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朱履先逝世60周年。79年前,即1940年,朱履先满怀信心地对陈毅说过:“得天下者必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朱履先9年前历史性预言应验了。
朱履先没有学过象瑞之学,不通六爻奇门之术,亦不善用八字命理。但是,人的丰富的社会实践能产生最好的预言家。如方志敏1935年5月在《可爱的中国》中就预言:“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并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毛泽东预言“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1940年朱履先还不是共产党员,他凭什么预言“得天下者必共产党”呢?
朱履先是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人,生于1884年,他的私塾启蒙老师顾贡生是一位推崇宋明儒家范仲淹、陆放翁、顾炎武的秀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志士仁人的名言警句,烙印在朱履先心头。黄桥镇上有个纪念抗击倭寇而牺牲的河南千户王良父子的忠义祠,少年朱履先常去瞻仰,并立下从军学武、强国雪耻的志向。1902年,他怀揣“备武救国”之梦,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本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 任南京秣陵关起义前敌指挥官和江浙联军前卫司令。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时指定朱履先担任中华民国开国阅兵式总指挥, 随后委任他为中央陆军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孙中山还亲书“中将府”匾额赠给朱履先。袁世凯接任大总统后,授朱履先为陆军中将,按孙中山提名任命朱履先为南京讲武堂堂长,后聘朱履先赴京任总统府参议。但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屠杀和对外投降卖国的行径,使朱履先拂袖辞职。
目睹北洋军阀背叛孙中山、践踏民主共和的倒行逆施,朱履先的救国梦想破灭。他心恢意冷地说:“衮衮诸公,寡廉鲜耻,争名夺利,百姓横遭荼毒,国家疮痍满目,金瓯难复了。”朱履先带着迷惘和惆怅退出军界,退隐故乡黄桥。
他作为一个辛亥革命元勋、国民党元老,历经时代变迁,亲历各种军事政治力量的较量。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使朱履先十分不滿。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掌控国家大权的国民党,军队一退再退,失却民心。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央,几次派人拉拢朱履先,他耻为汉奸,不屑与之为伍。
而正在这时,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东进来到黄桥地区。朱履先第一次看到新四军,军纪严明,官兵和蔼可亲,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在与陈毅、管文蔚一番交谈后,得知共产党的政策是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朱履先说出了心里话:“我对贵军,对陈毅将军仰慕不已。贵军在江南奋勇杀敌,到黄桥一举全歼何四旅,为民除害,对百姓秋毫无犯。有这样的军队,中国才有希望。”
新四军的抗战精神激起了朱履先救国报民的热情
1940年仲夏,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东进黄桥,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让朱履先与新四军结缘了。当陈毅了解到朱履先的情况后说:“辛亥名将,民国元勋,黄桥第一名流,如此爱国,是旧军人中不可多得的有识之士,应主动登门求教。”陈毅第一次与朱履先会面,阐述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反共磨擦的种种表现。朱履先听了义愤填膺,痛斥国民党丧权辱国、制造磨擦的可耻行径,表示愿为抗日救国鞠躬尽瘁。陈毅、粟裕、陈丕显、管文蔚等新四军将领给他送来不少红色书籍,如《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新阶段》等。陈毅向朱履先解读毛泽东《论持久战》和《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精辟论点,宣讲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路线。
陈毅披肝沥胆的交谈深深打动了朱履先救国救民之心。陈、粟等共产党人言行所表现的抗战精神,对朱履先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思想冲击,使朱履先从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沉闷中振奋起来,他追随新四军东进抗日的脚步,重新投入波涛汹涌的抗日救亡洪流。在经历辛亥以来近30年社会灾难和民族忧患以后,朱履先心里有了历史对比。他感觉现在遇到了知音,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挚友,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光明前途和崭新希望,他一扫抑郁、悲观思绪,一个人生的新决心下定了:跟着共产党和新四军向前走!
新四军依靠人民取胜,朱履先带头帮助新四军
1940年8月的一天早晨,仆人来报,说“街上来了一支叫新四军的军队”。朱履先出门一看,街巷不少空地上和衣而睡着许多军人,有序而平静。在炎热和蚊虫飞舞中,作战疲惫的新四军战士却这样抱枪睡卧,露宿街头,一支军纪严明、不扰民的军队形象使朱履先深受感动。
当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阻挠新四军东进抗日,还对黄桥地区进行粮食封锁,新四军面临衣食无着的严重困境时,朱履先十分着急。他告诉陈毅: “国民党保四旅在黄桥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乡亲们深受其害。新四军进驻黄桥以来与民无争,秋毫无犯,新四军仁义为本,王师之象啊。”
朱履先向陈毅建议开征田赋,并在开征田赋大会上以黄桥首富身份首先发言:“中国所有的政党,没有像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的了!中国所有的军队,没有像新四军这样秋毫无犯的了!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人民抗日救国,要吃饭,要穿衣。筹集军饷,支援新四军抗日,是我们百姓应尽的责任。我首先响应,保证如数把最好的粮食拿出来交公粮。”与会士绅纷纷表示“惟履公马首是瞻”。他还带头捐款6万银元给新四军,绅商大户们个个跟随解囊,迅速解决了新四军严重缺粮缺钱的燃眉之急,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提供了物质保障。后来当陈毅争取韩紫石时,韩紫石先询问朱履先:“你和共产党交往的时间比我长,你觉得陈毅、粟裕这些人怎么样?”朱履先不假思索地说:“从辛亥革命起,我们追随中山先生为的就是立国兴邦,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有什么党派、军队像共产党、新四军这样为国为民。陈毅、粟裕就是这样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子!”朱履先的鲜明态度对韩国钧后来站到新四军一边起了重要作用。 黄桥决战硝烟四起,朱履先实践着“与新四军同生死共存亡”的誓言。他和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一起,在枪炮声中一边组织民工抢运伤员,为前沿阵地送沙袋加固工事,一边在街上安抚那些惊慌的市民。在决战最激烈的10月4日,炊事员、通信员都上了前线,浴血奋战的新四军将士们已经一天没吃饭了。粟裕、管文蔚、陶勇等跑到中将府,请求朱履先帮助解决吃饭问题。朱履先连声说好好好,立即出门挨家逐户动员群众开炉点火,黄桥镇上大小商人和黎民百姓见朱履先亲自来请,纷纷行动起来,全镇60多个烧饼炉子点火烤饼。在朱履先的带动下,黄桥百姓车推担挑,把烧饼、馒头,饭菜送往前线。“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的《黄桥烧饼歌》,就在人民的拥军支前热潮中产生了,这歌声传诵至今。
新四军干部的高风亮节、雄韬伟略昭启朱履先确认新四军堪当“天降大任”
新四军东进前后正是国家半壁江山沦陷,万民流离失所,无数生灵惨遭涂炭之际。在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开赴抗日前线,却遭国民党顽固派围堵。朱履先以其留学日本、辛亥革命骁勇善战、出任袁世凯顾问、冯国璋参谋长、蒋介石军政部高参的独特经历。当陈毅、粟裕率陈丕显、叶飞、朱克靖、管文蔚、惠浴宇、钟期光、陶勇、乔信明、梁灵光、陈同生、王必成、季方等一大批新四军将领常去中将府共商抗敌方略,并在頻繁接触中成为革命挚友时,朱履先看到共产党和新四军身上那种艰苦奋斗,舍生忘死,全身心投入抗日的精神,使他十分敬佩。
1931年初,蒋介石聘朱履先去南京军政部供职。就在这年,“九·一八”事件发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大块国土沦陷。朱履先愤而辞官,再度回到黄桥。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朱履先匆匆赶到南京,找到辛亥革命时的部属何应钦说:“现在中国万不能向日本苟和求宁,这是开门揖盗。只有凭我中华血气,戮力同心,同仇拒之,才是出路。”那时的何应钦,炙手可热,对昔日上司朱履先的规谏,不置可否地哼了几声。朱履先在蒋、何两人的身上已敏锐的嗅出对敌妥协的沦丧心理。
而身边眼前的新四军将领们,粗茶淡饭,生活简朴,官兵一致,军纪严明,在供给困难缺吃少穿、一日两餐稀饭都难保证的窘境下,全体官兵仍是抱着有我无敌舍身救国的信念抗击日本侵略军。当受到国民党顽固势力挑起磨擦时,新四军顾全大局,维持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局面。比如在姜埝和谈中陈毅忍让求全、退送姜堰,使朱履先从中窥察陈毅的坦荡胸怀、深谋远虑的雄才大略。而在黄桥决战之前,粟裕夜以继日踏勘地形、反复思考兵力部署,研究制定各种可能的作战方略,朱履先从中感受到粟裕军事战略指挥艺术的灵活、精湛。
在国共两党两军统帅的不同表现对比中,朱履先一次深于一次地为新四军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雄韬伟略所震撼。朱履先多次在亲属面前把共产党人和他旧时的军人作比较,他深有感触地说:“有了这样的人,中国国运才有转机,中兴有望。得天下者必共产党!”朱履先深谙,此时的国民将领已在多年官场角斗与腐蚀中,丢失了中山精神、革命朝气与民族气节,成为追名逐利与享乐安逸甚至贪生怕死的庸官俗吏,这些人怎能担当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任?他在陈毅、粟裕的言行中强烈感受到共产党新四军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己任,海纳百川、团结各方人士共赴国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情操,机动灵活、开拓创新、深谋远虑的谋略,坚持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天降大任”、力挽狂澜的“圣人之师”! 在风起云涌的抗战的实践中,他敏捷地感到,祖国和人民饱受凌辱的时代将要结束,中华民族有了战胜侵略的群鹰!他从心底发出震天骇地的鼓呼“得天下者必共产党!”
朱履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孕育的一个旧知识分子。他一辈子怀揣救国梦想,历经磨难,寻求兴国的真理,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终于因与共产党、新四军不期相逢,使他如蝉蜕般的裂变。1943年10月,60岁的朱履先在叶飞、朱克靖介绍下,经陈毅和曾山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从这时开始,朱履先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战士的转变。此刻,朱履先与昨天的他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是共产党、新四军中的一员新兵,将以天下为己任,把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在肩上,去迎接共产党开创的新天下和新时代。
60岁,对于一个刚入党的革命者来说,已经进入人生的晚年,但却是朱履先一生中最为意气风发的岁月。遇到了共产党、新四军,确立了革命的人生方向。从此,他冲过抗日战争的烽火,越过解放战争的滚滚硝烟,参与抗美援朝的国际战斗,跨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列车。朱履先先后由刘少奇提名担任苏北参议会副议长,由粟裕提名担任苏皖边区参议会副议长,由陈毅提名担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还担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等职。他于1945年6月15日被选举为赴延安参加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的苏中代表。朱履先所选择的道路,是一条光明正确的历史必由之路。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朱履先以他“得天下者必共产党!”的预报,在中国抗日救亡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最早呼唤“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 的民族民主先驱者或排头兵的光荣角色,为新中国的建立报晓,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跨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 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增强民族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发扬和传承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和革命传统, 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意气风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朱韵,朱履先之曾孙女,南京大学会计硕士,高级会计师,高级国际财务管理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员。供职于江苏省昆山创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徐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