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记得老家门前的墙角,有棵桃树,是母亲栽的,但不知哪年栽的。樹的主干粗壮,枝叶繁茂。春天桃花盛开,艳溢芳香。春风吹拂,花瓣凋落。下雨时,把泥土染得红红的。到了七八月,绿叶下硕大的桃子一串串的,成熟时呈玉白色、粉红色,犹如玉雕。有一年探亲回家,正是桃子成熟时,尝到了母亲亲手摘的桃子,那满口的桃水,蜜甜蜜甜的,是名副其实的水蜜桃。
今年是母亲病逝十周年。中秋前夕,我回老家,看到门前墙角的桃树已干枯,树骨像标本挺立着,不免引起伤感。听妹妹讲,自母亲走后再也不结桃子。后来,桃树枯死了。凝望门前的桃树,勾起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十年前的九月九日夜,接到弟弟电话,说母亲病危。我预感情况不好,翌日晨,旋即偕爱人和儿子飞抵老家。赶到时母亲已撒手人寰。我们跪在母亲身旁,抚摸她冰凉的手,哭喊着母亲,可母亲再也听不见了。母亲火化那天,正是她73岁生日。父亲早母亲十二年而去。俗话说“有妈在便是家”。从今以后,家乡变故乡。安排了母亲的后事,我回到北京。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心里在想,以往到家,都是第一时间给母亲报个平安,而今天给谁打电话呢?
母亲走后,我常梦见她。醒来时空荡荡的,是那么的惆怅。母亲的身影魂牵梦萦地在我脑海里浮现。小时候,我跟母亲的时间多。母亲带我去赶过海,砍过柴,打过猪草,种过自留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一家八口,上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下有我们五个兄弟姊妹,靠父亲一个主劳力。辛勤忙碌一年,到年终生产队结算时,除了分配的口粮,无分文收益,还超支数十元。幸好父亲有自己的“手艺”,是闻名乡村的兽医,村里村外,只要哪家有猪得病,都来找我父亲。虽然那时出诊一次仅几毛钱,但能增加点儿额外收入。母亲年轻时体力好,可顶一个壮劳力。从我认字开始,就记得家里板墙上贴有已发黄,带有红旗、麦穗的奖状,是公社颁发给母亲的,被誉为“双抢”(抢收抢种)先进生产者。父母的勤劳,支撑起这个家,还供我们兄弟姊妹上学。我排行老大,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是在县城中学上的,而且是住校生。每周一,母亲总是给我装一布袋的大米及红薯丝,还有准备的伙食费。为了生计,母亲还做些小买卖。那时,生产大队加工米面,母亲要挑一百多斤到二十里外的镇上卖,一次能赚几块钱的辛苦费。当我放学回家,见母亲还没回来,总是心神不定,直到母亲挑着担子,迈进家门,心里才踏实。艰辛的生活也有乐趣。母亲与邻居合伙养过蚕,养蚕的场地就在自己家。蚕过了三眠、四眠,身躯长得很快,每天食用桑叶的量越来越大,吃桑叶时能听到满屋“沙沙”的声音,像下雨声。为保证蚕有充足的“粮食”,母亲和邻居伯母、阿婶翻山越岭,到山村里去采摘桑叶,每人两个箩筐,叠得满满的,全靠肩挑。当蚕体透明发亮,要吐丝作茧了,就让蚕爬到麦秆制作成的“蚕山”上,编织出一个个银白色、椭圆形的“巢”。采捡蚕茧是享受丰收喜悦的时刻,一筐筐白花花的蚕茧,部分卖给收购站,也有预留自家织布。那时,我和父亲夏天穿的丝绸衬衣,就是母亲养蚕织的布做的,柔柔的,亮亮的,既挺直又凉爽,而母亲舍不得给自己做衣服。在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儿下,我发现母亲双手指关节肿胀、弯曲、变形,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曾有放弃读书的念头,但父亲、母亲坚决不同意,说家里再穷,也要让我和弟弟上学。
由于家境困难,我的大妹没上过一天学,她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埋怨父母偏心。其实,在父母心里,手心手背都是肉。何况母亲自己也从没上过学,尝够了不识字的苦,称自己是“瞎子”,哪能让子女受委屈呢?大妹体会不到那时父母的难处。到了生活有转机时,二妹和小妹也都上了学。这样,大妹心里更是不平衡,叹息自己命不好,赌气多年不理父母。自我离开家,父亲、母亲很少跟我说起家里操心的事。早些年,母亲做了白内障等三次手术,怕我担心而影响工作,从不提一个字。多大的苦,都自己忍着、扛着。
母亲在一年前就确诊得了不治之症,我是有思想准备的。那年年三十,我回老家,与母亲一起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到了五六月以后,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她时而坐在门口的桥头,望眼欲穿盼着我回去。由于正好赶上儿子高考,单位又有应急任务,我无法离开工作岗位。等到儿子完成高考、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先让爱人和孩子回家看望母亲。母亲欣喜,第一件事就是从桃树上挑选最好的桃子摘给他们吃,还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存的钱,拿出一万元给了孙子,作为他考上大学的奖励。没过几天,母亲卧床不起。八月底,我趁任务间歇请假回家。这时,母亲已到了生命垂危时刻。没想到这次回来,母亲叫我给她做顿饭,我熬了小米粥给她喝。当我第二次给她做饭时,为让母亲吃新做的饭,把上顿剩下的半碗粥倒掉了。平时节省惯了的母亲却舍不得,说了我一通。就在母亲弥留之际,还让我和弟弟去看望曾经共患难的两家老邻居伯母和伯父。我理解,父母从小对我们讲,不能忘记对自己有恩的人。假期到了,归队那天早上与母亲道别。以前,她都要到门口的河边送我。可这次,她只能在客厅沙发上躺着,默默无语。我拉着她的手,说:“妈,你要多保重。再等一个月就要过国庆节了,我回来看你!”她“嗯”了一声。我强忍着悲痛,含着泪水上了车。我不敢想,心里有种不祥之兆,这次与母亲别离,意味着什么?仅仅只隔一个多星期,母亲便驾鹤西去。上次与母亲见面,成了永别。母亲临终前,把积攒的钱打造了四枚金戒指,传给子孙。母亲一生对子女是无私的,不图任何回报。
母爱是人类最不可动摇的情感。我参军离家四十多年,亲人的离别是那么的伤痛。最悲伤的是“子欲孝则亲不待”。谁说养儿能防老?父母健在时,回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来去匆匆。现在有时间可以常回家,父母却不在了。我没有保留父亲、母亲的遗物,唯有他们的身份证,一直珍藏着,感受到父母仍陪伴身边。今天看到门前干枯的桃树,仿佛看到母亲的身骨,母亲的水蜜桃永远甜在我们心里。
责任编辑:黄艳秋
今年是母亲病逝十周年。中秋前夕,我回老家,看到门前墙角的桃树已干枯,树骨像标本挺立着,不免引起伤感。听妹妹讲,自母亲走后再也不结桃子。后来,桃树枯死了。凝望门前的桃树,勾起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十年前的九月九日夜,接到弟弟电话,说母亲病危。我预感情况不好,翌日晨,旋即偕爱人和儿子飞抵老家。赶到时母亲已撒手人寰。我们跪在母亲身旁,抚摸她冰凉的手,哭喊着母亲,可母亲再也听不见了。母亲火化那天,正是她73岁生日。父亲早母亲十二年而去。俗话说“有妈在便是家”。从今以后,家乡变故乡。安排了母亲的后事,我回到北京。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心里在想,以往到家,都是第一时间给母亲报个平安,而今天给谁打电话呢?
母亲走后,我常梦见她。醒来时空荡荡的,是那么的惆怅。母亲的身影魂牵梦萦地在我脑海里浮现。小时候,我跟母亲的时间多。母亲带我去赶过海,砍过柴,打过猪草,种过自留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一家八口,上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下有我们五个兄弟姊妹,靠父亲一个主劳力。辛勤忙碌一年,到年终生产队结算时,除了分配的口粮,无分文收益,还超支数十元。幸好父亲有自己的“手艺”,是闻名乡村的兽医,村里村外,只要哪家有猪得病,都来找我父亲。虽然那时出诊一次仅几毛钱,但能增加点儿额外收入。母亲年轻时体力好,可顶一个壮劳力。从我认字开始,就记得家里板墙上贴有已发黄,带有红旗、麦穗的奖状,是公社颁发给母亲的,被誉为“双抢”(抢收抢种)先进生产者。父母的勤劳,支撑起这个家,还供我们兄弟姊妹上学。我排行老大,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是在县城中学上的,而且是住校生。每周一,母亲总是给我装一布袋的大米及红薯丝,还有准备的伙食费。为了生计,母亲还做些小买卖。那时,生产大队加工米面,母亲要挑一百多斤到二十里外的镇上卖,一次能赚几块钱的辛苦费。当我放学回家,见母亲还没回来,总是心神不定,直到母亲挑着担子,迈进家门,心里才踏实。艰辛的生活也有乐趣。母亲与邻居合伙养过蚕,养蚕的场地就在自己家。蚕过了三眠、四眠,身躯长得很快,每天食用桑叶的量越来越大,吃桑叶时能听到满屋“沙沙”的声音,像下雨声。为保证蚕有充足的“粮食”,母亲和邻居伯母、阿婶翻山越岭,到山村里去采摘桑叶,每人两个箩筐,叠得满满的,全靠肩挑。当蚕体透明发亮,要吐丝作茧了,就让蚕爬到麦秆制作成的“蚕山”上,编织出一个个银白色、椭圆形的“巢”。采捡蚕茧是享受丰收喜悦的时刻,一筐筐白花花的蚕茧,部分卖给收购站,也有预留自家织布。那时,我和父亲夏天穿的丝绸衬衣,就是母亲养蚕织的布做的,柔柔的,亮亮的,既挺直又凉爽,而母亲舍不得给自己做衣服。在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儿下,我发现母亲双手指关节肿胀、弯曲、变形,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曾有放弃读书的念头,但父亲、母亲坚决不同意,说家里再穷,也要让我和弟弟上学。
由于家境困难,我的大妹没上过一天学,她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埋怨父母偏心。其实,在父母心里,手心手背都是肉。何况母亲自己也从没上过学,尝够了不识字的苦,称自己是“瞎子”,哪能让子女受委屈呢?大妹体会不到那时父母的难处。到了生活有转机时,二妹和小妹也都上了学。这样,大妹心里更是不平衡,叹息自己命不好,赌气多年不理父母。自我离开家,父亲、母亲很少跟我说起家里操心的事。早些年,母亲做了白内障等三次手术,怕我担心而影响工作,从不提一个字。多大的苦,都自己忍着、扛着。
母亲在一年前就确诊得了不治之症,我是有思想准备的。那年年三十,我回老家,与母亲一起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到了五六月以后,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她时而坐在门口的桥头,望眼欲穿盼着我回去。由于正好赶上儿子高考,单位又有应急任务,我无法离开工作岗位。等到儿子完成高考、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先让爱人和孩子回家看望母亲。母亲欣喜,第一件事就是从桃树上挑选最好的桃子摘给他们吃,还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存的钱,拿出一万元给了孙子,作为他考上大学的奖励。没过几天,母亲卧床不起。八月底,我趁任务间歇请假回家。这时,母亲已到了生命垂危时刻。没想到这次回来,母亲叫我给她做顿饭,我熬了小米粥给她喝。当我第二次给她做饭时,为让母亲吃新做的饭,把上顿剩下的半碗粥倒掉了。平时节省惯了的母亲却舍不得,说了我一通。就在母亲弥留之际,还让我和弟弟去看望曾经共患难的两家老邻居伯母和伯父。我理解,父母从小对我们讲,不能忘记对自己有恩的人。假期到了,归队那天早上与母亲道别。以前,她都要到门口的河边送我。可这次,她只能在客厅沙发上躺着,默默无语。我拉着她的手,说:“妈,你要多保重。再等一个月就要过国庆节了,我回来看你!”她“嗯”了一声。我强忍着悲痛,含着泪水上了车。我不敢想,心里有种不祥之兆,这次与母亲别离,意味着什么?仅仅只隔一个多星期,母亲便驾鹤西去。上次与母亲见面,成了永别。母亲临终前,把积攒的钱打造了四枚金戒指,传给子孙。母亲一生对子女是无私的,不图任何回报。
母爱是人类最不可动摇的情感。我参军离家四十多年,亲人的离别是那么的伤痛。最悲伤的是“子欲孝则亲不待”。谁说养儿能防老?父母健在时,回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来去匆匆。现在有时间可以常回家,父母却不在了。我没有保留父亲、母亲的遗物,唯有他们的身份证,一直珍藏着,感受到父母仍陪伴身边。今天看到门前干枯的桃树,仿佛看到母亲的身骨,母亲的水蜜桃永远甜在我们心里。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