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初,夏季的闷热开始崭露头角。我接到了一个采访任务:采访德国科隆电影学院的院长彼得·克拉斯。采访的地点约在国贸附近的银泰中心里柏悦酒店六十五层的China bar里,服务生非常贴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一个较为私密地对着窗外的座位,低压的云层与隐约可闻的轰鸣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雨,被访者还未到达,我的脑子却开始不受控制的胡思乱想。
关于科隆电影学院,是我以前未听说过的,在来之前抱着谦虚学习的精神上网搜索了一下,巧正看到科隆电影学院针对国内招生的“德国电影之路”计划。好像是一个为期两个月的工作坊性质的培训,有德国的大导演施隆多夫和《2012》的导演罗兰·艾默瑞奇作为讲师,当然,大约10万人民币的费用也是让我咋舌,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来中国圈钱的“培训机构”了。
等待的过程中,大雨倾盆。我一边看雨,一遍盘算着采访的思路。有关电影教育的问题近些年来大家都在讨论着,这个问题的热度永远新鲜。按说中国现在的电影教育已经不是仅仅针对与北京电影学院那几所学校的精英教育了,影视学校或者大学里的影视专业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以前是因为硬件条件限制的问题让电影教育很难普及,现在普及是普及了,但是良莠不齐的教学水准也成为了一大问题,人们不一定能真正地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我不禁想到,之前采访过的一些从事电影的人甚至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人。而这个科隆电影学院,据说是德国最大的电影人专业协会机构,由于曾经在欧洲留学的缘故,对于德国的学习工作体系我还是略有一些了解的,据说在德国若想要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在毕业后至少实习数年之后才可步入真正工作岗位。至于科隆电影学院,我还是等待院长来了之后再详细询问一下好了。
就在我各种思绪翻腾的时候,彼得·克拉斯先生到了。刚一见面他就不停地开始道歉,说是北京的交通拥堵实在是超出了他的预期,我观察着面前的这个人,如同我印象中的德国人一样,穿着一丝不苟的西装,温和有礼。等他坐下来要了一杯长岛冰茶之后,我们的谈话便开始了。
如同我之前料想的一样,科隆电影学院是一个在职的培训学院,属于职业进修学校,而它要求的学生必须最少要上过影视类的学校,不然就是在影视公司或者电视台工作过才可以。克拉斯先生对我说,在德国,要想从事技术行业,就必须拿到IHK认证(IHK这个组织我想好像应该像中国的劳动部一样吧,负责各种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拿到了认证才可以在这个行业内开始正式的工作。而他们的学院会为学生提供这个认证让他们尽快进入到真正的工作当中。这是非常好的,对于那些原本专业不是影视却对行业有着很大热情的人,他们是需要这样的凭证的。
“那么科隆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普通的影视类大学有什么不一样呢?”我这样问他。
“首先,德国的影视类大学并不是很多,有四所影视类大学是比较出名的,科隆媒体高专,卢特维希堡电影学院,柏林巴贝尔斯贝格电影学院,慕尼黑电影学院。这些大学设置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教育,可是在拍电影中所用到的很多实际技巧比如摄像、灯光、导演助理、后期剪辑一类是不会教授的, 因此也就产生了S我们这样的学校来填补这种空缺。这也是德国电影界经过反思与沉淀做出的决定,需要我们这种既有很强的专业性又没有大学冗长课程的学校。”彼得·克拉斯先生告诉我,他们的专业分别是导演助理、电影摄像、制片主任、制片这几个,而最近新推出了科幻电影制片的专业。而一般来说,科隆电影学院的学时最长一年的时间,这和德国普通大学动辄数年的学制有着很大差别。
当我问到这次为什么会想到来中国招生的时候,克拉斯先生笑着说,“近些年来德国兴起了“中国热”,很多人对中国的东西都有着非常大的兴趣, 我们想向来自中国的学员提供一整套服务,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并且能在两个月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而且我们也想靠从中国招生扩大自己的国际知名度,我们同时还承办着欧洲唯一的一个竞赛性质的中国电影节。这个招生项目也是得到科隆市政府大力支持的,学院基本是不盈利的。”虽然我已经看过了项目细则,却还是要为费用的问题再一次问他,毕竟大约10万元的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有关于这10万元费用能干什么,克拉斯先生向我做了详细的解释,除了包含两个月住宿的费用之外,主要是讲师的费用,这个为期两个月的导演班的主讲兼监护人是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他们还会请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来给学生讲授欧洲电影节的运作原则等等,最主要的是,导演班的结业影片的所有费用,包括器材的使用和演员的调配都由科隆电影学院负责。“不包括吃饭,但是包括茶点。”他强调,克拉斯先生告诉我,这个导演班只招15名学生,属于小班手把手式教学。10万元!我掰着手指算了半天,迅速在人民币和欧元间进行换算,还是觉得好贵啊!可是如果高密度的学习有效率有质量,加上时间的成本……还好吧!
采访过程中,彼得·克拉斯先生还向我讲述了德国公法媒体的不同于国内电视台媒体的运作方法,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德国电影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所以这次的“德国电影之路”计划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我们去领略德国电影的不同风范。
要不,回家商量商量,带上银子走吧?
关于科隆电影学院,是我以前未听说过的,在来之前抱着谦虚学习的精神上网搜索了一下,巧正看到科隆电影学院针对国内招生的“德国电影之路”计划。好像是一个为期两个月的工作坊性质的培训,有德国的大导演施隆多夫和《2012》的导演罗兰·艾默瑞奇作为讲师,当然,大约10万人民币的费用也是让我咋舌,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来中国圈钱的“培训机构”了。
等待的过程中,大雨倾盆。我一边看雨,一遍盘算着采访的思路。有关电影教育的问题近些年来大家都在讨论着,这个问题的热度永远新鲜。按说中国现在的电影教育已经不是仅仅针对与北京电影学院那几所学校的精英教育了,影视学校或者大学里的影视专业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以前是因为硬件条件限制的问题让电影教育很难普及,现在普及是普及了,但是良莠不齐的教学水准也成为了一大问题,人们不一定能真正地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我不禁想到,之前采访过的一些从事电影的人甚至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人。而这个科隆电影学院,据说是德国最大的电影人专业协会机构,由于曾经在欧洲留学的缘故,对于德国的学习工作体系我还是略有一些了解的,据说在德国若想要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在毕业后至少实习数年之后才可步入真正工作岗位。至于科隆电影学院,我还是等待院长来了之后再详细询问一下好了。
就在我各种思绪翻腾的时候,彼得·克拉斯先生到了。刚一见面他就不停地开始道歉,说是北京的交通拥堵实在是超出了他的预期,我观察着面前的这个人,如同我印象中的德国人一样,穿着一丝不苟的西装,温和有礼。等他坐下来要了一杯长岛冰茶之后,我们的谈话便开始了。
如同我之前料想的一样,科隆电影学院是一个在职的培训学院,属于职业进修学校,而它要求的学生必须最少要上过影视类的学校,不然就是在影视公司或者电视台工作过才可以。克拉斯先生对我说,在德国,要想从事技术行业,就必须拿到IHK认证(IHK这个组织我想好像应该像中国的劳动部一样吧,负责各种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拿到了认证才可以在这个行业内开始正式的工作。而他们的学院会为学生提供这个认证让他们尽快进入到真正的工作当中。这是非常好的,对于那些原本专业不是影视却对行业有着很大热情的人,他们是需要这样的凭证的。
“那么科隆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普通的影视类大学有什么不一样呢?”我这样问他。
“首先,德国的影视类大学并不是很多,有四所影视类大学是比较出名的,科隆媒体高专,卢特维希堡电影学院,柏林巴贝尔斯贝格电影学院,慕尼黑电影学院。这些大学设置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教育,可是在拍电影中所用到的很多实际技巧比如摄像、灯光、导演助理、后期剪辑一类是不会教授的, 因此也就产生了S我们这样的学校来填补这种空缺。这也是德国电影界经过反思与沉淀做出的决定,需要我们这种既有很强的专业性又没有大学冗长课程的学校。”彼得·克拉斯先生告诉我,他们的专业分别是导演助理、电影摄像、制片主任、制片这几个,而最近新推出了科幻电影制片的专业。而一般来说,科隆电影学院的学时最长一年的时间,这和德国普通大学动辄数年的学制有着很大差别。
当我问到这次为什么会想到来中国招生的时候,克拉斯先生笑着说,“近些年来德国兴起了“中国热”,很多人对中国的东西都有着非常大的兴趣, 我们想向来自中国的学员提供一整套服务,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并且能在两个月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而且我们也想靠从中国招生扩大自己的国际知名度,我们同时还承办着欧洲唯一的一个竞赛性质的中国电影节。这个招生项目也是得到科隆市政府大力支持的,学院基本是不盈利的。”虽然我已经看过了项目细则,却还是要为费用的问题再一次问他,毕竟大约10万元的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有关于这10万元费用能干什么,克拉斯先生向我做了详细的解释,除了包含两个月住宿的费用之外,主要是讲师的费用,这个为期两个月的导演班的主讲兼监护人是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他们还会请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来给学生讲授欧洲电影节的运作原则等等,最主要的是,导演班的结业影片的所有费用,包括器材的使用和演员的调配都由科隆电影学院负责。“不包括吃饭,但是包括茶点。”他强调,克拉斯先生告诉我,这个导演班只招15名学生,属于小班手把手式教学。10万元!我掰着手指算了半天,迅速在人民币和欧元间进行换算,还是觉得好贵啊!可是如果高密度的学习有效率有质量,加上时间的成本……还好吧!
采访过程中,彼得·克拉斯先生还向我讲述了德国公法媒体的不同于国内电视台媒体的运作方法,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德国电影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所以这次的“德国电影之路”计划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我们去领略德国电影的不同风范。
要不,回家商量商量,带上银子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