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意味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正进入一个全面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阶段,因此对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了迫切需求。文章以广东省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理论基础,总结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特征和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自然保护地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评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省域规划中的相关管理内容,并分析广
【机 构】
: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乡更新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意味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正进入一个全面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阶段,因此对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了迫切需求。文章以广东省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理论基础,总结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特征和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自然保护地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评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省域规划中的相关管理内容,并分析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导向,针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与规划管理,提出统一省域规划中自
其他文献
在国家体制机制调整后,住建部门成为各省市历史风貌保护的牵头部门,有必要重新梳理现有的省级管理体制机制。如何搭建一个执行有效的系统管理体系,将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与新型城市体制相结合,避免规划与实施脱节,是历史风貌保护工作需要探索的关键内容之一。文章以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建构实践为例,梳理了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即通过进一步明确领导小组保护职责、延伸执行部门至乡镇
利用辽宁省1488个区域站自建站起至2018年与54个国家气象站自1961-2018年逐日降水、气温资料及人工测墒数据,对辽宁省春播期精细化气象干旱监测结果与人工测墒站结果进行定量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健康城市背景下,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以健康为目的的游憩诉求。有别于传统基于自然生态维度的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辨析城市绿地影响健康的4条路径、3个维度,以太原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将游憩需求与绿地影响健康的因素融入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中,尝试从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绿廊选线与复合绿地网络优化等方面探讨如何实
"花园城市"建设是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对建成环境空间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在明确城市建设对既有生态和生活方式造成威胁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成环境建设更适于人们生活的城市形态。舟山虽具有营建"海上花园城市"的独特优势,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制约了城市的改造和提升,如何对现状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提升,将其转化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的条件、实现"建成环境—生态资源"协同发展的路径是构建"海上花园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防灾安全规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从传统的以救灾抢险为主的末端救灾型规划走向新时期源头防御型规划的过程中,规划思想、目标、对象和路径等均发生了转变。文章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中"识别问题—耦合系统要素—设计解决方案—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研究范式,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案例地区,按照"遵循自然—解锁自然—恢复自然—协同自然—适
为解决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建筑存在的无外围护结构保温设施、采暖方式落后导致的冬季采暖所需能耗量大、热舒适度较差的问题,文中旨在解决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的痛点问题,利用
在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流动沙丘开展冬季土壤凝结水研究,揭示冬季沙丘表层含水率增加的来源机制,探究冬季土壤凝结水的发生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沙丘确有土壤凝结水产生且能够一直存在于土壤中,发生时段在下午16点~次日8点左右。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日变化过程可分为吸湿阶段,凝结阶段、蒸散消耗阶段;沙土初始含水量会影响土壤凝结水的发生层次,主要在地面以下4~6cm之间。其中烘干干沙与自然干沙的影响
基于通学流透视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新视角.采用2018年沈阳市手机信令通学OD数据,运用社区发现算法测度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沈阳市居住-就学网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