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适应幼儿园岗位需求的应用型幼儿教师成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就业岗位所需核心素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发展起来,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积极参与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为目的,“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为形式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幼儿园岗位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与幼儿园联手共建“校—园共同体”办学模式,有助于建立幼儿园与高职高专学校之间的人才共育、责任同担、成果共享的良性互动。
一、“校—园共同体”模式下运用PBL教学法的方式
(一)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在学校学习“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时,知识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消化理解相关知识并能在工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我校先后与常州市多家优质幼儿园签订了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协议,各教育基地每学期接纳350名左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园见习,时间安排为间隔进行,学生到基地见习一周后,间隔两周再回到幼儿园见习一周,基地帮每位学生配备了幼儿园的带教教师。
例如,教师在学生见习前布置“观察幼儿行为”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运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及时记录幼儿的各类行为表现,并按照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进行分类整理。第一周见习结束后,回到班级交流自己在见习过程中发现的、感兴趣的或困惑的儿童行为表现,生成与学前心理学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有的孩子每次美术活动时,总是把画好的画全部涂上黑色”等。要求学生利用两周时间与自己的小组成员共同查阅相关书籍,搜集资料,尝试解释见习中观察到的儿童行为的心理学原因,并汇报成果,在此基础上尝试做出合适的教育计划。再次回到幼儿园见习时,学生把小组交流成果运用到相应的教育实践中,并通过一周观察教育效果,及时与小组成员交流反馈,调整教育计划,帮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这种基于问题的“校—园共同体”课程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学前心理学看似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同时又给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理解、运用心理学理论。
(二)完善校内专业实训中心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建设了多个实训中心,如智慧实训室、幼教模拟室等。在开展学前心理学课程时,教师可以在相应的实训室实时连线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也可以实时与在校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通过实时连线观察幼儿一日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全部情况,教师采用PBL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探索解决观察到的问题。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学校构建了线上“校—园共同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双导师制”教师队伍
在“校—园共同体”模式下,校、园双方互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幼儿园一人一班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教师全程参与到幼儿园教师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顶岗实习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素材和案例。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与学前心理学相关的素材并进行归纳整理,以视频、案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提供问题情境,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采用PBL教学法,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选择和定义问题,为接下来学生的自我学习做好铺垫。
学校通过邀请幼儿园业务园长及优秀教师到学校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担任学生在园的见习指导教师。这些幼儿园一线教师在学校开展教学过程中,更容易采用PBL教学法,把他们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增强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性。
“双导师制”各司其职,使学生得到理论知识和专业實践技能的双向提高。
二、“校—园共同体”模式下运用PBL教学法的教育措施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观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社会对幼师的需求大大增加。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准确把握国家、社会、幼儿园对幼师毕业生的要求,结合PBL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理解的深度,从问题情境出发再落脚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够高水平就业。
(二)创建“校—园共同体”共育平台
“校—园共同体”模式借助PBL教学法,通过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校和幼儿园双方都能够实现提升。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必须体现市场的特征和变化,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及时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校—园共同体”的共育平台,学校加强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为学生和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校—园共同体”模式是否有效,需要依托完善的评价体系。该模式以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在幼儿园的见习实践来检验教学成果。看学生是否能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是教学效果的最直观反映。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校—园共同体”模式下的教学实践仅仅是开始,在今后学前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把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开展得更为丰富和有效。
(责编 李亚婷)
一、“校—园共同体”模式下运用PBL教学法的方式
(一)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在学校学习“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时,知识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消化理解相关知识并能在工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我校先后与常州市多家优质幼儿园签订了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协议,各教育基地每学期接纳350名左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园见习,时间安排为间隔进行,学生到基地见习一周后,间隔两周再回到幼儿园见习一周,基地帮每位学生配备了幼儿园的带教教师。
例如,教师在学生见习前布置“观察幼儿行为”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运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及时记录幼儿的各类行为表现,并按照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进行分类整理。第一周见习结束后,回到班级交流自己在见习过程中发现的、感兴趣的或困惑的儿童行为表现,生成与学前心理学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有的孩子每次美术活动时,总是把画好的画全部涂上黑色”等。要求学生利用两周时间与自己的小组成员共同查阅相关书籍,搜集资料,尝试解释见习中观察到的儿童行为的心理学原因,并汇报成果,在此基础上尝试做出合适的教育计划。再次回到幼儿园见习时,学生把小组交流成果运用到相应的教育实践中,并通过一周观察教育效果,及时与小组成员交流反馈,调整教育计划,帮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这种基于问题的“校—园共同体”课程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学前心理学看似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同时又给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理解、运用心理学理论。
(二)完善校内专业实训中心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建设了多个实训中心,如智慧实训室、幼教模拟室等。在开展学前心理学课程时,教师可以在相应的实训室实时连线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也可以实时与在校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通过实时连线观察幼儿一日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全部情况,教师采用PBL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探索解决观察到的问题。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学校构建了线上“校—园共同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双导师制”教师队伍
在“校—园共同体”模式下,校、园双方互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幼儿园一人一班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教师全程参与到幼儿园教师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顶岗实习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素材和案例。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与学前心理学相关的素材并进行归纳整理,以视频、案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提供问题情境,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采用PBL教学法,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选择和定义问题,为接下来学生的自我学习做好铺垫。
学校通过邀请幼儿园业务园长及优秀教师到学校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担任学生在园的见习指导教师。这些幼儿园一线教师在学校开展教学过程中,更容易采用PBL教学法,把他们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增强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性。
“双导师制”各司其职,使学生得到理论知识和专业實践技能的双向提高。
二、“校—园共同体”模式下运用PBL教学法的教育措施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观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社会对幼师的需求大大增加。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准确把握国家、社会、幼儿园对幼师毕业生的要求,结合PBL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理解的深度,从问题情境出发再落脚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够高水平就业。
(二)创建“校—园共同体”共育平台
“校—园共同体”模式借助PBL教学法,通过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校和幼儿园双方都能够实现提升。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必须体现市场的特征和变化,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及时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校—园共同体”的共育平台,学校加强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为学生和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校—园共同体”模式是否有效,需要依托完善的评价体系。该模式以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在幼儿园的见习实践来检验教学成果。看学生是否能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是教学效果的最直观反映。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校—园共同体”模式下的教学实践仅仅是开始,在今后学前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把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开展得更为丰富和有效。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