转变为教师的问,由教师的问转变为学生的问,由教师的答疑转变为学生的讨论等等。这里所要探讨的,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课堂的方法、手段,通过正确的途径来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一、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有其不可测的方面,例如,也许学生对这一些课有兴趣,但对整体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对某些内容兴趣,对其他内容就不感兴趣。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说,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保持这一兴趣。这就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
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这也不是课堂教学评价中关于教学策略的重要评价依据。
(1)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所谓的新鲜感,也就是学生对所接触的学习内容中可能是陌生的,例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个成语,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就接收大量的信息,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当然,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不能游离教学内容旁逸斜出地引出许多的幽默、笑话,因为,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毕竟只是手段,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内容中中去,同时,也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扩充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并不是只由教师来完成,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先来表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由学生引发的内容,有时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2)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先是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是远远不足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新鲜感的产生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期待每堂课都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在分析、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所谓的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既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他们在原有水平和能力上的进一步探索望。以往我们教学,往往是让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也就是我们不断地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学得这些新知识。由于我们在引进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是以“演绎”的方式来呈现的,也就是先出现要领再通过训练来说学生掌握新知,因此,学生便产生不了期待心理。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在进入每一堂课堂的学习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即使学习新知,也不是由“零”开始的,因此,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已知”,由“已知”引入到“未知”,从而促使他产生探索的欲望。由于每个学生的“既知”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从大多学生的“已知”出发来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提问。只有让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才可能产生期待心理。从这一意义出发,无论是教师设计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的情况就十分重要。
所谓的问题情况,既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也指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现象、事件。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结构,确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所教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及知识水平,提出一些既能结合教材内容又能结合学生生活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根据特定情况来提出问题。从这一意义来说,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质疑,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既知”,而不能想当然地提出一些无多大意义的问题。
(3)设置必要的学习障碍,让学生感受到逾越障碍的欢乐。
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必须减轻,但这并不等于说学生不需要学习压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以必要的压力,而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设置障碍,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压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学会学生设置学习的障碍,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知。所设置的障碍,不能先从知识出来,还必须引发学生从生活出发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事实上的思索容量。有时候,障碍的设置还可以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和巩固学习习惯出发,有时候,则需从审美心理出发。先从知识上来难学生,是毫无意义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4)促使学生不断地高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应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但是,就某阶段来说,
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都不是不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既有能力,随时确定自己的阶段目标。
要促使学生不断地高速自己的学习动机,就要指导学生做好几次工作:
①及时梳理知识;②及时归纳学法;③及时高速学习习惯;④不断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主动参与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应当说,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只要教学存在,学生就参与了其中。问题不在于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学生如何参与,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的首要问题。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和性质不同,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阅读课本,提前预习,查找资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同学、教师热情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问题,那么他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是深刻的,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是牢固的,他的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学习的兴趣就会日渐增长,学习就会成为他的自觉活动。否则,如果学生是被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课,学生却没有听,脑子在想教学以外的事情,那么尽管学生身在课堂,形式上在参与教学,而实质上却没有参与,这种教学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或者,教师在课堂中讲授,但索然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各自为政,做自己的事情,这种教学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或者,教师有严格的纪律和教学要求,教师的讲高于一切,学生必须随时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教师,长此以往这种教学的质量也不会好多少,知识的掌握可能较好,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很难有好的表现。新课程要求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所以参与首先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三、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是通过“学得”,还通过“习得”。“习得”途径是多条的,而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对生活的关注,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一篇课文、一篇作文的内容,还应有意识地结合学生所知内容。向课外发展。
就课外阅读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的。
(1)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课文阅读,自然要紧扣课文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引发对与课文有关内容的阅读,要促使学生养成自学查阅资料的好习惯,还要促使学生涉猎课外广泛的阅读领域。
(2)与学生阅读兴趣有关的资料。
除了要让学生技能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之外,教师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去涉猎课外的阅读领域。例如,有人对文学创作有兴趣,教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报刊,让这些同学去阅读,有人对科技知识有兴趣,教师也当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弘扬学生的个性,让有特长的学生向介绍他的阅读内容。
一、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有其不可测的方面,例如,也许学生对这一些课有兴趣,但对整体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对某些内容兴趣,对其他内容就不感兴趣。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说,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保持这一兴趣。这就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
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这也不是课堂教学评价中关于教学策略的重要评价依据。
(1)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所谓的新鲜感,也就是学生对所接触的学习内容中可能是陌生的,例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个成语,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就接收大量的信息,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当然,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不能游离教学内容旁逸斜出地引出许多的幽默、笑话,因为,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毕竟只是手段,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内容中中去,同时,也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扩充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并不是只由教师来完成,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先来表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由学生引发的内容,有时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2)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先是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是远远不足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新鲜感的产生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期待每堂课都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在分析、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所谓的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既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他们在原有水平和能力上的进一步探索望。以往我们教学,往往是让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也就是我们不断地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学得这些新知识。由于我们在引进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是以“演绎”的方式来呈现的,也就是先出现要领再通过训练来说学生掌握新知,因此,学生便产生不了期待心理。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在进入每一堂课堂的学习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即使学习新知,也不是由“零”开始的,因此,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已知”,由“已知”引入到“未知”,从而促使他产生探索的欲望。由于每个学生的“既知”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从大多学生的“已知”出发来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提问。只有让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才可能产生期待心理。从这一意义出发,无论是教师设计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的情况就十分重要。
所谓的问题情况,既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也指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现象、事件。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结构,确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所教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及知识水平,提出一些既能结合教材内容又能结合学生生活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根据特定情况来提出问题。从这一意义来说,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质疑,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既知”,而不能想当然地提出一些无多大意义的问题。
(3)设置必要的学习障碍,让学生感受到逾越障碍的欢乐。
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必须减轻,但这并不等于说学生不需要学习压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以必要的压力,而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设置障碍,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压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学会学生设置学习的障碍,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知。所设置的障碍,不能先从知识出来,还必须引发学生从生活出发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事实上的思索容量。有时候,障碍的设置还可以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和巩固学习习惯出发,有时候,则需从审美心理出发。先从知识上来难学生,是毫无意义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4)促使学生不断地高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应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但是,就某阶段来说,
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都不是不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既有能力,随时确定自己的阶段目标。
要促使学生不断地高速自己的学习动机,就要指导学生做好几次工作:
①及时梳理知识;②及时归纳学法;③及时高速学习习惯;④不断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主动参与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应当说,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只要教学存在,学生就参与了其中。问题不在于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学生如何参与,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的首要问题。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和性质不同,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阅读课本,提前预习,查找资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同学、教师热情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问题,那么他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是深刻的,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是牢固的,他的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学习的兴趣就会日渐增长,学习就会成为他的自觉活动。否则,如果学生是被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课,学生却没有听,脑子在想教学以外的事情,那么尽管学生身在课堂,形式上在参与教学,而实质上却没有参与,这种教学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或者,教师在课堂中讲授,但索然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各自为政,做自己的事情,这种教学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或者,教师有严格的纪律和教学要求,教师的讲高于一切,学生必须随时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教师,长此以往这种教学的质量也不会好多少,知识的掌握可能较好,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很难有好的表现。新课程要求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所以参与首先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三、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是通过“学得”,还通过“习得”。“习得”途径是多条的,而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对生活的关注,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一篇课文、一篇作文的内容,还应有意识地结合学生所知内容。向课外发展。
就课外阅读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的。
(1)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课文阅读,自然要紧扣课文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引发对与课文有关内容的阅读,要促使学生养成自学查阅资料的好习惯,还要促使学生涉猎课外广泛的阅读领域。
(2)与学生阅读兴趣有关的资料。
除了要让学生技能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之外,教师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去涉猎课外的阅读领域。例如,有人对文学创作有兴趣,教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报刊,让这些同学去阅读,有人对科技知识有兴趣,教师也当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弘扬学生的个性,让有特长的学生向介绍他的阅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