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对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内容的整合、史料的选择及教学策略的运用四个方面浅谈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77-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能力及价值观,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需要探索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初步的探索,现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教师仔细研读历史教材内容和历史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学情,把握学生认知特点。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人教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是了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一课。本课内容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自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增进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很具现实意义。
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认识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符合国情(基于唯物史观的培养);(2)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绘制发展历程时间轴,并能根据时序说明职能转变的概况及原因(基于时空观念的培养);(3)通过研读分析史料,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区别并讨论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自信(基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培养);(4)通过史料理解我国实行民主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和依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实施过程,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基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教材内容的整合
本课容量大、细节繁多、理论性强、教材线索不明确,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这段历史完整地呈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稍不留神就会上成“政治课”。教材以三个子日介绍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将“新中国的成立”和两个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包含在“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两个子目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笔者对本课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知识点概括为三个部分:1.奠定基石——新中国的成立;2.制度建设——三大制度;3.法制建设。
将新中国的成立作为三大制度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是新中国政治建设赖以开展的基础。通过学习三大制度建立过程及内容,并进行中西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三大制度的建立是依据国情进行的创新,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从而获得“制度自信”。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将法制建设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经过整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唯物史观的形成,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三、史料的选择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选史料,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提取信息,从历史、民族、法律、国际等角度探讨论证问题,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使学生从史料中领悟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提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因此,史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要立足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如在导入时,笔者选择展示了两组图片,第一组为英国国王威廉和玛丽、美国费城制宪会议、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第二组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以及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先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古今中外仁人志士追求民主的历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未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对近代中西方追求民主之路的回顾,让学生认识到民主制度必须要适合本国国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而要想在我国真正实现民主化必须要在民族独立的前提下,从而引入“新中国的成立”这一重要内容。
四、教学策略的运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一)时间轴的运用
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和分析,明晰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历史事件(现象),设身处地地去感悟,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事件(现象)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聂幼犁教授提出:“时间或时序不仅是历史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正确反映、表达客观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标。”建立主线时间轴可为整体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学习“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子目时,可安排学生开展以下活动: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史料对这一内容有了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史料实证素养和时空观念。
(二)问题探究
在分析史料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思维。
通过问题探究,结合史料的研读分析,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下,以辩证的观点去评价。如在讲述“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子目时,教师先设置问题: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來的?如何体现民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思考。学生从教材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建立过程的表述中,发现民主的内涵,如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及民主选举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并讲解人民代表、国家机构的产生方式、决策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民主的内涵还包括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使学生更深层次感悟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可唤醒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翁的公民意识,引领他们关注时事、关注政治、参与政治(公民参与)。
(三)拓展延伸
历史学科的学习本就应该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因此适当地对教材内容拓展延伸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如在介绍完三大政治制度后,教师展示以下要闻:美国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带领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美国。通过解读材料,学生了解到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制衡总统和国会,如果两者互不相让、互不妥协,那么事情就只能搁置,这种“内耗”牺牲了效率。在美国,与税收、财政相关的法案必须由众议院提出。当前,民主党控制着众议院,而总统特朗普是共和党人,所以该分歧的本质是驴象之争。在对上述材料解读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经过讨论,学生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长远规划,才能保证国家稳定持续发展。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培养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爱国情怀。
当然,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留心生活、注重日常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坚持专业阅读,关注史学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尽可能在每一堂历史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子建,张善培.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伙伴协作与专业学习共同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33.
[2]李翰,林育娴.历史课程改革:知易行难[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5):39-43.
(责任编辑 袁妮)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77-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能力及价值观,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需要探索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初步的探索,现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教师仔细研读历史教材内容和历史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学情,把握学生认知特点。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人教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是了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一课。本课内容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自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增进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很具现实意义。
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认识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符合国情(基于唯物史观的培养);(2)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绘制发展历程时间轴,并能根据时序说明职能转变的概况及原因(基于时空观念的培养);(3)通过研读分析史料,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区别并讨论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自信(基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培养);(4)通过史料理解我国实行民主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和依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实施过程,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基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教材内容的整合
本课容量大、细节繁多、理论性强、教材线索不明确,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这段历史完整地呈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稍不留神就会上成“政治课”。教材以三个子日介绍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将“新中国的成立”和两个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包含在“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两个子目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笔者对本课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知识点概括为三个部分:1.奠定基石——新中国的成立;2.制度建设——三大制度;3.法制建设。
将新中国的成立作为三大制度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是新中国政治建设赖以开展的基础。通过学习三大制度建立过程及内容,并进行中西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三大制度的建立是依据国情进行的创新,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从而获得“制度自信”。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将法制建设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经过整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唯物史观的形成,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三、史料的选择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选史料,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提取信息,从历史、民族、法律、国际等角度探讨论证问题,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使学生从史料中领悟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提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因此,史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要立足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如在导入时,笔者选择展示了两组图片,第一组为英国国王威廉和玛丽、美国费城制宪会议、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第二组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以及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先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古今中外仁人志士追求民主的历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未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对近代中西方追求民主之路的回顾,让学生认识到民主制度必须要适合本国国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而要想在我国真正实现民主化必须要在民族独立的前提下,从而引入“新中国的成立”这一重要内容。
四、教学策略的运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一)时间轴的运用
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和分析,明晰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历史事件(现象),设身处地地去感悟,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事件(现象)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聂幼犁教授提出:“时间或时序不仅是历史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正确反映、表达客观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标。”建立主线时间轴可为整体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学习“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子目时,可安排学生开展以下活动: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史料对这一内容有了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史料实证素养和时空观念。
(二)问题探究
在分析史料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思维。
通过问题探究,结合史料的研读分析,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下,以辩证的观点去评价。如在讲述“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子目时,教师先设置问题: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來的?如何体现民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思考。学生从教材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建立过程的表述中,发现民主的内涵,如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及民主选举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并讲解人民代表、国家机构的产生方式、决策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民主的内涵还包括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使学生更深层次感悟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可唤醒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翁的公民意识,引领他们关注时事、关注政治、参与政治(公民参与)。
(三)拓展延伸
历史学科的学习本就应该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因此适当地对教材内容拓展延伸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如在介绍完三大政治制度后,教师展示以下要闻:美国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带领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美国。通过解读材料,学生了解到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制衡总统和国会,如果两者互不相让、互不妥协,那么事情就只能搁置,这种“内耗”牺牲了效率。在美国,与税收、财政相关的法案必须由众议院提出。当前,民主党控制着众议院,而总统特朗普是共和党人,所以该分歧的本质是驴象之争。在对上述材料解读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经过讨论,学生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长远规划,才能保证国家稳定持续发展。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培养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爱国情怀。
当然,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留心生活、注重日常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坚持专业阅读,关注史学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尽可能在每一堂历史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子建,张善培.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伙伴协作与专业学习共同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33.
[2]李翰,林育娴.历史课程改革:知易行难[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5):39-43.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