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唉……真累,我每天都觉得累,我苦苦坚持多年的理想也不知道对不对,老爸说老妈说老哥说老姐说你就是个累赘,我也无言相对至今我仍然挣不着生活费”
粥稀稀,是个人名,准确地说是个艺名,之前是个QQ上的网名。
“我姓周,崇拜周星驰,他不是叫周星星吗?我就起了个网名叫ZHOU XI XI,做了歌手就接着用了,没什么特别的意思。”粥稀稀,号称中国首位彩铃歌手,坐在正午时分阳光明媚的室里,带着蓝色墨镜,金黄的头发恣意而蓬乱,如同他的歌曲所标榜的风格一样,一幅“爱谁谁”的样子。
粥稀稀住在北京南二环的鹏润大厦附近,在他的签约公司龙乐文化旁边,房子不大,有一间被改成了小型录音室。在做彩铃歌手之前,这个录音室更简陋,是粥稀稀用来做音乐小样的地方,自己写自己录,闷头做了半年,不停投稿,寄出去的小样如同石沉大海从未得到回音;而现在,这里是粥稀稀工作室,大部分彩铃作品就在这里录制,基本上录好就可以用,“一个月写3到4首”。
“机缘巧合吧,”粥稀稀这样形容自己是怎样成为“彩铃歌手”的。事实上,在2004年6月之前,他甚至还不知道早已风行全国的彩铃是什么。一次,粥稀稀给朋友打电话,听筒里传来一阵狗叫声,“当时觉得特好玩,然后就开始写呗”,第一首作品就投稿给龙乐,恰巧那时龙乐想推出一个彩铃歌手,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11月,在知道彩铃是什么东西半年之后,粥稀稀正式签约。
既然彩铃早已有之,怎么能叫“首位彩铃歌手”?“我是第一个创作型的彩铃歌手。”粥稀稀说。而在此之前,被用到手机彩铃里的,都是现成歌曲的片断,“第一,我做的东西适合做彩铃——调侃、搞笑、个性化的东西很多;第二,我的作品是通过手机传播的,在我之前彩铃是个增值业务而不是一个传播媒介;第三,我自己探索了一种风格——中国式说唱,我不单纯模仿,讲究的是7言5律平仄的感觉……官方的称呼就是:彩铃说唱”。
在我们那边的山里,有一个传说,百年之内在我们村里会出一个绝世帅哥,人们都在纷纷说着,都在纷纷私下琢磨,不知谁家祖坟冒了青烟,祖上积了德……我5岁参加村里的选美就得了个第一,自从那年开始来家里的媒婆多得像蚂蚁,每当走在街上总有女生尖叫着晕倒在地,我帅得妨碍了交通只好出门戴面具……——《我们村里我最帅》
说粥稀稀运气好,他不以为然,“以前吃了多少苦,签约前天天都在想,要不要再走下去。”在此之前,粥稀稀的正式职业是酒吧经理,在一个叫“无名高地”的地方帮忙经营,也驻唱,那个时候他迷恋民谣,唱自己写的歌,流行的、唯美的、忧伤的,崇拜着朴树和许巍,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跟他们一样。
那时音乐对粥稀稀只意味着“梦想”和“艰苦”。他不是科班出身,大学在北邮,学习不错,平均分92,全年级172个人里排第一。大学里开始玩音乐,朋友家人都反对,尤其是父母,“他们希望我找个稳定工作,娶妻生子,踏踏实实过一辈子,像我哥哥那样,他是中山大学的博士。”争吵得最厉害的时候,双方口不择言,“断绝关系”这样的狠话也曾冲口而出。后来签约了,家人却还是不支持,不过有一天周爸爸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听到了儿子的彩铃,“他们知道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粥稀稀说。
现在粥稀稀已经出了第一张专辑,名为《等咱有钱了》,调侃,是贯穿始终的风格。“我的音乐就是调侃,我喜欢,跟我的个性有关系。”粥稀稀将之称为“本性难移”,但是他不认为自己只是一味搞笑:“我的歌有社会意义,我希望大家听过之后能思考,我调侃暴发户,就是希望大家别那样。”
满汉全席开两桌人吃一桌,喂狗一桌;劳斯来斯买两辆拉人一辆,拉煤一辆 ;私人别野两栋一栋人住一栋仓库;皮尔卡丹两套一套撕烂一套补洞。——《等咱有钱了》
粥稀稀的歌也非常“草根”,调侃有时夸张,有时也非常大实话,这既能让人为之捧腹,也能让人在会心一笑时颇为“心有戚戚焉”,在《招聘会》里他说:“签吧签吧签吧签吧半卖半送了,总不能拿把刀去干拦路抢劫吧;算了算了算了算了你还是现实点,你以为你是谁还有资格点菜吗?”在《小的们,加班吧》里,他说:“不是说谁有钱就算谁的嗓门大,也不是谁有钱就是谁的质量差,只是你们没有搞清一个事实,有本事的才有资格直着腰说话。”
调侃,粥稀稀甚至视之为自己的生活态度,无需太较真,就像《混着吧》所表达的那样,可以山珍海味也可以一粥一饭,快乐是最重要的。不过对于粥稀稀来说,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情感,可能不论如何都不会用来调侃的,对于那些东西,就像偶像周星星说得那样:“是放在心里尊重的。”
成为职业歌手,粥稀稀的生活没什么特别的变化,依旧夜里2、3点睡觉中午起床,只是不再去酒吧工作,从前的哥儿们对粥稀稀的新工作新音乐不以为然,“我觉得见仁见智吧,音乐有很多形式,我现在发行专辑了,卖得不错。”粥稀稀自我解嘲地说。
对话:
Q:怎么就调侃了?
A:自己性格决定的吧,也受到一些人的影响。
Q:喜欢周星驰的电影?
A:我们这一代没有不喜欢的。
Q:最喜欢哪一部?
A:《大话西游》。
Q:看过很多遍?
A:倒背如流。
粥稀稀,是个人名,准确地说是个艺名,之前是个QQ上的网名。
“我姓周,崇拜周星驰,他不是叫周星星吗?我就起了个网名叫ZHOU XI XI,做了歌手就接着用了,没什么特别的意思。”粥稀稀,号称中国首位彩铃歌手,坐在正午时分阳光明媚的室里,带着蓝色墨镜,金黄的头发恣意而蓬乱,如同他的歌曲所标榜的风格一样,一幅“爱谁谁”的样子。
粥稀稀住在北京南二环的鹏润大厦附近,在他的签约公司龙乐文化旁边,房子不大,有一间被改成了小型录音室。在做彩铃歌手之前,这个录音室更简陋,是粥稀稀用来做音乐小样的地方,自己写自己录,闷头做了半年,不停投稿,寄出去的小样如同石沉大海从未得到回音;而现在,这里是粥稀稀工作室,大部分彩铃作品就在这里录制,基本上录好就可以用,“一个月写3到4首”。
“机缘巧合吧,”粥稀稀这样形容自己是怎样成为“彩铃歌手”的。事实上,在2004年6月之前,他甚至还不知道早已风行全国的彩铃是什么。一次,粥稀稀给朋友打电话,听筒里传来一阵狗叫声,“当时觉得特好玩,然后就开始写呗”,第一首作品就投稿给龙乐,恰巧那时龙乐想推出一个彩铃歌手,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11月,在知道彩铃是什么东西半年之后,粥稀稀正式签约。
既然彩铃早已有之,怎么能叫“首位彩铃歌手”?“我是第一个创作型的彩铃歌手。”粥稀稀说。而在此之前,被用到手机彩铃里的,都是现成歌曲的片断,“第一,我做的东西适合做彩铃——调侃、搞笑、个性化的东西很多;第二,我的作品是通过手机传播的,在我之前彩铃是个增值业务而不是一个传播媒介;第三,我自己探索了一种风格——中国式说唱,我不单纯模仿,讲究的是7言5律平仄的感觉……官方的称呼就是:彩铃说唱”。
在我们那边的山里,有一个传说,百年之内在我们村里会出一个绝世帅哥,人们都在纷纷说着,都在纷纷私下琢磨,不知谁家祖坟冒了青烟,祖上积了德……我5岁参加村里的选美就得了个第一,自从那年开始来家里的媒婆多得像蚂蚁,每当走在街上总有女生尖叫着晕倒在地,我帅得妨碍了交通只好出门戴面具……——《我们村里我最帅》
说粥稀稀运气好,他不以为然,“以前吃了多少苦,签约前天天都在想,要不要再走下去。”在此之前,粥稀稀的正式职业是酒吧经理,在一个叫“无名高地”的地方帮忙经营,也驻唱,那个时候他迷恋民谣,唱自己写的歌,流行的、唯美的、忧伤的,崇拜着朴树和许巍,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跟他们一样。
那时音乐对粥稀稀只意味着“梦想”和“艰苦”。他不是科班出身,大学在北邮,学习不错,平均分92,全年级172个人里排第一。大学里开始玩音乐,朋友家人都反对,尤其是父母,“他们希望我找个稳定工作,娶妻生子,踏踏实实过一辈子,像我哥哥那样,他是中山大学的博士。”争吵得最厉害的时候,双方口不择言,“断绝关系”这样的狠话也曾冲口而出。后来签约了,家人却还是不支持,不过有一天周爸爸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听到了儿子的彩铃,“他们知道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粥稀稀说。
现在粥稀稀已经出了第一张专辑,名为《等咱有钱了》,调侃,是贯穿始终的风格。“我的音乐就是调侃,我喜欢,跟我的个性有关系。”粥稀稀将之称为“本性难移”,但是他不认为自己只是一味搞笑:“我的歌有社会意义,我希望大家听过之后能思考,我调侃暴发户,就是希望大家别那样。”
满汉全席开两桌人吃一桌,喂狗一桌;劳斯来斯买两辆拉人一辆,拉煤一辆 ;私人别野两栋一栋人住一栋仓库;皮尔卡丹两套一套撕烂一套补洞。——《等咱有钱了》
粥稀稀的歌也非常“草根”,调侃有时夸张,有时也非常大实话,这既能让人为之捧腹,也能让人在会心一笑时颇为“心有戚戚焉”,在《招聘会》里他说:“签吧签吧签吧签吧半卖半送了,总不能拿把刀去干拦路抢劫吧;算了算了算了算了你还是现实点,你以为你是谁还有资格点菜吗?”在《小的们,加班吧》里,他说:“不是说谁有钱就算谁的嗓门大,也不是谁有钱就是谁的质量差,只是你们没有搞清一个事实,有本事的才有资格直着腰说话。”
调侃,粥稀稀甚至视之为自己的生活态度,无需太较真,就像《混着吧》所表达的那样,可以山珍海味也可以一粥一饭,快乐是最重要的。不过对于粥稀稀来说,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情感,可能不论如何都不会用来调侃的,对于那些东西,就像偶像周星星说得那样:“是放在心里尊重的。”
成为职业歌手,粥稀稀的生活没什么特别的变化,依旧夜里2、3点睡觉中午起床,只是不再去酒吧工作,从前的哥儿们对粥稀稀的新工作新音乐不以为然,“我觉得见仁见智吧,音乐有很多形式,我现在发行专辑了,卖得不错。”粥稀稀自我解嘲地说。
对话:
Q:怎么就调侃了?
A:自己性格决定的吧,也受到一些人的影响。
Q:喜欢周星驰的电影?
A:我们这一代没有不喜欢的。
Q:最喜欢哪一部?
A:《大话西游》。
Q:看过很多遍?
A: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