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swhzx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名词,阅读文言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学生初读困难,理解不透会造成感情朗读不到位。笔者以人教版《学奕》一课文言文教学为例,通过课堂呈现,探索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 暗授学法 以读为本
  新课标在5、6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視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时文言文的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教学模式。
  以人教版《学奕》一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精心构思,巧妙解题
  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执教《学奕》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开展了男女生竞技“在一分钟时间内男女生谁背出的古诗数量多”,用了一个“棋逢对手”对比赛结果做适时的点评,暗中揭示出课题中的“弈”。随之老师自己背诵了一首《赤壁赋》让学生听后点评,从学生的“听不懂”中引出了课题中的“学”,同时也点出体裁“文言文”。这一小环节的设置真可谓“匠心独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知识的渊博,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达到了“敬其师,信其道”。
  二、暗授学法,适时引导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以文本学习为载体,不仅要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对学生更要施以积极的引导和人生的启示,犹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让孩子们“学习着并生活着,生活着并创造着”,这无疑是一种高境界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课文中,老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到学生手中,授之以渔,自己则一直处在引导者的地位。在解释课题含义时,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点出“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最简单的方法”,这一学习方法的适时点出,对于初次阅读文言文的六年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为学生能顺利地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放手让学生自学,能读懂的就自己说出句意,读不懂的就同学互帮,全班交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信任。在学生将课文内容全部理解后又进一步复读课文,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最后“感觉读起来不绕口了”感受到古人的言辞“精彩绝伦”,教师及时总结出“熟书百遍,其意自现”。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中体验到“多读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在本节课结束部分出示的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图中二人最终会怎样?”“你想对他俩说些什么?”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前提下,争先恐后地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寸光阴一寸金”,学生也学会了用文言来评价,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老师在总结学生的答案时先以一个众人皆知的爱迪生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小结,随之紧扣课文形式,以孟子的话“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做最终小结,让学生在文言文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三、以读为本,细腻解析
  互动对话促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师生共同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谈见解、说感受,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整堂课,以“读”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悟自明”。
  有层次、有重点地读,使学生“读中感悟继而再读”。在开始读时,老师先范读,让学生感受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接着是联系生活实际“你在电视上看到古人读书是怎样的姿态?”使学生明白读古文要“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学生初读感觉绕口,老师及时引导“如果将课文意思弄懂,你会读得更好!”轻松过渡到理解课文的层面上来。
  从词到句再到篇,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学习。通过学生自学(看注释解释词句意思)、同位合作学习(一人读句另一人释意)、互帮互学(不懂得提出来请会的帮忙解答)等多种方式全面细腻地解析课文。以学生为本,营造了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细节处理“文中用的最多的是哪个字”时,请学生将带“之”字的句子读出来,借助句子理解这个字。学生通过读轻松掌握了6个“之”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揭题引读、学生自悟”。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从词到篇,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层次多方式去理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深入浅出、匠心独具”,学生“充满自信、思维敏捷”,让原本枯燥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呈现出不期而至的精彩。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课改”的浪潮扑面而来。形式的改良让我们的数学更有趣味,更加趋近学生们的心理,但是,数学的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让“数学思想”走进我们的课堂,才是我们数学课的本质。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课改”的浪潮扑面而来。从宏观的理念,到实际的教学行为,“课改”几乎是无处不在。我们欣喜地发现,课改几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经这样说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番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
期刊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低效或无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
期刊
为了更好地践行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我校结合班级的实际,实施小班化教学。我们打算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总结出小班化教学的必备环节,促进我校教师素质的提高,突破影响课堂教学高效的瓶颈。  一、培训学习,更新观念  2012年末,我校在开展有效教学的研讨过程中,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能探究出一种更加合理的、科学的、规范的教育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会更有效?大家一致认为“小班化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把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
期刊
摘 要:过程是变化的主体,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 体验 探究 领悟 提问 应用  过程是联接起因和结果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中介作用。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有个过程,过程是变化的主体,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因此,新课标指出“要让
期刊
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进城,往日还算人口集中的山村,现在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户人家,村组学校逐步撤并,就连完小的学生也急剧下降,20人以内的班级越来越多,这些小班的自然形成,给我们广大的农村教师提供了一个挑战契机,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前提是正确认识小班化的优势,经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做以简要分析。  一、优于教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教学方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
期刊
摘 要: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实有效。本文从提高自身素质、课前准备、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分析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11册第75-77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