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是符合重庆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三峡库区,从特色效益农业的概念出发,以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为例,阐述了其发展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 万州区 特色效益农业
本文受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编号:yjscxx2015-41-07)资助。
2012年重庆市政府颁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渝府发[2012]72)。《意见》中指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是符合重庆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特色效益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增收为目的,运用现代科技,优化配置要素,高效开发资源,特色鲜明,形成完整产业链、安全生态链、灵敏需求链、快捷供应链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
重庆市万州区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既是大库区又是大山区。全区现有涉农镇乡街道49个,农业人口96.97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86万亩。万州区雨量充沛,海拔高差大,从106米到1762米,地形地貌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山区、丘陵、河道相间分布,既有沿江河谷地带,又有高山地区,为发展现代立体农业、培育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业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较低、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如何推进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根本保证。
一、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一)调整产业结构,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按照“基础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粮油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柑橘、蔬菜、畜禽3个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名优小水果、名特水产、中药材、林木花卉、茶叶、烟叶6个特色产业,构建了“136”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体系。在基础产业方面,粮食播种170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52万吨以上;在主导产业方面,建成了以红桔(15万亩)为主的柑橘基地32万亩;柠檬5万亩;晚熟柑橘塔罗科血橙12万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66万亩,建成标准化常年蔬菜基地3.6万亩,城市蔬菜自给率达到65%。同时,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良种繁育场1700多个,全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37%,年出栏生猪90万头以上;在特色产业方面,建成猕猴桃、早熟梨、晚熟李、葡萄等十余种名优水果基地12万亩,青蒿、杭白菊、板蓝根、天麻等中药材基地10万亩,花卉基地2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2.5万亩,茶叶基地3.2万亩,烟叶基地1.5万亩。
(二)培育了一批适应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采取“一招、二引、三培、四扶”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适应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业市场主体已成为万州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者。
(三)财政金融大力支持,农业保险逐步展开
财政金融大力支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每年整合财政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吸纳社会资本10亿元投入特色农业。注册资本金1亿元的万州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一年就为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2.3亿元。搭建了“政银保”合作平台,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全区支农贷款累计余额达到49亿元,农业融资瓶颈有效突破。同时,农业保险项目也逐步开展,对母猪、奶牛、生猪、肉(蛋)鸡、柑桔、水稻、玉米、马铃薯、天然林等实行了保险,补贴保费,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四)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发展农产品加工
按照国家、重庆市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对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持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万州区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125个,绿色食品产品认证26个,出口农产品基地认证1.43万亩,15万亩古红桔获得无公害整体农产品产地认证。推出了“鱼泉榨菜”、“万县红桔”、“谭木匠”、“诗仙太白”等重庆市著名品牌。
二、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条件较弱
万州是典型的“大山区”,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山地深丘占幅员面积88.4%以上,而且地块零碎,大多是“鸡窝地”“巴掌田”。人均耕地仅0.86亩,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不到0.2亩,中低产田占7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总面积的30%,70%以上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村级公路大多是通而不畅或受益面不大,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等……用地条件较差,农村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生活环境不好,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农业发展效益较低
小农意识仍然存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精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较为粗放,生产效率不高,农业加工业的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高,农业效益不高。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传统粮猪型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土地产出平均每亩仅为3600元左右,农产品商品率仅为65%,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相对滞后;农业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农业主体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重当前、轻长远,重基地、轻加工,重规模、轻流通的现象,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不高。
关键词:三峡库区 万州区 特色效益农业
本文受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编号:yjscxx2015-41-07)资助。
2012年重庆市政府颁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渝府发[2012]72)。《意见》中指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是符合重庆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特色效益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增收为目的,运用现代科技,优化配置要素,高效开发资源,特色鲜明,形成完整产业链、安全生态链、灵敏需求链、快捷供应链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
重庆市万州区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既是大库区又是大山区。全区现有涉农镇乡街道49个,农业人口96.97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86万亩。万州区雨量充沛,海拔高差大,从106米到1762米,地形地貌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山区、丘陵、河道相间分布,既有沿江河谷地带,又有高山地区,为发展现代立体农业、培育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业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较低、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如何推进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根本保证。
一、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一)调整产业结构,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按照“基础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粮油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柑橘、蔬菜、畜禽3个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名优小水果、名特水产、中药材、林木花卉、茶叶、烟叶6个特色产业,构建了“136”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体系。在基础产业方面,粮食播种170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52万吨以上;在主导产业方面,建成了以红桔(15万亩)为主的柑橘基地32万亩;柠檬5万亩;晚熟柑橘塔罗科血橙12万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66万亩,建成标准化常年蔬菜基地3.6万亩,城市蔬菜自给率达到65%。同时,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良种繁育场1700多个,全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37%,年出栏生猪90万头以上;在特色产业方面,建成猕猴桃、早熟梨、晚熟李、葡萄等十余种名优水果基地12万亩,青蒿、杭白菊、板蓝根、天麻等中药材基地10万亩,花卉基地2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2.5万亩,茶叶基地3.2万亩,烟叶基地1.5万亩。
(二)培育了一批适应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采取“一招、二引、三培、四扶”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适应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业市场主体已成为万州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者。
(三)财政金融大力支持,农业保险逐步展开
财政金融大力支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每年整合财政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吸纳社会资本10亿元投入特色农业。注册资本金1亿元的万州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一年就为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2.3亿元。搭建了“政银保”合作平台,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全区支农贷款累计余额达到49亿元,农业融资瓶颈有效突破。同时,农业保险项目也逐步开展,对母猪、奶牛、生猪、肉(蛋)鸡、柑桔、水稻、玉米、马铃薯、天然林等实行了保险,补贴保费,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四)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发展农产品加工
按照国家、重庆市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对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持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万州区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125个,绿色食品产品认证26个,出口农产品基地认证1.43万亩,15万亩古红桔获得无公害整体农产品产地认证。推出了“鱼泉榨菜”、“万县红桔”、“谭木匠”、“诗仙太白”等重庆市著名品牌。
二、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条件较弱
万州是典型的“大山区”,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山地深丘占幅员面积88.4%以上,而且地块零碎,大多是“鸡窝地”“巴掌田”。人均耕地仅0.86亩,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不到0.2亩,中低产田占7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总面积的30%,70%以上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村级公路大多是通而不畅或受益面不大,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等……用地条件较差,农村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生活环境不好,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农业发展效益较低
小农意识仍然存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精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较为粗放,生产效率不高,农业加工业的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高,农业效益不高。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传统粮猪型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土地产出平均每亩仅为3600元左右,农产品商品率仅为65%,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相对滞后;农业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农业主体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重当前、轻长远,重基地、轻加工,重规模、轻流通的现象,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