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现”到“再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jnqejbr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为艺术是艺术家通过现场行动将自己的观念表达出来的区别于静态的有形的实物艺术,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视觉艺术形式,较现代主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结果留存而言,更强调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是时间上的,由再现到表现的过程,那么行为艺术的审美可以说是空间上的,是由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推回到再现的过程。
  [关键词]行为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 美学 表现 再现
  1、引言
  行为艺术起源于西方后现代艺术中的观念艺术,其表演性、反传统和反主流等特点超越了人们早已习惯的传统艺术的界定,超越了人们已经约定俗成了的社会规范。
  2、观念艺术中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的一种,观念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2.1后现代主义艺术
  后现代主义是欧美各国五十年代以来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偶发派”、“表演派”的出现。
  2.2观念艺术
  观念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把原有的视觉艺术的存在基礎颠覆了,艺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看”,也同样可以是“阅读”,并且是“理解”。这使得“观念艺术”的意义不断拓宽,它在很多场合代表的是一种艺术的取向,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艺术流派。不管以何种方式来构成作品,艺术的核心是观念——它产生于艺术家的思考,并且在与观众的思想接触中获得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念艺术可以与后现代艺术画上等号,因为它是后现代艺术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像阿纳森(美国)说的,“有多少独立的艺术家,就会有多少不同形式的概念主义”。
  2.3观念艺术中的行为艺术
  作为观念艺术的行为艺术,早在20世纪早期就与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演”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直接催生了行为艺术的是美国艺术家卡普罗的“偶发艺术”。卡普罗1959年在纽约鲁宾画廊举行了《分为六部分十八个偶发事件》,是一场预先有所设计的即兴表演,伴有灯光、音乐、影像、文字、色彩、实物和行为,这是偶发艺术的第一次表演。卡普罗在界定偶发艺术时说,“在超过一个时间和一个地点的情况下,去表演或理解一些事件的集合。它的物质环境是直接运用那些可以利用的,或稍加改动即可利用的东西来构成。就其各种活动而言,可以是有点创造性的,或者平平常常。一个偶发事件,并不像舞台演出。它可以在超级市场出现,可以在公路上出现,也可以在朋友的厨房里出现,可以在一堆破烂中出现,时间也许会拖到一年多,偶发是按照计划表演的,但是没有排练,没有观众或者没有重复,它是一种艺术,面目似乎是更接近生活的艺术。”
  3、行为艺术的美学再现
  3.1从“再现”到“表现”
  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中世纪、古希腊时期的古典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写照,再现了事实存在的世界。
  20世纪以后,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它的出现有其社会必然性。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革,对“学院派”只注重技术的精湛而使艺术表现力贫乏的不满,导致艺术家们回归原始,对文艺复兴以来的大师的作品给予关注。
  现代主义艺术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是艺术家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在内心形成的一种反映,再将他们所认知的事物运用美学原则表现出来。他们认为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主张内容即是形式。运用意象比喻来表现某一瞬间的感觉和精神状态。
  3.2从“表现”回到“再现”
  观念艺术认为现代主义艺术过于脱离群众,现代艺术为少数社会的精英分子所垄断,为美术馆、收藏家、画商所操纵,在艺术方面,过分强调艺术家的个性,群众在神圣的艺术殿堂面前感到生畏。
  到了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出现,有许多艺术家不再用画笔和画纸、画布进行创作,而是用自己的身体、生活甚至生命进行创作。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生活、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界限变得模糊,灵与肉的界限被拆除,一系列的艺术哲学问题摆到了美术史家、美学家乃至哲学家们的面前,传统的理论在新的艺术现象面前陷入了尴尬境地。
  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哈洛德?罗森堡等人认为,应把艺术渗透到大众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艺术行动,而不是让观众到美术馆去被动地接受。通过早期的观念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观念成为艺术核心的潮流,艺术家们不再把创作目标定位在通过可视化的形态表现上,而是通过再现的方式将艺术审美表现出来。
  从艺术起源学说来看,行为艺术也是符合美学再现的,例如:摹仿发生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文艺在本体上离理念太远,艺术家们模仿的世界是不真实的,但行为艺术是真实的模仿;游戏发生说。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认为艺术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但行为艺术是需要观众参与和领悟的;表现发生说。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并不是任何情感都可以用艺术表现,但行为艺术却能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行为艺术阐释出了艺术起源学说的模仿说,游戏说和表现说,因此可以说,行为艺术不是美学表现,而是美学再现。
  4、结语
  行为艺术的主体是观念,是艺术家情感再现于艺术作品的表达,但又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中世纪、古希腊时期的美学再现不同。作为观念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行为艺术排斥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表现,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大众的参与、再现的过程,而不重视形式、材料和作品实体。艺术家们通过行为、现成品、记录等媒介,用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可以拓宽人们对于艺术、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正如德国著名观念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认为:艺术可以包括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人都有权成为艺术的创造者。行为艺术的美学再现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封建道德规范体系仍旧影响着当代社会及公众的思想状态,其原因是未完成世俗化阶段,中国近现代没有哲学家及社会经济发展过快。这一状态的危害是当前中国社会大众不快乐,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是当前文化领域对中国社会世俗化进程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 社会 道德规范体系 世俗化 电影    自宋明以来,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与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统
[摘要] 对战争中的人性进行不同向度的追寻和思考、对战争中的女性苦难进行不同视角的观照、对历史进行不同方位的描绘等使《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成为一对关系微妙的互反文本,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走向:因为探索而启示未来,因为铭记历史而拥有尊重。    [关键词] 《南京!南京!》 《金陵十三钗》 人性图景 女性苦难 历史  doi:10.3969/j.issn.1
[摘要] “神”和“逸”的美学观念很早就出现在传统中国画理论中。从宋代开始的“神”“逸”之争,其实质是中国画精神追求的境界之争,也昭示着中国画主体精神早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美学内涵。然这两个观念至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甚至影响到了当代美术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传统绘画中的“神”、“逸”各有内在特点,折射出中国画价值的取向,并对现当代美术观念产生影响。    [关键词] 神
[摘要] 河南说唱艺术植根于河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河南整个文化艺术发展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河南说唱艺术曾经流传过的有五十多个曲种,而现在只剩下不到十个曲种,卫星电视、多媒体、英特网为代表的荧屏文化以其快捷方便、内容丰富、选择性、自主性、参与性强而迅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这些文化现象在短短二十年间就改变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使曾经辉煌的河南曲艺界面临生存的艰难处境。  [关键
[摘要] 贾樟柯影片中富有想象力的影音表达,流露着极具纪实风格的美学气息,其中对声音的创造性使用渗透了他的想象和激情,表达着他的观察和思考。悉心于电影的声音,观众可以发现其电影不只可以看,更可以听的独特意义,从他电影中嘈杂的同期环境音、流行音乐、大量的方言,甚至“无声”的静态沉默,探听到中国社会底层的日常生存现实,并感受其中散发的底层文化特征。    [关键词] 底层 贾樟柯 电影 声
[摘要]虽然贺岁片是商业电影,纯粹主旋律和精英文化不适合成为该类影片的主流,但在大众文化的外衣之下,抱着对青年负责,对中国未来文化的责任感,贺岁片需要在精神内核上或者说在价值观念上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应对。这是社会主义环境下所有文化产品的必由之路。而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是如何在“卖座”的同时让观众“叫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影片之中。  [关键词] 贺岁片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要] 专题片中的配乐对于其内容的表现和画面的过渡具有很大的推动和陪衬作用,通过音乐对画面主题进行情绪渲染和气氛营造,强化画面的触感,是感染观众的重要表现方式。配乐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它同视觉效果一样是内容和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我们应该注重配乐的制作和选用,为配乐提供更大的发展和发挥空间。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 音乐 配乐原则  doi:10.3969/j.issn.
[摘要] 亚当·艾略特的人生经验与个人性格都对他的影片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亚当·艾略特的影片充满着人文关怀。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来表现人生。虽然人们在生理或心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导演亚当·艾略特告诉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瑕疵和限制。  [关键词] 《玛丽与马克思》 《裸体哈维闯人生》 色彩 数字 旁白  doi:10.3969/j.issn.1002-6916
[摘要]2002年阿莫多瓦推出的影片《对她说》,是一部一反常态,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影片主人公班尼诺这种单纯的、全心全意、却又不被社会认可的、畸形的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根据导演自身对这部影片的描述,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关键词]电影 阿莫多瓦 《对她说》  比起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努埃尔的电影作品来说,佩德罗?阿莫多瓦的影片算是“亲民”的。这位给曾经一度荒废的国家电影事
[摘要]法国电影《第八日》是一部以弱智者乔治为主人公的影片。与传统的以智障者为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该片将乔治作为独立的个体,用其单纯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读懂生活的是乔治,引领朋友去学会生活的也是乔治,此种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观念中的英雄。同时,影片在手法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电影所能体现的虚拟时空呈现于观众面前,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后现代意味,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 边缘人物 英雄 时空 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