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相继推行了一系列预算管理、国库管理、财政支出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将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相应地对单位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弱化,本人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时所耗费无偿性、单一性公众资源过程和结果的经济管理活动。包括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执行、部门预算评价分析三个阶段和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较弱化,本文就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及对策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专项资金的管理。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 (2)往来款项的管理。据调查,现在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 (3)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
其主要表现在:(1)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它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事业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2)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3)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
(四)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有如下问题:(1)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2)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3)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使用效率低下,流失比较严重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因而,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单位之间互相攀比,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单位内部部门之间也难以调配,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有的对于不用或过时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就随意报废,使大量资产流失。
(六)单位内部控制体制、制度有待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畅
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单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这是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节约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
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财务人员和单位有关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部门预算, 科学地安排收支。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四)严格预算开支,建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预算一经下达,就要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法是:(1)岗位分工控制,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2)授权批准控制,严格遵循授权范围和权限,重大会计事项建立集体审批制度。(3)会计系统控制,制定符合单位的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4)财产清查控制,采取定期盘点的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5)内部报告控制,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6)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五)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要求财会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素质过硬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破除重投入、轻分流的思想。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各单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加强债权债务管理;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合理配置资产。利用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的监控,规范资产处置行为。
(七)增加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逐步面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政府职能转变,筹资渠道多元化,业务活动和业务支出日趋复杂,有的业务活动还具有经营性特点,单位的资金量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应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参照企业成本管理方式,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成本核算办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设计成本项目,加强内部成本核算,减少各种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但要将经营活动和事业活动的成本核算分开进行,正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的要求,引进、推广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新方法、新观念,借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处理改革与加强财务管理的关系,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婷婷.《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关于中国预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2
[3]《关于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侯睿经济问题探索,2003;3
(责任编辑:郭伟)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时所耗费无偿性、单一性公众资源过程和结果的经济管理活动。包括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执行、部门预算评价分析三个阶段和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较弱化,本文就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及对策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专项资金的管理。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 (2)往来款项的管理。据调查,现在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 (3)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
其主要表现在:(1)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它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事业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2)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3)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
(四)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有如下问题:(1)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2)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3)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使用效率低下,流失比较严重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因而,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单位之间互相攀比,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单位内部部门之间也难以调配,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有的对于不用或过时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就随意报废,使大量资产流失。
(六)单位内部控制体制、制度有待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畅
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单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这是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节约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
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财务人员和单位有关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部门预算, 科学地安排收支。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四)严格预算开支,建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预算一经下达,就要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法是:(1)岗位分工控制,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2)授权批准控制,严格遵循授权范围和权限,重大会计事项建立集体审批制度。(3)会计系统控制,制定符合单位的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4)财产清查控制,采取定期盘点的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5)内部报告控制,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6)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五)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要求财会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素质过硬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破除重投入、轻分流的思想。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各单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加强债权债务管理;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合理配置资产。利用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的监控,规范资产处置行为。
(七)增加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逐步面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政府职能转变,筹资渠道多元化,业务活动和业务支出日趋复杂,有的业务活动还具有经营性特点,单位的资金量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应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参照企业成本管理方式,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成本核算办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设计成本项目,加强内部成本核算,减少各种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但要将经营活动和事业活动的成本核算分开进行,正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的要求,引进、推广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新方法、新观念,借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处理改革与加强财务管理的关系,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婷婷.《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关于中国预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2
[3]《关于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侯睿经济问题探索,2003;3
(责任编辑: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