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大众媒体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素质的唯一场所,以互联网为首的大众媒介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学生应该如何接近和利用媒介去获取信息、辨析信息、利用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将学校教育和媒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可行性,重点分析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六个方面的影响:(一)教材资源的丰富化;(二)教材呈现方式的灵活化;(三)学生课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四)语文读写能力的广义化;(五)语文教学的实践化;(六)语文课堂与现实联系的密切化。反思媒介素养教育对当今学校学科教育的多方面挑战。
关键词:大众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 融入式
一、中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背景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现代传媒信息时代,除了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之外,互联网、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信息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环境,其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校也同样受到大众传媒的侵染,笔者在一所普通高中担任语文教师,媒介传播的迅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媒介素养教育进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新资源、新途径、新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一面反思的镜子,更可能成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高中语文课堂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1.“媒介素养”与“语文素养”两个概念内涵的比较。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指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简单地说,媒介素养就是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针对“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对此作了界定:“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丰富内涵。”
结合两个概念内涵的对比可以看出,媒介素养培养的是“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包含了语文素养中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语文课堂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教育的任务是相一致的。
2.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目标与语文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指出:“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语文教学基本理念提到:(1)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使其完善自我”与语文素养教育最终目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尽管在语言表述上有差别,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和语文素养教育的相一致的教育目标,所以在语文课堂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不会影响语文课的教学,而且还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教学资源,也完全符合新课标“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二)新高中语文教材中增加的媒介素养教学内容。目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就已经提供了新闻、图片、影视、戏剧、网络的必修、选修内容。如苏教版必修二的课文《图片两组》,必修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课后图片赏析,必修二的新闻《落日》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必修四课本的剧本《雷雨》,电影剧本《辛德勒名单》,必修四读本中的“影视文学”专题等。
这些教材内容为语文课引入媒介教育理念打开了一扇门,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引领学生探索更多的知识。
(三)我校的媒介素养特色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笔者所在的学校有深厚的媒介素养教育基础,近几年来积极探索特色教育的发展之路。2003年,在浙江传媒学院的支持下,开设了广电特色班。2008年,我校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生的选修课程,在高二年级全体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试点工作,开设的课程包括“动漫”、“录音”、“网络”、“广告”等课程。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通过课余培训、开设选修课等形式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媒介教学资源,其中有三位语文教师担任过广电特色班班主任,有四位教师一直在从事媒介素养选修课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媒介素养教学经验。
三、媒介素养教育对语文课堂的“六化”影响
(一)教材资源的丰富化。教材资源丰富化是学生学习资源丰富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的前提。网络的利用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轻松地寻找到大量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照片、视频,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如在上“新闻图片”这一内容时,我就在网上收集了很多的新闻照片,其中一幅是一只饥饿的老鹰虎视眈眈地盯着一个躺在地上饿得皮包骨头的非洲小女孩儿的照片,另一幅是阿富汗一位被剜去鼻子的少女图片。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新闻图片的真实和冲击力,还能带动学生去追寻新闻图片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更深入地挖掘新闻图片背后的故事。此外,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名家对文本的评价以及不同解读,都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到,扩大了教学资源。以下是我结合教材,融合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出来的四个教学专题。
1.广告专题(高一上3课时,高三2课时)
(1)广告案例分析,点评广告创意优劣。
(2)社会调查:广告对公众消费心理的影响。
(3)了解公益广告的相关知识,了解公益广告的宣传手段和宣传途径。尝试公益广告的写作。
2.新闻专题(高一上4课时,高三2课时)
(1)了解新闻的制作过程。
(2)学习新闻的写作。
(3)新闻案例分析:观察一则热点新闻包括网络新闻的产生和扩散过程,分析新闻影响力产生的基础和原因,影响力产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从而学习对新闻信息的判断、批判。
(4)新闻图片赏析:了解新闻图片背后的故事,鉴赏新闻图片内容与形式结合所产生的新闻张力。
3.影视欣赏专题(高一上4课时、高一下4课时)
(1)阅读电影剧本。
(2)欣赏经典电影。
(3)比较小说和改编后的影视剧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4)学习影视评论的基本知识,学习影评写作。
4.话剧和中国古典戏曲欣赏专题(高一、高二共8课时)
(1)经典话剧鉴赏。
(2)尝试写作小型话剧或小品。
(3)话剧表演实践。
(4)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的基本知识。
(5)经典戏曲片段欣赏。
(二)教材呈现方式的灵活化。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网络的广泛利用,中学语文课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具体表现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教师在备课时已经不再囿于教材所提供的纯文本,教师可以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精彩。
如在学习话剧单元时,因为学生平时看话剧的机会很少,对话剧这种舞台表演艺术并不了解。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话剧艺术的魅力,我下载了《雷雨》、《茶馆》、《日出》等话剧录像资料播放给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录像资料,学生对话剧和戏曲等艺术样式有了直观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艺术性的鉴赏。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及《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等作品时,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放映由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用电影去补充教材上的小说纯文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比较。针对电影中呈现的人物形象以及社会风俗人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从前的中国的时代风貌。
在进行散文、诗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独有的意境,我们挑选合适的音乐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还可以下载风景图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异域风光和风俗人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等优秀作品时,我们都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提前下载的相关风光片供学生欣赏,这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审美境界。
(三)学生课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文课堂以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中虽然也穿插着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但是整体形式还是比较单调的。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之后,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活动方式明显增多。比如我们的一节广告专题课,课题是“好广告与坏广告”。课堂活动目标是:学会广告鉴赏,明确广告好坏的标准,剖析好广告的创意和坏广告的失败之处,并选择一则广告写出评论。在活动环节中,学生课前分好小组,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介去寻找要分析的广告。然后小组成员讨论广告的优劣,形成初步共识,再将讨论成果制作成课堂汇报的ppt课件。最后,由小组代表负责演示ppt并现场解说。每组都阐释完毕之后再进行课堂交流,根据交流的成果,要求学生就某个广告案例写出评论文章。
在这个课堂案例中,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介渠道收集信息,对信息作出自己的解读和评判,并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既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媒介素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确实,媒介的介入,使课堂氛围更活跃。
(四)语文读写能力的广义化。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媒介素养教育手段的介入使这四种能力的内涵也不断扩展。媒介素养是个外来词。英文Media Literac中的“Literacy”原意是“读与写的能力”。由于媒介手段的不断增加,“读”与“写”的内涵也随之发展。“读”不仅能看得懂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传播媒介,还需能理解现代数字化的传播符号,如广告、电视、影像、手机短信、网络语言等,并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能力。“写”不仅能用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还需会用新传播技术,如网站、博客、flash、电子游戏等手段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因此,一个现代人的读写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读和写。
这种新形势的出现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语文教学在日益发达的媒介冲击下已经顺应潮流做出了改变。高考其实已经做出了回应,近几年出的试题已经涉及到了与媒介传播相关的内容。如对广告、新闻、网络语言的评论,要求学生写作广告词、手机短信等。这是高考出题专家组对媒介影响语文教学的一种尊重和接受,对语文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媒介传播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必须与时俱进,带领学生进行别样的“听、说、读、写”训练,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
(五)语文教学的实践化。在众多高中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发展并不充分。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语文学科的实践也开始有了新的起点。
比如前面提到的“好广告与坏广告”这节主题活动课,学生将通过不同媒介收集到的广告案例,进行交流、讨论,制作成课件并进行演示汇报,整个活动过程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新闻专题中,要求学生观察一则热点新闻,研究网络新闻的产生和扩散过程,分析新闻影响力产生的基础和原因,以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学会对新闻信息作出准确评判。我们关注过汶川地震、毒奶粉事件,3月中旬日本爆发地震之后,也鼓励学生跟进关注。重大新闻事件中只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或一个新闻点,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探究新闻背后的故事,挖掘新闻的价值意义,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接受了任务之后,每天大量阅读报纸、看中央台新闻以便掌握最新消息,同时上网查找相关录像、照片,并结合网民的评论将收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反馈,很多学生都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点收集资料。有不少学生关注的新闻点是刚刚过去的国人的“抢盐潮”,并围绕这个事件在这几方面作了信息收集和探究:
1.抢盐潮来自谣言,这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2.国人为什么会信谣言?“抢盐潮”暴露了国人怎样的心理?
3.《抢盐潮》是如何平息的?政府在这中间做了哪些工作?你如何评价政府的工作?
4.日本地震,中国抢盐,你如何看待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5.这个新闻事件带给你怎样的反思?
可以说,网络等新媒介的发展确实为语文实践课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巧妙地利用媒介工具、媒介传播渠道去获取媒介信息,开展语文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帮助。
(六)语文课堂与现实联系的密切化。有研究者认为:“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语文的人文性强调对人以及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换言之,学生的语文活动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另一种方式。所以,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静态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语文课堂必须有意识地从封闭的教材中走出来,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汶川地震、毒奶粉、瘦肉精事件、核泄漏、抢盐潮等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讨论话题。合理运用媒介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了出来,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添了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实现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立人”。
四、媒介素养教育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挑战和反思
媒介的广泛运用,对青少年的生活影响很大,对教育来说更是一场持久而深刻的挑战。
首先,大众媒介“无门槛”地将知识信息向所有人开放,挑战了传统教学模式。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信息和批判性思维,挑战着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以标准答案来抹杀学生思维火花和个性表达的评价体制和升学制度。再次,大众媒介的互动性、平等性,挑战着传统课堂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秩序和课堂交流模式。第四,媒介交流中体现的人与人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冲击着学校教育中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最后,学生利用大众媒介“娱乐化”地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方式,挑战着学校教育严肃的课堂氛围。
以上种种挑战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会运用多媒体,以此获取教学资源,更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现在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一地关注多媒体使用的情况、下载资料的多少,通过播放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课堂的讲授,美其名曰是课堂改革,其实是进入了一个教学误区,媒介素养教育如何科学、合理地融入学科教育,取得双赢,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彭少健主编.2008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彭少健主编.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关键词:大众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 融入式
一、中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背景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现代传媒信息时代,除了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之外,互联网、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信息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环境,其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校也同样受到大众传媒的侵染,笔者在一所普通高中担任语文教师,媒介传播的迅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媒介素养教育进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新资源、新途径、新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一面反思的镜子,更可能成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高中语文课堂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1.“媒介素养”与“语文素养”两个概念内涵的比较。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指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简单地说,媒介素养就是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针对“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对此作了界定:“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丰富内涵。”
结合两个概念内涵的对比可以看出,媒介素养培养的是“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包含了语文素养中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语文课堂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教育的任务是相一致的。
2.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目标与语文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指出:“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语文教学基本理念提到:(1)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使其完善自我”与语文素养教育最终目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尽管在语言表述上有差别,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和语文素养教育的相一致的教育目标,所以在语文课堂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不会影响语文课的教学,而且还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教学资源,也完全符合新课标“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二)新高中语文教材中增加的媒介素养教学内容。目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就已经提供了新闻、图片、影视、戏剧、网络的必修、选修内容。如苏教版必修二的课文《图片两组》,必修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课后图片赏析,必修二的新闻《落日》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必修四课本的剧本《雷雨》,电影剧本《辛德勒名单》,必修四读本中的“影视文学”专题等。
这些教材内容为语文课引入媒介教育理念打开了一扇门,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引领学生探索更多的知识。
(三)我校的媒介素养特色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笔者所在的学校有深厚的媒介素养教育基础,近几年来积极探索特色教育的发展之路。2003年,在浙江传媒学院的支持下,开设了广电特色班。2008年,我校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生的选修课程,在高二年级全体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试点工作,开设的课程包括“动漫”、“录音”、“网络”、“广告”等课程。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通过课余培训、开设选修课等形式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媒介教学资源,其中有三位语文教师担任过广电特色班班主任,有四位教师一直在从事媒介素养选修课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媒介素养教学经验。
三、媒介素养教育对语文课堂的“六化”影响
(一)教材资源的丰富化。教材资源丰富化是学生学习资源丰富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的前提。网络的利用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轻松地寻找到大量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照片、视频,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如在上“新闻图片”这一内容时,我就在网上收集了很多的新闻照片,其中一幅是一只饥饿的老鹰虎视眈眈地盯着一个躺在地上饿得皮包骨头的非洲小女孩儿的照片,另一幅是阿富汗一位被剜去鼻子的少女图片。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新闻图片的真实和冲击力,还能带动学生去追寻新闻图片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更深入地挖掘新闻图片背后的故事。此外,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名家对文本的评价以及不同解读,都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到,扩大了教学资源。以下是我结合教材,融合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出来的四个教学专题。
1.广告专题(高一上3课时,高三2课时)
(1)广告案例分析,点评广告创意优劣。
(2)社会调查:广告对公众消费心理的影响。
(3)了解公益广告的相关知识,了解公益广告的宣传手段和宣传途径。尝试公益广告的写作。
2.新闻专题(高一上4课时,高三2课时)
(1)了解新闻的制作过程。
(2)学习新闻的写作。
(3)新闻案例分析:观察一则热点新闻包括网络新闻的产生和扩散过程,分析新闻影响力产生的基础和原因,影响力产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从而学习对新闻信息的判断、批判。
(4)新闻图片赏析:了解新闻图片背后的故事,鉴赏新闻图片内容与形式结合所产生的新闻张力。
3.影视欣赏专题(高一上4课时、高一下4课时)
(1)阅读电影剧本。
(2)欣赏经典电影。
(3)比较小说和改编后的影视剧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4)学习影视评论的基本知识,学习影评写作。
4.话剧和中国古典戏曲欣赏专题(高一、高二共8课时)
(1)经典话剧鉴赏。
(2)尝试写作小型话剧或小品。
(3)话剧表演实践。
(4)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的基本知识。
(5)经典戏曲片段欣赏。
(二)教材呈现方式的灵活化。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网络的广泛利用,中学语文课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具体表现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教师在备课时已经不再囿于教材所提供的纯文本,教师可以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精彩。
如在学习话剧单元时,因为学生平时看话剧的机会很少,对话剧这种舞台表演艺术并不了解。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话剧艺术的魅力,我下载了《雷雨》、《茶馆》、《日出》等话剧录像资料播放给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录像资料,学生对话剧和戏曲等艺术样式有了直观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艺术性的鉴赏。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及《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等作品时,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放映由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用电影去补充教材上的小说纯文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比较。针对电影中呈现的人物形象以及社会风俗人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从前的中国的时代风貌。
在进行散文、诗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独有的意境,我们挑选合适的音乐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还可以下载风景图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异域风光和风俗人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等优秀作品时,我们都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提前下载的相关风光片供学生欣赏,这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审美境界。
(三)学生课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文课堂以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中虽然也穿插着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但是整体形式还是比较单调的。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之后,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活动方式明显增多。比如我们的一节广告专题课,课题是“好广告与坏广告”。课堂活动目标是:学会广告鉴赏,明确广告好坏的标准,剖析好广告的创意和坏广告的失败之处,并选择一则广告写出评论。在活动环节中,学生课前分好小组,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介去寻找要分析的广告。然后小组成员讨论广告的优劣,形成初步共识,再将讨论成果制作成课堂汇报的ppt课件。最后,由小组代表负责演示ppt并现场解说。每组都阐释完毕之后再进行课堂交流,根据交流的成果,要求学生就某个广告案例写出评论文章。
在这个课堂案例中,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介渠道收集信息,对信息作出自己的解读和评判,并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既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媒介素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确实,媒介的介入,使课堂氛围更活跃。
(四)语文读写能力的广义化。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媒介素养教育手段的介入使这四种能力的内涵也不断扩展。媒介素养是个外来词。英文Media Literac中的“Literacy”原意是“读与写的能力”。由于媒介手段的不断增加,“读”与“写”的内涵也随之发展。“读”不仅能看得懂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传播媒介,还需能理解现代数字化的传播符号,如广告、电视、影像、手机短信、网络语言等,并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能力。“写”不仅能用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还需会用新传播技术,如网站、博客、flash、电子游戏等手段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因此,一个现代人的读写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读和写。
这种新形势的出现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语文教学在日益发达的媒介冲击下已经顺应潮流做出了改变。高考其实已经做出了回应,近几年出的试题已经涉及到了与媒介传播相关的内容。如对广告、新闻、网络语言的评论,要求学生写作广告词、手机短信等。这是高考出题专家组对媒介影响语文教学的一种尊重和接受,对语文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媒介传播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必须与时俱进,带领学生进行别样的“听、说、读、写”训练,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
(五)语文教学的实践化。在众多高中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发展并不充分。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语文学科的实践也开始有了新的起点。
比如前面提到的“好广告与坏广告”这节主题活动课,学生将通过不同媒介收集到的广告案例,进行交流、讨论,制作成课件并进行演示汇报,整个活动过程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新闻专题中,要求学生观察一则热点新闻,研究网络新闻的产生和扩散过程,分析新闻影响力产生的基础和原因,以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学会对新闻信息作出准确评判。我们关注过汶川地震、毒奶粉事件,3月中旬日本爆发地震之后,也鼓励学生跟进关注。重大新闻事件中只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或一个新闻点,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探究新闻背后的故事,挖掘新闻的价值意义,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接受了任务之后,每天大量阅读报纸、看中央台新闻以便掌握最新消息,同时上网查找相关录像、照片,并结合网民的评论将收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反馈,很多学生都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点收集资料。有不少学生关注的新闻点是刚刚过去的国人的“抢盐潮”,并围绕这个事件在这几方面作了信息收集和探究:
1.抢盐潮来自谣言,这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2.国人为什么会信谣言?“抢盐潮”暴露了国人怎样的心理?
3.《抢盐潮》是如何平息的?政府在这中间做了哪些工作?你如何评价政府的工作?
4.日本地震,中国抢盐,你如何看待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5.这个新闻事件带给你怎样的反思?
可以说,网络等新媒介的发展确实为语文实践课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巧妙地利用媒介工具、媒介传播渠道去获取媒介信息,开展语文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帮助。
(六)语文课堂与现实联系的密切化。有研究者认为:“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语文的人文性强调对人以及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换言之,学生的语文活动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另一种方式。所以,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静态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语文课堂必须有意识地从封闭的教材中走出来,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汶川地震、毒奶粉、瘦肉精事件、核泄漏、抢盐潮等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讨论话题。合理运用媒介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了出来,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添了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实现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立人”。
四、媒介素养教育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挑战和反思
媒介的广泛运用,对青少年的生活影响很大,对教育来说更是一场持久而深刻的挑战。
首先,大众媒介“无门槛”地将知识信息向所有人开放,挑战了传统教学模式。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信息和批判性思维,挑战着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以标准答案来抹杀学生思维火花和个性表达的评价体制和升学制度。再次,大众媒介的互动性、平等性,挑战着传统课堂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秩序和课堂交流模式。第四,媒介交流中体现的人与人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冲击着学校教育中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最后,学生利用大众媒介“娱乐化”地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方式,挑战着学校教育严肃的课堂氛围。
以上种种挑战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会运用多媒体,以此获取教学资源,更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现在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一地关注多媒体使用的情况、下载资料的多少,通过播放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课堂的讲授,美其名曰是课堂改革,其实是进入了一个教学误区,媒介素养教育如何科学、合理地融入学科教育,取得双赢,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彭少健主编.2008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彭少健主编.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